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4(1).doc_第1页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4(1).doc_第2页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4(1).doc_第3页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4(1).doc_第4页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4(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研究进展摘 要: 以青霉素为原料经过化学方法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中间体包括7ADCA 、GCLE( GCLH) 、3羟基头孢烯、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和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各中间体合成相关头孢菌素品种, 以及由青霉素扩环制备头霉素和1氧头孢菌素的研究进展. 同时, 针对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状况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由青霉素半合成头孢菌素一些思路和建议.关键词: 青霉素G; 头孢菌素; 半合成; 扩环引 言自1929 年, Fleming 偶然发现青霉素以来, 科学家们为了克服青霉素抗菌谱较窄、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性质不稳定等缺点, 在继续对青霉素进行研究的同时不断努力寻找更好的抗生素. 1945 年, Brotzn在对意大利的Sardinia 近海污水进行药物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对革兰氏阳性细菌( ) 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有强抑制的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 . 头孢菌素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但尽管人们经过大量的努力, 头孢菌素仍然难以达到青霉素的发酵水平, 且面临头孢菌素发酵产物混合物分离和纯化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1963 年, Morin 等首先将青霉素G 或青霉素V 氧化, 扩环为3去乙酰氧基头孢菌素, 再以五氧化二磷去侧链, 转化为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 , 从而证明由青霉素母核扩环制备头孢母核的可行性, 此方法为廉价的青霉素转化为较高附加值的头孢菌素提供了可能. 从此, 半合成头孢菌素产量以及品种不断增加, 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头孢菌素共计50 余种,其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1 头孢菌素主要合成方法1. 1 头孢菌素的全合成1966 年, Woodward 首次在实验室全合成了头孢菌素C 和先锋霉素I 号, 而目前能用全合成方法工业化生产的仅限于1碳头孢菌素( 1carbacephalosporin) 类的氯碳头孢菌素等少数几个品种,但因其产量较低而不适合于大规模生产.1. 2 头孢菌素半合成1. 2. 1 以7ACA 为母核半合成头孢菌素.7ACA 主要是由头孢菌素C( CPC) 经化学法或酶法裂解得到, 可对其进行相关结构改造制备各类头孢菌素. 同时, 由于其市场价格相对便宜等原因,7ACA 仍然是半合成头孢菌素的主要中间体.1. 2. 2 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20 世纪70 年代, 随着内酰胺抗生素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的显著进步,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内酰胺母核修饰的可能性, 并开始研究利用经济的青霉素G 为原料经扩环制备而得头孢菌素中间体, 如, 7ADCA、GCLE( GCLH) 、3羟基头孢烯、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和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等,并以此来半合成头孢菌素类、1氧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等新型抗生素.2 青霉素扩环制备C3位功能化头孢菌素中间体合成及应用 在对头孢菌素半合成过程中除了C7位的修饰以外, C3位取代基改变及功能化将影响药物动力学性质、药物溶解性和生物活性等, 因此对C3位改造成为头孢菌素半合成的重要途径.2. 1 7ADCA 的合成及应用目前, 采用青霉素工业盐扩环转化成7苯乙酰胺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 的工艺已经很成熟, 大部分的医药企业都采用此路线合成7ADCA, 该合成的关键点是酶法裂解侧链. 通过7ADCA 可以合成当前全球半合成抗生素销售前列的头孢氨( cefalexin) 、头孢拉定( cefradine) 、头孢羟氨苄( cefadroxil) 等产品( 见图1) .图1 以7ADCA 为原料半合成的主要品种2. 2 GCLE 和GCLH 的合成及应用7苯乙酰胺3氯甲基头孢烷烯酸对甲氧基苄酯( pmethoxybenzyl7Phenylacetamido3chloromethyl3cephem4carboxylate, GCLE) 和7苯乙酰胺3氯甲基头孢烷烯酸二苯甲酯( diphenylmethyl7phenylacetamido3chloromethyl3cephem4carboxylate, GCLH) , 是从青霉素通过化学转化合成3取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 , 其合成路线如图2 所示.图2 GCLE、GCLH 的合成路线 由于GCLE 和GCLH 分子中C3位氯甲基的高活性为合成C3位含有不同基团取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提供了简捷高效的合成方法. 根据药物设计基本原理, GCLE(GCLH) 可合成得到: C3位含双键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如头孢克肟( cefixime) 、头孢( cefditoren) 等; C3位含硫甲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如头孢唑啉( cefazoline) 、头孢曲( cefatrizine) 等; C3位含氮甲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如头孢他( ceftazidime) 、头孢匹罗( cefpirome) 等. 其合成产品包括了大多数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到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图3 显示了以GCLE 和GCLH为母核半合成的主要品种.2. 3 3羟基头孢烯和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的合成及应用3羟基头孢烯是制备一系列在头孢烯骨架C3位直接相连氢或杂原子如氯、甲氧基的口服头孢菌素抗生素的通用中间体. 其合成可以通过对头孢菌素衍生物C3位的乙酰氧基进行修饰制得.从经济角度考虑, 由廉价的青霉素G 出发, 扩环转化为3羟基头孢烯是一条更适合工业化的合成路线( 见图4) .早期, 研究人员通过氧化环外双键而得到3羟基头孢烯.而Hamashima 等采用先氧化后环合的合成策略, 并且使用“ 一锅烩”的工艺, 制备的烯醇收率达到70% . 由于该工艺使用臭氧氧化,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后来新的氧化试剂RuCl3/HIO4/CuSO4 已经代替臭氧用于氧化双键 ,从而使烯醇的收率提高到80%. 此外, 使用BiCl3/Sn 或TiCl4/Sn 做还原性环合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烯醇收率可达85% . 目前上市的产品有头( ceftizoxime) 、头孢布坦( ceftibuten) 、头孢沙定( cefroxadine) 、头孢克罗( cefaclor) 等. 图5 显示了以3羟基头孢烯和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为母核半合成的主要品种.图3 以GCLE 和GCLH 为母核半合成的主要品种图4 3羟基头孢烯和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合成路线图5 以3羟基头孢烯和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为母核半合成的主要品种2. 4 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的合成及应用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中间体是合成3位直接与氮、硫、氧、氯等杂原子相连的头孢菌素中间体, 同时其也是合成3羟基头孢烯和3环外亚甲基头孢烷酸两种化合物的重要原料.Tanaka 等开展了大量的以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为中间体的头孢菌素半合成工作, 特别是合成3正头孢菌素化合物. 图6 为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的合成路线.图6 丙二烯羧酸酯类氮杂环丁酮的合成路线3 青霉素扩环合成头霉素1971 年, 研究人员首先从某些链霉菌中发现头霉素( Cephamycins) 类抗生素, 其特征是在头孢菌素的C7位上具有甲氧基, 增强了抗革兰阴性菌的作用, 并且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优于多数头孢菌素.这些物质的发现开创了对新型化合物7甲氧基头孢菌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氧化侧链酰胺的氮, 随后经消除反应形成亚胺而把氧化点转移到7位碳原子上, 其后立体选择性地在C7位引入甲氧基.图7 为青霉素扩环合成头霉素工艺路线及品种.图7 青霉素扩环合成头霉素工艺路线及品种4 青霉素扩环合成1氧头孢菌素1978 年, Suarato 等从青霉素亚砜酯出发, 经一个新颖的开环方法制得光学活性的4酰氧基氮杂环丁烷酮, 从而启发人们以6差向青霉素为起始物合成7差向1氧头孢菌素. Shionogi 公司的科研人员在氧头孢菌素的合成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合成策略. 目前, 已经有氟氧头孢菌素( flomoxef) 和拉氧头孢菌素( latamoxef)两个产品上市. 图8 为青霉素扩环合成1氧头孢菌素( 1Oxacephems) 工艺路线及品种.图8 以青霉素扩环合成1氧头孢菌素的工艺路线与品种5 结 语由于现代发酵技术降低了青霉素的生产成本,通过将廉价的青霉素G 经扩环制备而得各种头孢菌素中间体及其产品符合我国国情. 同时, 通过青霉素转化为头孢菌素的合成路线对消化我国过剩的青霉素产品和提高相关产品附加值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我国相关医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只停留在上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上,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过剩, 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品种不足, 真正意义上的新化学药物研制和开发尚末形成气候. 基于此, 本文认为在采用青霉素扩环半合成头孢菌素工艺路线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突破青霉素G 转化的合成工艺技术难点,运用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和改进工艺, 提高工艺过程的技术创新性, 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 关注发达国家即将失去专利保护的优秀药物品种, 以此来开发出一系列我国需求量大的品种.( 2) 紧跟国外新品种的开发动向, 进行新衍生物的开发, 并积极从文献上寻找已报道的优秀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侧链, 将此侧链引入新化合物中, 走高起点、快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 Morin R B, Jackson B G, Mueller R A, et al. Chemistry of Cephalosp orin Antibiotics . III . Chemical Correlation of Penicillin and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J . J Am Chem Soc, 1963, 85( 12) : 1896- 1897. 2 Chauvette R R, Pennington P A, Ryan C W, et al. Chemistry of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 XXI . Conversion of Penicillins to Cephalexin J . J Org Chem, 1971, 36( 9) : 1259- 1267. 3 刘姝晶, 陈耀祖. 头孢菌素C3 位功能化及合成中间体的研究进展 J .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9, 20( 6) : 241-245. 4Woodward R B, Heusler K, Gosteli J, et al. The Total Synthesis of Cep halosporin C J . J Am Chem Soc, 1966, 88 ( 4) : 852-853. 5 Farina V, Baker S R, Hauck S I. A General Route to 3functionalized 3norcephalosp orins J . J Org Chem, 1989, 54( 20) : 4962- 4966. 6 Bodurow C C, Boyer B D, Brennan J, et al. An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Loracarbef ( LY163892/KT3777) J . TetrahedronLetters, 1989, 30( 18) : 2321- 2324. 7 刘家健. 头孢菌素类品种研发与生产现状探讨 J .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 31( 2) : 100- 106. 8 王文梅. 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 的合成及应用 J .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 11( 10) : 19- 20. 9 杨艺虹, 张珩, 杨建设. 头孢菌素药物中间体GCLE 和GCLH 的合成技术 J . 化工科技市场, 2004, 27( 5) : 19-22. 10 Robert R. Chauvette R R, Pennington P A, et al. Chemistry of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 XXIX . 3Halo and 3methoxy3cep hems J . J Am Chem Soc, 1974, 96( 15) : 4986- 4987. 11 Kukolja 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Lactam Antibiotics M . London: The Chemical Society Burlington House,1977: 181- 188. 12 Hamashima Y.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LactamAntibiotics M . London: The Chemical Society BurlingtonHouse, 1977: 243- 251. 13 Tanaka H,Taniguchi M, Kameyama Y, et al. A Facile Access to 3Hydroxycep hems from Penicillin G through Bi/Sn or Ti/SnRedoxPromoted Cycliz ation of 4( Phenylsulf onylthio ) az etidinones J . Chemistry Letters, 1990, 19( 10) : 1867- 1868. 14 TaniguchiM.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Intermediate 3chloromethyl cephems f or Cephaiosp orin AntibioticSynthesis J . Nippon Kagaku Kaishi, 1995( 8) : 577- 587. 15 Tanaka H, Kamayama Y, Sumida S, et al. A New Short Cut Route to 3Norcephalosp orins J . Synlett, 1991( 12) : 888 -890. 16 Torii S, Tanaka H, Sasaoka M, et al. Process for Preparing an Allenyl Betalactam Compound P . US, 5986091. 1999- 11-16. 17 Tanaka H, Yamaguchi Y, Sumida S, et al. Generation and Reaction of Copper ( I ) Hydride in the Copper ( I ) Chloride Tributyltin HydrideNMP System: Synthesis of 3norcephalosp orin J . J Chem Soc, 1999, 8( 1) : 3463- 3468. 18 Baldwin J E, Urban F J, Cooper R D G, et al. Direct 6methoxylation of Penicillin Derivatives. Convenient Pathway to Substituted Betalactam Antibiotics J . J Am Chem Soc, 1973, 95( 7) : 2401- 2403. 19 Koppel G A, Koeh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