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想看到这幅画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习指南: 个人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诗的意思,再说说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并体会作者的心境。(课件出示)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1:庐山太高了。 生2:庐山太大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1:从各个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观者清、*者迷。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的庐山仙人洞)。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悟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二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费站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居民医保培训试题及答案
-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 读书视频变现秘籍
- 2025年中国喇叭牛仔裤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变压器微机检测仪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5G网络对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 2025年中国无草编工作站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薄膜单元设备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电子线路板用金刚石刀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单元考点必刷卷 (一)(含答案)我上学啦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 2025保安员考试基础知识应知应会试题+答案
- 农村厨师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14)
- 河南省天一联考2026届高三年级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
- 轧钢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2025版防洪堤坝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消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秋期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学计划+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