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doc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doc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doc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doc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课内文言文21、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缘溪行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具:详尽 10、咸来问讯咸: 都11、率妻子邑人妻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津:渡口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随即,不久24、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二、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2、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4、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5、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6、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8、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0、“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1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14、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1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17、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18、“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19、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22、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课文分析: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大;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二、翻译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12、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3、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15、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1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2、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课文分析: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二、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10、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23、核舟记 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课文分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 可:大约; 许:上下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为:是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11、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雕刻。12、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14、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15、石青糁之。 糁:涂16、东坡现右足。 现:露出 17、如有所语。 语:说话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9、矫首昂视。 矫:举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20、其船背稍夷。 夷:平二、翻译句子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各有各的情态。6、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8、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三、回答以下问题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4、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课文分析: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选贤与能 与:通“举”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3、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 子:子女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6、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二、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3、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6、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7、是故谋闭而不兴。 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26、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二、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三、回答以下问题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9、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10、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1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1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1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5、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16、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17、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18、“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20、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27、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文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二、翻译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寓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答: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实是欲界之仙都四、填空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27、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 户:窗户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回答以下问题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月夜庭中景色)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6、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遂至承天_相与步于中庭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关系亲密 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9、“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10、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28、观 潮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课文分析: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采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虽:即使 容:许、使二、翻译句子:1、方其远出海门。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