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 何深静 于涛方(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居住社区中社会网络的内涵和意义,并阐述了以往几种城市改造形式对社会网络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实现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城市更新有效形式,对城市更新中社区自建和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等形式的经验进行了回顾。提出应运用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更新改造,并借鉴规划师与居民双向交流、共同合作的经验,实现居住社区中社会网络的发展完善。最后本文以盱眙旧城改造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改造中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可行性。关键词:城市更新 社会网络 保存和发展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RENEWALHe shen-jing Yu tao-fang (Dept. Of Urban & Resource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xpounds what urban renewal effect on social networks. 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of urban renewal, which can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social networks, it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architecture and gradual small-scale renewal. Subsequent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use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lanner and residents for reference. Finally, the author made a case-study of the urban renewal in Xuyi, and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 networks.Keywords: urban renewal social network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1.引言 从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更新改造形式主要经历了从大规模拆除重建到渐进式小范围社区更新的转变。最初,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把城市看作一个静止的物体,期望通过大规模推倒重建和贫民窟清理(Slum clear)等整体的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来从城市发展的困境中解脱。然而诸多“非人性空间”出现,造成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继而导致更新改造地区社会网络的崩溃。面对相继以失败告终的一系列“形体设计”方案,一大批学者对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整体规划提出了质疑,推崇渐进式规划、改建方式。1996年6月,伊斯坦布尔“人居二”的两大议题强调了在改善人类住区现状、实现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时,应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保护与继承发扬。这就为城市更新指明了新方向。目前,城市更新更注重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有机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倡导一种更人性化,改造目标更广泛,改造方式、内容更丰富的社区邻里更新。对城市本身而言,保存和延续城市无形的场所精神与社会网络比维护和改造城市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2社会网络的内涵及其意义 21 社会网络与场所精神社会网络及场所精神在居住社区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网络是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了人与人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对物质环境和文化的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的关系。”社会网络具有场所感、等级性、完备性、叠合性等特征,其基本属性表现为社区群体生活的整体性。社会学家格拉斯在对居住邻里单位进行了考察时,发现其中的社会网络系统是一种节点系统,由居住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使用这些设施进行交往的居民共同构成。人与人、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关系,将赋予城市空间某种极具凝聚力的内在精神,这就是舒尔茨所提出的“场所精神” 。居住社区并非静止的或纯物质性的,社会网络和场所精神的存在赋予了它生命活力和内在精神,使之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完善。 22 社会网络是城市多样性在居住社区中的体现“城市多样性”思想在城市更新中日益受到重视,诸多学者从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城市多样性进行阐释。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 Cities)一书中,简雅柯布提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唤起了人们对复杂多样的城市生活的热爱,并提出“街道眼”(street eye)对避免社区居民利益受损的防备作用。旧城区以其复杂多样的功能、构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社区居民在联系交往中对所处的居住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精神状态上的“同一感”。这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是社区场所系统所体现的一种社会功能,同时也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体现了居民对复杂多样的生活的热爱。23 社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网络的发展社会生活总是围绕特定的场所来展开的,居住社区中应具备一个完整的场所系统,公共空间(如公共服务站点、文娱活动场所、公园等)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居民对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对居民的许多社会活动具有支配性的作用。旧城区富有生机的社会网络是由居住区内各式各样的场所及在其中进行的的社会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它随着社区中居民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社会网络的发展成熟需要一定物质基础,需要提供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作为媒介。公共空间便是社会网络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尺度宜人的街道、利于交往的空间以及轻松和谐的邻里关系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生活。在人际交往中,人对环境注入了情感,物质环境成为人化环境,经过长久的积累便形成一种具有内聚力的场所精神,交织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3传统城市更新对社会网络的影响 31 大规模城市更新对社会网络的破坏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更新进入一个新高潮,但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大多以的大规模推倒重建为主。危旧房片区的改造倾向于简单化的拆除重建,旧城居住社区的社会网络和城市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城市更新的范围过大,目标单一,忽略了对城市居住社区的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的保护,居住区中原有的社会网络丧失殆尽。大规模更新改造项目经济利益至上,没有顾及中低收入阶层和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体经营的利益。旧城区丰富的社会邻里结构和各收入阶层的融合不复存在,具有凝聚力社会网络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由于缺乏对建筑与周围历史人文环境关系的考虑,破坏了原有的邻里结构和城市肌理,原有社会网络形成的物质基础已不复存在。经改造后的新居住区没有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综合功能的提高,新的社会网络的构建因缺乏供居民进行联系、交往的场所而显得困难重重。32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城市中心区或发生衰落的邻里中,中产阶层和富裕家庭进入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运动。其实质上是社会经济阶层的分化,它使得社区内居民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换,社区文化因而发生了彻底的更新,社区邻里被重新塑造。在中产阶层化过程中,富有阶层的迁入使邻里(neighborhood)或社区(community)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区混合邻里(socially mixed neighborhood)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原有社会网络的意义丧失。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中心区衰落,我国的旧城区仍是活跃的城市经济中心。当前我国的郊区化现象还不明显,中产阶层化现象尚未形成。一些富有阶层迁入城市中心区的现象主要是政府实施旧城改造政策以及房地产商进行开发的共同结果。一方面旧城改造政策缺乏对旧城区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高利润,街区邻里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段被高密度的商业建筑所取代,大量历史街区和富有生活气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区日渐遭到蚕食。4探讨实现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城市更新有效形式 41 社区开发与社区自建的启迪 城市更新(ubran renewal)与社区开发(community development)曾是美国城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城市发展计划。最初的城市更新带来的是更多的贫民窟、被破坏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城市肌理,这与计划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于是以失败告终。美国国会于1973年终止了城市更新计划,于次年提出富于人文色彩的住宅与社区开发计划。社区开发区别于城市更新计划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目标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性;其二是社区开发强调为贫民服务及提倡社区事务公众参与;其三,社区开发更注重于对社区文脉、社会网络的保护和复兴。社区开发提倡目标广泛、内容丰富的旧城改造,更具文化意识和社会意义,对目前中国的城市更新改造无疑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80年代西方兴起了“社区建筑运动”(community Architecture),同期我国也曾出现过各种类型的住宅合作社。这两种更新改造运动主要是以家庭合作方式进行居住区重建或改建。与大部分由政府和开发商主持的城市更新活动相比,社区自建更新更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和地方文化色彩。社区自建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最“适居”的社区生活环境,改善了社会网络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当于由社区居民进行的社会网络自我有机更新。目前,我国旧城改造面临的困难很大部分来自于资金的缺乏,在一些商业开发潜力不大的地段尤为突出。因此,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自建的方式极具现实意义,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居住区更新改造中应汲取以往的经验,引导社区全体居民积极参与住房自助改建活动,建立一种可操作性强的住房发展模式。 42 渐进式小规模改造的提倡简雅柯布主张以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替代以往的大规模更新,提倡一种“小而灵活的规划”(Vital Little Plan),发挥其灵活性的优点,顺应城市更新代谢的规律,进行连续的、渐进的、复杂的、细致的改造。通过渐进式小规模整治改造,不仅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可实现居住社区与历史街区中社会网络和社区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在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则可顺应城市肌理,提倡一种渐进式插入置换的方法。此外,以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为基础,还应将居住区改造作为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来考虑,提倡更具文化意识的旧城更新。其关键在于维护并增强居住区的复原力(resilience),即顺应城市生长的规律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使历史建筑在结构纳新活动中更自然的经历变迁,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居住社区中将容纳不同的阶级和文化群体,共同构筑丰富的社区邻里关系,使社会网络得以延续、发展。 43 规划师与居民对社会网络发展的双向控制居住社区的形成发展,是由规划师与居民共同控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社区生活中逐渐完成的。社区更新过程中,对社区的任何保护规划及再开发都应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及社会网络的长期动态发展出发。任何急功近利的规划设计都必将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最终导致传统社区的瓦解和新社区的失衡。更新改造中应该为社区发展留有自行发展的空间,故提倡由规划师把握总体方向,居民广泛进行公共参与。这里所提出的公共参与并不局限于个人对一部分公共活动的直接参与,而是泛指加强横向开放式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向运行的全体居民与规划师的共同合作。对居住社区的更新改造实际上也是对社区网络整体的动态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社区中的公共场所是社会网络形成的空间载体。如何为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发展完善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居住区更新改造的要务,而公共空间的营建则是其中的关键。更新改造活动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营建中,当地居民更具有发言权。因此,寻求规划师与居民的双向交流、共同合作,对社会网络的发展完善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不失为一种值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提倡的新形式。5实例分析:盱眙旧城区更新改造中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发展 51旧城区传统和现状社会网络的变迁分析盱眙规划旧城区位于县城西部,西临淮河,北靠淮河大桥、东依山丘,山水城浑然一体,极富特色。旧城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昔日为盱眙甚至是区域的活跃的中心,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该地区已经衰落,但考虑到其独特的自然和区位条件,该地区仍有潜在的巨大优势。为了从较深层次来把握旧城区社会网络的发展情况,我们不仅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对街区的建筑年代、建筑风貌、重要空间界面和节点进行了调研,还有意识地加深了对其社会问题和社会空间结构(如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社会组织、社交活动网、认识网等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旧城区传统和现状社会网络的差异,对其变迁有了较深的了解。 511 传统丰富、和谐的社会网络与邻里关系旧城的空间结构形态和城市肌理均以宜人的尺度存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与生存环境的之间的高度融合是社会网络发展的基础。连续曾是盱眙传统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之一。这里所指的连续不仅是物理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高度融合;空间尺度的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多元化、以及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形成;各要素组合空间的流动和界面的连续等。从城市肌理方面而言,盱眙是典型的水乡城市,传统的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由高度聚集的民居组成的街区是城镇的肌理单元,这些肌理单元沿街巷体系重复组合,在自由随意的不规则的街巷形成连续的城镇街道空间。而在河塘、公园、街巷交叉处以及古树、古井旁等公共空间中,集聚了良好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社区邻里感。传统的这种盱眙城镇街区(尤其是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是利于邻里关系形成和社区凝聚力培养的空间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背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人们选择在这一地点上聚集生活定居,形成了极具凝聚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现了一种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512 现状断裂、濒临崩溃的社会网络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后,盱眙旧城区在其空间结构形态和城市机理均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居住社区中的社会网络也随之由繁盛走向衰落,由丰富走向贫乏。从空间结构形态方面而言,盱眙经历了连续到割裂的变化。如今,盱眙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忽视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网络性、连续性,体现为不同程度的割裂关系: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破裂,新社区邻里关系缺乏形成的物质基础等等。以机器为尺度的道路的出现、大体量的工业建筑及沿街的商业建筑的侵入,破坏了原有自发形成的肌理单元的组织模式和邻里关系,使得盱眙城镇的肌理成为了断裂的碎片。同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城市美化运动”改变了旧城传统的和谐秩序和空间尺度,居民进行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日益匮乏,从而居民文化心理失衡,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旧城区中的文化习俗、邻里互助、社区组织、公众参与和居民定居意识均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基础而日渐丧失殆尽,致使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破坏甚至根除。 52 规划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对策: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发展盱眙老城区由于年代久远,经过长年累月的历时性变迁,其结构形态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现状特征。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以及岁月的流逝,许多建筑物和设施超过其使用年限,变得结构破损腐朽,设施陈旧简陋,物质空间环境呈现出严重的自然老化现象。另一方面,旧城遗留着大量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和历史景观,这其中维持着千丝万缕的社会网络,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单是一种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更是一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场所。 521 旧城街区社会网络的继承和保护:灵活、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更新方式盱眙旧城居住区的改造中,应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长的整体,顺应其生长规律进行渐进式的更新改造。对于那些保护区内的旧居住区,以维持、恢复原貌为目标,保留或者稍加整饰街巷空间,不破坏居住区的高密度建筑布局的特点。而对于发生功能性衰退的旧居住区,则应顺应城市肌理通过小规模重建方式予以更新改造,或采取插入置换式的改造方式,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又保持了原有的社区空间结构。在建筑的形式、用材、色彩等各方面,要保证其与原来的盱眙旧城的文脉保持连续,与周边环境保持融洽的关系。而对需大面积更新改造的地区,在进行重建后,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保证了较高的原居民回迁率,恢复原有丰富的社区邻里结构。旧城中的建筑、街巷都是构成城市肌理的要素。在本次更新规划中,保护与更新改造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一地块、每一幢建筑。而每幢建筑采取的方式,不应就建筑论建筑,而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决策。因此,对旧城中的城市肌理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织补”,使之最终能与古街区的整体的传统风貌、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与用地功能调整、道路交通组织、绿化水系空间组织等紧密结合,形成整体的保护与发展系统,最终实现保护过程中的有机更新。 522旧城街区社会网络的发展:规划师与居民双向交流,营建公共空间旧城区中,居民最初是自发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块地块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由于选择目的的不同,居民也就按类型产生了分区。在这类旧居住区里的居民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相关的利益和相同的观念意识,因而具有强烈的内在凝聚力。社会生活在这种居住区内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进行的,并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公共参与意识比较强烈,因而比较注意公共交往空间的营建,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了“场所精神”。然而目前盱眙旧城街区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居民对公共空间存在强烈的需求与依赖;另一方面,拥挤的居住条件使得对公共空间的侵蚀愈演愈烈。图示:规划公共空间分布图公共空间是社会网络形成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对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时,以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为前提,应将重点放在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改善上。对此,我们广泛地征求了居民的意见,并采纳了不少居民提出的建议。最终以河塘、街巷交叉处以及古树、古井旁等为节点,以凝聚了居民集体记忆的具有历史风貌的古街巷为线,以公园、市民广场以及滨淮河开敞空间为面,规划设计了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如图所示)。为解决公共空间营建中的矛盾,我们与居民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居民对街区建设的参与意识。对居民易于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制定规划保证其不被商业建筑、厂房等侵蚀,并改善其破旧、分散的原貌。在此次的更新改造规划中,规划师与居民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合作,是实现居住区社会网络的长远动态发展、创造“适居”的生活环境的有力保证。 6结语完整意义上的居住社区不仅包括居住的场所本身,还包括居住社区中丰富的社会网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针对居住区中的社会网络的特点和物质环境的状况,作出相应措施,使社会网络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完善。通过对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以及社区自建等经验的回顾,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城市更新改造中提倡顺应城市肌理、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社会网络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改造;提倡以整体设计为指导的实现公共参与的社区自建,由规划师把握更新改造的总体发展方向,同时给予社区居民充分的自主性,对社会网络的发展完善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 (本文得到顾朝林教授教授的悉心指导,特表谢忱!) 作者简介:何深静(1978),女(汉),广西北海市人,硕士,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人文地理专业。参考书目:1. Cullingworth, J.B.,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李增喜催化原理课件
- XX行业投资风险评估报告:2025年行业趋势与投资机会
- 水运工程勘察方案(3篇)
- 抹灰工程拆除方案(3篇)
- 深圳市私人土地转让合同9篇
- 2025年中国生态板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XX行业头部企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案例研究报告
- 机关单位公务接待课件
- 幼儿园中班数学《魔术变变变》课件
- 2025年押题宝典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
- 家博会现场抽奖活动方案
- 芦苇创意美术课件
- 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1章 勾股定理 问题解决策略 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三方检测公司管理制度
- 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2025届七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公司行政综合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特种石墨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 餐厅迎宾培训内容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部优课件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