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名著推荐.doc_第1页
朝花夕拾 名著推荐.doc_第2页
朝花夕拾 名著推荐.doc_第3页
朝花夕拾 名著推荐.doc_第4页
朝花夕拾 名著推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 花 夕 拾 【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课时安排】五课时 (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教学过程】一、自主阅读 搜集资料让学生课余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二、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1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2教师点拨: 读书三功:“诵” “疑” “评”。3.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三、走进鲁迅 了解创作风格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四、深入文本 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鲁迅在写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写到:“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五、 合作交流 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 把握整体内容;2. 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3代表演讲, 发表独到见解。 六、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附:部分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七、赏析片断 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归纳(一)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6.买。(重点)(二)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三)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八、指导阅读 归纳手法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运用对比手法。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九、拓展思维 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附:散文介绍: “朝花夕拾”鲁迅在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这是指作者到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的意思。鲁迅在小引中又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先生打的是一个比方。过去吃过的东西后来重吃,味道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变化,为什么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值得“使我时时反顾”呢?就是因为当年品味着蔬果的时候,总与一定的人、一定的事联系着,这就不能不渗透着一定的感情,不能不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评价。这样的往事如果很有意思,很有趣味,或者刻骨铭心,刺动着某种神经,那么就可能“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目录:小引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一篇:狗猫鼠。原载1926年3月10日莽原第1卷第5期。鲁迅在开头已经说明,那是为了反击叭儿狗陈西滢攻击鲁迅“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的反动“逻辑”而写的。因为鲁迅在小说兔和猫中说过“仇猫”的话,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杂文中,提出了痛打落水狗的主张,陈西滢就在致志摩的通信中,恶毒攻击鲁迅。所以鲁迅在回忆童年时对猫的态度时说,特别憎恶猫“辛灾乐祸”、“折磨弱者”、“一副媚态”。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鲁迅所说:“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与仇猫的态度不同的是:鲁迅对小鼠却有点喜爱。“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这类坏事大概大个子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鲁迅回忆了当年床前帖着的两张花纸,他不太喜欢“八戒招赘”那一张,“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那幅画画得是怎样的有情趣。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原载1926年3月25日莽原第1卷第6期。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溇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鲁迅对她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在朝花夕拾中,除本文外,狗猫鼠、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响之深。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文。直到1934年12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还写到:“我生长在偏僻之区,我家里有一个年老的女工,她说长毛时候,她已经十多岁,长毛故事要算她对我讲得最多”。长妈妈的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阿长与山海经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纯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全文中最突出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着绘画的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第三篇:二十四孝图。原载1926年5月25日莽原第1卷第10期。“二十四孝”,旧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个极尽孝道的典型人物。其中包含着积极的成分。我们中华民族仍然需要有“孝道”这种传统美德。浙江普陀山、江苏张家港农村公园等均有“二十四孝”景点,也正是这种立意。但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不少荒诞可笑甚至令人恶心(如“尝粪心忧”)、令人发指的内容。鲁迅先生所嘲弄的主要就是指这些地方。旧时有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集虞舜等二十四人的孝行,序而诗之,用训童蒙。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诗、二十四孝图说、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如二十四孝图说中各以四个字归纳的标题: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为母埋儿、买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二十四孝图是元代一个名叫郭巨敬的儒生,根据前人的传说整理的。前人的传说中已有许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地方。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嘲弄并且特别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老莱娱亲”(或名“戏彩娱亲”),说的是周朝老莱子孝顺父母的故事:“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这哪里是一个孝子呢?明明是一个神经有问题的老玩童,或者是一个胡乱表演的小丑么!鲁迅先生说;“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他认为,老莱子的这种行为实在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郭巨埋儿”(或名“为母埋儿”),说的是:“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郭巨)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这哪里是什么孝子呢?明明一个杀人未遂的杀人犯么!鲁迅讲:“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作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此外,鲁迅先生对“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也发生怀疑。“哭竹生笋”分明是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至于“卧冰求鲤”,鲁迅认为,“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第四篇:五猖会。原载于1926年6月10日莽原第1卷第11期。在旧中国,我国各地都有各种迎神赛会,就是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巡游,算是请神出巡,镇压邪鬼,庇佑百姓。绍兴出巡的多为东岳、城隍、张老相公(即海神);也有佛教方面的,如观音菩萨。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到东关看五猖会,是鲁迅“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有一次举办五猖会的日子,人们一大早就出动了。可鲁迅的父亲还要逼着这个七岁的儿子在家里读鉴略。这给儿时的鲁迅“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他只好硬着头皮在家里读呀读、背呀背,等到太阳升到老高老高,他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课文,再去赶五猖会,兴致就大减了。正如文中所说,“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第五篇:无常。原载1926年7月10日莽原第1卷第13期。无常:原系佛家语。佛家以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如万物之成败,众生之生死,意念之起灭,皆无常理,故云“无常”。后人把它借用作为鬼的名称,称“无常鬼”,说它能勾摄人的灵魂。绍兴人呼无常鬼有两种,一种活无常,一种死无常(或称“死有分)。绍兴乡间赛会中的无常,通常由乡下人扮演。鲁迅在本文中,从各个侧面描绘了“活泼而诙谐”、“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形象,表达和劳动人民共同的爱憎感情。欣赏乡下人所扮演的“目连戏”,是鲁迅童年生活中很值得反顾的事情,他自己还曾上台扮演过鬼卒。无常和后来写的女吊,就是专门写“大戏”(绍兴戏)或目连戏中最令人喜爱的两个形象的。在朝花夕拾后记中,还有一幅鲁迅自己画的他“所记得的目连戏或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而且他“确信我的记忆并没有错”。这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唯一的一幅鲁迅的绘画,对此他是浸注了很深的感情的。一直到鲁迅晚年,在门外文谈一文中,他还赞美戏中的无常“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我们的文学家做得出来么?”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1926年10月10日莽原第1卷第19期。已学,不再介绍。第七篇:父亲的病。原载1926年11月10日莽原第1卷第21期。它批判了清朝末年绍兴的几个“名医”,诊断病人缺乏科学依据,同时又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的恶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所造成的迷信与落后的痛恨。就作者所批判的深层背景来说,无疑是对的,但所谓“名医”骗人,只是当时我国医学界(中医)的一部分情况,不能以此来概况全体。在我国历史上,富有经验的、真诚为群众治病的良医还是不乏其人的;他们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了无法估计的巨大贡献,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在呐喊自序以及这篇父亲的病中,作者对我国的医学的评价曾有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以后作者的看法有了改变。如1934年初版的南腔北调中经验一文,鲁迅说:“这一部书”(指本草纲目)里面“含有丰富的宝藏”。大部分药品的功用是根据“历久的经验”。“大约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