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doc_第1页
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doc_第2页
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doc_第3页
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寓哲理于暗示之中读李金发律高平刘琛掰;省雷品苟品学校蹰碱眉山61420理论探索摘要:作为诗的李金发在其小诗律中,一改其大多数诗作晦涩,难懂的风格,通过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寸_人生,自然宇宙的看法,令读者深思.关键词:李金发(律哲理暗示象征律李金发月儿装上面幕,桐叶带上了愁容,我张耳细听,知道来的是秋天.树儿这样消瘦,你认为是我攀折了,他的叶子么?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广东梅县人,曾就读于香港罗马书院,在这里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1919年前往法国,专攻美术,学习雕塑.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他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来的人.同时,他也9币学法国象征派,奉献给读者<<微雨>>(1925),<<食客与凶年>>(1926),<<为幸福而歌>>(1927)三本象征诗集,成为中国象征诗派的拓荒者.作为诗歌界的一支异军,其诗歌素以别开生面,与众不同而着名.由于他的诗过分欧化,晦涩和神秘,而被人们称为诗怪.在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一方面应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追求朦胧之美;另一方面运用象征的方法,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通过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广泛运用通感手法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其诗歌创作虽然只有短暂的辉煌时期,却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那些洋溢着从心灵深处吟唱出来的激情,蕴含着思考生命本质的哲理,闪烁着智性光辉的诗作,至今仍令我们耳目一新,久久回味.<<微雨>>集中的<<律>>一诗虽然是用象征手法创作的,却一改其诗晦涩,神秘的特点而给人以恬淡,清新,隽永之感.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较高的悟性和极强的绘画才能.开头两句,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涂抹在景物之上,通过秋天独特的景物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秋风阵阵,月儿朦胧,桐叶瑟缩,在景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秋的人类意识和体验.后两句,从视觉转向听觉,诗人用感伤的话语告诉我们,时光轮回,叉一个秋天到了.这里,诗人运用了通感手法,秋的到来,本来只有人的肌肤才能感觉得到,但他却用张耳细听来感觉,极为新颖.通感在这里的运用,它突破了诗句语言的局限,丰富了诗人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了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里虽然只是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但,透过这萧瑟的秋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伤感与惆怅已蕴蓄于其中.求代诗人张宋曾写过一七绝夜:庭J_-无人狱月明,彼霸欲落气先消.概桐露什农谢,数叶迎臌尚.这荫诗j李金发的这【q硒大体极栩似.所处j:,李发笔的,_是膝胧的,感伤的;瓶张束笔F的琏明亮的,昂扬的.李金发的这种感伤,:订三是f其时q|活的铆部两带柬的心情的忧伤,是牟食发f1己独有的感觉.第二段,诗人的愁绪进一步深化,在这萧杀的秋气之中,树叶飘零,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而向瘦小里耗.这是秋之到来,自然呈现的极其自然的景象.最后一个反问句式,是整首诗的诗眼,诗人虽设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却启发了读者的思绪顺着诗人刻画的形象及形象透出的感情去作哲理的思考:自然的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扩大而言之,事物由盛而衰,人生由青春到暮年,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时间之律.这个律既是自然之规律,也是人生之规律,人类自身是无法抗拒的.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思索,自然地体昧到了人生苦涩的滋味.李金发在卢林着(疗>序一文中说:作诗全在灵感的敏锐,文字的表现力之超脱.诗人那时那地所感觉到的,已非读者局外人所能想像,故时时发生理解的隔阂.我作诗的主观性很强,很少顾虑到我的诗境是否会令人发生共鸣.因为我始终以作诗为文字的玩儿,不曾希望它发生副作用,如宣传之类,故有许多诗句,只我自己才知道来历的.他认为,作为诗人感情附栽物的诗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懂,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真正情愫.所以,他非常强调他的诗是个人精神与心灵的升华,他的诗是诗人在那时那地所感觉到的,主观性很强的,这就道出了他写诗的真实状况.我们要了解他的诗,就要充分了解诗人在当时,当地所处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了解他的感情经历和对社会的感受,以及他把这一切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方式.当时,他在巴黎,自幼形成的孤独忧郁的性格和孤寂的异国他乡生活不断地加重着他悲观颓废的情绪.除了绘画和雕塑,他时时通过自己笔下神秘朦胧的意象来寄托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情绪.这也造成了他的大多数这一时期的诗歌的晦涩,难懂.律恰好是个例外,也许是诗人当时情感的灵光一现吧,从中我们也可见他骨子深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深深烙印.悲秋,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主题.但,在这首小诗中,诗人从一个画家的视角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吟秋之作的俗套,而以自己独特,敏锐的观察,寄情于景,由大自然的季节转换感悟到人事的沧桑.诗中蕴蓄着诗人自己对自然之律无尽的感叹,融进了自己淡淡的伤感和惆怅.通过诗中刻画的这幅落叶悲秋图,暗示了自己伤感的心绪和对人生,自然,宇宙变迁的看法.在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地描写生话,也并不是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已的感叹.这里没有内心孤寂的描写和独白,也未借用明显的比喻来寄托感情.诗人以近于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他极其复杂微妙的心境.诗中的意象似乎只是在展示意象本身,但,又不是完全在表现本身.意象本身已浸透了诗人的感情,成了诗人感情的附载物.这个附载物绝不是晦涩,诘诎,深奥的,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蒙着谈谈忧伤的意境.在其中,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诗人悲秋的情调就在这幅画中不期然而然地融进我们的心灵,令我们不得不面对自然,人生,宇宙作出自己的回答.作者简介:高平:生于1961年12月,男,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现从教于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任语文,医古文教师,担任学校副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