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修改稿)范文 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研究以东平县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收入问题是难点。 农民的收入不仅是维护农村稳定、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也是摆脱经济困境、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也是衡量农村经济综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村发展的标志。 为此,如何实现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以东平县为例,旨在通过对东平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系统研究,剖析农民收入增长变动的特点及规律性,找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并对未来东平县农民增收的趋势做出判断,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对策,为地方政府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东平县农民收入状况及特征分析(一)东平县的基本情况东平县辖14个乡镇,716个村居,78万人口,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境内山区、平原、湖洼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东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物古迹400余处、旅游景观270余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和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东平县地矿资源储量可观,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超过10亿吨、优质煤储量4.7亿吨、优质水泥石灰岩储量330亿吨。 105、220国道和济菏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今年以来,东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东平实际,制定了四大发展计划,对各项工作有规划、有安排,严格责任、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县经济运行形势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xx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9%、11.9%;1-8月份,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8%、15.4%、1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4.3%、16%、21.4%、21.3%,增幅均居泰安市前两位,工业经济指标增量均实现位次前移。 (二)东平县农民收入的现状近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民生改善计划,使该县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xx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11%。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增瓜菜规模种植4万亩,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367个,总数达到920个;新增标准化水产养殖3万亩;完成成片造林6.1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4.5万亩。 龙头企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建农业龙头企业3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2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11家;产业化配套措施进一步强化。 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6家。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29个,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 积极引导土地规模流转,新增土地流转种植瓜菜面积2.9万亩。 党的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移民后期扶持等各种补贴3.2亿元。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以生态村镇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三清、四改、一建”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10元,增长15%。 从近几年来看,xx年到xx年,农民收入分别增加了135元、315元、446元、413元和601元,五年平均增幅为11%,这个增长幅度是历史上最快的,而且是逐年上升的势头。 通过调查表明,农民纯收入主要三大渠道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为2592元,增长13%;二是务工收入1737元,增长18.4%。 三是财产性收入和国家发放的补贴、补助等为281元,增长15.1%。 从农民收入的看,农业收入仍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占到56%,而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务工收入占到38%,其增长幅度最快;国家发放的各种补贴占到收入的6%,每人平均接近300元,这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惠农政策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作用,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巨大成果的共享者和受益者。 (三)东平县农民收入变动的特征分析 1、东平县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平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副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整和逐步放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加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以及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改革开放前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全县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74元,增加到xx年的4610元,增加了4536元,增长61.3倍,年均增长率14.8%。 综合分析,东平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一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迅猛增长。 这一时期,全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压抑和积蓄了多年的生产潜力爆发出来。 这一时期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82年起对18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提价达25%,其中粮食收购价格年均递增8%,农民从价格中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对农业增加投入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扩大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得以缩小,导致农民纯收入由74元迅速上升到316元,短短5年间增长242元。 第二阶段(1985一1989年)农民收入缓慢增长。 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农村经济政策环境也出现了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特别是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由于过高地估计了粮食生产形势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国家对一些农业政策作了调整,一方面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允许农民进行长途贩运和批发,放开了除粮棉外的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市场要素开始引入农民的经营活动。 另一方面,又强化了行政干预,取消了超额加价等,各地普遍采取市场封锁政策,导致出现了卖粮难问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国家及各级政府相应减少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出现徘徊,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减缓。 从1985年的342元,增长到1989年的415元,年均仅增长18.25元。 第三阶段(1990一1992年)农民收入平衡增长。 经过几年的徘徊,农业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农业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出现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从1990年的459增长到1992年的597元。 第四阶段(1993一1997年)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丰收,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收入的快速增长。 据估计,这期间粮食产量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2%。 国家先后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40%左右。 据测算,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 这六年中,农民有35%的新增收入于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 农民收入也从1993年的800元,猛增到1997年的2059元。 第五阶段(1998一xx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主要标志是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 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 与前一阶段相比,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减缓趋势。 1997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59元增加到2700元,增加了641元。 第六阶段(xx年至今)农民收入增幅快速回升。 xx年至xx年中共中央连续六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xx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2835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4610元,增加1775元,年均增长443.75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四年超过300元,xx年增加了602元。 表1东平县历年农民收入统计表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787419791091980151198122919822421983296198431619853421986341198737519883981989415199045919915151992597199380019941093199514341996186819972059199822021999221520002318xx2411xx2548xx2700xx2835xx3150xx3597xx4008xx46102、东平县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动分析我们以xx年为例,对东平县年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xx年东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10元,全年纯收入分为四大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 从调查数据看,农民收入的主要仍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 四项收入构成为工资性收入1737元,占全年纯收入的37.7%,同比增加18.4%;家庭经营纯收入2592元,占全年纯收入的56.2%,同比增加13.0%;财产性纯收入43元,占全年纯收入的0.9%,同比增加7.7%;农民转移性纯收入238元,占全年纯收入的5.2%,同比增加15.1%。 (1)工资性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工资性收入1737元,比xx年增加269元,增长18.4%。 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县域工资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增强。 乡村干部、教师、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普遍增加1000元,提高了购买力,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xx年工矿企业开始异军突起,效益显现,农户在本地域企业劳动收入也较大增加;第三方面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 据调查,东平县农民外出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天津、烟台、青岛、威海,东平革命老区人民在外务工,兢兢业业,吃苦认干,具有良好品牌,从业稳定,收入增加较为明显。 (2)家庭经营纯收入较快增加。 xx年家庭经营纯收入2592元,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13.0%。 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2301元,增加256元,增幅12.6%;第二产业纯收入58元,比上年增加11元,增幅24.3%;第三产业纯收入234元,增加30元,增幅14.7%。 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最大,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的加快,交通、运输、邮电、贸易、饮食等第三产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为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 农民财产性收入(如租金、储蓄性保险投资收入、利息等)43元,同比增长7.6%。 转移性纯收入238元,同比增长15.1%。 转移性收入增加的原因是农户增加了粮食直接补贴收入和良种补贴收入,部分领取了移民补助;再者,离退休金、养老金、医疗报销费等增加,农民在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越性的同时,更充分地体会到政府的惠民政策。 东平县农民收入增加和支出呈现出总体增长趋势。 xx年,农民期内现金支出3799元,增长13.9%。 在生产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财产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四大类支出中,除财产性支出基本持平外,其余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由xx的2198元上升到2697元,人均增加500元,增幅22.7%,增幅比去年的23.4%减少了0.7个百分点。 财产性支出21元,增长1%。 转移性支出149元,增长62.3%。 二、制约东平农民增收主要因素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东平县的农民收入既有受国家政策、补助、农产品价格等共性因素影响,也具有独特因素制约,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性因素分析 1、从历史资源分析东平在宋元时期,曾借助运河漕运,形成过较为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和制造业,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载“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业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随着漕运退出历史舞台,东平经5日济随之衰退,解放后,东平作为革命老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增收缓慢。 2、从区位资源分析东平县地处鲁西南,山、水、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交通不便,远离大中城市,缺乏有力支撑带动,工业、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相对滞后。 3、从矿产资源分析东平县虽然具有丰富的石灰石、铁矿和煤炭资源,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超过10亿吨、优质煤储量4.7亿吨、优质水泥石灰岩储量330亿吨。 但水泥项目属于高耗能产业,国家控制,审批上马难度大;铁矿石品位低,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现在处于起步阶段;煤矿地处东平湖,不具备开采条件。 矿产资源的经济和带动效应尚未形成。 4、从土地资源分析xx年底,东平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35亩,低于全国2.16亩和全省1.52亩的平均水平,和全市人均占有水平大体相当。 从目前的生产水平看,通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已经没有多大的增收空间。 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根本途径是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从事土地经营的农民数量,相对增加人均占有量。 (二)产业结构因素分析近几年来,东平县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逐渐趋向合理。 “八五”期间,农业增加值的比例占到生产总值的50%以上,到xx年底,这一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一产业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58.5%下降到17.5%,下降了41.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70.1%。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例迅速上升,从21.7个百分点上升到57.2个百分点,上升35.5个百分点,增幅达163.6%。 三产业比重变化稍微缓慢,但也是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8上升到25.3个百分点,上升了5.5个百分点。 见表2表2主要年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单位%1990年1992年1995年2000年xx年xx年一产业58.548.648.432.525.517.5二产业21.72925.135.445.357.2三产业19.822.426.532.129.225.3但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产业阶段整体水平低。 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且占有较高的比例。 不论是从第一产业的总产值还是从就业人口结构上看,发展明显较慢,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成熟度依然不够,在全国仍属较低阶段。 第三产业虽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势较缓慢,三次产业转移的比例偏低,三次产业发育不足,总体上看,东平县三次产业都有待发展,发展空间很大。 1、工业经济缺乏骨干支柱产业作为传统农业县,工业缺乏支柱产业。 从表3看出,化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资产等都约占总量的1/3,是对东平县最有影响的产业,是东平县工业的支柱产业。 其次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在这此产业中,其中有的产业没有大中型企业。 在这些产业中有大中型企业的是化学工业中有1家,食品加工业中有2家,造纸及纸制品业有2家,橡胶制品业有1家,纺织业有2家,设备制造业有1家,电力公司1家。 表3规模工业企业主要行业结构单位千元,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总计企业个数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C制造业1104839556137837233636732185492290013农副食品105452652593.5131809595.6286040485.0232649106.52196995.917纺织业2471108114.719584814.240282312.0131426.0393317.2173麻纺品104430199.21265309.22468787.3188808.6412518.022造纸及纸制品业63626257.51026427.42124836.3127675.8380116.6222造纸44060728.41182598.62940678.7125115.710884.826化学原料及制品业44060728.41182598.62940678.7125115.710884.8262肥料制造12163918533.948924435.5112287133.414103964.5347515.2267日用化学口制造592107219.027380419.992412927.56418329.4265411.629橡胶制品业154788011.316258911.81542694.66938231.72301.0291轮胎制造23287016.8884486.41301953.94110.213605.9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515945.2679304.91262773.800.012845.6313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234117538.51188568.62887668.6157187.2318813.935通用设备制造132492805.2765765.61007023.052592.413916.136专用设备制造61068472.2374972.7898672.7110735.115826.9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31357702.8407533.0472971.4-413-0.26592.9D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84690.2270762.066000.262502.92641.2442电力供应43074116.4585714.250046914.9-14520-6.66042.6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的资源结构看,基本上都是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 这些大中企业中,其他绝大数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化工及制品业等。 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如设备制造业等,而没有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产业特点看,工业结构已处在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但工业结构“高加工度”程度低,工业结构的集约化程度很低或者还没有开始。 工业处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东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几年农业产值和贡献之所以低主要是产业化水平不高。 突出表现;一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东平县探索农业发展的路子,种过牛蒡、桑树、西瓜,农业生产多了砍、少了赶、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多次反复出现;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 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三是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 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经营者或者抢收抢购,或者拒收拒购,农民或者待价而沽,或者有货难售,各方之间缺少利益连接机制,经济行为随意性很大,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差。 xx年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一家,主要是油脂企业,但全县油菜种植面积不到2000亩。 主要在南方和收取。 3、三产服务业刚刚起步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东平县基础设施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仅为居民提供基本居住和生活环境,但这还远远不够。 城镇化建设水平低,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产业就业的主导部门方面,存在着一个人口规模为2530万的临界值。 达到这个临界值水平以前,生产是就业增长的主导部门,而超过这一水平之后,生产部门的就业增长放慢,第三部门就业增长加快。 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初步测算现在县城区人口约有10万多人,从25万人口规模临界值来看,东平县的城市化水平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技教事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现在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并不一定非要是高学历,而一定要具备一技之长。 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县级区域一级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倒并不一定是科研型人才。 低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不会起到很大作用,要想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就业者的文化素质。 (三)劳动力因素分析农业劳动力数量过多。 东平县农村人口68.6万人,农村劳动力32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 截至xx年底,全县农村共输出和转移劳动力18万人,其中县外输出富余劳动力12.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7.6%,占农村总劳动力资源的38%;县内转移劳动力5.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18%。 在输出人员中市内县外1.8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15%;市外6.1万人,占输出人数的50%,省外4.2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34%,境外580人,占输出人数的0.5%。 共有从事技能型人员2.45万人,占输出人数的20%。 全县劳务收入6.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9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目前,全县仍有可输出劳动力资源2.6万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8%。 在这种土地资源不足、人地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守在人均几分耕地上,生产效率和收益可想而知,农民的收入水平难有大的提高,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信息闭塞,缺乏对外交流,思想观念陈旧,造成东平大多数农民甘心封闭、甘愿从事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耕作习惯、种植模式没有大的发展变化,经营收入增长缓慢。 技术水平不高。 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慢,覆盖面窄,缺乏面向农民的技术职业培训,使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收入远远低于先进地区;在外务工人员没有技术能力,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少,付出大。 创业环境不够。 鼓励农民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东平县从xx年开始重视农民创业,但目前氛围不够,缺乏资金支持、项目扶持、教育培训和信息平台建设。 (四)农业公共产品投入因素分析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及生活品质,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当前东平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增收趋缓的硬件因素。 东平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上数额一直偏低。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用于农业支出的数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左右。 90年代以后,从财政农业支出来看,虽然农业支出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但从相对量来看,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农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同时,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也影响了生产发展。 迄今,还有部分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六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1.5万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3%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调,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需求。 一方面,农民亟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如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保障)及农村的环境保护等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供给层面却又存在无效供给过剩,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忽略了农民的需求偏好,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无效供给膨胀。 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而不需要的服务却供给过剩,这样,使得本来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真正实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合理,从根本上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表现为制度外供给和政府供给缺位,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向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具有私人性质,而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多属纯公共产品,本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但目前仍由农民税外负担。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不合理,基层政府要承担供给任务却没有对应的财权,只能通过向农民摊派等方式来完成。 由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自上而下”性以及基层政府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目标不尽一致,使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准确,有时会偏离农民的真正需求。 结果不仅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而且导致供给成本较高、增长无序的现象,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五)农业结构因素分析近几年来,东平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是农业的结构不合理,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 当前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高效高产值经济作物规模不大,优质专用作物品种比重不高,特色规模优势不够突出,优质、专用、安全产品少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农业。 二是农民多年来形成的种养习惯改变难度较大,存有怕调整、怕销不出、怕麻烦等思想顾虑,抗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结构调整很不平衡,三分之一的乡镇基本没有起色。 三是农产品加工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数量少、规模小,农村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快,直接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多层次增效、农民多环节增收。 四是个别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区域结构雷同,在栽培方式上仍以地膜覆盖和小拱棚为主,高标准、高质量的温室大棚规模远远不够。 五是有些地方林权制度改革步伐较慢,土地、荒山依法流转落实不到位,承包、拍卖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群众中蕴藏的造林营林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畜牧业和渔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原有的简陋生产、化验、检验等设备己不能满足目前生产需要。 标准化组织程度低,特别是生产环节的标准还没有全面普及,农药残留和激素等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 (六)农产品价格因素农产品成本上涨过快,农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长势过猛,是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食等农产品涨价得到的好处。 此外,不少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虽然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农产品成本上涨过快,使国内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农产品需求量增长空间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 农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其的消费具有生理界限,但在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温饱水平前,农产品需求的扩张很迫切,扩张速度也非常的快,但一旦超过温饱水准,需求的扩张与消费习惯的变化有更大的联系,因而扩张速度也会变慢。 如果城市化加快,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可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会改善,农产品价格下跌的趋势会改变,对农民增收有利但由于受农产品供给的限制,农民也不一定会从事市场容量的扩张中获得好处,因为国家从保护消费者利益角度考虑会选择增加进口策略。 农产品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交易成本偏高。 尽管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严格来说,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而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关键是农户规模小,没有能力承担起实现商品流通的重任。 农民生产规模较小,交易规模往往更小导致交易规模十分不经济,无形中增加了运销成本。 与生产相比,农产品经销队伍成长相对较慢,发育很不成熟,对本地农产品的运销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的运销半径过小由于环节增加,流通费用高、损耗大、效率低。 (七)农业风险因素自然灾害。 东平县地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界地带,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十分特殊,经常出现极端异常的气候变化。 春天干旱少雨,影响春季作物的种植,往往看天种植地瓜、花生;夏天多大风雷电冰雹,往往影响小麦收获;秋天多雨影响地瓜、玉米、花生收获和冬小麦种植;冬天多阴天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 不利的气候因素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防汛抗旱。 东平湖是全省第二大淡水湖,重要的作用是黄河和淮河防汛的调节枢纽,作为滞洪区,担负着北保济南、南保济宁的防汛任务,从每年的六月份到十月底,全县各级都要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防汛工作,关键时刻不讲价钱,不讲代价。 (八)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主要有税收、补贴、收费、保险和金融等,近几年来,国家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变化,作出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税收的调整,近10年的变化力度是前所未有,xx年前,农村实行的是三提五统,农民负担大约每人在200元左右,xx年后,实行农业税正税和附加的负担,每亩的负担是120元左右,从xx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农业负担基本为零。 补贴是我国加入WTO后借鉴国外的作法,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 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 “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 另一种是狭义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 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 收费主要有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生活收费。 农业生产的收费主要有18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 1、兽药委托检验费见文价费字 (1992)452号 2、农作物委托检验费见文同上 3、土壤肥料检验测试费见文同上、价费字 (1992)496号 4、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收费见文(降低部分收费标准)价费字 (1992)452号、赣价费字 (1993)066号 5、省外引进水产种苗检验检疫收费见文赣农渔字 (2000)04号 6、肥料土壤调理剂、植物生产调理剂登记收费见文计价格 (xx)523号 7、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见文赣价费字 (1989)26号 8、渔业船舶登记费见文计价费 (1997)1148号 9、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费见文计价格 (2000)559号 10、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补助收费见文价费字 (1992)452号、赣价行字 (1996)第11号 11、农作物种子检验收费见文同上 12、农作物种子“三证”工本费均降低为5元证同上 13、农机监理收费见文计价格 (1995)225号、赣价行字 (1996)6号 14、国内植物检疫收费见文价费字 (1992)452号、计价费 (1997)2500号 15、农药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收费见文、(降低收费标准)赣价费字 (1994)第031号 16、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委托检验费见文价费字C1992)452号 17、种畜种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工本费1元证赣价费字 (1992)84号 18、兽药审批费价费字 (1992)452号 19、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见文计价格 (2000)393号农村收费主要是住房建设和用水、用电等生活方面的费用,其他方面的费用主要收取工本费用,负担较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 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养殖业如生猪保险,养鸡保险、养鸭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山羊保险,淡水养殖保险等,种植业保险有蔬菜保险、林木保险、水果收获保险、西瓜收获保险、小麦保险、油菜保险、棉花保险等。 三、促进东平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已引起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发展环境、激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区别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注重各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找符合东平实际的农民增收模式。 (一)培植壮大主导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培植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主导产业,加快调整步伐,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连片规模发展、产出效益明显的发展格局。 重点建设100万亩优质粮食、10万亩优质大蒜、10万亩优质花生、10万亩有机蔬菜、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标准化水产品、100万只特种动物、1200万只麻鸭、100万头生猪、5万亩桑蚕等十大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通过提高规模效益促增收。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促增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规避市场风险,让村级组织从有偿服务中增加收入。 要大力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 采用招商引资、镇村联动、股份合作、大户领办等多种形式,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 对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在资金、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争取让更多的龙头企业达到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标准,取得上级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真正让农产品加工的龙头扬起来。 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架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要按照“民办、民管、民有”的原则,依托现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 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扶持,规范完善运行机制,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壮大流通组织。 要依托本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防止在销售上受制于人,让广大农民能够赚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增值。 (三)发展特色经济,通过“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促增收实践证明,有特色的产业,是最有潜力、最容易形成规模的产业;有特色的经济,也是最有吸引力、最容易形成千家万户齐上阵的经济。 我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在手工加工、养殖、种植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传统特色,像糟鱼加工、粥粉加工、苇编、柳编、特种动物养殖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优势,而且影响较大。 下一步,要因地制宜,选择有潜力的产品产业,重点培植,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局面,培植起更多的特色乡镇和专业村。 要注意发展一批大家大户,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种养、加工、营销大户集中,把加工户升级为企业,靠企业带动起产业。 让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打工,不出家门就可以创收”。 要促进联合,户连户、村连村,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大规模、大群体、大产业。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增收该县在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接山乡积极推进土地委托流转,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乡发展订单有机蔬菜3万亩,酿酒葡萄基地2000亩,全乡仅此项新增农业产值3亿元,农民每亩土地流转收入500-700元,基地务工收入2500元左右,农民每亩纯收入3000多元。 全乡可增收9000万元,农民人均1200元。 沙河站镇小辛庄村在土地流转方面也有一些经验做法。 该村共有89户,350人,460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将300亩土地以每亩550元的价格发包给了肥城的土豆种植大户。 总结起来,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可以让农民“规避两个风险,增加四项收入”,规避两个风险,即市场的风险和自然的风险。 增加的四项收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商银行荆州市荆州区2025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民生银行济宁市兖州区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民生银行上海市长宁区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华夏银行临沂市莒南县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民生银行北京市东城区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华夏银行柳州市城中区2025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中信银行保定市莲池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泌尿外科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治疗操作规范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招商银行营口市大石桥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浦发银行桂林市象山区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管工理论试题及答案
- 黄冈市2025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锅炉工艺规程培训课件
- 二年级乘法算式练习(口诀练习)每日一练模板
- 售后沟通技巧课件
- 进制转换课件-2025-2026学年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 店员绩效考核制度
- 电厂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国际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 遥控车辆模型课件
- 企业销售业务标准作业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