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报告.doc_第1页
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报告.doc_第2页
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报告.doc_第3页
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报告.doc_第4页
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申报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二一一年十一月某村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申报单位: 负责人: 编制单位: 负责人:复核人:编制人: 编制日期: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11项目概况21.1项目建设规模21.2项目性质21.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21.4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21.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21.6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21.7项目建设内容21.8项目建设工期21.9项目投资预算21.10项目资金筹措方式31.11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32 项目区基本情况42.1项目所在区简况42.1.1 地理位置42.1.2 自然条件42.1.3 社会经济状况52.2项目区基本情况52.2.1自然条件52.2.2社会经济状况62.2.3土地利用现状62.2.4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73项目建设标准、内容和规模93.1项目建设目标93.1.1新增耕地与新增耕地率93.1.2土壤质量指标93.1.3农田水利与田间道路工程93.2项目设计依据93.3工程设计标准103.3.1农田水利设施103.3.2田间道路工程113.3.3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113.3.4防洪标准123.4建设内容与规模123.4.1农田水利工程123.4.2田间道路工程123.5规划方案比选123.5.1农田水利方案比选123.5.2田间道路方案比选133.5.3总体方案比较133.5.4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134工程设计154.1农田水利工程154.1.1灌溉工程154.1.2排水工程184.1.3配套工程214.2田间道路工程214.3工程量分类汇总225 效益分析235.1 社会效益分析235.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235.3 经济效益分析245.4 耕地质量分析246 实施管理措施266.1组织机构266.2管理制度266.2.1项目法人制266.2.2合同管理制266.2.3工程建设监理制266.3工程管理措施266.3.1 项目进度控制措施266.3.2项目质量控制措施276.4施工进度和投资计划27附表:附表1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表附表2 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结构面积调整表附表3 项目工程情况表附表4 项目建设任务统计表附件:附件1、项目规划图附件2、项目规划设计图册附件3、土地权属单位同意规划方案确认书附件4、广州市2011年立项花都区农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成果专家评审意见前 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基础。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随着经济转型战略的实施,花都区生产项目及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越来越多,人地矛盾越趋尖锐。花都区是广州市经济发展较快区(市)之一,近几年,花都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全区经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城镇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高。由于工业建设占用耕地资源较多,全区耕地数量日益减少,加上生产力水平不高,耕地质量提高较慢,产出率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愈来愈大。城乡协调、稳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迫在眉睫。“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民创收能力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对于缓解日趋尖锐的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地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花都区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大,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依据花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花都区赤坭镇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拟实施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国泰村土地整理项目。在征得国泰村的同意与支持后,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开发复垦服务中心于2010年11月向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交了相关申报资料。2011年8月29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穗发改2011146号文,关于2011年广州市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的复函,同意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国泰村土地整理项目立项。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加强规划管理,特编制本报告。1项目概况1.1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498.93亩。1.2项目性质该项目为土地整理项目。1.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本项目位于赤坭镇国泰村,投影平面直角坐标介于X=2595275.372596811.313,Y=395967.425397783.403。1.4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面坡度在5以下。1.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该项目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属于赤坭镇国泰村集体所有,权属清楚,无争议。1.6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项目区为农用地整理,以完善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为主,没有新增耕地。1.7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包括灌排工程(整修斗沟、农沟、农渠)、配套工程(过田间道管涵、过生产路管涵、水闸和路桥)。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整修泥结石田间道、整修生产路。1.8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6个月,从2012年5月到2012年10月。1.9项目投资预算预算总投资210.51万元,每亩土地投资4219.29元。其中工程施工费183.46万元,占总投资87.15%;本项目无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共计22.93元,占总投资的10.89%(其中前期工作费10.62万元,工程监理费2.75万元,竣工验收费5.51万元,业主管理费4.05万元);不可预见费4.03万元,占总投资的1.96%。1.10项目资金筹措方式本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申请广州市农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1.11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为保证项目规划方案切实可行,区政府成立了项目实施专班,组织了项目规划设计人员和当地村组、地区干部对项目区进行了多次的现场踏勘,并多次召集项目区分管领导,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以及国土、农办、水利、环保、林业、农业、交通、财政等相关方面的专家举行了项目区初步设计讨论会,会上专业设计人员介绍了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各级组织和各级代表就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农业生产、生活、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提出具体了意见,并就具体规划方案的选定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将代表意见带回来做进一步论证。水务局及当地干部群众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给规划的工程设施布局提供了许多因地制宜的建议,对各项设施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也给出一些经济合理的意见。这样确保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项目区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整理提高种植水平,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环境。项目区农民正在探索通过增加土地投资,实行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农民这种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及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理念,为项目区土地整理后的土地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和经营保障。2 项目区基本情况2.1项目所在区简况2.1.1 地理位置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土地总面积969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071132810,北纬231457233718。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国内罕有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座落在花都,2004 年8 月建成启用,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 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 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 万人次客运和300 万吨货运。广州地区铁路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 公里的武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 区内还有105、106、107 三条国道和京珠、机场、广清、街北、广州北二环等五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30 万标准箱和300 万吨散货,吞吐量可达500 万吨。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城区的地铁9 号线已动工,将于2013 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赤坭镇位于花都区西北部,北与清远市接壤,西与佛山市三水区相连,总面积160.03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巴江河、省道(S114线)南北贯穿全境,交通运输十分便利。2.1.2 自然条件花都区气候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 种;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21.8 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 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6%,无霜期365 天,地下水位约在1.2-3.5 米之间,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 亿立方米,全区域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花都全区面积969 平方公里,“三山一水六平原”。有近200 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建有中小型水库17 座,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九湾潭水库、三坑水库、福源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 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已规划有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广州高百丈森林公园、广州九龙潭森林公园、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园、花都福源水森林公园及花都丫髻岭森林公园等六个森林公园。2.1.3 社会经济状况花都区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种植业产值22.71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30亿元,增长21.7%;畜牧业产值11.65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6.59亿元,增长2.5%;农业服务业产值2.65亿元,增长4.4%。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08万亩,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8万亩,增0.3%;蔬菜种植面积20.30万亩,增长0.7%;水果和花卉种植面积都较上年减少,水果种植面积6.18万亩,花卉种植面积2.33万亩,分别比上年减少3.6%和18.0%。赤坭镇全镇户籍人口53719人,流动人口2800人。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0%;完成工业总产值33.10亿元,增长5.03%,农业总产值8.43亿元,增长2.55%;实现税收12067.1万元,其中国税7513万元,地税4554.1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入总额9353万元,增长4.89%;外贸出口3206万美元,增长6.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71元,同比增长10%,税收总量突破亿元大关。2.2项目区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a)气象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长冬短,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年平均温度21.7,全年无霜期246349 天,历年平均降雨量1754.9mm,年日照1800 小时以上。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夏季的“龙舟水”,夏秋季的台风,秋末的“寒露风”和干旱。b)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面坡度在5以下,海拔高程在1015m之间,地势平坦,相对高差小。c)土壤项目区内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达到1.5%2左右,土层厚度1m左右,耕作层一般厚0.5m,土壤理化性状较好,pH值呈微酸性,表土层质地为泥沙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d)植被项目区主要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农田植被有水稻、蔬菜和玉米等。e)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位于三坑水库灌区,三坑水库正常水位为132.87m,相应库容为1866 万m。区内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754.9mm。f)工程地质项目区周边岩石主要有红色砂岩、砂页岩和砾岩,风化壳厚薄不均,一般为25m,厚者可达15m,个别地方基岩裸露,但地表起伏总体较缓和,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要求。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项目区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是可行的。g)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区周边可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有木材、碎石、砂等,这些建筑材料距离项目区较近,交通便利,且储量较大,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工程建设的需要。h)自然灾害项目区内年际降水量分布不均,春夏之间多暴雨,夏秋之间多台风。2.2.2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国泰村, 国泰村委会距离花都区约29公里,离赤坭镇14公里,地缘优势较弱。国泰村在于赤坭S114线路边,面积约 3.62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3人,201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约7034 元。国泰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国泰村委会利用本地的特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砖厂、五金厂、炭酸厂、泥粉厂、塑料厂、沥清厂。经过多年生产发展,形成水田种植水稻、花生,鱼塘养殖四大家鱼的发展模式。2.2.3土地利用现状a)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建设规模498.93亩,其中水田455.35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91.27%;水浇地21.93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4.39%;农村道路14.6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2.93%;沟渠7.05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1.41%。土地利用现状表表2.2.3-1 单位:亩 地类现状面积比例建设规模面积498.93100%农用地耕地水田455.3591.27%水浇地21.934.39%小计477.2895.66%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14.602.93%小计14.602.9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沟渠7.051.41%小计7.051.41%b)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从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复种率几个方面计算说明:土地垦殖率以耕地面积与项目建设规模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面积)*100%=(477.28/498.93)*100%=95.66%。土地利用率以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建设规模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面积)*100%=(498.93/498.93)*100%=100%。经过计算,得出土地利用程度相关的数据,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95.66,土地利用率为100。2.2.4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对外交通便捷,通过村道与省道S114 和山前旅游大道相连。现有田间道路均与村道相通。项目区灌排水系形成网络,三坑水库灌渠为项目区供水,供水量充足。项目区周边有多处水塘,水质良好,可补充灌溉。项目区内灌溉排水设施主要以土质沟渠为主,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小型沟渠较匮乏,需要通过本项目进行完善。3项目建设标准、内容和规模3.1项目建设目标3.1.1新增耕地与新增耕地率项目区为农用地整理,以完善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为主,没有新增耕地。3.1.2土壤质量指标土层厚度该项目无土地平整工程,土层厚度保持原状。有机质含量该项目无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原状。酸碱度该项目无土地平整工程,酸碱度保持原状。土壤质地该项目无土地平整工程,保持原有土壤质地。3.1.3农田水利与田间道路工程完善灌溉工程与排水工程,保证对项目区农田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能及时排出暴雨积水,能做到旱涝保收。完善田间道路体系,方便生产和生活。3.2项目设计依据1、本项目的可研文件及发改委的批准立项文件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资料编制指南4、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粤府办【2008】74号)5、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7、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8、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176 号);9、省财政厅广东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粤财综20024号;10、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农业局转发广东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穗财综(200627号);1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0874号)12、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林业局、财政厅、农业厅关于做好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有关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办公发2008106号);13、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的通知(穗国房字2008611号);14、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改委、财政局广州市农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实施细则(穗国房字2008633号);15、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实施管理资料清单3.3工程设计标准本规划标准和技术方案是在满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相关规范、规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制定的,能够为项目的实施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项目整理过程中既切实可行,又经济合理,为当地农民接受,有利于各种工程技术实施的维护和长期使用。3.3.1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区灌溉与排水工程依据地形布设,土块设置考虑农业机械化和农田规模经营的要求,结合当地种植经验和项目区地形进行布置。根据项目区情况,项目区采用渠道进行灌溉。排水标准按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作物的耐淹深度,参考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各地区设计排涝标准表,确定该地区的设计暴雨量为150mm,根据有关规范和实地资料10年一遇的一日暴雨相应的一日蒸发量为6.5mm,一日的渗漏量为4mm。本地雨量充足,设计灌溉保证率90,采用渠道灌溉。农渠I采用矩形断面,底宽为0.40m,沟深0.4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浆砌水泥砖护坡,厚0.24m,底板为10c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隔5m设一个伸缩缝,采用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M7.5砂浆抹面厚2cm,占地宽0.84m。农渠II采用矩形断面,底宽为0.60m,沟深0.6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浆砌水泥砖护坡,厚0.24m,底板为10c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5m设置一个伸缩缝,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M7.5砂浆抹面厚2cm,占地宽1.08m。斗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为1.00 m,顶宽1.55m,沟深1.1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浆砌石护坡,顶厚0.304m,底厚0.575m,渠底为夯实素土,每隔2m设一个伸缩缝,采用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占地宽2.15m。农沟采用矩形断面,底宽为0.60m,沟深0.6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浆砌水泥砖护坡,厚0.24m,底板为10c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隔5m设一个伸缩缝,采用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M7.5砂浆抹面厚2cm,占地宽1.08m。管涵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沟渠过田间道、生产路时埋设圆管涵,管涵尺寸为600、400,过田间道管涵长4.6m,过生产路管涵长1.6m。渠道设置10个水闸,具体分布见规划图。3.3.2田间道路工程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与管理,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按照规划目标,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二级,其中,田间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子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规划的田间道路与村道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体系。田间道连接村庄及主要田间道路的设计为泥结石路面,路面宽4m,路基宽4.6m。每隔25.0m设置一个机械下田坡道,宽2.5m。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设计为泥结石路面厚,路面宽1.0m,占地1.6m。3.3.3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由于项目区内3面环山,周边有大量绿化植物,因此不需要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3.3.4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3.4建设内容与规模3.4.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整修农渠20条,长3819.74m;规划整修斗沟1条,长492.88m,整修农沟9条,长1872.61m;规划管涵18座,水闸10座。具体沟渠数量详见项目设计图册及附表3。3.4.2田间道路工程规划整修田间道共2条,长912.95m;整修生产路共2条,长365.97m。具体道路数量详见项目设计图册及附表3。3.5规划方案比选3.5.1农田水利方案比选a) 灌溉工程方案1)管道工程方案管道灌溉在我国已大面积推广,近年来硬塑料管道生产技术的提高,加快了管道灌溉的应用速度。管道灌溉的基本特点有:节约土地资源:管道可配合田间道路,沿路边或地(田)埂布置,埋入地下,基本不占用土地;节约水资源:管道供水,水利用系数高,损失小;适应地形变化:因管道为有压供水,只要基本水头够,可快速将水供到目的地;技术要求高:设计上相对较为复杂,工作水头受自然条件限制,如果人工加压,项目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施工方面相对复杂,但施工速度快;对生态环境影响:管道供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明渠工程方案明渠灌溉系统是我国传统的灌溉供水方式,它具有直观、运用方便、维护维修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根据调查多方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本项目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拟采用浆砌石和浆砌砖结构明渠工程灌溉的方式。b)排水工程方案项目区为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排水方案以田块之间毛渠为主要排水通道,并根据项目区内山、水、林、田、路等综合规划配置田间排水系统工程来满足整个项目区的排水任务。根据调查,并对本项目区的排水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本项目各级排水结构形式以浆砌砖结构明沟排水为主。3.5.2田间道路方案比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田间道路工程一般采用混凝土、砂石路、泥结石路等。混凝土路面是用水泥、砂、碎石、水等搅拌铺设而成,等组长成本较高。特点:路况质量稳定;铺筑造价高;维修养护方便;防滑性能好,安全性能好。砂石路面是以砂石料经压实修筑成的,施工简单结构松散,路面易破坏,养护成本高。泥结石路面是以碎石作为骨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粘结料,经压实修筑成的一种结构,施工简单,结构紧密,路面不易破坏,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结构,投资不高,可以随交通量的增加分期改善,养护成本低,寿命长。根据调查,并对本项目区自然条件和交通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田间道和生产路均采用泥结石路面。3.5.3总体方案比较根据对项目区以上各单项工程方案的分析和论证:本项目方案从自然条件、施工条件、投资条件、管理运行条件、群众科技水平等因数考虑,并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方案研讨,在采纳了各方有益的意见并综合考虑后,确定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选用机械作业和人工作业相结合方式;农田水利工程中主要选用明渠灌溉及明沟排水的方式;田间道路工程中选用泥结石路面。3.5.4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a)规划后各类用地面积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建设规模为498.93亩。其中:其中水田469.8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94.16%;农村道路15.33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3.07%;沟渠13.8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2.77%。具体的土地利用结构详见下表。b)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表3.5.41 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地类名称现状规划增减地类编号名称地类编号名称面积(亩)百分比面积(亩)百分比面积(亩)01耕地小计477.28 95.66%469.8094.16%-7.48011水田455.35 91.27%469.8094.16%14.45 012水浇地21.93 4.40%0.00 0.00%-21.93 10交通运输用地小计14.60 2.93%15.333.07%0.73 104农村道路14.60 2.93%15.333.07%0.73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小计7.05 1.41%13.80 2.77%6.75117沟渠7.05 1.41%13.802.77%6.75合计498.93 100.00%498.93 100.00%0.00 c)规划后土地利用效果项目区规划后的土地利用效果从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几个方面计算说明:土地垦殖率以耕地面积与项目建设规模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面积)*100%=(469.80/498.93)*100%=94.16%。与整理前的土地垦殖率95.66相下降了1.5%,但是耕作条件大大改善。土地利用率以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建设规模面积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面积)*100%=(1020.11/1020.11)*100%=100%。与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率100保持不变。4工程设计4.1农田水利工程4.1.1灌溉工程a)渠道设计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总体采用“灌排相邻”模式,田块设置考虑项目区丘陵地势的特点以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和农田规模经营的要求,同时结合当地种植经验进行布置。渠道布置充分考虑项目区地形布设,同时遵循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和投资最少原则,采用单向灌排,灌渠和排水沟相邻布置。灌溉保证率下设计典型年及该年灌水定额的确定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灌溉方法采用地面灌溉,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95%。根据项目区情况,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项目区整理后以水稻种植为主,为最大限度的满足项目区作物正常生长的用水需求,取水稻作物用水高峰期的用水需求作为设计标准,即灌水定额取80 m3/亩,灌水周期取7天。旱地取20 m3/亩,灌水周期为5天。设计典型年项目区毛灌水率(灌水模数)的确定项目区主要采用自流灌溉的灌水方式,设计典型年份灌溉方式为自流灌溉时,每天灌水24h,因此,毛灌水率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q毛=15am/(3600*24*T*)=15am/(86400T)式中:q毛自流灌溉方式下设计毛灌水率(m3/s/ha);a单位灌水面积(1ha);m灌水定额(水田取80m3/亩,旱地取20m3/亩);T灌水周期(水田灌水周期为7天);灌溉水利用系数,本项目水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6。代入参数求得自流灌溉的毛灌率:自流灌溉:q毛15180/(36002470.76)0.002611(m3/sha)b)渠道系统设计项目区渠道灌溉工作制度的确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斗渠设计采用续灌方式,灌水周期设计为7天,农渠设计采用轮灌方式,灌水周期设计为3.5天。项目区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续灌方式:Qq毛*A式中:Q设计流量(m3/s);A灌溉面积(ha)q毛设计毛灌水率(m3/s/ha)在确定设计流量时,从便于施工角度考虑,我们将控制面积在某一范围之内的渠道定为同一种类型(从而减少渠道的断面类型及施工难度),且取这一范围内较大控制面积值计算此类型渠道的设计流量。上式算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考虑的,考虑到项目区灌水为自流灌溉,根据项目区气候变化、灌区面积可能发生变化等因素,计算渠道加大流量,加大流量按经验值计算,一般当渠道流量小于1 m3/s时,加大3035;流量在15 m3/s时,加大2530;流量在510 m3/s时,加大2025;流量大于10 m3/s时,加大1020。轮灌渠道由于控制面积较小,轮灌组内各渠道的输水时间和输水流量可以适当调剂,因此,轮灌渠道不考虑加大流量设计。故斗渠采用加大流量设计,农渠则不考虑加大流量设计,加大流量(取加大30)。表4.1.11 渠道流量计算表名称毛灌水率单位灌水面积灌水定额灌水周期渠道利用系数灌溉面积设计流量加大流量符号qamtAQ设计Q加大单位m3/s/haham3天亩m3/sm3/s农渠I0.00261118070.76200.052 0.068农渠II0.00261118070.76400.1050.137c)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项目区新修农渠采用矩形断面,M7.5浆砌砖侧墙,C15混凝土护底,水泥砂浆抹面;农渠采用矩形断面,M7.5浆砌砖侧墙,C15混凝土护底,水泥砂浆抹面。各种渠道的断面采用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Q=AC式中:A过水断面面积(m2);R水力半径,R=A/X,X为湿周;C谢才系数,采用公式进行计算;n为渠床糙率,糙率根据渠道材质选取;Q设计流量(m3/s);i渠底比降(新修斗渠取1/1000,农渠取1/500,整修原有渠取1/500)。渠道断面设计采用试算法,【试算法:首先假设底宽和水深值,计算过水断面的水力要素,然后计算渠道流量、校核渠道输水能力、校核渠道流速】。e)灌溉渠道纵断面设计各级分水口设计水位线的确定为了保证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积都能进行自流灌溉,各级渠道在分水点处都具有足够的水位高程。各分水口的水位控制高程,是根据灌溉地区的地面高程加上渠道沿程水头损失以及渠水通过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进行推算的,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分水口要求控制水位高程(m);A0渠道灌溉范围内的地面参考点的高程(m);h所选参考点与该处末级固定渠道水面的高差,取0.1m;l各级渠道的长度(m);i各级渠道的比降;水流通过渠系建筑物的水头损失(m)。 各级渠道的设计水位确定后,根据渠道设计水深及安全超高确定渠底及渠顶高程。 表4.1.12 渠道断面设计成果表名称断面类型流量过水断面积平均流速比降谢才系数净宽度水深湿周糙率水力半径安全超高渠高符号QiCbhxnRhH单位m3/sm2m/smmmmm农渠I矩形0.068 0.080.85 0.002 45.420.4000.200 0.8 0.015 0.100 0.20 0.40 农渠II矩形0.137 0.180.760.002 48.59 0.600 0.300 1.2 0.015 0.15 0.30 0.60 4.1.2排水工程a) 排水沟流量计算排涝标准: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山地丘陵区按十年一遇暴雨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的目标”。故本项目排水工程设计按照10年一遇一日暴雨(130mm)一日排完的标准进行排水工程设计。排涝模数计算根据有关规范和实地资料十年一遇的一日暴雨相应的一日蒸发量为6.5mm,一日的渗漏量为4.0mm。排涝模数计算如下:qw=(P -S-Ew)/(86.4t)式中:qw排涝模数(m3/s/km2);P设计暴雨量(mm),P取130mm;S设计排涝历时内的稻田渗漏总量,本项目按4.0mm计算;Ew设计排涝历时内田间腾发总量,E=aEoT(其中Eo为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取Eo=6.5mm/d)。t排水时间,d,此处取t1d。代入参数计算:qw=(Pw-S-Ew)/(86.4t)=(130-6.5-4.0)/(86.41)=1.383m3/s/km2)b)排涝设计流量计算根据本项目地形特点,农沟,斗沟断面设计兼顾区外排水要求,农沟设计控制面积30ha,斗沟设计控制面积100ha,其设计流量计算如下:农沟:Qqw300.415(m3/s)斗沟:Qqw1001.383(m3/s)c)排水沟横断面设计排水沟断面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农沟、斗沟设计均采用矩型断面,沟壁采用M7.5浆砌砖,并且用M10砂浆抹面,底板为现浇C15混凝土。排水沟断面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A过水断面面积(m2);b渠道设计底宽(m);h渠道设计水深(m);m渠道边坡系数;R水力半径,R=A/X,X为湿周, X=b+2h;C谢才系数,采用公式进行计算,n为沟床糙率;N渠床糙率,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可知,素土、现浇混凝土、与砂浆抹面糙率不同,素土断面可取0.0275,现浇混凝土糙率可取0.017,抹光的水泥砂浆面糙率可取0.015。本次糙率按综合糙率公式计算,n(n1、n2分别为侧壁、底板糙率;x1、x2分别为侧壁、底板湿周长度)Q设计流量(m3/s);i排水沟比降(取1/1000)。横断面设计采用试算法,【试算法:首先假设底宽和水深值(假定渠道宽深比应该在水利最佳断面宽深比与最经济断面宽深比之间),计算过水断面的水力要素,然后计算渠道的流量、校核渠道输水能力、校核渠道流速,若各项校核均满足要求,则该断面尺寸即该渠道设计尺寸;若流量或流速校核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重新假定断面尺寸,直到流量、流速满足设计要求为止】,以农沟为例,计算如下:假定基本尺寸:b0.60m h0.40m代入假定参数计算:Abh0.600.400.24m2Xb+2h0.6+20.401.4mRA/X0.24/1.40.17mn0.0150C1/0.0150(0.17)1/649.62m0.5/sQAC0.2449.620.2196 m3/s(计算流量-设计流量)/设计流量(0.2196-0.0800)/0.0800100%=174.5%-5%故,假定断面在流量上能满足设计要求;流速校核:沟渠设计流速应不小于最小流速V不淤0.3m/s根据灌溉排水工程学无钢筋混凝土衬砌渠道V不冲2.5m/sVQ/A0.2196/0.240.915m/s故,0.30V不淤VV不冲2.5 设计流速满足不冲不淤的要求。为了保证沟渠安全运行并结合材料尺寸,本项目农沟安全超高为0.20m,故,农沟尺寸b0.6m h0.60m h0.40m表4.1.21 排水沟断面设计成果表名 称类 型断面类型控制面积设计流量比降i综合糙率n底宽水深安全超高沟深ham3/smmmm农沟矩形300.240.0020.0150.600.400.200.60斗沟梯形1000.690.0010.0251.100.600.501.104.1.3配套工程a)管涵工程设计根据排水沟工程布置需要,排水沟与田间道路交叉处设置管涵;管涵与道路相交处,其过水中心线与排水沟过水中心线尽量齐平,并略低于路面,满足人畜力通行要求;在铺设时,首先要满足排水沟过水要求。管涵长度和管径大小均依据路宽和排水沟流量而定。管涵:所埋预置涵管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斗沟管涵管径分别为0.4m、0.6m管涵长度依田间道路的宽度而定,过生产路长1.6m,过田间道长4.6m。管涵具体数量、分布、结构尺寸、布置形式、耗材以及断面形式见项目设计图册。b)机械下田坡道项目区内设置36座机械下田坡道,坡道宽2.5m,C25钢筋砼跨沟渠面,C25砼下田面,于田间道路跨渠道面每隔25m设置一处,具体位置可按需要灵活设置。C)水闸项目区内设置10座水闸,具体位置、工程量及尺寸见规划图和单体图。d)路桥项目区内新建一座路桥,桥净跨1.6m,桥面宽4.2m,两边护栏长1.6m,宽0.2m,高0.3m,桥面板厚15cm,C25钢筋砼,基础为1.2m高浆砌石,基础垫层为C15砼。,具体位置、工程量及尺寸见规划图和单体图。4.2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区道路系统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在设计时考虑了项目区周边的居民点和原有的道路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的基础上,规划项目区内的田间道路布置方案,本项目只涉及田间道、生产路两个级别道路。整修田间道设计规格为:占地宽4.6m,路面宽4.0m,设计泥结石路面厚0.15m,素土夯实路基厚0.1m,M7.5浆砌石路肩整修生产路设计规格为:占地1.6m,高出地面0.30m,路面宽1.0 m,设计泥结石路面厚0.10m,素土夯实路基厚0.2m;田间道路的具体断面尺寸及布置情况见项目设计图册。4.3工程量分类汇总详见文本附表3和附表4。5 效益分析5.1 社会效益分析本项目可以产生以下社会效益:a) 改善农业基础环境,为现代化农业提供条件。通过土地整理,将形成较规整的田块,配套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灌排系统和农田防护系统,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等奠定基础。为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小农经济观、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当地气候优势提供条件。b) 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农田道路、灌溉排水工程将全部配套,建立起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和灌排网络; “形成路成框、沟成网”的生产布局模式,增强了耕地的保水、保肥、抗灾能力,从而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c)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现有土地利用效益较低,通过土地整理,可以重新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达到增加耕地的目的。道路及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之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化。d)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稳定农村社区。整理后,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生产的效益将有较显著提高,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改革,有利于保持项目区社会稳定。5.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是以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排涝、田间道路等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整理后大大提高了区内排涝能力,起到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土地整理项目,是按“田块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田间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进行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田间风景线,发挥着农业生产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通过项目区的建设,将明显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景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的道路和良好的自然环境。5.3 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共有水田469.80亩。 a)整理前经济效益整理前,项目区水田和水浇地种植水稻,早稻整理前产量约为400千克/亩,早稻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1.86元/千克,总生产成本384.54元/亩;晚稻整理前产量约为500千克/亩,晚稻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1.94元/千克,总生产成本402.80元/亩。因此,整理前项目区每年的经济效益为44.23万元。b)整理后经济效益整理后,项目区改种优质杂交水稻,预计每亩可增产15%,总生产成本可降低10%。早稻产量约为460千克/亩,早稻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1.86元/千克,总生产成本346.09元/亩;晚稻产量约为575千克/亩,晚稻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1.94元/千克,总生产成本362.52元/亩。因此,整理后项目区每年的经济效益为59.31万元。项目每年的维护费用为2万元。则项目实施后每年增加经济效益整理后的经济效益整理前的经济效益维护费59.31-44.23-213.08万元本项目总投资额为210.51万元。投入产出率为13.08210.51=6.21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10.5113.0816.09年(取17年)。则本项目的投入产出率为6.21,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7年。由经济评价结果可知:项目投资回收期为17年。项目实施后,生产力水平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实际投资回收期比计算值略长。这说明本项目经济效益良好,实施本项目从经济评价上看是可行的。5.4 耕地质量分析项目实施后,可使项目区灌排体系更加完善,耕地种植条件得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