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儿可逆的倒转和复原。期前收缩:在心肌舒张早期以后给予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收缩。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所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形式。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散发的热量。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作用,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一现象称为允许作用。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基础代谢率(BMR):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功能。几乎都有垂体外作用。暗适应:人眼由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随着视觉敏感度逐渐增加,而恢复在暗处视力的现象。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通气/血流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左右。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生理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数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输出量=心率*博出量。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于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能够与非泌酸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层厚约0.51mm的粘液- HCO3-屏障。时间肺活量:也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基本电节律:也称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口咽、食管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部肌肉的舒张。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明适应: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牵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呼吸商: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一、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负反馈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种反馈控制形式。动脉血压的升降、O2和CO2浓度在器官内部的变化都属于负反馈。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这样一种生物电的形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是各种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分子基础,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 四、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莫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脂溶性搞、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能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莫转运,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甾体类激素或药物可以这种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单纯扩散的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渗透压是溶液中的溶质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或保留住水分子的一种力量,是溶液的固有特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指细胞膜上蛋白的协助下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就需要借助于膜上相应的载体帮助才能实现,这种由膜上载体蛋白帮助而实现的跨膜转运称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所转运物质的方向是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转运,需要膜上载体的帮助。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1)竞争性抑制:由于细胞膜上特异载体以及载体上的结合位点数量有限,因而,一种物质会抑制另一物质的转运;(2)饱和现象:是由于细胞膜上载体数量以及载体所具有的被转运的结合位点的数目都是有限的;(3)立体构象特异性:是由于载体蛋白分子中与被转运物结合的位点具有立体构象的特异性,因而只能识别、结合与转运特定的具有相应构象的物质。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细胞内、外液中Na、K、Ca、Cl等带电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而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的通道蛋白的帮助才能实现跨膜扩散,这种需通道蛋白帮助实现的物质夸膜扩散的方式称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需受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即膜电位的影响。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典例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继发性主动转运典例: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的过程以及细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换和Na- Ca交换等。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具有Na-葡萄糖转运体。由于上皮细胞基底膜或侧膜钠泵的活动,保持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胞外的Na+浓度。顶端膜上的同向转运体利用Na+的浓度势能,将肠腔中的Na+和葡萄糖分子一起转运至上皮细胞内。在这一过程中,Na+顺浓度梯度转运的同时,释放出势能用于推动葡萄糖分子逆浓度梯度从肠腔转运精品文档五、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阙电位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各自的特点?1、静息电位的产生: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由于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于是K+在化学驱动的作用下顺化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从而导致膜外正电荷增加而电位上升,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而电位下降,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此电位梯度具有K+继续外流的作用。随着K+的不断外流,阻碍K+的电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向细胞外的净扩散停止。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就形成了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静息电位特征: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细胞内的电位低于细胞外;不同的细胞静息电位数值可能不同 2、动作电位: 形成条件: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K+泵的转运)。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足够强的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动作电位特征: 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 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 七、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高低。 3.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是300mOsm/kg H2O(相当于5790mmHg)。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注意点: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4血浆的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平均为7.45。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时NaHCO3/H2CO3,血浆pH的相对稳定对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八、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内外凝血系统的主要异同点.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Xa、Ca2+、Va、PL): 凝血酶原复合物是有因子Xa、Va、Ca2+和血小板磷脂(PL)共同组成的一种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关键因子是因子X,具有激活凝血酶原成凝血酶的功能。根据因子X的激活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复合物中因子Xa作用下激活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将纤维蛋白的二聚体降解为单体。 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发生条件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较多较慢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产生因子较少较快组织损伤九、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和血流的变化(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 :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十、支配心脏、血管的神经类型及其功能特点支配心脏的神经类型及其功能特点1.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主要增大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直接抑制Ca2+通道,减少Ca2+内流,使心率降低,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2.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上升,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激活Ca2+通道,使得Ca2+内流增加,细胞内肌质网释放的Ca2+增多,使心率升高,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支配血管的神经类型及其功能特点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较强于与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使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阿托品课阻断去效应。交感舒血管在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只有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升降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活动只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十一、试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当每博输出量(其他条件不变)动脉血压表现为收缩压而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由于舒张期舒张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而舒张期末主动脉內存留的血量舒张压;由于动脉血压血流速度在收缩期内有较多血液流到外周,收缩压升高不及舒张压升高脉压。(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外周阻力舒张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舒张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舒张压。(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于心室内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血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脉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SpDP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有效血量+-(明显)-(明显)-大A弹性+-+(明显)-十二、试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反之,当动脉血液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减弱,交感神经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回升。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十三、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完全备用 失 活 刚复活 渐复活 基本备用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达到约-55mV。心肌细胞都不会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膜内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时间内,若给予的刺激强度足够打,细胞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反应,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十四、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是由胸膜腔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从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胸廓因肺的牵拉容积也小于其自然容积。因而,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始终受到肺和胸廓两个弹性体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回缩力的作用,肺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内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外。两个力作用的结果使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而形成负压。胸内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十五、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呈S型 (1)上段较平坦,相当于PO2在60100mmHg,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Hb氧饱和度变化不大。 意义: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2)中段较陡,相当于4060mmHg,是HbO2释放O2部分。保证安静状态下组织代谢所需的O2。 (3)下段最陡,相当于PO2 1540mmHgHbO2稍降,就可大大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释放大量的CO2,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这有利于运动时组织的供氧。下段代表O2贮备。 十六、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胃液的成分:(1)盐酸,又称胃酸,主要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2、使蛋白质变形,利于被蛋白酶分解消化;3、部分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4、胃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23.5,进入小肠后pH6,酶活性丧失;是胃液中最重要的消化酶。 (3)粘液和碳酸氢盐,由粘液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不被分解破坏,在回肠部帮助维生素B12吸收,内因子缺乏将发生恶性贫血。 胰液的成分:胰液为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均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 (1)水和电解质:由胰腺的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胃粘膜,同时,为胰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2)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原,作用分解糖、脂肪、蛋白质。胰淀粉酶:将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二塘和小部分三糖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糜蛋白酶有较强的凝乳作用。 胆汁的成分无机物:水、Na、K+、Ca2、HCO3-、; 有机物: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胆汁的作用(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作为乳化剂, 减小脂肪表面张力, 使脂肪裂解为脂肪微滴, 分散在肠腔内, 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2)胆盐将脂肪酸及其分解产物包裹起来形成水溶性微胶粒,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十七、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效应和精神活动等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耗氧量最多达安静是的1020倍。环境温度:人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能量代谢都会增加。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后产生的热量要多,即摄食会产生“额外”的产热效应。精神活动:人在安静状态下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下时,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产热量显著增加。机体能量代谢还受到年龄、性别、生长激素、发热等其他因素影响。十八、机体的主要产热和散热过程(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从影响整体体温的角度看,肝脏和大脑是基础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机体的产热形式:a、寒战产热: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骨骼肌出现寒冷性肌紧张而产热增加,寒冷刺激持续加强时,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寒战。b、非寒战产热:当机体常期处于不寒冷环境时,可不发生寒战产热,取而代之是组织代谢产热的增加。3.产热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NE及生长激素等)和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及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活动等)。(二)散热的几种方式 1.辐射散热:是指人体以发射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一种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及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 2.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能,临床常用冰帽、冰袋给高热的患者降温。 3.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气温差及风速。 以上三种方式,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有效;当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便成为惟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可分为不显汗和发汗两种形式。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称不显汗。发汗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汗液的蒸发又称显汗。临床常用蒸发散热的原理给高热的患者酒精浴降温。十九、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超滤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超滤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城市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时,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内变化时,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恒定,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也相对恒定。 2.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因此,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基膜上的空隙较小,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障作用。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决定于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电荷中性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带正荷物质通透性大于带负电荷物质。滤过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会导致原尿成分的改变,而终尿内出现异常物质可能病变在肾小球滤过膜,也有可能病变在肾小管、集合管等部位。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3.肾血浆血流: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滤过膜的孔径机械屏障作用滤过率(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静电屏障作用滤过率(蛋白尿)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2.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囊内压滤过率(结石、肿瘤)3.肾小球血浆流量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置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中毒性休克)。 二十、饮大量清水、等渗盐水、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分别对排尿量的影响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VP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说通透性下降,对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减弱,而溶质仍能继续被重吸收,则排出大量的低渗尿,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而饮用等渗盐水则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所出现的排尿情况。静脉注射等渗生理盐水加大了血液中水的含量,冲淡了血液,增加了人体排尿量。二十一、视近物时眼所进行的调节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模糊的视觉形象上传至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用近点来表示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近点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它在悬韧带放松时可作较大程度的变凸,因而能使距离更近的物体也能成像在视网膜上。2.瞳孔的调节: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眼球会聚:双眼向鼻侧聚合,使双眼视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和立体视觉。二十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受器发出的传入冲动沿特定的传导通路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束,即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嗅觉除外)。在丘脑接替核换元后经特异投射系统点对点地投射于大脑皮层的特定区的纤维投影系统。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损毁某一传导道,引起某种特定感觉障碍,但动物仍保持清醒。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传导道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组成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该系统的上行纤维抵达非特异性核群,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特点: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终止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不存在专一的投射关系。这种联系不易引导起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所以是非特异的,通过电紧张性影响可改变细胞的兴奋状态。因此,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二十三、肾上腺素能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分类及分布位置胆碱能受体主要分成两类:毒覃碱型受体(M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M型受体有五种亚型(M1,M2,M3,M4,M5),分布于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N型受体有N1和N2两种受体亚型,N1型受体分布于交感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膜上,N2型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为 型受体和型受体。型受体分为1受体和2型受体亚型,型受体分为1、2、3三种受体亚型,所有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2型受体主要分布在突触前膜,3受体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二十四、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制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动作电位沿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水工程材料进场检验管理方案
- 2025年运动医学康复治疗方案设计考核卷答案及解析
- 林木种质资源库运维管理方案
- 广东省肇庆市2024-2025年高中地理 限时训练六评讲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5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参考)设备采购合同(标准中英)样式例文办公文档
- 2025年消化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练习答案及解析
-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2025年骨科手术技能实操考察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药品采购合同标准范本
- 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
- 个人给公司的投资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安徽省地勘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地质调查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养老院房屋租赁合同
- 输血指南的循证医学更新
- 2024年第九届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素养竞赛题库
- HG∕T 3792-2014 交联型氟树脂涂料
- DB65-T 4488-2022 地理标志产品 奇台面粉
- 海南公司防止电力事故二十五项反事故措施题库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红酒市场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