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_第1页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_第2页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_第3页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_第4页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7 卷第5 期 电力建设v 0 1 3 7 5 2 0 1 6 年5 月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C o n s t m c t i o n M a y 2 0 1 6 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 刘耀华1 一 裴玮1 杨艳红1 赵振兴1 邓卫1 于汀3 黄仁乐4 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北京市1 0 0 1 9 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北京市1 0 0 1 9 0 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1 0 0 1 9 2 4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北京市1 0 0 0 3 1 摘要 传统的交直流潮流计算方法主要用于输电网计算 而交直流配电网需要考虑交流网侧三相不平衡和直流网侧分 布式电源低压多端直流接入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一种考虑三相不平衡的含多端直流的交直流配电网交替求解 算法 1 对交流系统和换流站三相不平衡建模 2 计及换流站不同控制方式 推导了直流潮流方程 在其基础上 推导 了含D C D c 变换器的直流潮流计算修正方程式 根据D C D c 变换器和换流站控制方式的不同 在交直流潮流计算中提 出不同的等效处理方式 3 通过改进的m E E3 4 节点算例进行了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 在多端直流不同控制模式 下 所述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处理三相不平衡 分布式电源直流接入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能 关键词 多端直流 配电网 补偿电流 D C D c 变换器 交替求解算法 P o w e rF l o wC a l c I l l a t i o n sf o rA C D CH v b r i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w i t hM u l t i T e r m i n a lD C L mY a o h u a h 2 P E IW e i l Y A N GY a I l h o n 9 1 Z H A OZ h e n i n 9 1 D E N GW e i l Y UT i n 2 j H U 埘GR e l l l e 4 1 I n s t i t u t eo fE l e c t r i c a lE n g i n e e 曲g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B e i j i n g1 0 0 1 9 0 C h i n a 2 S c h 0 0 lo fE l e c 廿o n i c E l e c t r i c a la n dC o I I l I l l u I I i c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U I l i v e r s n yo fC l l i S e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l 0 0 1 9 0 C l l i n a 3 C l l i n aE l e c t r i cP o w e r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1 0 0 1 9 2 C I l i n a 4 s t a t eG r i dB 蜘i n gE l e c t r i cP o w e rC o m p 锄y B e i j i n gl O 0 0 3 l c l l i r I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的l d i t i o n a lA C D Cp o w e rn o wc a l c u l 撕o nm e t h o di sm a i l l l yu s c df o r 缸眦s I I l i s s i o n 舱t w o r k b u tt t l eA C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n e e d st oc o n s i d e rm 锄yp m b l e m s s u c ha st l l r e e p h a s eu n b a l 柚c eo nt l l eA Cs i d e l o wV o l 衄g em u l t i t e n 山a lD C 蕾T D C a c c e s si nt od i s t r i b u t e dg e n e r a t i o no nt h eD Cs i d e a n ds oo n T os 0 1 V et h o s ep I o b l e m s t h i s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t h eM T D Cp o w e rn o wc a l c u l a t i o nS e q u e n t i a lm e t h o df o rA D Ch y b r i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 w i t h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r e e p h a s eu n b a l a n c e F i r s t l y w ec o n s t m c tt h eu n b a l a n c e dt h r e e p h a s em o d e lf o rA Cs y s t e ma n dc o n v e r t e rs t a t i o n T h e n w e d e n v eD Cp o w e rf l o we q u a t i o nw i t l lc o n s i d e r i n g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r o lm o d e so fc o n v e n e rs t a t i o n 0 nt h i sb a s i s w ed e r i v et h e m o d m e de q u a t i o nf o rD Cp o w e rn o wc a c u l a t i o nw i t hD C D Cc o n v e n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c r c n tc o n t r o lm o d e sf o rD C D C c o n v e n e ra T I dc o n v e n e rs t a t i o n w ep m p o s et 1 1 ed i f 诧r e n te q u i v a l e n ts o l u t i o nw a y sf o rA C I Cp o w e rn o wc a l c u l a t i o n A t I a s t a ni m p m v e dI E E E3 4n o d ee x a m p l ei sp r e s e n t e dt ov e r i f ym ep m p o s e da l g o r i t h f n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l l e p m p o s e dp o w e rf l o w c a l c u l a t i o nm e t h o do fA c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f o rp m c e s s i n gt t l r 己e p h a s eu n b a l 柚c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g e n e m t i o nf o r Ca n do t t l e rp r o b l e m sh 硒b e t t e rc o n v e r g e n c ep e r f b r n l a I l c e 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c o n D lm o d e so fM T D C K E Y W O R D S m u l t i t e 衄i n a l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c o m p e n s a l i n gc u r I e n t D C D Cc o n V e m r A C D C s e q u e n t i a lm e m o d 中图分类号 T M7 5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2 2 9 1 2 0 1 6 晒一c 1 0 l 一0 8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 7 2 2 9 2 0 1 6 0 5 0 1 6 O 引言 随着新能源 新材料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8 6 3 计划 2 叭5 A A 0 5 0 1 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5 0 7 l P r D j e c ts u p p o n e db yt I l eN a t i o n a lH i g hT e c I l I l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 柚dm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8 6 3P 如g r a m 2 0 1 5 A A 0 5 0 1 0 2 a n dt h e N a t i o n a I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 5 1 5 0 7 l 展与广泛应用 用户对供电质量 可靠性以及运行效 率等要求日益提高 现有交流配电网正面临用电需求 多样化 分布式发电规模化接入 潮流协调控制复杂 化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 光伏 燃料电池等 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配电网 另一方面 配电网中 用电设备的形态和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 大量电动汽 车 储能设备 L E D 照明等直流设备广泛使用 为此 h t t p v v w c e p c c o m c n 圜 万方数据 曷臣置圜皇塑堡堡 兰 兰 望 必须采用新技术 新设备 新拓扑来满足未来供电局 面的变换 而发展多端低压直流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采用直流接入方式 可以省去 变换环节 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由于交流设备仍是 目前配电网中用电负载的主要形式 直流设备的接入 会形成未来长时期交直流负载共存的局面 因此多 端直流 的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单纯的交流配电网潮流计算已较为成熟 而用于 电压多端交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 依然是一个研究热 点 交直流潮流计算主要分为统一迭代法和交替迭 代法 统一迭代法利用交流节点电压的幅值和相角与 直流系统的电压 电流以及换流站变比 功率因素 换 流站控制角统一进行迭代求解旧引 交替迭代法将直 流潮流与交流潮流方程分开迭代求解 交替迭代 直 到收敛为止M 7J 交替迭代法由于其灵活性和良好继 承陛 获得了较多的重视 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含电压 源型高压直流 V o l t a g es o u r c e dc o n V e n e 卜l l i g hv o l t a 喀e d n c tc u 玎e n t V S c H V D C 系统交直流潮流计算有过 大量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文献 8 根据换流站不同运行控制方式 列出了交直流交替求 解的接口方程 实现了基于等值功率注人的V S C H V D c 潮流计算算法 文献 9 1 0 主要针对两端 V S C H V D C 系统的交直流潮流计算 文献 1 1 对 多端V S C H V D C 系统模型的建立 允许有多个A c 和D C 网络 计及了换流站损耗 以及各种控制方 式 形成了交替迭代算法 最后基于文献中提到的 算法 开发了开源软件M A T P O w E R 文献 1 2 提 出了一种基于双向迭代的混合潮流计算方法 该方 法能够保留统一迭代法的收敛性 同时又可继承交 替迭代法控制方式切换简易的特点 上述交直流 潮流算法有一个共同点 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交直 流输电网络 本文主要研究交直流配电网 配电网与输电网有 较大差异 如 配电网需要考虑三相不平衡 配电网中 直接接入一些直流负荷 以及将风电 光伏 燃料电池 直接接入直流母线 因此原有的输电网交直流潮流模 型无法直接应用于配电网交直流潮流计算 本文从 交流 电压源型换流站 v o l t a g es o u r c e dc o n v e n e r V s c 三相不平衡潮流模型出发 推导交直流潮流模 型 在其基础上建立D C D C 变换器模型 推导含 D C D c 变换器的直流潮流计算修正方程式 根据变 换器和换流站控制方式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处理方 法 充分考虑配电网的不对称性 发展配电网交直流 混合潮流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改进的算例对模型和 圈h t t p w w w c e p c c o m c n 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采用交替迭代的交直流潮流 程序具有结构清晰 编程简单 程序通用性好的优点 1 交流不平衡模型 交流电力网络建模分2 类元件 一类为功率转换 元件 p o w e rc o n v e r s i o n P C 另一类为功率传输元 件 p o w e rd e l i v e r y P D 通常P c 元件是非线性元 件 P D 元件是线性元件 交流网络中的线路 变压 器 电容器等可以归结为P D 元件 负荷 发电机 电 流源 电压源等可以归为P c 元件 负荷元件进行诺 顿等效为元件的导纳k 与补偿电流 的并联 补偿 电流用来补偿非线性部分 如图1 所示 图1P C 元件等效模型 F i 昏1E q u i V a l e n tm o d e lo fP Ce l 哪e n t 文献 1 3 给出了三相配电线路的各种元件 的推导过程 不同类型负荷 发电机等P c 元件都可 以用文献类似的方法推出各个元件的y D 不失一 般性 假设一个交流系统有咒个节点 其中m 个节点 处有P c 元件 l m 节点处有P D 元件 含P D 元件 的节点处其补偿电流为0 则有 印 l 苌1 U 以蔓 职 式中 上标 a b c 三相 七表示交流潮流第足次 迭代 系统导纳矩阵y s 包含负荷元件和发电机元 件的 而通常传统潮流计算方法系统的导纳y S 不含负荷元件和发电机形成的y p P c 元件中的负 荷元件 由图1 可知 负荷的补偿电流与节点电压存在 万方数据 墨呈 堂苎呈塑型竺兰 篁 兰堂皇鎏竺奎皇鎏里皇空塑鎏兰苎 曷乏蜀圜 如下关系 p 川 丝铲一 t 2 1 一 rr 女 一1p n m u 二 式中 P 辨 Q 驴表示给定的有功和无功功率 表示 节点处的电压 其他P C 元件的补偿电流 也可以通过类似 原理推导出 从式 2 可以看出补偿电流与节点电压 存在非线性关系 需要求解非线性方程 通常有迭代 法 对分法以及牛顿法 本文运用固定迭代法 利用 式 1 式 2 反复迭代计算 直到电压收敛为止 由 于整个计算过程中无需形成雅克比矩阵 计算过程 中 系统的导纳矩阵y 保持恒定不变 能够加快交 直流潮流计算速度 交流计算流程可以参考文献 1 3 2 V S C 的换流站不平衡模型 2 1 换流站模型 图2 给出了含V s C 的交直流三相不平衡系统示 意图 由交流系统 换流站 直流网络构成 直流网络 连接其他换流站 D C D C 变换器 直流负荷 直流电 源等 换流站输出三相不平衡功率 电压分别设为 q Q 阢厶 换流站与相电抗器连接 相电抗器等 效成阻抗为Z c 低通滤波器的等效电纳为B 滤波器 节点处不平衡功率和电压设为群 Q 么霹 最后通 过变压器与交流网络连接 在交直流公共节点 p o i n to fc o m m o nc o u p l i n g P C c 的功率 电压分别 设为P Q 以厶 变压器的等效阻抗为乙 根据图 2 所示的电压关系 可以得到交流网络从V S c 吸收 的不平衡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如式 3 所示 换流 站交流侧输出的三相不平衡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如 式 4 所示 图2V S C H V D C 交直流输电模型图 F i 昏2E q I l i V a I e n tA C D Ct m 啮m i s s i o nm o d e lo f V S C I I V D C r 一瞬G 以研 G I f c o s 毽一舛 B s i n 醚一拜 Q 一嵋曰 以珥 G s i n 莲一6 一日 q o s 莲一磷 3 E G 一噬所 G c c o s 簖一毹 一曰 s i n 6 一雠 L Q 一瞬召 已 斫 G s i n 6 一6 8 c o s 6 一6 4 2 2 控制方式 由于换流站的电流解耦控制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 率能够独立控制 无功功率控制方式 1 有 1 恒无 功功率控制 注入交流系统的无功功率Q 是恒量 2 恒电压控制 通过调整换流站无功功率 使得交 流节点的电压玑保持不变 换流站有功功率有3 种 控制方式 1 恒有功功率 如图3 a 所示 换流站注 入交流系统的有功功率P 保持恒定不变 2 恒电压 控制方式 如图3 b 所示 换流站直流侧的电压u 保持恒定不变 3 下垂控制方式 如图3 c 3 d 所示 分别为电压对功率下垂和电流对电压下垂 下 垂控制主要是指各个换流站会按照直流功率一电压 斜线和直流电压一电流斜线实现功率分担 保证直流 电压稳定 下垂系数足 决定了换流站中不平衡的有 功功率分配的多少 较大的k 意味着换流站将分担 较小的不平衡功率 较小的k 意味着换流站分担较 多的不平衡功率 J p 北羽 式中日 e 口 3 正舶 为电流的正序 零序 负 序分量 由于变压器通常采用星型一三角形连接 换 流器交流侧无零序电流 若要换流站交流侧电压三 相平衡 应使得式 5 中的负序电流为0 可以通过控 制换流站 使得交流侧产生负序电流 抵消疋引 使得 换流站交流侧三相电压平衡 h t t p w w w c e p c c o m c n 圈 万方数据 嚣臣置圜皇塑竺望三 兰呈望 3 直流侧模型 这几种组合 D C D c 换流站模型如图4 所示 3 1 直流网络方程 D c 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功率取决于不同节点的电 压 假设D C 网络有 2 个节点 第f 个D C 节点的注入电 流 等于其余 z 一1 个节点流人这个节点的电流之和 则有 d i y d 玑 一 6 嗣 式中 魄 j 分别表示节点f 处的电压 圪 d 表示 节点f 之间的导纳 对称接地单极型直流电网 注入节点f 的有功功 率可以表示为 P 她 2 玑 i d i Vi 后 7 联立式 6 7 得到直流潮流计算方程 P 越 2 u d c i y d 口 一玑可 8 对于下垂控制方式为电压对功率的换流站 其 D c 侧的有功功率与潮流计算的电压偏离参考电压 的差值以及下垂系数有关 假设f 表示第f 个下垂控 制的换流站 电压对功率下垂控制 则有 1 P 拟 P 蛳一 玑 一玑 0 f 9 o o i 对于电压对电流下垂控制方式 则有 1 P 她 u 拟 d c o i 一 玑 i u d c o i 1 0 仆i 式中 尸d c t o f k 0 f 分别表示下垂控制功率设定初 始值 电压设定初始值 电流设定初始值 电压对功 率下垂控制的下垂系数毛定义为 讥 P 血 电压对 电流下垂控制的下垂系数屯定义为 日r d c d c 联立 式 8 1 0 则有 八玑 i 2 玑 i y d 口 一玑巧 一u 出i d 埘 珑 矗i 一乩 0 f i o 1 1 式 1 1 反映的是利用电压对电流下垂控制的功 率与直流潮流计算的功率的差值 最终直流潮流收 敛 其差值为0 3 2 D C D C 变换器模型 D C D C 变换器能够实现电压的变换 其两侧的 功率 电压可以独立控制 变换器的损耗与电压 电流 成非线性关系 变换器的损耗主要有开关损耗 变压 器损耗 电容损耗 二极管损耗 输出滤波电感损耗 等 在建立变换器模型之前 作出如下假设 在直流 网络节点p g 处有D c 变换器 变换器两端有以下 几种控制方式 1 u 一 或者u P 下垂控制 2 恒 P 控制 3 恒u 控制 变换器两端控制方式可以是 圈h n p w w w c e p c c o m c n U n 一 p l 口 图4D C D C 变换器模型 F i g 4 D C D Cc o 删e r t e rm o d e I 计及变换器损耗 则有 P p 2 u 却 y d 啊 u d c p 一玑可 玑叩 p 1 2 P 2 u d y d q 玑 一u 蛔 1 3 E P c k 一P 1 0 1 4 式中 P p P 分别为节点p q 的功率 E 为功率平衡方 程 P 为D C D C 变换器的损耗 y d c 为节点p J 之 间的导纳 损耗与电压 电流成非线性关系 D c D c 变换器的损耗的计算取决于变压器与电子器件材质 电路拓扑 不同电路拓扑损耗的计算公式不同 文献 1 4 1 8 对损耗的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下面给出 B u c k 电路损耗的计算公式 耻裂 1 5 P r D s 掣 z 1 6 j 盟 二盟 1 7 1 瓢L P R F 警 D 2 1 8 P 等坼 1 9 耻祭等 D 2 2 0 P I P r D s P R F P v F P L P I c 2 1 式中 r c 为滤波电容等效电阻 正为开关频率 L 为电 感值 D s 为M O S F E T 管等效电阻 尺为负载电阻 酢 为二极管等效平均电压 尺 为二极管电阻 r L 为电感 电阻 P 心P 巾s P R F P U F P r L 分别为滤波电容 M O S F E T 管导通电阻 二极管 等效偏置电阻 电感 的损耗 D 是占空比 3 3 含D C D C 变换器直流潮流雅克比矩阵 在计算直流潮流前 直流侧注入电流厶 是未知 量 需求取换流站直流侧电压 对于D c 平衡节点 其 直流侧电压是给定的 注入功率是未知量 而其他控 制方式的电压是未知量 注入功率是已知量 D c 系 万方数据 苎兰 堂堇三塑型竺兰 竺 兰堂兰鎏竺奎皇鎏里皇里塑鎏兰兰l 曷乏曷圃 统方程是非线性方程 用牛顿法 引进行推导 计算 交流潮流 可以得出换流站注入直流侧的功率 若直 流母线接入含D C D C 变换器的负荷 这个节点的功 率是给定的 其功率流向与换流站注入功率方向相 反 不失一般性 假设第1 个直流节点为平衡节点 2 到 z 节点为P U 的下垂控制 功率设定为P 把 f 表示第f 个节点 l 1 到七节点的功率设定为 P 把 节点足 1 到 z 为U I 的下垂控制 电流设定 厶 电压设定为 对于含D C D c 变换器的负 荷都可归为功率设定为P 出 则功率修正量有 r Pd c m Pd c o i 配 i 2 m P P 鬈j P 摭 魄 i m 后 叭配 i i 1 j n 2 2 式中 上标七表示交直流迭代计算的主循环迭代次 数 上标 表示D c 潮流计算迭代次数 根据式 5 一式 8 式 2 2 按泰勒级数展开 略去高次项 后 可得牛顿法潮流方程 P 弘U 2 3 式中t 为雅克比矩阵 节点2 到忌有如下偏导 爱 2 嘁F 2 4 爱 哦川吨弘 2 5 等 瓤 2 6 瓮 爱 丢 2 7 节点七到n 根据式 1 1 则有 掣 爱 2 8 a a 7 7 掣 c 爱 7 i 一2 半 警 根据式 2 4 一式 2 9 可以写出雅可比矩阵 不失一般性 假设在p 鼋节点处接入D c D c 变换 器 变换器的p 侧是恒功率控制 g 侧是恒电压控制 由式 1 1 一式 1 3 可以推出新的直流系统方程为 P l P l R 毯 J 配d 昂 乞 3 0 根据式 3 0 新的雅克比矩阵 需要增加2 列 更新第口行q 列的数据 另外需要增加2 行节点p 处 功率和平衡方程与电压以及电流 和 之间的偏导 关系 新的雅可比矩阵为 啪 oo i j 篙 l qJ 氛 o U 蛔 i J oo o a P a U d c NU 蛔 o a E a U 蛔 n a E a i P a E 8 I q 3 1 由式 1 4 有新的雅可比矩阵中平衡方程对电压 电流 和 之间的偏导关系为 a a 玑q 一a P l a 讥q 3 2 a 2 1 a c 却一a P l a 3 3 a E a Iq U 呻一a P L a I q 3 4 对于D C 网络有 1 个这样的D c D c 变换器 则 雅可比矩阵可以类似推出 将是 n 2 m n 2 m 矩阵 由式 1 5 一式 2 1 可以推出损耗对电 流 电压的偏导数 4 交直流潮流计算 交直流潮流计算分为交替迭代法与统一求解法 由于在计算过程中要考虑直流多种控制模式 因此本 文采用交替迭代法作为计算框架 交替迭代收敛主要 包含2 个部分 交流潮流计算的收敛 直流潮流计算 的收敛 在进行交流潮流求解时 将换流站注入交流 系统的功率s 根据换流站直流侧和交流侧控制方 式的不同 等效成虚拟发电机与负荷即P Q 或者P V 节点 当换流站为电压控制时 在V s c 交流节点没发 电机 则等效成虚拟发电机 当交流节点有发电机 是 P Q 节点 将该节点转换成P V 节点 在进行交流潮 流 直流潮流计算时 结合换流站 变换器运行方式的 不同 可以将换流站的交流侧 直流侧和变换器的直 流侧进行节点等效 等效处理如表1 所示 交直流潮 流交替迭代求解的算法流程如图5 所示 表l 节点等效处理 T a b l elN o d ee q u i v a I e n tp r o c e s s i n g 墙 踹肛 Pa 万方数据 l 嚣昆目凰一一一一一 皇寥苎堡 兰 兰 望 q p 换流站交流侧 一I注入功率计算 确定换流站初值l l 换流站交流侧 4 i 衡无功补偿 根据控制方式 对P c C I 节点等效处理 含D C D C 直流潮流计算 三相交流潮流计算 I 赢磊涤 罂竺竺竺罗 磊蕊 是 否 I 是 更 芝芝每 j f z 衡换流站潮流计算 新 一d 二 I 令 否9 结束 输m 结果 图5 交替迭代求解流程图 F i 昏5 n o wc h a r to fA C D C 辩q 眦n t i a li t e 阳t i 蚰m e t l I o d 5 算例仿真 本文以图6 所示的改进型m E E3 4 节点的交直 流混合系统为例 在 E E3 4 算例的8 0 6 8 1 4 8 3 0 节 点处分别接人1 2 3 换流站 换流站的直流侧互相连 接 形成1 个环网 换流站l 2 3 的参数一致 换流 变压器的阻抗 z t f 0 0 1 5p u j 0 1 1 2p u 相电抗器 的阻抗Z c O 0 0 01p u j 0 6 4 28p u 换流站l 的初 始功率P 6 0k w Q 4 0k V a r 换流站2 的初始功 率J P 一3 0k W Q 2 7 0k V a r 换流站3 的初始功率 P 3 一3 5l W Q 3 5 0k V a r 直流侧电压 换流站电 压允许范围设为0 9p u u 1 1p u 滤波器的电纳 8 f 0 0 8 87p u 1 6 2 6 支路阻抗为0 0 5 2p u 2 3 支路阻抗为0 0 5 2p u 1 5 5 4 4 3 支路阻 抗为0 0 7 3p u 给出的功率参数是实际值 其余均为 标幺值 直流系统 交流系统以lM V A 为基值 采 用c 语言编程 在V S 2 0 1 0 进行测试 交流潮流收 敛精度 直流潮流收敛精度 交替迭代收敛精度s 均设 为o 0 0 01 在直流节点4 5 6 处接入D C D c 变换器 分别为变换器1 2 3 变换器2 3 变换的电压为 1 0k v 6k V 二极管阻抗0 0 0 13Q 电感6m H 开关 频率为3 0 0k H z 变换器1 变换的电压为2 0l V 1 0k v 与风机连接 开关频率2 0 0k H z 风机额定功率 为3 0k W 忽略风机的损耗 算例结合变换器和换流 站各种控制方式 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了测试 控制组合方式1 换流站1 为平衡换流站 换流 站2 为P u 下垂控制 换流站3 恒P 控制 变换器2 和3 两端都为恒P 控制 变换器1 与风机相连一端采 圈h t t p w w w c e p c c o m c n 用恒u 控制 另一端恒尸控制 控制组合方式2 换流站1 和2 均为u P 下垂 控制 换流站3 恒P 控制 变换器2 和3 两端都为恒 P 控制 变换器1 与风机相连一端采用恒u 控制 另 一端为u 一 下垂控制 表2 一是通过不同换流站 变换器运行于不同 组合控制方式下交直流迭代计算得到 限于篇幅关 系 给出控制方式组合1 仿真得到的交流节点电压标 表2 交流节点电压值 T a b l e2 V o l t a g eo fA Cb u s e sp u 万方数据 幺值 如表2 所示 另外 表3 一是2 种组合方式下 仿真结果 表3 是换流站注入功率标幺值 表4 是直 流节点电压标幺值和直流功率标幺值 以l A 为 基值 交流侧选取6 9 2 4 9 4 1 6k V 作为电压基准 值 直流侧选取2 0 1 0k V 作为电压基值 控制组合方 式l 和2 交直流相互之间交替迭代次数分别为3 4 次 直流潮流均为3 次迭代就可以收敛 程序具有良 好的收敛性能 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从潮流计算结果可以得到 不同控制方式下直流电网 的潮流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另外对控制组合方式1 的换流器 变换器 直流线路损耗进行了计算 换流站 损耗5 0 3 9 变换器3 0 2 8 线路损耗1 9 3 3 损 耗数据表明 变换器的损耗不能够忽略不计 图6改进的I E E E3 4 节点算例 F i g 6I m p r o V e dI E E E3 4n o d ee x a m p l e 表3 换流站注入交流侧功率值 T a b l e3P o w e ra tA C s i d ei n j e c t e db yc o n V e r t e r p u 表4 直流节点电压值与功率值 T a b l e4 V o l t a g e o fD Cb u s e s 6 结论 本文从V S C M C 和交流不平衡模型出发 建 立了D C D c 换流器模型 修改了D C 网络的雅可比 矩阵 计及换流站和变换器各种控制方式 基于推导 修正的雅可比矩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配电网交直流 混合系统潮流的交替求解算法 最后通过改进的仿真 算例 对改进型 E E3 4 节点算例进行了仿真 结果 表明程序收敛性能良好 同时还表明在进行交替迭代 过程中 D c D c 变换器的损耗不能忽视 采用交替 迭代潮流计算简单清晰 程序通用性好 易将上述算 法扩充到多个A c 和D C 的配电网系统 7 参考文献 1 叶李心 江道灼 尹瑞 等 直流配电实验系统初探 J 电力建 设 2 0 1 4 3 5 3 4 9 5 3 Y EL i x i n A N GD a o z l I u o Y R 血 e ta 1 P r e l i l I l i n a r yi n V e s 衄a t i o n o nD cp o w e rd i s 砸b u t i o ne x p e r i I I l e n t a ls y s t e m J E l e c 砸cP o w e r C o n s t m c t i o n 2 0 1 4 3 5 3 4 9 5 3 2 B m 己A D A RM G H A N D H A 砌M A m u l t i o p t i o nu n i f i e dp o w e rn o w 喇 m a c hf o r h y 嘶dA C D Cg I i d si n c o 叩r a 血gm u l t i t c m l i n a l V S C H C J 正E E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s y s t e m s 2 0 1 3 2 8 3 2 3 7 6 2 3 8 3 3 A 砌 o L E Y AP D I A zG c O T OM u n i f i c dA c D cp o w c rn o w f o r t m c t i o ns y s t e m s An e wc o n c 印t J 皿ET m l l s a c t i o n so n V e I l i c u l a r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2 6 l 6 2 4 2 l 2 4 3 0 4 F E N Gw T u A NLA T E R N B E R GLB e ta 1 An e wa p p r o a c hf o r b e n e f i te v a l u a t i o no fm u l t i t e 叽i n a lV S C H V D Cu s i n gap r o p o s e d I T l i x e dA c D co p t i m a lp o w e rn o w J E ET r a I I 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 D e l i v e r y 2 0 1 4 2 9 1 4 3 2 4 4 3 5 H A E s E L A s s TM u H L E NK I m p a c to fD cl i n eV o l t a g e d 啪p so np o w e rn o wo fM r D cu s i n gd m 叩c o n 仃D l J m E E T 砌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s y s t e m s 2 0 1 2 2 7 3 1 4 4 l 1 4 4 9 6 w A N Gw B 舢岫sM P o w e rn o wa l g o 甜峨sf o rm u l t i t e I l i n a l v s C H v D cw i md r o o pc o n t m l J 正E ET r 锄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 S y s t e m s 2 0 1 4 2 9 4 1 7 2 l 1 7 3 0 7 王锡凡 方万良 杜正春 现代电力系统分析 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 0 0 3 1 8 6 一1 8 7 8 袁旭峰 程时杰 文劲宇 基于c s c 和V s c 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 系统及其仿真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 0 0 6 3 0 2 0 3 2 3 6 Y U A NX u f e n g C 髓N GS 埘i e 牦NJ i n y u S i m u l 撕o ns m d yf o ra h y dm u l t i t e n I l i n a lH v D cs y s t e mb 嬲e do nV s ca n dc s c J A u t o m a t i o no fE l c c m cP o w e rS y s t e m s 2 0 0 6 3 0 2 0 3 2 3 6 9 陈谦 唐国庆 王浔 多端V s c H V D c 系统交直流潮流计算 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 0 0 5 2 5 6 l 6 C j NQ i 卸 T A N GG u o q i n g W A N GX u n A C D Cp o w e rn o w a l g o r i m mf o rm u l t i t e r r l l i n a lV s c H V D cs y s t e m s J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A u t o m a t i o nE q u i p m e n t 2 0 0 5 2 5 6 1 6 l O A N G E L E S C 舢v I A C H OC T O R T E L uo L A C H AE I n c l u s i o no f al l i g hv o l t a g eD C v o l t a g es o u r c ec o n V e r t e rm o d e li I laN e w t o n R a p h s o np o w e rn o wa l g o r i m m J 髓P r D c e e d i n g s G e n e r a t i o n h n p w w w c e p c c o m c n圈 万方数据 T r 锄s r I l i s s i o n 锄dD i s m b u t i o n 2 0 0 3 1 5 0 6 6 9 l J 6 9 6 1 1 B E E R T E NJ c 0 L Es B E L M A N sR G e n 训z e ds t e a d y s 眦 V S CM Cn l o d e lf o rs e q u e r n j a lA C D Cp o w e rn o wa k o f i t l l 娜 J m E ET 啪s a c t i o no nP 0 w e rs y s t 锄 2 0 1 2 2 7 2 8 2 l 8 2 9 1 2 薛振宇 房大中 基于双向迭代的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 0 1 3 3 7 5 6 1 6 7 J E 盈e n y u F A N GD a z l l 叽g Ap o w c rf l o wc a I c u l a t i o na l g o r i 廿l I n f o rA C D C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p o w e rs y s t e m sb a s e do nb i d i r e c 曲n a l i t e r a t i o n J A u t o m a t i o no fE k 疵P o w e rs y s t c m s 2 0 1 3 3 7 5 6 1 6 7 1 3 D u G A NRc M c D E R M O T TTE A n o p e ns o u r c ep l a 响珊f o r c o u a b o 枷n g o ns m a I t 鲥d 粼h c 2 0 l lm E EP o w e ra n d E n e 唱yS o c i e t yG e n e r a lM e e t i n g S 柚D i e g o C A m E E 2 0 l l l 7 1 4 欧阳长莲 D c D c 开关变换器的建模分析与研究 D 南京 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 2 0 0 5 O U Y A N GC h a I l g l i a l l 1 1 1 es t I l d y 锄dm o d e l i n ga I l a l y s i sf b rD C D C s w i t c I l i n gc o n v e n e r D N a n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