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总结范文.doc_第1页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doc_第2页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doc_第3页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doc_第4页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六朝古都,十朝故都,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里,南京,以独特的六朝文化、大明文化和民国文化闪耀着眩目的色彩。2480年的城建史,462年的都会史给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也使南京富藏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老城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中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出蕴藏的珍贵财富,描绘出延绵的历史文脉,再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成为多年来政府城市建设考虑的重点,也成为公众对提高人居环境品位的期盼。坐落于钟山余脉、城市中心的北极阁更得天时地利,既见证了民族历史的沧桑一隅,也经历了气象创业的悠久历程。中国气象局于1997年决定在北极阁建设气象博物馆,政府从2000年开始决意打造北极阁风貌区,规划设计也要求在北极阁气象台原址建气象博物馆,并建设“司天观象”、“名士风流”两个景点,这正与气象工作者愿望不谋而合,更与生活于斯、心得体会工作于斯的前辈气象人和江苏气象人期望相一致。建设气象博物馆,促使了我们深一步去探究北极阁及其与气象的渊源,这种探究还更坚定了我们在此能够再现、也只有在此能更真实展现气象历史、传创气象文化的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了在北极阁有着独一无二的串接起中国气象发展进程的几个重要历史元素。气象有缘于北极阁,同时也交给北极阁气象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北极阁-中国古代气象历史的珍贵遗址:体现我国古代气象活动的几个历史截面阅读有关历史传说或记载,我们了解到北极阁观象活动从南朝开始,数度兴衰,延绵至今,已约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堪称于一地气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在国内外都无能与之相提并论者。我国著名地理气象学家胡焕庸应竺可桢之邀为北极阁气象台建成作序,由衷感叹“上古观象仪器与观象台址,迄今已渺不可考,其至中古以降,有典籍可借,基址可按,綿延相续,在世界天文气象史上有卓越之价值者,莫过于金陵钦天山之观象台。”能够集古代、近代和现代气象活动为一身,北极阁真的与气象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缘分,但是这种缘分因何而生?史料中记载不明,但通过探寻,我们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也因此引出有关古观象机构及其气象活动与北极阁的几个话题。1、古观象台-包含了报时测风的天文气象机构我国古代气象机构往往只追溯到民国初年或清末,此前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天文台,而无气象台,这是一个误区,影响了后人对气象历史沿革的正确认识。过去古人观象既观天象,又观气象,其机构功能合二为一。这是因为作为天文和气象学科在古代并未加以区分,范文写作人们发现某些恒星位置可以表现为相应季节,所以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中国对这种天象及其节气的观测非常重视,因此天文的成分在观象台工作内容中更重。所谓农耕顺天时,通过测定天体位置判定农时季节,很自然就行成了天文活动服务于气象的现象,同时,观象台也对寒、燥、湿、旱、涝、风、冻等气象现象也进行观测。我国古代对观象活动的台有多种称呼。如神台、灵台、观台、瞻象台、司天台、观星台、候台,明代以后,也称观象台。根据史料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气象机构应在夏商既见雏形,据考古发现至今已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2、南宋日观台-传说北极阁最早开始气象活动的建筑因年代久远,正史描述一千多年前气象活动的记载已难寻,但后人的传说和推判仍然留下了一些最早有关北极阁与气象和科学活动的话题。蒋赞初在南京史话中描述南朝建康都城盛衰时有一段记载:“即南宋时帝王在鸡笼山腰及附近大规模扩建皇家花园-华林园,TOP100范文排行又在鸡笼山的最高处筑有?日观台?,又名?司天台?,作为观测天文和气象的地方,这也可说是今北极阁气象台的最早开端。”书中还记载到,南朝一些科学家,长时期在司天台上观天测象,何承天、祖冲之等一批古代著名科学家就曾常年活动于鸡笼山、九华山及附近的国学馆,修制定出“元嘉历”“大明历”等中国古代历法。3、明朝观象台-堪称中国古代气象发展的高峰到明初洪武帝时,北极阁建观象台规模已相当壮观宏大,在这之后的明清数百年里气象建树不大,因此北极阁观象台的工作内容、机构和设施水平基本代表中国古代气象与天文发展的鼎盛水平。史料载,明观象台建设近一百年后,意大利利玛窦重游南京,参观钦天山观象台,就曾极叹美之,称当时台中仍有司天者,在台考察天象,终夕观测俱报,台上陈列铜制天球,日,相风杆,浑天仪,简仪等器,结构精巧。后人按明天启七年葛演亮所绘金陵焚刹志鸡鸣寺图,犹可见观象台门墙壮丽,台址高耸,四周茂树芳林,偏屋若干幢,隐隐可见,北临后湖,南有十庙,当时情景,宛然在望。直至清康熙,北极阁明观象台已存数百年的仪器方移于北京使用,几经战火,最终仍有明观象台的简仪等原器转置于南京紫金山,至今犹存并展示于世人。也无怪乎后人赞叹“北极阁观象台当时实处领袖诸台之地位”。北极阁与气象源渊流长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资源可谓独一无二,在其遗址上如能全景式地系统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气象历史和文化诚然具有特别的优势。二、北极阁-中国近代气象史的著名地标:我国近代气象科学领袖竺可桢 南京的老百姓提起北极阁都知道是气象台所在地,气象界的同行提起北极阁常喻之为中国近代气象的发祥地和气象人才的摇篮。前者知情更多地是因为有观象台建立其上,后者知情更多地是因为竺可桢创业其上。作为留存不多的一座优秀的民国时期代表性建筑物,几近八十年岁月,观象台仍屹立于山巅,仿佛向世人述说着逝去的民国历史,也向后人讲述着中国近代气象创业的风风雨雨以及竺可桢躬身气象的挚热情怀和不凡的业绩。南京城市因竺可桢为科学名人而骄傲,中国气象因竺可桢为气象先驱而自豪,北极阁气象台因竺可桢为之创业而垂史。1、中国近代气象创业史的标志性建筑-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明末清初,近代气象科技开始传入我国。用气压计、温度计等气象仪器观测的资料开始出现,但这些气象活动多为外国传教士在一些通商城市或海关设立的气象观测站所为,或者国人所办测候所但由外国人把持。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肆意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还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侵犯我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视国家、民族兴衰为己任的优秀留美学者竺可桢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立志由国人开创中国的民族气象事业。1921年竺可桢留美回国热门思想汇报,先在东南大学任教气象与地理,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气象教材,同时他开始着手选址建气象台,最终选定在北极阁古观象台旧址建设,因这里高爽开阔,符合建台要求。随后他多方奔走争取民国政府的支持,筹集资金,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事必躬亲,前后耗时三年,连同研究所、气象台、图书馆、道路等一应设施均告完工,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成就了这一历史性建筑物。在北极阁,竺可桢边建设,边思考如何培育、发展民族气象事业。他亲自操办购置仪器、书刊,除了沿续东南大学就开展的地面观测外,高空气象、物候、日射、微尘及地震等适时业务观测也在北极阁相继展开。1930年元旦起,在竺可桢的主持下,研究所正式绘制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从而打破了由外国人垄断我国气象预报的局面,争回了我国气象主权。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料供预报和研究所用,他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划,克服了大量困难,由研究所独自或与农业等其他机构一起建设了约五十多个气象台或测候站,对于初步建成我国气象站网功不可没。他在十多年所长任上,不但自己勤于气象科学研究,公开发表了气象论著与文章70多部(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等对我国气象学的若干重大分支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总结同时,他还十分重视鼓励气象业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所学术气氛因之甚浓。全国首部气象规范气象观测实施规程和具有重要影响的气象年报、中国之雨量等书刊由竺可桢主持所内科技人员编制并印行。竺可桢忧国为民,事实上承担着创建中国气象事业的许多重任,因此,北极阁气象科研所因竺可桢这一气象先驱者的存在,不仅称为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发祥地,还可堪称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2、中国气象科学人才的摇篮-北极阁气象培训班创业靠人才。竺可桢从美国返回祖国后,即到东南大学执教,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高级气象人才。主持气象研究所工作时,他在筹建全国气象测候网、开展气象科研和气象预报业务等方面,竭力全面推进,但他也深感气象人才严重不足对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竺可桢于1929年至1937年创办了四期气象学习班。他亲自主试,择优从全国公开招录了近百名学员专门学习气象业务,同时还接纳了一些单位、机构的学员来北极阁学习和实习气象业务,这些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当时气象业务骨干,充实到农业、航空等部门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工作。北极阁气象台因竺可桢亲力主持,其科研、业务方面已颇具规模和质量,吸引了众多有志有才者的加入。我国老一辈著名气象专家,如胡焕庸、涂长望、吕炯、程纯枢、赵九章、黄厦千等人均曾在研究所任职或从事气象科研工作,其间深受竺可桢的影响。竺可桢不仅因创业,还因树人而被誉为中国近代气象的宗师。由竺可桢倡议建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制,范文内容地图于1948年在北极阁召开了第一届院士大会,竺可桢当之无愧成为我国首位、也是当时唯一的气象地理学科的院士。在其身后,北极阁又相继走出了6位气象院士。因此,北极阁被喻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3、中国优秀气象文化的开拓者-所长竺可桢。作为气象文化,有气象社会文化和气象组织文化之分。我们从现有的气象史料和大量科学、文学作品中,可见古代气象社会文化的丰盛。如有以天气现象抒情、言志的,有以史料直白记载天气现象或气象灾害的等等,但对古气象人从业精神和组织文化罕见记载。当进入近代历史发展阶段,且在中国气象与天文相继成为独立学科和业态后,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及其簇拥于其周围的一批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胸怀追求,以自身的言行,在艰难开创民族气象事业的同时,也还在无意中开创着优秀的气象组织文化,他们堪为中国优秀气象组织文化的拓荒者。文化的内在功能是为了求真、求善、求美,气象文化也不例外,这在竺可桢身上表现得鲜明而又尽致,竺可桢的学生及后人每忆及此莫不赞叹钦佩。如他心怀科学救国之愿毅然学成回国,无心作官,不受厚禄,一生钟情于民族气象事业,以气象事业来实现他体恤民生、造福于民的理想。他在建所落成报告中慨然写道:“欧美异邦,对于我国气候不惜巨资深入腹地以求之,则我国人安能长此袖手任人越跙哉。”因此,他积极创办全国测候网,力主收回青岛、徐家汇等观象台的权力。在出席国际气象会议面对歧视性安排时,他断然退出会议。针对日本人的长期挑衅,他坚决拒绝其到北极阁观象塔参观。在国民政府多次劝其去台湾时,他毅然拒绝,他知道台湾不是民族气象的创业之地。种种事例,其拳拳爱国之心、民族正义、创业之愿令人敬佩。竺可桢从事气象科学事业,几十年不缀物候观测和记录,并教导业务人员要精于每一个原始记录,发好每一份电文。每每天气异常,他常亲自到场检查;当日寇飞机近在北极阁轰炸而观测员仍不顾危险坚守观测时,他欣然赞其:“可谓尽职矣”。他还鼓励和指导员工积极从事气象科研,写好每一篇文章。他在难以推辞浙大校长一职时,提出的条件就有只能短期任职,并且不辞气象科研所所长。其时他为浙大所题校训“求是精神”,个人简历实际上也是他作为所长对气象科学真挚追求的内心写照。他对气象科技的不懈探索、认真严谨、细微执著的精神值得每一个气象从业者崇尚和学习。竺可桢先生是一名著名气象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气象事业的领导者,因此他十分重视组织团队建设。他关心年轻员工不仅在物质方面,还在于思想引导,工作支持,营造环境与氛围。因此他注意及时疏导员工的情绪,鼓励他们在困难时,报效祖国,将献身事业作为人生更高的追求。时任科研所职员的李良琪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自己在一次错发报文引发日本人讽刺、以及不太安心支持广西气侯所工作而情绪波动时,深情忆及竺老对他及时启发和谆谆引导,两件事情虽小,但体现了竺可桢先生的高尚民族情怀和优秀人格魅力。竺可桢先生是一个爱美的科学家,他工作之余带头并常组织员工在北极阁广植树木、修建道路,美化环境,不仅将北极阁建成为当时的中国气象科学殿堂,还改善成为风景宜人、环境幽静的生活学习场所。他组织在半山腰造了一座朱漆四柱亭,供员工上山休息,取名“半极亭”,在其上书联“当亭环大道,拾级上天梯”。意指什么,竺先生没有留下注解,但我们现在阅读它们,似乎从中感受到竺先生与同事们在这座她们所热爱的小山上修路建亭、问天创业的乐趣。司天观象,孜孜以求,寻阶而上,必有所获,读来简洁,但富有韵味且喻意深刻。对联如今已不复存,但小亭仍在,上山时我们经过它,每想起这幅对联,犹能感受到竺先生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文化品质。科学需要文化,文化滋润科技,竺先生给北极阁留下的不仅是楼阁,不仅是气象科学,还留下了气象文化。今天我们细细体会竺可桢气象大师的言行,深感其精于业、忠于科学的求真品质;敬于业、创业为民的求善精神;勤于业、人境臻优的求美情操,敬意油然而生!三、北极阁-中国现代气象科技的缩影:气象科技与文化薪火相传的新地。在解放军攻占南京的炮声中,北极阁气象台也经受了一次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