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 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doc_第1页
AC 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doc_第2页
AC 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doc_第3页
AC 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doc_第4页
AC 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C/A比值在配镜中的运用摘 要:本文从验光方面入手研究AC/A比值的重要性,阐述了AC/A比值的概念、临床意义、测量方法以及指导我们如何进行验配,解决验光上部分的疑难问题。以求AC/A比值准确性和可比性,便使用同视机的方法来测量AC/A比值,并用各种案例来分析验证AC/A比值在视觉系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验配中起着协调验配处方的作用。文中归纳了AC/A比值对于近视眼、远视眼并结合各种斜视状态下的情况来调整配镜者验配处方的原则,从而使配镜者达到解除视疲劳,配戴舒适清晰的效果。关键词:眼的三联动,调节性集合(辐辏),调节,屈光不正,视疲劳一、 AC/A的概念当我们看眼前有限米时,眼睛需要进行调节,而眼部各组织即出现协调现象。调节时睫状体收缩,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使焦点落在视网膜上。调节时,眼肌产生内旋内转的作用,使集合增加,瞳孔缩小,晶体变凸,进而达到看近清楚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眼的三联动。根据眼的三联动我们分析一下集合和调节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目前把集合分为4种,张力性集合、融合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近感集合。调节和集合是有Perlia核相联系成为双眼单视时中枢的控制中心,这就是为了保证两眼既可以看远又可以看近,经常保持双眼单视经历长期的锻炼和演化所形成的,是一种生物适应的结果,他们之间紧密的联动关系。下面主要说说的是调节性集合和调节之间的关系。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即注视有限距离目标时,眼的调节刺激双眼的视轴向内集合,这种伴随调节而来、通过调节中枢兴奋而引起的集合成分称为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A)即在变换注视远近物体时,人眼晶状体屈光能力改变的现象。AC/A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的缩写。AC/A是指当双眼调节时也伴随着集合的增加。AC/A比值的单位为ma。在应用中是以每1D的调节使眼轴偏斜的三棱镜度()来表示,所以过度的调节可伴随着过度的集合。AC/A比值有一个正常的分布范围,65%的人群正常的AC/A为31至51。即1.00D调节引起3-5个三棱镜度辐辏的意思。平均为41,AC/A比值对某一个体来讲相对稳定,但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二、 测量AC/A的临床意义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在长期的实践中使调节与辐楱之间形成两者互相搭配的联动的关系。又因生理或某些病理的需要,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单独运动。由调节所带动的调节称调节性集合(AC),它与调节(A)的比值即AC/A在临床上用于评价两者的协调关系,来调整眼镜的度数,解释临床上的症状。因此,验光后,我们应该根据调节与集合来微调处方镜度,不同的屈光不正也要根据AC/A值的大小来调整,防止视疲劳等配镜不适的情况出现,以使患者达到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对于渐变多焦点镜片镜片,测量AC/A比值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对AC/A较低者应慎重考虑,青少年有外隐斜较大的,配渐近多焦点镜片也应慎重考虑,这些人若配渐近多焦点眼镜往往会达不到理想的功效。目前,视光学上还有不少人在研究眼镜是否需要经常配戴,主要有两个观点,1、主张常戴者:认为戴镜后人眼的调节是正常状态下使用的调节,若看近时取下眼镜,则会引起辐辏与调节关系经常变动,更易使眼睛疲劳。2、主张不该常戴者:认为戴镜后会增加眼的调节负担,加速近视的发展。所以AC/A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临床上调节性的内斜视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由未经矫正的远视所引起,其调节的增强与调节过程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即AC/A比率正常。另一种类型的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调节对调节的反应过强所引起的,调节虽有所增加,但引起调节的量超过两者正常比例,即AC/A比率高。两种不同类型的斜视对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期待在屈光矫正的情况下斜视得以消失,后者则不能如此期待。对高AC/A的内斜视可使用双光镜片,还可用缩瞳剂,因为局部睫状肌紧张,可减少使用中枢性调节,相应减少了调节性调节,内直肌减弱术可以改变AC/A比率。这是AC/A在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意义。三、AC/A的测量方法1. 隐斜视法也就是移动固视点法,双眼固视6m处视标,测定看远的偏斜的三棱镜度,再固视33cm处视标,测定看近的偏斜的三棱镜度。步骤:(隐斜法:此方法以远距离隐斜和近距离隐斜的关系为基础。)(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的看远(6m)的隐/显斜记做n(3)、测量看近距离(40cm)的隐/显斜记做o(4)、用公式AC/A=PD+o-n/D PD:瞳距(cm)n:看远的偏斜的三棱镜度()O:看近的偏斜的三棱镜度()D:调节的度数,代表看近时所需的调节量(40cm时为1/0.4=2.5D)所得结果:内偏斜用“+”外偏斜用“-”2. 梯度法1)、刺激调节法:将两眼固视在6m处测量1次隐斜度。然后在各眼前加上-1.00DS的透镜再测量1次隐斜度。两次结果的差值,即AC/A。(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注视一固定距离处目标,测定隐斜度记做1(3)、然后在双眼前加相等度数的镜片,测定隐斜度记做2(4)、用公式AC/A=2-1/D2-D1,D1为此时动用的调节量,D2为附加镜片时所动用的调节量 2)、 放松调节法:先将两眼固视在33cm处测量其隐斜度,其后在眼前加上+3.00DS的透镜再测量1次隐斜度。两次结果的差值,即AC/A。比较:梯度法(1)测得的结果要略小于隐斜视法,反应性AC/A真正的调节量比刺激性AC/A小约+0.25D+0.50D,而一数值这主要由近感集合产生。3. 同视机法即在同视机上,用黄斑中心凹的画片即用级画片先测定患者自觉斜视角,读出其三棱镜度数(1),然后插入-3.00DS的镜片。再测其自觉斜视角(2)。公式计算:AC/A=(2-1)/DD:使用的负镜片度数1:患者原矫正镜片下的自觉斜视角2:插入负镜片后的自觉斜视角4. 直接测试法嘱被测试者戴着看远的矫正镜片注视0.5的视标,在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的度数,当看到0.5的视标开始模糊时,记录下尚未开始模糊时所用的棱镜度,即看远的非调节性集合。再在被测试者眼前使用-1.00DS镜片或者注视近物体,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记录下视力开始模糊但尚未模糊时的所使用的三棱镜度数,也就是使用调节后增加的三棱镜度数,即调节性集合。该三棱镜度数与未加-1.00DS所测的三棱镜的差值,为调节1D的调节性集合。假设一个病人看远为2外隐斜。两眼用-1.00DS后变为1内隐斜。此即AC/A为3/1D。用把2外隐斜2内隐斜,则AC/A之比为4/1D。AC/A的大小对于看远没有影响,但AC/A的比值大小对于看近关系密切。如果病人的AC/A的比值较大,假如为6/1D,在看近时可能产生过度的集合甚至产生内隐斜。假如一患者看远为正位眼,看近为18内隐斜。其AC/A=6/1D,看近时给予正透镜不但可以减少调节,也相应地减少了由内隐斜引起的视觉干扰症状。因此,如果远视眼不予矫正,看近时有内隐斜,并有向显性内隐斜发展的趋势。反之,如果近视眼不予矫正,看近时有外隐斜,并有显性外隐斜发展的趋势。正视眼明视25cm处物体时,要求有4D的调节及4ma的集合。一个2D的近视者,仅需要2D的调节,而集合仍为4ma,即集合调节。可见近视眼通常仅需要较少的调节,而有较多的集合,故AC/A较高。四、影响AC/A比值的因素 1、屈光不正:在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患者,为了看得清又要获得双眼单视,在远视眼需要多的调节而需较少的集合,而近视眼则相反需要多的集合,较少的调节。 2、药物:睫状肌麻痹剂可以明显增加AC/A比值,这是由于调节反应需要更强的神经冲动,使内直肌的神经冲动也增强所致。缩瞳剂可以减少AC/A的比值,由于周围性调节增加,中枢性的调节减少,导致通过中枢而引起的集合也减少。 所以为了提高AC/A比值的准确性,我们要矫正了患者的屈光不正以及没有使用相关药物的情况下测量。五、AC/A在验配中的应用介绍了这么多种方法,为了使所做案例有可比性,以及AC/A值的精确性,我认为有条件者应使用同视机的方法来测量,以下案例均使用此方法。 案例1:患者贝某,女,9岁,无戴镜史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2.50/-0.50*1801.0OS:-2.001.0在矫正前:AC/A=0.667在矫正后:AC/A=5分析:矫前AC/A值较小,矫后值属于正常偏高,而且之间的差值较大,但患者有外隐斜,所以我先考虑应正常验配,患者试戴20分钟后未见不适。案例2:患者王某,男,9岁,无戴镜史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0.751.0OS:-0.751.0在矫正后:AC/A=4分析:矫后AC/A值正常,由于患者外隐斜度数较大,所以考虑过矫验配。案例3:患者邓某,女,12岁,有戴镜史斜视状态:外隐斜(12)屈光不正度:OD:-5.50/-0.5*1501.0OS:-5.751.0在矫正前:AC/A=11/3=3.67在矫正后:AC/A=4分析:矫前矫后AC/A值属于正常,且外隐斜度不大,所以应正常验配,足配即可。案例4:患者许芳瑜,女,12岁,无戴镜史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2.251.0OS:-2.251.0在矫正前:AC/A=0在矫正后:AC/A=2分析:矫前AC/A值较小,矫后值仍较小,而且有外隐斜,所以为使AC/A值接近正常值应使配镜度数稍微提高,即过矫。案例5:患者张某,男,14岁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2.751.0OS:-2.501.0在矫正前:AC/A=2/3在矫正后:AC/A=1分析:矫前AC/A值较小,矫后值仍较小,而且有外隐斜,所以为使AC/A值接近正常值应使配镜度数稍作提高,即过矫。如有不适,必要时可应用棱镜处理。案例6:患者肖某,女,58岁,有视疲劳现象。斜视状态:正位眼屈光不正度:OD+2.001.0OS:+2.001.0在矫正前:AC/A=3.5/3=1.16在矫正后:AC/A=4/3=1.33分析:矫前AC/A值较小,矫后值仍较小,是正位眼,所以为使AC/A值接近正常值应使配镜度数稍微降低,即欠矫来处理。案例7:患者张某,女,17岁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6.251.0OS:-6.501.0在矫正前:AC/A=11/3=3.667在矫正后:AC/A=17/3=5.6分析:矫前AC/A值正常,矫后值偏大,但患者有外隐斜,测试辐辏与调节情况正常,所以先考虑正常验配。案例8:患者许某,女,41岁,现戴镜-6.00(ou),有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看书复视串行,眼沉目胀,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斜视状态:外隐斜屈光不正度:OD:-5.751.0OS:-5.501.0在矫正前:AC/A=3在矫正后:AC/A=3.5分析:矫前矫后AC/A值属于正常,而且有外隐斜,所以为使AC/A值接近正常值应使配镜度数不应矫正太过,但患者原来的眼镜明显度数过高,而且近视性患者若长期戴用过度矫正的眼镜,容易导致屈光性辐辏功能不足,所以应该降低度数;并考虑年龄因素患者可能出现老视现象,此时经检查患者的近视力只有0.6,所以建议其再配一副看近用的眼镜即老视镜或配双光镜及渐变多焦点眼镜。以上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主要是AC/A值在近视眼和外隐斜的情况下所做的分析,而且往往我们在临床上也是最常见的。AC/A比值在视觉系统中是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验配中起着协调验配处方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我们屈光不正矫正中,起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正确认识AC/A值与屈光矫正的关系,下面是我归纳的几点配镜原则:1、AC/A值与近视眼之间的配镜原则:(1)、斜视状态:正位眼 AC/A比值正常时,正常验配。 AC/A比值较大时,近视度数不应过深,应欠矫处理。 AC/A比值较小时,近视度数可以加深,应过矫处理。(2)、斜视状态:外隐斜 AC/A比值正常时,近视度数可以过矫。 AC/A比值较大时,近视度数可以不变,但是要测试辐辏与调节情况,必要时用棱镜处方。 AC/A比值较小时,近视度数可以过矫,应增加度数处理,必要时用棱镜处方。(3)、斜视状态:内隐斜 AC/A比值正常时,近视度数可以低矫正 AC/A比值较大时,近视度数可以矫正不足,应降低度数处理,但要看是否其它视觉问题,如聚合过度等。有必要时才给棱镜。 AC/A比值较小时,近视度数可以不变,但是要测试辐辏与调节情况,必要时用棱镜处方。2、AC/A值与远视眼之间的配镜原则:(1)、斜视状态:正位眼 AC/A比值正常时,正常验配。 AC/A比值较大时,远视度数要大大加深,应过矫处理。 AC/A比值较小时,远视度数减少,应欠矫处理。(2)、斜视状态:外隐斜 AC/A比值正常时,远视度数可以欠矫。 AC/A比值较大时,远视度数可以不变,但是要测试辐辏与调节情况,必要时用棱镜处方。 AC/A比值较小时,远视度数应大量欠矫,应降低度数处理,必要时用棱镜处方。(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