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有关民用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的几点思考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10-03-09 | 文章来源: 安徽亳州 | 作者: 梅治桥 摘要:笔者结合平时在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业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重点分析几类特殊建筑布局的防火间距处理意见,并与同行探讨消防车道、消防扑救立面和登高车操作场地的设计要点。关键词:民用建筑 总平面 防火设计建筑总平面布局的消防设计要求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等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城市经济条件和建筑艺术的不断发展,特殊风格造型的建筑不断出现,建筑的布局不再“中规中矩”,较难“一对一”地依据规范规定严格设计,如何合理设计建筑的总平面布局,既节约用地,又能满足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是摆在消防建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的总平面布局主要涉及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登高扑救面及作业场地等方面的内容,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别对上述内容作一些探讨性的思考,与同行商榷。 1 特殊建筑布局的防火间距设计1.1 裙房相连的建筑如图1所示,类似建筑在各地均普遍存在,裙房普遍设计为沿街商业服务网点,设置餐饮、百货店等小型经营性用房,主体部分设计为住宅。对于这类建筑的防火间距设计,主要涉及高出裙房的主体部分,笔者认为防火间距的确定主要综合考虑满足扑救火灾需要,防止火势向临近建筑蔓延扩大以及节约用地等因素。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较多、条件各异,从火灾蔓延角度看,主要有“飞火”、“热对流”和“热辐射”等,但 “热辐射”强度是确定防火间距的主要因素。故针对此类建筑应把高出裙房部分的主楼看成相对独立的建筑主体,主楼与主楼之间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设计防火间距。此外,至于建筑层数如何计算,笔者认为,应将一、二层商业服务网点部分计算在内,当总建筑层数不超过10层,应按照建规有关规定执行。当总建筑层数为10层或10层以上的,则应执行高规。(补充说明:当一、二层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层高超过3m时,建筑层数的确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的规定计算:住宅在确定层数时,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1.2 中空建筑如图2所示,建筑的中间挖空形成“空洞”,该类建筑虽是一栋建筑,但考虑到“空洞”一侧发生火灾对另一则热辐射的影响,其“空洞”两侧部分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此类建筑应视为一栋单体建筑,不存在防火间距的问题,每层防火分区应将“空洞”两侧部分的建筑面积相加,当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要求,应于适当位置设置防火墙。但为了降低火灾热辐射,考虑一定的间距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套用内转角防火墙两侧门、窗、洞口最近防火间距不小于4m的要求,“空洞”两侧建筑的间距宜不小于4m。1.3 主体建筑利用连廊相连的建筑如图3所示,为了丰富建筑造型,增加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以及考虑到使用方便上面的考虑,学校、医疗建筑往往比较倾向于把原设计的每栋单体建筑拉开成每层通过连廊相连的整体建筑。对于这类建筑的防火间距设计,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形考虑,一类是敞开式连廊,敞开式连廊一般设计作为单纯的通道使用,内部不会堆放可燃物,一栋单体建筑发生火灾通过敞开式连廊进行蔓延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敞开式连廊具备很好的自然排烟条件,火灾危险性较小,所以,对于此类建筑不应视为整体建筑,各单体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另外一类是封闭式连廊,笔者从日常消防监督检查情况来看,封闭式连廊往往被使用单位利用起来,设置一些固定座位或者学校营业摊位,自然通风条件较差,这类建筑应按照一栋建筑来考虑,当防火分区超标时,可于适当位置设置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故单体建筑之间不存在防火间距设计问题。2 消防车道的设计2.1 消防车道的转弯半径在我国的消防技术标准中,对消防车道的净高、净宽、回车场地的尺寸、承载力有具体要求,但对车道的转弯半径建规、高规均未作规定,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建规”图集(05SJ811)中关于各类消防车的转弯半径的设计要求:1、普通消防车的转弯半径为10m;2、登高车的转弯半径为12m;3、一些特种车辆转弯半径为16m-20m。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工程设计图纸审查时还应该结合本地消防部门作战车辆的具体情况,了解当地消防车辆的技术参数,并作相应的设计修正。2.2 消防车道的设置“高规”规定,高层建筑四周应设置消防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长边设置。对公共建筑而言是必要的,但对高层居住建筑来讲,要求就有点过高。多年的火灾经验告诉我们,新建的高层居住建筑火灾最大的特点就是火灾一般局限在一户,很少有大面积的蔓延。因此在建筑物的一长边设置车道,火灾时消防车停靠、扑火、施救基本能完成。但设置车道的建筑物一长边应同时具备消防车登高作业的要求。另一问题是消防车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消防车道的作用是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停靠取水施救、并提供消防队员安全的战斗展开场地。因此控制车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的消防技术标准仅在高规中对此有“宜大于5.00m”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在工程设计和审查过程中,应该对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加以明确。一般以车道边线距建筑物外墙5-9m为宜。3 高层建筑扑救立面及登高车操作场地的设计高层建筑的扑救立面和登高车操作场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扑救立面是针对建筑本身而言,在高规中的第4.1.7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在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以作为消防车登高扑救的操作面;而登高车操作场地是在高层建筑外围的空间上布置的一块或若干块供登高车停靠操作的场地,高规对于登高车操作场地没有作出规定,但其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上海市消防局在2001年就结合实际,针对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作出了具体规定。3.1 高层建筑登高扑救立面3.1.1 扑救面是否应连续布置。“高规”规定建筑的底边应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长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作为扑救面,从规范的含义来看,扑救面的设置是一段连续的建筑外墙面,实际各地的执行也是如此。但随着建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连续的外立面作为扑救面不仅不可能而且反而造成部分建筑立面无法登高施救。如“品”字形、花瓣形或其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物。笔者认为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扑救立面可以连续设置或分段设置,应结合灭火实际,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消防登高立面应尽量连续设置,确有困难时,可按照设计建筑的实际情况分段确定登高立面并利于建筑整体施救。3.1.2 扑救面本身的消防技术要求。规范仅对在扑救面范围内的裙房规模和通道设置作了要求,对扑救面内的外立面做法没有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在除规范规定的要求外,还应明确:消防登高范围内不应布置任何架空线缆、高大树木以及室外停车场等妨碍消防扑救的障碍物;扑救面以内应有外窗、阳台、凹廊等可以进入建筑内部的消防口或可供人员集散、紧急避难的公共部位或区域;另外,玻璃幕墙火灾时容易坠落,使地面的人员受到伤害,因此,消防登高面不宜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3.2 登高车操作场地登高车操作场地是和登高扑救立面相结合设计的,首先应在确定高层建筑登高扑救立面的基础上来相应设计登高车操作场地。具体关于登高车操作场地的设计技术要求,笔者参考了上海市消防局关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消防字200165号)有关规定,并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认为:对于高层公共建筑,登高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与建筑外墙的距离宜为5-10m,应在其登高面一侧布置沿建筑整个长边、10-13m宽的登高场地,登高场地最好连续布置,但条件受限必须分段设置时,最多允许可以分两段;而对于高层住宅建筑,根据建筑布局造型分塔式、单元式等几种情况,可在其登高立面范围内确定一块(点式)或若干块(每单元)消防登高场地,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m8m(长宽)。另外,消防控制中心宜靠近消防登高场地的明显位置设置,且应设置在建筑的首层或负一层,并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消防登高场地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载重量,设有坡道的登高场地,其坡度不应大于5%;可以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架等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的停靠和作业。此外,针对多层民用建筑,特别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难度大的人员密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