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doc_第1页
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doc_第2页
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doc_第3页
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doc_第4页
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 1、导入要有概括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啰嗦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3、导入要有直观性。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4、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5、导入要有艺术性。 导入要叩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要有艺术,有趣味,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三离”现象一出好戏有个动情的前奏曲、精彩的开场锣,才能引人入胜,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就如戏之序幕。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紧密联系新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新课教学中,一些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学情实际脱离、与新学内容偏离、与注意规律背离,因而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出现“三离”现象。 一、脱离实际学情【案例1】:统计平均数)(国标苏教版第六册)师:同学们,玩过猜拳游戏吗?生:(兴奋地)玩过!师: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猜拳游戏。好不好?生:好!(群情激奋)师:谁赢了一次,就在自己本子上记下一次,我们一共玩十次。(游戏进行中,大家很兴奋)师:现在,我们把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怎么比呢?生:把两个小组每人赢的次数分别加起来。师:好!(第一、第二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师板书:第一小组: 7+9+3+6=25 第二小组: 4+6+5+8=23第一小组的同学很兴奋:我们赢了!师:现在,我们再把第三小组和第五小组的成绩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赢?(第三、第五小组的同学分别报出赢的次数)师板书:第三小组:5+9+7+4=25 第五小组:5+3+6+9+7=30第五小组的同学跳起来:我们赢了!第三小组的同学嚷道:他们多一个人师:第一二小组人数相同可以加起来比,现在人数不同,怎么比呢?生:第五小组去掉一个人来比。师:去掉谁呢?师:去掉多的(第五小组的同学摇头)师:去掉少的(第三小组的同学不同意)师:怎么办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冷场一分多钟)师:(无可奈何)我们可以平均一下来比。板书:平均【反思】本案例中,由于该班学生对以前学的“平均分”已经淡忘,缺乏“平均一下”的知识基础,所以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出的尴尬场面。如果本案例中,教者在学生比赛之前“点击”一下以前学的“平均分”,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所以导入设计要从学情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材中,编者已经给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这些导入情境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的,但我们教者不能生搬硬套,为导入而导入,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要从学情实际出发,适当地改造导入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二、偏离学习内容【案例2】(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倒数)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师: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生:上海。师:对,很好,真聪明!游戏开始师:上楼。生:楼上。师:老师喜欢我们。生:我们喜欢老师。师:我吃饭。生:饭吃我。(哄堂大笑)师:生活中,有些话可以倒过来说,数学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板书课题。【反思】数学课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为了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设计导入环节,内容一定要与新学内容科学地、紧密地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相似。本案例中,新学内容是“倒数”,“倒数”就是把一个数倒过来吗?显然是一种误导。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完全偏离了学习内容,误导了学生对“倒数”的正确理解。因此说,数学课堂导入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服务,将有利于科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三、背离注意规律【案例3】(苏教版第四册认识角)(课始,教师拿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师:这是什么啊?生:这是千纸鹤。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不美?生:美。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出来的?生:想。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么折出来的?(录像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折千纸鹤的情景)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一个哥哥和姐姐在折千纸鹤。师: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看到那个姐姐比那个哥哥折得快;生3:我看到哥哥在剪纸;生4: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房子一样的钟;生5:我还看到那个哥哥在笑;(5分钟过去)师(无奈地):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儿呢?(课件显示单独的一个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角)师:这是什么?生:这是角。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课题)【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案例中,教师费了不少心血,为学生创设了耳目一新的场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苍白,学生注意完全被折的过程、谁在剪纸、谁折得快、墙上的钟等紧紧吸引了,而“角”却被这些次要的形式淹没了。很显然,这样的引入是低效的,是不利于学生来探究新知的。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排除一切影响和干扰,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