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点).doc_第1页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点).doc_第2页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点).doc_第3页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点).doc_第4页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川县曲山镇景家山村四组(道角湾)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二0一一年六月目 录1、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11.1 自然地理11.2地质环境条件32、发育分布特征43、成因机制分析74、稳定性初步评价与危险性预测85、防治措施建议96、经费估算102011年6月,受单位( *)委托, 单位( *)与单位( *)组织调查组,于2011年6月24日对单位( *)发生的1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1、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1.1 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道角湾危岩位于北川县曲山镇景家山村四组,地理座标东经1042752,北纬314853,坡脚有一乡镇公路可以直达曲山镇任家坪村,交通极为便利(图1-1)。2)气象与水文北川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即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西部边缘与高原干热河谷气候交汇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原县城曲山镇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温度37.2、最低温度-4.5,平均日照小时数为902.2小时。北川县位于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雨量充沛。据19702007年曲山镇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99.1mm,最大年降雨量1860.5mm(1977年),最小年降雨量619.8mm(2003年),日最大降雨量101mm,小时最大降雨量32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7176,最大占90(1981年)。从降雨分布的空间上看,具由东南向北西逐渐变小的规律,东南部香泉乡降雨充沛。曲山镇年降雨量为1440mm。2011年5月8日-9日,北川县同期降雨量是历史时期以来最大降雨量,根据绵阳市气象台观测显示,北川县各地普降大雨或暴雨,北川擂鼓镇五星沟降雨156毫米,曲山镇任家坪降雨133毫米,擂鼓镇苏包沟降雨103毫米。综上所述,北川县降雨具有年降雨丰沛、降雨时间和降雨量集中、短时强降雨量和连续强多日降雨量大等特点。工作区属涪江水系,区内北西侧有湔江通过。湔江是北川县最大河流,禹里以上为白草河、青片河,发源于县域西部、西北部的中、高山区,由西向东纵贯全境,后转向南出境。湔江主河道在境内全长47.9km,流域面积2627.5km2。湔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02.7m3s,年平均径流总量32.57亿m3,年平均输沙量400500万T,流域内年平均侵蚀模数达7072.61Tkm2.a。1.2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灾害地处北川县西南部龙门山区,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的中山地形,山顶海拔高程1675.6m左右,河谷海拔高程760m,相对高差900m左右,灾害所在斜坡所处高程为1305m,居民房所处高程为1153m,相对高差152m,上段陡立,坡度为71左右,下段相对较缓,坡度为20-40。(2)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中上统(C2+3),岩性为灰白石灰岩、结晶灰岩。斜坡中前部分布第四系坡积物(Q4dl)碎块石土,结构松散,碎块石含量30%左右,块径为最大1m,工程性质较差。(3)地质构造与地震区内地质构造强烈,北川断层从西北侧通过。北川断层:位于前龙门山褶皱带与后龙门山褶皱带的分界限线上。该断层是一条现今仍在活动的冲断层,断层倾向北西,倾角6070,为寒武系的砂岩逆冲于志留系、泥盆系乃至石炭系之上,切割深度较大,垂直断距千米以上,沿断裂线分布着串珠状的上升泉。北川断裂带北西、西侧大面积出露寒武系砂岩,其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多以残坡积碎块石土出露在大于25斜坡上,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国家标准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区内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调整为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度。(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是灰岩,赋存于基岩裂隙之中,地下水水量较小,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斜坡前缘的崩积层中,水量较小,接受大气降水补给。(5)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区内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农耕活动和公路边坡活动,其中公路边坡开挖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农耕活动主要位于崩积层上,对地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2、发育分布特征本次调查发现曲山镇景家山村四组发育2处危岩和1处滑坡。分别为:2处危岩体均分布于坡体中上部,危岩(WY01)高为20m,长5m,厚为3m,体积约为300m3,规模为小型。危岩(WY02)高为5m,长2m,宽为3m,体积为30m3,规模为小型。按力学破坏特征划分危岩属于坠落式,按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危岩。北侧发育1处滑坡(H01),纵长为30m宽为40m,厚度约15m,体积为1.8万m3,规模为小型,目前其后缘出现高度为20m左右的深坑,在强降雨作用下,下切深度将会加深,由于其组成为碎块石土,杂乱堆积,前缘为高度为150m的陡坡,临空面极好,稳定性较差。见图2-1、2-2、2-3及照片2-19。图2-1 地质灾害分布平面图图2-2 道角湾危岩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3 道角湾滑坡(H01)工程地质剖面图 照片2-1 灾害所处地貌 照片2-2 中后部危岩(WY01) 照片2-3 危岩(WY01)后缘裂缝宽1m 照片2-4 中后部危岩(WY02) 照片2-5 危岩(WY02)底部裂缝 照片2-6 滑坡(H01)局部 照片2-7 滑坡(H01)前缘临空面高150m 照片2-8 滑坡(H01)碎块石土 照片2-9 滑坡(H01)前缘变形的树木3、成因机制分析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作用的影响,道角湾危岩体脱离母体,经历2009年8月13日强降雨和2011年5月8日-9日强降雨后,危岩逐步向外移动,最大位移距离母岩为1m,危岩发生地段的斜坡高陡,临空条件好,为危岩的形成提供了势能,有利于岩体的重力卸荷作用,是危岩发生的控制性条件。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差异性大,石灰岩坚硬、性脆,属于易崩岩层,是危岩发生的物质基础,另外由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破坏了岩体完整性,降低了岩体力学强度,特别是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作用下,岩体沿裂隙面崩落,加之在受特大暴雨等外力作用下,直接破坏斜坡结构和岩体完整性,改变斜坡自然应力平衡,促进斜坡失稳,危岩和滑坡的发生。4、稳定性初步评价与危险性预测根据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其发展变化趋势是不稳定,特别是坡体前部碎块石处于孤立状态,前缘处于临空,在强降雨或者地震作用下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斜坡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裂隙:组产状为30078,延伸长度大于15m,宽度11.5mm,发育密度1条/1m ;组产状为23024075,延伸长度6m,宽度0.51mm,发育密度1条/1m。危岩带全风化厚度为1015m左右,纵向卸荷宽度为68m,横向宽度为50m,垂向最大高度为90m。见图4-1。图4-1 结构面赤平投影由赤平投影图可知,裂隙2组对危岩影响较大,倾向夹角为315,倾角夹角为45。使其稳定性较差。坚硬石灰岩由于应力重分布和卸荷等原因,易产生长而深的张裂缝,并与其他结构面组合,逐渐形成连续贯通的分离,在暴雨、地震等引发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崩塌,稳定性差。目前该危岩和滑坡未造成灾害损失。现威胁坡体下部村公路长140m,居民4户21日,威胁财产约100万元。一旦该危岩或滑坡失稳,造成居民房受损或公路堵塞,其险情分级属于小型。因此,危岩和滑坡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结果是危险性大。5、防治措施建议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由于灾害危害性与危险性大,治理2处危岩的难度较大,因此,为了保证危岩危险区内的居民安全,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对坡体2处危岩体实施人工排危。对滑坡(H01)的后缘及左右两侧,采取临时工程。排水措施:根据现场调查,预计排水沟长60m,建议其采用矩形断面,过水断面宽40cm,深40cm,沟底和沟壁采用防水砂浆抹面。沟底厚度30cm,沟壁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沟侧壁厚30cm,块石强度为MU30。建议对2处危岩和1处滑坡进行变形监测,特别是下一步对滑坡(H01)进行详细勘察和工程治理。6、经费估算一、工程量(1)清除危岩体方量约为330m3;(2)排水工程60m。二、工程费用估算工程总费用估算约为捌万陆千元整(86000.00元),具体见表1。表1 工程估算费用一览表序号工程内容(元)备注1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