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doc_第1页
《孟子》导读.doc_第2页
《孟子》导读.doc_第3页
《孟子》导读.doc_第4页
《孟子》导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导读写作背景从春秋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土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内容提要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提出“王道”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文章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七篇互相独立,“言近而旨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思想内涵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充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孟子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天下)。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坚信人性本善。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二)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三)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阅读要点孟子的文章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而来,但多数章节已经形成篇幅较长的对话。其说理之畅达,章法之巧妙,都大大超过了论语,加上其充沛的气势与生动的文采,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读孟子,一方面要了解这部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政治观点方面,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也就是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另一方面,通过诵读,把握其艺术特色。首先,孟子善于使用譬喻,擅长用人们的常识最容易感受到的直觉对象说明复杂的问题,正如汉代赵岐评价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其次,孟子善于使用“相反相成”、“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论辩,以加强说服力。他还善于使用简练的词句,揭发矛盾,突出主题,形成短小精悍的结构,这在文章里表现为结构的紧凑和语言的简练明快,突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最后,孟子善于处理寓言故事,通过寓言故事作为说理的工具,使精辟简练的文笔更富于形象性。文中多处用到寓言,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观点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孟子一书反映了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寓言明白晓畅,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时受到母亲的精心教育,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著名故事传世。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嫡传孙子子思的门人,而子思又是孔子门人曾子的弟子,所以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是儒家大师之一,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恃才自傲,擅长论辩,为文坦荡,嬉笑怒骂流露笔端,文章气势磅礴,富于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曾经开课收徒,后来游说诸侯,在齐宣王时曾被任用为齐国卿相。然而,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各国间都以武力相争,他却提倡以德为王,宣扬仁义而不言利,因此其学说得不到执政者的支持。其后,孟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并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即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章。二、作者文学地位孟子是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唐代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部分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三、作品的地位与影响孟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而且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缘木求鱼”、“拔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一书。和论语一样,这本书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自“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始,孟子就已成为儒家道统的经典。到南宋孝宗的时候,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于是孟子的经典地位更加巩固了。从文体角度看,孟子属于对话体著作。作品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说理,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谭家健的略谈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对孟子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子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明白晓畅”,这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于精工刻镂,精辟准确地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使我们还看到了先秦散文从论语的简约语言到孟子的周详说理的进化发展。郭预衡通过与论语的比较,对孟文的论辨艺术作了阐述,指出:二者虽然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体,但论语是坐而论道的“谈论”,孟子却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而且结构更加完整、富于辞采、极有气势和感情色彩。鲁迅精辟地指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谭家健认为,孟文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句型,“使文章如长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灏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景象。”贺友龄认为其“行文中那种铿锵顿挫的音节,排散结合的错落句式,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使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附:孟子经典名言部分列举1.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善养吾浩然之气1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4.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5.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16. 养心莫善于寡欲。关于孟子的阅读训练一、下列各题是阅读孟子后的选项,请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则划“”。1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通常具有类比关系。读孟子的寓言,须知故事毕竟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不是讽刺逃兵,而是说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 )2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此说源自史记),而子思又是孔子门人曾子的弟子,所以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 )3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每篇篇名跟论语相似,只是摘取每篇开头几个字,没有特别的意思。( )4论语与孟子都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话体,但论语是坐而论道的“谈论”,孟子却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而且结构更加完整、富有文采、极有气势和感情色彩。5“揠苗助长”、“齐人乞墦”、“缘木求鱼”、“邻人攘鸡”等故事家喻户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一书。它和论语一样,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6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曾拿下围棋作例子,指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古今通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7孟子的仁政思想具体表现: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让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8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同时他强调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答案】1、2、4、5、6、7、8正确; 3. 孟子应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二、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1.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注】嵎(y):山势弯曲险阻处。撄(yng):迫近。2.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答案】1.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 /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译文】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逼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