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宁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作者: 日期:会宁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宁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宁县供电公司二零一一年二月目 录一、会宁县地区经济及社会概况二、会宁县的电网现状三、会宁县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四、会宁县2011年电网建设的必要性五、初步设计方案六、工程投资估算会宁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会宁地区经济及社会概况1.会宁地区基本概况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理位置在北纬3533至3626、东经10431至10534之间,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距兰州市155公里、白银市180公里。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2009年底总人口为58.28万人,全县共辖28个乡镇6个社区居委会284个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2039个村民小组。会宁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19902005)平均温度在5085之间,年无霜期为136186天;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 会宁县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南部多高大山梁,相对海拔较高,北部为低缓川塬,相对海拔较低。夏季暖湿空气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南下长驱直入。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较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干旱、冰雹、冷冻、暴雨、洪水、雷暴、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危害最重。历史上素有“干会宁”之称和“十年九旱”之说。近年甚至有演变为十年十旱的趋势。其特点是:春迟寒旱多风沙,夏短温和宜禾稼。秋早气干天凉爽,冬长严寒干枝丫。山区川塬差异大,南湿北干有变化。雷、雹、暴、洪、冻易发,干旱之灾甲天下。会宁是省级历史文化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其红军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其“三苦两乐”的教育精神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会宁县城交通便利。平定高速从县城经过、国道312线、309线横跨县城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公路贯通南北,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2.会宁地区经济概况“十一五”期间,会宁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充分发挥会师圣地的政治资源优势,西北教育名县的教育人才优势,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资源优势,近靠兰州的区位优势,坚持“六项县策”(农业稳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依法治县),实施“六大战略”(项目拉动、产业主导、品牌兴业、开放带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打“红色牌”、“金色牌”、“绿色牌”,建立“三区一带两支撑”,强化基础、落实项目、提升产业、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顺利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商经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税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8.49亿元,均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达到8.81亿元,第二产业达到8.48亿元,第三产业达到1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69亿元,年均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65元增长到2009年的2351元,年均增长8.1%。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到283354万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达到90555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达到80744万元,增长19.4%;第三产业达到112055万元,增长10.8%。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0%、28.5%、39.5%。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866元,比上年增长11.4%。2.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县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53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 %,其中县乡级财政收入达到3152万元,比上年增长18.1%;积极争取上级转移补助,转移性收入128107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472万元,调入资金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200万元,总收入达到134939万元,比上年增加39387万元,增长41.2%;总支出达到134939万元,其中县乡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7255万元,比上年多支33466万元,增长35.7%,上解上级支出275万元,年终结余7409万元。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911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5720万元,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4420万元,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71万元。年内基本建设项目101个,其中当年完成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项,4.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3.15万亩,增加17.26万亩;总产量22774.1万公斤,增长21.75%。信息传输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电信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0080门,市话固定用户年末达到14225户,比上年增长4.9%。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29.76部/百人。5.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005人,平均单位从业人员19415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9585.1万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5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比上年净增244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比上年增长14%。“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指导思想是:“落实三个战略思想”,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确立一个基本思路”,即确立发展统领全局的基本思路。主要是突出一个主体、扭住两个关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落实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五个产业基地、培育六个特色产业。“十二五”时期,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的一项主体性工作,通过打红色牌、绿色牌、金色牌,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带动第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会宁建成甘肃的重点旅游城市、全国的红色旅游名城。要抓住计划项目的争取实施和招商引资这两个关键,通过发展抓项目、发展抓产业、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扶贫开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实施百万亩草、百万亩林、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羊“四个百万”工程,建设草畜、马铃薯、小杂粮、瓜类、仁用杏五个产业基地,培育红色旅游、草畜产品开发、马铃薯淀粉、杂粮等公众营养产品开发、劳务、凹凸棒产品开发等六大产业。二、会宁县的电网现状1. 会宁县供电企业概况会宁县农电局原名会宁供电所成立于1974年10 月,1991年更名为会宁县农电局。1998年12月白银供电公司代管,2009年4月更名为白应对公司会宁县供电公司。我公司担负着会宁县域(含城区)25个乡镇,264个村(居委会)、1766个社(居民小组),10万户,51万人口的供电任务,供电流域面积5700平方千米,我公司电网辐射全县25个乡镇,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6台,总容量279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212千米,6-10千伏线路2250千米,配电变压器2242台,容量96316千伏安,0.4千伏线路3480千米。为会宁县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公司设置职能部室为一室五部,即:办公室、生技部、营销部、安监部、财务部、思想政治工作部;设置具有管理职能的二级单位为两中心两工区,即:计量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输配电工区、变电工区。下设10个基层供电所,10个变电站。全公司共有干部职工263人。2010年完成供电量8766.1万kWh,售电量7687万kWh,,综合线损12.31%,平均电价517.07元/千千瓦时,现管辖各类用户70860户。在省市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公司不断创新,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各项工作朝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道路上努力迈进。2.会宁县公司电网现状会宁县农电在六十年代前一直是空白点。1958年9月会宁首次采用匈牙利65千瓦发电机发电,仅供县城小厂生产和机关单位照明用电。1972年靖远至会宁郭城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我县千百年来无大电网的历史,也为加速发展我县的供电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会宁人民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干旱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工兴建靖会引黄提灌工程。1975年建成35千伏甘沟变电站、1976年建成35KV头寨变电站、1978年建成35KV会宁变电站、1982年建成35KV太平变电站、1985年建成35KV大沟变电站、1987年建成35KV刘寨变电站、1991年建成35KV古城变电站。1978年建成甘沟电力引黄提灌工程,2001年在农网改造的契机下相继建成110千伏会宁变电站一座、35KV草滩、八里变电2座。为会宁县农村电气化和经济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程,给我县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1998年开始实施,经过近12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完成一、二期10KV及以下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6782.3万元;“户户通电”工程投资414.73万元;一期节余投资资金318.41万元;县城电网改造项目投资1140.83万元; 35KV变电所及线路改造一、二期投资资金1064.65万元,2007年农网一期结余资金35KV甘沟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资金243.64万元;农网二期结余资金35千伏会古线改造工程投资资金199.49万元;2008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投资资金92.09万元;2008年第二批农网完善工程投资资金396.24万元; 2008年农网完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第一二批追加工程投资资金1472.07万元;2009年农网完善新增投资计划工程投资资金1149万元; 2009年农网完善划工程(第三批扩大内需)投资资金638.02万元;2009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投资资金1091.03万元。2009年第二批拉动内需35KV太平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资金276.86万元; 2009年第二批拉动内需35KV古城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资金271.54万元; 2009年第三批拉动内需35KV大沟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资金255.87万元;2009年第三批拉动内需35KV峡门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资金286.65万元。截止2010年底累计投资资金16092.60万元,会宁县供电公司管辖农村35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15台,容量22650千伏安;箱变1座,容量3150KVA。35千伏线路9条206公里,6-10千伏线路34条2440公里,配电变压器2145台,容量88523千伏安;0.4千伏线路3621公里。电网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三、会宁县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1.35KV电网设备存在的问题1.1会宁农村电网主要是在7080年代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自筹为辅,发展起来的电网结构。我公司共管辖35千伏变电站9座,35千伏线路9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电网网架结构薄弱。虽然经过实施农网建设改造项目对5座35千伏变电所和3条35千伏线路进行了改造,改造率为50和34,还有50和64的35千伏变电所和35千伏线路没有改造。 尤其是3512郭甘线一条35千伏线路带有峡门、头寨、甘沟、大沟4座35千伏变电站,1978年投运以来主变没有大修过,设备运行年久,严重影响系统安全运行。部分输配网设计受当时条件所限,导线线径小,主变容量低,线路、设备经过多年运行,杆塔裂缝、漏筋、横担锈蚀、过负荷等诸多隐患。未改造的农村电网不能满足安全运行和负荷发展的需求。全网的供电可靠性及电压合格率仍然偏低,供电能力不足、电能损耗高的现象仍然存在。1.2会宁县农村电网共管辖35KV变电站共有主变15台,高耗能主变仍有6台(甘沟、头寨、刘寨电站),占总台数的40;负荷高峰期,过负荷变电站4座(头寨、刘寨、八里、草滩变电站);7座变电站主变容载比均不能满足1.82.3的要求;35KV开关全为多油断路器;无法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和调度自动化;35KV送电线路都处于电网末端,没有形成合理的网架,平均2.8个乡1座变电站。1975年建设的3512郭甘线已运行33年,3512方头线导线采用352钢芯铝铰线,3511白刘线三条35KV线路大部分采用单瓷横担,档距大,绝缘严重老化,铁附件及拉线腐蚀严重,导线破损严重,直接影响系统安全运行。2. 未改造的10千伏线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未改造的10KV线路和村社配网是在70-80年代由国家“两西”建设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建设起来的。高压部分60%是“两西”投资的,40%是由村社集资的,低压部分自变压器出线起全部由村社集资。由于投资金额有限,所以建设标准低。2.210KV配网的特点一是线路长、线径小、档距大、支线多、迂回线路多,距离35KV变电站较远,10KV线路最大线径仅50平方毫米,绝大部分导线为25-35平方毫米。二是变压器布点少,负载率低,造成低压网半径大。一台10KVA的小容量配电变压器要带几个社的用电负荷,而且安装严重偏离负荷中心,电压质量很差(末端电压平时在170V左右,用电高峰期就更低)。2.30.4KV配电线路几乎没有形成,只有原有的农副加工的动力用户采用破股导线或不同规格的绝缘线续接和用方杆或简易的木杆架设的线路。2.4照明线均为用25平方毫米的导线破股后或直接用4-6平方毫米的黑皮线架设,就这样状况的线路还要延伸到两三公理外的住户,导线对地3米左右的非常普遍,断线和触电隐患更是十分严重。2.5表计安装的方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很零散的安装在采用薄铁皮自制的能够安装1-4块表的已锈蚀和破烂不堪的表箱内,安装有高有低,没有接地线,二是直接安装在农户的屋檐下。使用的电表基本上都是淘汰的DD28表,安装后从来没有校验过,资产是农户的,计量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设备老化,线路绝缘层老化脱落,低压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维护。因此造成断线、短路的现象时有发生,供电可靠性极差,安全用电得不到保证。2.6未改造村社的电费计量仍沿用一变一表制。即供电所在变台上安装一只总表,总表后串糖葫芦式装有农户自购的所谓分表,总表由供电所负责抄表及管理,分表由村社指定人员负责抄表收费管理。管电人的情况五花八门,管理方式自定,其形式很多。如:通过村民推选,一人一年轮换制;一户一月轮换制;成立管理小组,电价固定制;社长管理制。2.7用电量普遍很低,一般在3-15千瓦时之间。总表与分表的数值差距较大,其原因一是分表是淘汰表,长期未校验,二是线损和窃电,三是表后裸线与树木搭接漏电。2.8高低压电网情况比改造过的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电压质量差,每逢过年过节期间及其前后,有的因为加工点电压低,到二三十里外加工粮食。安全隐患多,没有维护,供电所只能做一些故障处理,应该进行改造。2.9在目前条件下,要执行供电部门抄表到户,尚不具备“四到户”管理的条件。由于山大沟深,线路长,负荷小,用电量低,我公司确实存在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四、会宁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建设的必要性(一) 35千伏会甘线建设的必要性1.会宁县35千伏郭甘线现状会宁县中北部地区的供电,主要依托于110千伏郭城变出线的3512郭甘线(郭城变-甘沟变),该线路1975年建成投运,线路全长30公里,截止目前已运行35年,带有35千伏头寨、峡门、甘沟、大沟共四座变电所,担负着15个乡镇的供电任务。出现检修停电或故障时,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同时会宁35千伏电网南北互不兼顾,成为供电瓶颈,不能形成互供,目前急需要一条35千伏线路连接会宁南部和北部电网。2.35千伏会甘线建设必要性2.1 35千伏甘沟变位于110千伏郭城变和110千伏会宁变的中心位置,距离110千伏会宁变约40公里,如果新建35千伏会甘线(会宁变-甘沟变),就可以将35千伏甘沟变作为枢纽变电站,起到连接会宁南部和北部35千伏电网的目的。如果35千伏郭甘线停电,可以通过会甘线作为第二电源向甘沟变、大沟变、峡门变供电,减少停电范围,保证供电可靠性。2.2 有3512郭甘线供电的35千伏峡门变作为会宁县城及周边乡镇居民饮水、农田灌溉的主要供电电源,重要性非常突出,如果一旦郭甘线停电,将影响会宁县大面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会甘线建成后,可以作为35千伏峡门变的第二电源。2.3 110千伏会宁变是会宁县城主要供电电源,如果一旦会宁变失压,将造成会宁县城及周边13个乡镇大面积停电。建成35千伏会甘线后,将解决110千伏会宁变失压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会甘线可以作为110千伏会宁变的应急电源。2.4 35千伏会甘线建成后,如果110千伏郭城变或110千伏会宁变其中有一所变电站过负荷,可以利用会甘线相互调剂负荷。因此建设35千伏会甘线是十分必要的。既能连接会宁县南、北地区35千伏电网,为甘沟、大沟等变电站提供第二电源,还能为110千伏电网提供应急电源,保障通讯畅通。(二)35千伏白塬变电站异地重建工程现状及建设必要性1. 35千伏白塬变电现状白塬变电站位于会宁县白草塬乡,建于1974年,35千伏白塬变电站是以110千伏郭城变为电源支撑的35千伏辐射型网络。网内有35千伏红堡变电站、35千伏两迎水变电站、35千伏白塬变电站。35千伏白塬变主要承担着靖会白草塬支线的高扬程提灌及当地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政府、医院、军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负荷的供电,负责转供35千伏刘寨变电站,主要负荷有靖会工程刘寨支线及刘寨乡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白塬变 2008年最大负荷达6.6MW,无功0.8MVar。现全站设备均为76年设备,存在设备技术现状较差,设备爬距不满足要求,不满足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的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急需对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造。不满足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的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急需对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造。目前,该地区准备新上蔬菜深加工产业,有负荷发展的趋势。电气主接线35千伏、6千伏均为目前均为单母线接线,由110千伏郭城变单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差,易造成大面积停电等问题,没有实现综自系统,不符合无人值班要求,运行维护工作量大。2. 35千伏白塬变电站异地重建工程建设必要性2.1 白塬变1#主变为SJL-5600/35型主变,属76年的产品, 2#主变为SJL-6300/35型主变,均属78年3月的产品,主变已运行30余年,设备渗油严重,损耗高,老化严重,已超过规定使用寿命,无事故储备容量,急需进行改造。且容量已不能满足最大用电负荷期,主变容量N-1的需求。2.2 户外配电装置部分变电站35千伏开关均为DW型淘汰性开关,户外10千伏配少油开关,不符合无油化要求,并且配件奇缺,给运行维护工作留下隐患。二次部分白塬变电站保护均为70年代的机电型保护,可靠性差、维护极为不方便。2.3 土建设施由于白塬变处于塌陷性黄土层区,下沉开裂较严重,处理难度较大,急需重新异地处理。因此,为保证用户供电可靠性,异地重建改造为最佳改造方案。(三)35千伏桃古线建设必要性1.35千伏古城变现状35千伏古城变始建于1991年。在2009年农网完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工程中进行了改造。3514会古线做为古城变的唯一电源,由会宁变出线。在2008年农网二期节余资金项目中进行了改造,线路全长11.919千米。2.35千伏桃古线建设的必要性古城变现有主变2台,容量10000千伏安,担负着会宁县南部的新添、中川、桃花山、候川等地区的供电任务。古城变一但失压,将使会宁县南部的新添、中川、桃花山、候川等地区停电。停电面积大,涉及的党政机关、生产单位多,加之新添堡乡是回族居住地,社会影响大。严重制约着我县南部地区的正常供电。同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110千伏会宁变的1条35千伏线路供电不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求。通过拟建110桃园变电站,能够给古城变电站提供第二电源。新建35千伏桃园至古城输电线路作为主电源,将原3514会古线为第二电源,可以缓解110千伏会宁变的供电压力,保障供电可靠性。防止35千伏会古线故障或检修停电导致大面积停电的现象。极大的改善会宁地区35千伏的网架结构,提高35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四)35千伏桃太线现状及建设必要性1.35千伏太平变现状35千伏太平变始建于1995年,位于会宁县南部,是会宁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太平城变电站承担着太平乡、党岘乡、老君乡、杨集乡、翟所乡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任务。在2009年农网完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工程中进行了改造。3512会太线做为太平变的唯一电源,由会宁变出线。在2003年农网二期资金项目中进行了改造。2.35千伏桃太线建设的必要性太平变现有主变2台,容量10000千伏安,担负着会宁县南部的太平乡、党岘乡、老君乡、杨集乡、翟所乡等地区的供电任务。太平变一但失压,将造成大面积停电,涉及的党政机关、生产单位多,社会影响大。严重制约着我县南部地区的正常供电。同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110千伏会宁变的1条35千伏线路供电不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求。通过拟建110桃园变电站,能够给太平变电站提供第二电源。新建35千伏桃园至太平输电线路作为主电源,将原3512会太线为第二电源,可以缓解110千伏会宁变的供电压力,保障供电可靠性。防止35千伏会太线故障或检修停电导致大面积停电的现象。极大的改善会宁地区35千伏的网架结构,提高35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五)10千伏及以下线路现状及建设必要性1.会宁县供电及10千伏及以下电网现状1.1会宁县县域内的供电,由会宁县供电公司和会宁供电分公司分别管理.其中会宁县农电局供电营业区覆盖25个乡镇、264个村(居)委会、1866个村民小组、107112户、502415人口;会宁分公司供电营业区域包括3个乡镇, 48个行政村、22195户。1.2会宁县目前拥有10千伏线路2300多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3400余公里,其中35%的10千伏线路,是在十多年来实施农网改造期间,主要为了解决村社原有配变偏离负荷中心或为远离配电变压器用电的用户新装配变而延伸形成的分支线路,对原有的主线路改造的投入不足。未改造的线路导线线径小(25-50平方毫米的导线在主线路中普遍存在)、线路档距大、供电半径长、支路多、支线长、线路迂回、末端电压低、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30.4千伏线路70%是由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形成,未改造的低压线路基本都是由农民集资建设,电杆使用自制的6米方杆或十分简易的木杆,导线采用LGJ16平方毫米或破股线,农户接户线都是由农户自购质次价廉的绝缘线。目前均已残破不堪,不能保证安全可靠用电。1.4现在需要改造的村社,基本都处在我县最偏远的区域,农户居住十分分散,实施改造的施工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改造到户的单位投资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我县改造到户率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2改造的必要性2.1 未改造的10千伏主线路由于建设标准低,运行年代久,随着改造面的不断扩大,线路负荷的增长,线路故障频繁,2009年至2010年,线路故障率较2008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净增23次。2.2由于10千伏线路超半径供电和导线线径严重偏小等原因,造成70%以上线路的末端电压低,即使将配变的分接开关调至最高档位,用电高峰期,部分用户的家电也无法正常启动。如果不对这些线路实施改造,将会因电网瓶颈效应导致有电供不出或无法用的现象。2.3未改造村社的用电,目前由本社指定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很普遍,人情电、关系电及窃电问题突出,再加上存在高耗能(SJ或S7型)变压器仍挂网运行,线路状况十分差,每家每户所使用的电度表基本为已用十多年的DD28型淘汰表等问题,造成台区线损局高,形成了用电少的多交钱,用电多的少交钱甚至不交钱的不公现象。因此能够实施电网改造成为农户的第一所盼。2.42-3个自然社由1台10千伏安小容量变压器供电的情况很普遍,而且变压器安装位置大多偏离负荷中心,多数用户都在远离配变2-3公里外的地方居住,电压质量很差(平时末端电压在170伏左右,用电高峰期电压就更低),小型磨面机、粉碎机、铡草机等农机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2.5未改造村社仍维持早期的一变一表管理模式,供电所在每个配变台区安装一块总表,电价执行国家统一定价(部分有小型农副加工配变执行定比或定量,计费电量中按规定加计变损电量,部分高压线路属用户资产按规定还加计线损电量)。总表后用电管理由村(社)负责,每家自行购置安装一块分户表,做为村(社)对每一户收费的计量依据。每个村(社)对分表管理方式不统一,为了体现出公平、公正,有些村(社)由村民推选,指定专人按年度轮换管理;有些村社按月度轮换,还有些村社由村长直接管理。有些村(社)在每户电费中还要加入“管电”人员的报酬。此种管理方式造成电价居高不下,电价普遍在0.8元-1元/千瓦时左右,有些村(社)收费更高,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乱收费、乱摊派、乱加价问题和产生人情电、关系电等不公平现象。2.6由于会宁县是白银市辖区内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县区,目前仍有857个自然社3.62万户居民未实现“四到户”管理和城乡同网同价。因此,加大对未改造村社供配电设施改造投资和加大的对原有10千伏配电线路的改造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六)、调度通讯工程建设必要性1、会宁县供电公司没有建没专用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对所辖变电站的通信调度,利用中国电信的公共电话网,进行人工电话调度,没有其他的调度自动化设备和手段。和上级调度的通信也采用公共电话网。随着电网的建设扩大,变电所的改扩建,电网运行方式日渐复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作为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提高调度运行管理水平,在公司的经济运行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为使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使其在电网经济运行及安全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电网的发展和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建设专用的调度通讯系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会宁电网所处的地理环境上看,会宁县电网供电半径大,变电站分布点少,交通状况较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公园便捷交通通道设计方案
- 幼儿园装修后维保与设施检测方案
- 公路建设人员健康管理方案
- 2025年营养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蚌埠淮上实验幼儿园幼儿教师招聘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招聘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储备物资存储环境控制与优化方案
- 非婚生子女抚养协议书合同范本
- 2025江苏师范大学招聘工作人员56人(第二批)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生物内脏专项题目及答案
-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专业电镀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高效人员管理的5大核心思路与方法
- 《物业管理条例》教学课件
- TCNAS 28─2023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 (高清版)DB3301∕T 0046-2017 智精残疾人托养机构护理服务规范
- 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 经济学基础课件 项目三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 城市低空安全监管平台解决方案
- 员工入职申请表(完整版)
- 销售述职竞聘报告
- 超市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