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学方面的研究很多,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成果形式主要表现为科普图书、学术著作、科普文章以及学术论文,其中也包含从社会学视角开展的研究。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分析,以了解茶学文献总体状况以及社会学视角的茶学研究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一国内研究概况目前,我们可搜集到的中国研究者与茶爱好者完成的图书与著作有3000余种(包括茶具类)。通过“读秀”搜索引擎,以“茶”为标题关键字,可得到1832种图书(截至2011年3月22日),说明多于一半的图书被一些学术引擎纳入其中,促进了传播与利用,但也有少数仍处于沉默状态。总体而言,这些图书可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茶文化类(如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张顺高、梁凤铭著,2007)、茶的种植加工类(如种茶和制茶,刘佩娥等编,1983)、茶贸易类(如官营茶马贸易研究,王晓燕著,2004)、经营管理类(如茶业经营管理,姜爱芹编著,2005)、茶道茶艺类(如非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2008)、茶具类(如图说茶具,唐译主编,2009)、养生保健类(如中国茶与养生保健,朱永兴、张友炯、黄永生编著,2008)、工具书辞典类(如中国茶典,中国茶典编委会编,1995)、小说散文类(如国茶恩仇记,赵宗琳著,2007)、人物介绍类(如回甘人生:世界茶王李瑞河传奇,蔡慧菁著,2003)、茶馆文化类(如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刘清荣著,2007)、茶马古道类(如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木霁弘著,2003)、古代典籍介绍、翻译与选读类(如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陈文华主编,2008)、生活哲学类(如一杯茶的生活哲学,池宗宪著,2005)等等几大类。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展的研究涉及到了美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贸易学、生物化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朱海燕著,2009)、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主编,2003)、茶业经济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业管理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叶市场营销学(姜含春主编,2010)、茶叶经济管理学(陈椽著,1992)、唐宋茶业经济(孙洪升著,2001)、茶文化学(徐晓村主编,2009)、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2001)、茶叶经济管理学(杨江帆、管曦编著,2004),等等。社会学与茶、茶文化相关联的著作并不多,主要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王家扬主编,1992)、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林满红著,1997)、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徐明宏著,2007)、茶与宋代社会生活(沈冬梅著,2007)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是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了1992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40篇,内容涉及茶文化的内涵发展、社会功能、饮茶习俗与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特色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对个别性的茶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分析。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是一本从茶、糖、樟脑业研究台湾社会和经济变迁的作品。18601863年,台湾在天津条约及其附属条约下,正式对外开放淡水、基隆等地,1895年,台湾被日本人统治。在此期间,茶、糖、樟脑是台湾的三大出口品。该书分析了18601895年间三者的出口市场、生产及产销组织,探讨了三项产业对晚清台湾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特色。茶与宋代社会生活对茶与宋代政治、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宋代茶艺做了系统梳理与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全书更注重社会史的研究,并在其中穿插社会功能分析。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以杭州茶馆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视角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茶馆”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杭州市的存在状态,考察了茶馆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类社会角色及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分析了茶馆休闲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杭州茶馆休闲的未来,社会学研究特色明显。关于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论文情况,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了搜索。以“茶”为“主题”字,可得到115400多条记录(截至2011年2月28日),其中包括了硕博论文与报纸文章。但以“茶社会学”为“主题”、“题目”、“内容”进行检索,均未得到有效的文章。可见,茶与社会学并没有在学术论文中被直接联系在一起,至少在论文题目中反映了这一情况。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我国研究者没有开展社会学视角的茶产业或茶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茶的社会功能研究(成青,1995;徐永城,1997)、茶文化的社会特征研究(邹明华,1994;沈海宝,2006)、茶与社会机体关系(卢祺义,1994)、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朱云松、江平,2007;邹跃光、余玉荣,2006)等。总体而言,中国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茶产业的发展与茶实体的应用、茶文化的传统视野(茶艺、茶道、茶疗等等),这与茶产业、茶文化实践情况相匹配,为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现实基础,是中国茶产业在世界茶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们讨论的研究中(著作与论文),社会学视野已经有了明显体现,多以文化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视野与包容力。尤其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中,茶与茶文化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因而,从社会学与茶产业、茶文化的交叉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意义深远。二国外研究概况在茶、茶文化和与茶相关的研究领域中,除了中国的研究者外,英、美、日、韩、印等国的研究者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多,研究成果丰富;同时,这些国家都具有较为深厚的饮茶文化与习俗,饮茶的历史也较为久远;第一,科普类。主要介绍一些茶的种类,茶饮(餐)知识与方法,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茶具、茶道、茶俗等等,如Tea(LydiaGautier,JeanFrancoisMallet,2006)、AlltheteainChina(KitBoeyChow,IoneKramer,1990)、TeaandEtiquette(DorotheaJohnson,JamesNorwoodPratt,2002)、TeaforAllSeasons(ShellyRichardson,BruceRichardson,1996)、TheTeaCompanion(JanePettigrew,2004)、Japaneseteaculture:art,history,andpractice(MorganPitelka,2003)、TeaandCeremony(DianaSaltoon,2008)、TeaCuisine:ANewApproachtoFlavoringContemporaryandTraditionalDishes(JoannaPruess,JohnHarney,2006)、CulinaryTea:MoreThan150RecipesSteepedinTraditionfromAroundtheWorld(CynthiaGold,LiseStern,2010)、Theteaceremony(SenTanaka,SendTanaka,2000)、Chad:thewayoftea:aJapaneseteamastersalmanac(SanmiSasaki,ShaunMcCabe,SatokoIwasaki,2001)、TeaTimeEntertaining:ACollectionofTeaThemesRecipes(DoloresSnyder,2004)、AnintroductiontoJapanesetearitual(JenniferLeaAnderson,1991)、TheUltimateTeaDiet(MarkUkra,SharynKol-berg,2007)、ThebookofKoreantea:aguidetothehistory,cultureandphilosophyofKoreanteaandtheteacere-mony(YangSeokYoo,2007)、TheSpiritofTea(SenSoshitsu,SshitsuSen,2002),等等。第二,专业性较强的对茶的发展史及茶文化影响的形成和扩散过程的研究类。如Tea:thedrinkthatchangedtheworld(LauraCMartin,2007)、Atimefortea:women,labor,andpost/colonialpoliticsonanIndi-anplantation(PiyaChatterjee,2001)、Tea:cultivationtoconsumption(KenCWillson,MichaelNClifford,1992)、PassionforTea:ItsHistory,ItsFuture,ItsHealthBenefits(BeverlyRorem,2008)、Theempireoftea:theremarkablehistoryoftheplantthattookovertheworld(AlanMacfarlane,IrisMacfarlane,2004)、ForalltheteainChina:howEnglandstoletheworldsfavoritedrinkandchangedhistory(SarahRose,2009),等等。第三,以茶为名、主题或线索的文学作品和纪实作品类。如诗集Tea(DouglasAPowell,1998)、TeaPartyToday:PoemstoSipandSavor(EileenSpinelli,KarenDugan,2006),小说Tea(StaceyDErasmo,2001)、Theteaplanter(FEPenny,1906),纪实作品Threecupsoftea:onemansmissiontopromotepeaceoneschoolatatime(GregMortenson,DavidOliverRelin,2006)、TheMeaningofTea:ATeaInspiredJourney(ScottChamberlinHoyt,PhilCousineau,2009),包括了历史、宣传、文学作品介绍的Anecessaryluxury:teainVictorianEngland(JulieEFromer,2008)、DrinktheTea:AMystery(ThomasKaufman,2010),等等。第四,从不同视角对茶的诸多功能进行专门研究与介绍的著作类。如关于茶的医药功能研究的有Tea:bioactivityandtherapeuticpotential(YongsuZhen,2002)、Greentea:healthbenefitsandapplications(YukihikoHara,EbooksCorporation,2001)、Protectiveeffectsofteaonhumanhealth(NarenderKumarJain,MaqsoodSid-diqi,JHWeisburger,2006),关于茶与人生修养和人生智慧的MeditationswithTea:PathstoInnerPeace(DianaRosen,2006),关于茶与宗教的TeaTimewithJesus(LauraSanders,2008),等等。第五,以茶为线索的政治、经济史的研究类。如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RoyMoxham,2004)、TheBostonTeaParty(MattDoeden,2005),等等。第六,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类。主要有:Asocialhistoryoftea(JanePettigrew,2001)、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KhemrajSharma,2003)、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KhemrajSharma,2005)、Socioeconomicandpoliticalproblemsofteagardenworkers:astudyofAs-sam(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SarthakSengupta,2009),等等。Asocialhistoryoftea对17世纪到21世纪(2001年)茶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社会视角的综合研究,尤其是对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以及与这些角色、功能相对应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如茶舞蹈、茶的社会礼仪等等。该书主要谈了英国和美国的许多城市的茶社会历史,还涉及到了日本、印度、德国、意大利,对中国的城市涉及不多。该书对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一部较为综合的从社会学视角来考查茶的功能的著作;但显然,其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历史中这些功能发挥的考查,没有系统化地运用社会学的视域来分析茶的社会性。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重点讲述了印度、锡金的喜玛拉雅山脉地区的茶农的生存状况:该书认为,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一旦受雇于种植园,便成为工薪阶层,但从社会角度而言,他们是一种异质的结构。即使有着不同方言的两个部族间难以达成有效互动,但尼泊尔社会的异质性有助于维持这种种植园系统的封闭状态。该研究基于20002001年对TemiTeaEstateofSikkimHimalayas进行的调查。他首先进行了家庭统计(householdcensus),共设计了15个问题;然后,他又针对茶农(工人)开展了社会文化方面(sociocul-turalaspects)的调查,共设计了60个问题。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来深入考察这些茶农各方面的生存状况。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茶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尚欠缺交叉学科的特色与高度。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主要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迁移人口与当地人口在印度茶产业内的融合与整合问题开展的研究。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介绍、背景与范围、工人的经济生活、工人的社会生活、外来文化群体关系(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作者首先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对家庭情况的调查和个人情况的调查。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在背景与范围部分,分别讨论了劳动力的固有限制、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动力的演化、劳动力结构、工人的年龄结构、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工的迁移、工人的出生地情况、工人与出生地的关联、工人的教育、人口统计情况等等方面。作者进而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工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印度茶产业内人口融合与整合的研究。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一样(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本书也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以茶产业中的某一构成(人口)为研究对象。这带动了印度学术界以社会学的视域对茶农研究的热潮,如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的研究以及SarthakSengupta(2009)的研究。我们以SarthakSengupta的研究为例再简要介绍一下。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是一本以人类社会学视角对印度东北地区茶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该书共收入了22篇针对茶农的学术文章,研究内容涉及茶农们各方面的生存状况,如生活状况、社区、身份认同、女性工人、居住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状况、教育设施、童工的雇佣、发展问题、茶农的人口统计、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代城汽车知识培训课件
- 夸父逐日扩写600字(7篇)
- 我选择放弃作文800字7篇
- 纪念缅怀周恩来总理课件
- 纪念白求思思维导图课件
- 龟兔赛跑续写650字(10篇)
- 春天的色彩与描写技巧: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品牌营销战略实施合作协议
- 2025年探伤工(三级)技术操作考试试卷
- 2025年评茶员茶叶产业市场营销组合考试试卷
- 2025招标代理试题及答案
- 人民调解员培训课件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2025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20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福建省漳州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叉车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闭店协议如何签订合同模板
- 2025医疗机构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肇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兄妹房屋协议书
- 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