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doc_第1页
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doc_第2页
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doc_第3页
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doc_第4页
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篇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研究摘要互文性作为语篇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指一个文本对另外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以往的互文性研究主要侧重于语篇发出者及文本背后的文本而未足够重视接受者,本文试图从语用文化预设角度将互文性研究同预设结合起来,借助一篇文本来分析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并强调出二者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关键词语篇 互文性 预设 读者一、语篇中的互文性19世纪60年代,基于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保加利亚裔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托娃(kristiva)在她的论文当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据keep和mclaughlin(卫道真,2002:15-16)所说,互文性源自于拉丁语“intertexto”,指东西编织是把东西组织起来。克里斯托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我们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作用叫做互文性”(kristiva,1986:36)。而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10)认为:“互文性则是一个语篇的使用依赖于使用者对其他语篇的知识。”简单说来就是:任何文本的生成都不是孤立封闭的,都与其他文本发生联系并产生文本互涉。这一理论提出似乎将人们过去解读文本时认为文本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观点动摇了,“没有话语是独立存在或独白性的。”(辛斌,2006,114)互文性的提出使得人们认识到任何文本都不可能是全凭作者发明创造的,在某些层面上都与另外一些文本在形式上、思想上、文化上亦或是具体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巴尔特认为“互文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以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巴尔特,邵伟译,2002)。也正是巴尔特将抽象而应用广泛的互文性变成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的互文性研究主要是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化对比,出版的著作大部分也是围绕着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做讨论,而在1981年beaugrandedressler的语篇语言学导论将互文性列入语篇研究的七个标准之中,即语篇应该满足互文性。hatim(2001:208)认为,“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语篇互文性的论文主要是集中于广告、新闻、外语教学等研究方面,并广泛地结合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刘金明教授200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是国内比较全面的对语篇互文性的概括、分析和评价,并交叉了许多的语言学科用来分析了很多语篇素材。互文性提出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最初文学思潮的引用到翻译,语言学甚至是任何一种互文的思维,都无不侧重于对作者和语篇的研究,而似乎把语篇的接收者或文本的读者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对写作者来说,知识的储备、文化的熏陶或者是独特思维的培养都吸收和杂糅了前人或同时代不同作品的养分。但是,面对充斥着复杂背景结构和隐含意义的作品,读者在接受的同时是否也必须要接受作品背后所交织的庞然大物呢?蒙田说过“话语一半在于言者,一半在于听者”。互文性让文本添加了更广阔的意义,而“互文性的矛盾就在于它与读者建立一种紧密的依赖关系,它永远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和知识,同时,它又遮遮掩掩,从而体现出每个人的文化、记忆、个性之间的差别”。(萨摩瓦约,2002,81)二、预设与语用文化预设预设也称前提,是1892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雷格在其论意义和指称中提出来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出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了保证句子或者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王守元,苗兴伟,2003)最初是用于研究逻辑学和哲学,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预设的思想,将其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而使用于语义学。但随着理论的推进以及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由于预设具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的特点,预设可能更适用于语用学的领域,而与语用文化相关联的则称之为语用文化预设。在各种文化当中,文化传统、知识水平以及集体的无意识都是解读文本和语篇的重要因素。因此,语用文化预设与语篇的互文性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文化预设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具有共同文化预设的读者对互文文本具有相同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赵明,2006:27)。对于作者与发话者来说,语篇互文性是创造其优秀作品的坚实基础,但如果把握不好,则成为了所谓的抄袭剽窃。而透过互文性,读者能看到文本背后透出的巨大信息网络,但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信息联通实现的前提则应该是读者的预设知识,与其相似的还可称之为共有知识。如果读者缺乏了特定的语用文化的预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便不是那么有效。在文学方面经典例子很多,如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品荒原,这部作品运用了现代派诗歌的形式,并夹杂着非常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神话故事的典故,他的互文性运用到了极致,而且是非常隐性和含蓄的,不像生活中某些简单明显的互文,如引用,拼贴或直接抄袭。对读者来说,阅读艾略特的作品则更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其诗歌的意义,这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语用预设。对于普通的缺乏深厚西方文化知识的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变得非常困难,而能理解其精彩之处的读者也必定是具有深层挖掘能力的人。互文性不仅体现在作者的创作和意义传达方面,而对于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中各自的人生历练、思维方式、背景知识、文化储备以及与其他所阅读过作品的相互交叉影响,使得读者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这应该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产生的缘由了。三、互文性与预设分析以下摘取的例子是来自于一个华裔美籍博士黄西于2010年年初在白宫美国美国记者年会上的脱口秀,十分的具有幽默效果,但却对听众预设知识了解要求很高。开篇演讲则是“good evening,my name is joe huang, most of the time im known aswho?!hu is actually my mothers family name,and is the answer of my credit card”.在这里他运用who和中国姓氏hu的相同发音创造了浅层的幽默效果,这对熟识英语的中国观众来说也非常好理解,而后面一句在停顿之后说出的话创造出的效果却似乎只有切身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即在美国,信用卡也会设置安全问题,如“你妈妈叫什么,你家的小狗叫什么”之类,所有晚宴上的嘉宾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也被这位带着沉重中国口音的表演家所影响,不自觉地大笑和鼓掌起来。而对于我们看视频的普通英语学习者来说,没有“信用卡设置安全问题”这样一种预设就感受不到表演者这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引用了美国社会常见现象背后的幽默,即他的互文性对于我们来说感受不明显,如果缺少注释,我们只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的效果在缺乏预设和共有知识的情景下就大打了折扣。而在同一语篇当中前后互文效果的体现也需要听者对先前已有信息与现有信息的结合思考才能达到发话者创造的意境,如黄西接下来又说,“when i was 24 i started to study in the rice university in texas, and i was driving a used car with a lot of stickers that is impossible to peel off, and one of them said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go home!,and i didnt notice this for two years!”这是之前出现的信息,而后他又举一个例子“like other immigrants, we want our son to become the president of this country and we asked him to speak english in the public and chinese at home, which is really tough to do because i have to say that in public “hey, listen, 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很明显,后一个例子很强地依赖前一个例子所创造的语境,如果将其单独割裂开来,后者只不过就是一个对小孩子教育训斥的描述罢了。而结合二者思考使这个home 有了双层的意义,对前一个例子说是国家,后者可以是家里或国家,由此互文,幽默又展现了出来。因此,之前信息的结合对说话者来说是语内互文,而听者来说可称之为预设。同样还有很多关于背景知识的描述如:“i just want to reassure that i was invited here tonight”,当场的听众哈哈大笑,可对美国新闻不太了解的中国人却很难看出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里黄西在表面上强调自己是被邀请的,而暗讽前不久salah夫妇未经邀请就闯入白宫欢迎晚宴的新闻。缺乏了这一项前提知识,表演者想传达的效果也很难达到。另外一些例子是调侃中美关系的,同样是需要明确的相关预设才能理解,如“hey, dad. why i have to learn two languages?i saidson, once you become the president of us, you have to sign the legislative bills in english and talk to the debt collectors in chinese.”在不明白债权国的情况下,一般人都不能明白演讲者的笑点在哪里,而在场的美国人都知道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效果才在相互共明的情况下产生。与之前的互文方式一样,在借用调侃各种时事的基础上,以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换一种语境,换一群观众,他的互文或者隐喻暗讽都没有办法完美地体现出来。由此表明,互文对于作者和说话者来说固然重要,但对听者来说同样也是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语用文化预设与共有知识是理解互文的基础。再来看一个例子“in order for me to be an american citizen, i have to take the american history lessons, where they ask questions likewho is benjamin franklin?在长长的停顿之后,他说:“hum, 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 robbed?”现场的听众再一次爆笑了起来,而我们却看得丈二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回事?通过理解和发现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前总统富兰克林的头像印在100美元的纸币上,抢劫者到便利店就是为了抢钱而不是抢他。这就仿佛是我们看到“dead president”就理解为过逝的总统而不知道它就是指美元而造成文化理解误差。四、结语互文性作为涉及到文化、文学、语言学、翻译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调,而很多的论文和专著都围绕着创作者作品中互文性的体现而分析研究,往往忽略语篇交流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读者。作品需要互文,读者同样需要互文的概念,并且在推导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双方共有知识及预设的信息,这样语篇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本文通过概述互文性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结合语用文化预设的概念分析了一篇成功达到交际目的的演讲稿,由此得出任何语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任何语篇的理解也是需要前提的,互文性与语用文化预设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并有继续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参考文献】1beaugrande,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2hati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13蒂费纳萨摩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