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值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pdf_第1页
极值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pdf_第2页
极值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极值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物理 V 0 1 3 2N o 1 1 2 0 1 4 年6 月 极值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俞丽萍 上虞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 1 2 3 0 0 科学越是发展 数学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高斯曾宣称 数学是科学之王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当高度抽象 的数学应用于强烈实践性的物理学时 数学也不得不低下 高 贵的王者之头 成为处理实际物理问题的很好的工具然而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数学与物理脱节的情况 学 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处理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不强 这就要 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 的指导 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有些 物理问题的处理过程中 需要用到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 1 算术一几何平均数法 数学原理设善 茗 为任意两个正数 必有不等式 譬粤 i I x 丁 戈2 如果两变数之和为一定值 设x z k 则当这两个数 相等时 它们的乘积取极大值 其值为 一 X l 互 2 如果两变数的积为一定值 设X 1 石 k 则当这两个数相 等时 它们的和取极小值 其值为Y 石 石 2 I 利用两数的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的上述性质 可以方便地 计算某些极值问题 物理应用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 节约能源刻不 容缓 设有一架直升机以加速度口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 起飞 已知飞机在上升过程中每秒钟的耗油量K p a q P q 均为常数 若直升机欲上升到某一定高度处 且耗油量最小 则其加速度应为多大7 1I g U 由h 下1m 2 得I 竺 则飞机的耗油量为 上Va V t p a g 警 p 后 压 4a 当p 石 即口 时耗油量y 最小 22 v 丽h J 8P 2 判别式法 数学原理所谓判别式法 就是使题中涉及的已知量和 未知量构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解根的判别式或韦达定理 进行求解或分析 物理应用甲 乙两汽车相距s 甲在前 乙在后 沿着同 一条直线同时开始向前运动 甲以速度 匀速运动 乙由静止 开始以加速度口作匀加速运动 问什么情况下甲能追上乙 什 么情况下甲追不上乙 设从运动开始到甲追上乙的时间为t 则这段时间里甲 乙 两车的位移关系为 s 甲 V O t s 乙 口 2 这一过程中 两车的 位移间应有 s z s 5 甲 由以上三式可得 0 1 2 2 V o t 压 0 厂T 一 解得t 生尘坐 1 当口 一2 0 即 0 即口 以 时 方程有两解 一塑 型垡二 竺 一塑 至二 竺 l D 2 a 开始后t 时刻甲追上乙 此后甲超过乙 t 2 时刻乙又赶上 并超过甲 综上所述 若 0 时 则抛物线开口向上 Y 有极小值 当善 一去时 极小值 堑与亍鱼三 当口 0 时 则抛物线开口向下 Y 有极大值 当善 一去a 时 极大值 丝 二斗口 物理应用如图1 所示 在一次 国际城市运动会中 要求运动员从高 为目的平台上A 点由静止出发 沿着 动摩擦因数为肛的滑道向下运动到B 点后水平滑出 最后落在水池中 设 滑道的水平距离为工 占点的高度h 可 图l 由运动员自由调节 取g 1 0 8 2 求 1 运动员到达曰点 的速度与高度h 的关系 2 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 B 点的高度h 应调为多大 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 一为多少 解 1 设斜面长度为L 斜面倾角为a 由A 运动到B 过 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啷 一 1 1 一g r o g 缶蝴2 寺诚一o 解得 以g 日一h 一肛L 2 平抛运动过程 s r o t h 伊2 解得s 2 织百i 万 丽 2 州一掣 皿乎 当 曰一础 1 5m 时 j 有最大值 s 一 3m 4 三角函数法 数学原理 对于形如Y 口8 i 吡 6 c o 的函数 可先进行 三角变换 然后确定其极值条件 6 3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6 月V 0 1 3 2N o 1 1 中学物理 2a s i n x b c o s x 而r 高bs 洫 南a zb 一 口 2 令s i n 咖2 高 c o s 咖2 万导 则当工 咖时 一 0 2 6 2 物理应用如图4 所示 一质量m 0 4k g 的小物块 以 口 2m s 的初速度 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 作用下 沿 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口 3m s 2 已知斜面倾角0 3 0 物块与斜面之问的动摩擦因数弘 5 3 重力加速度g 取 l Om s 2 拉力F 与斜面的夹角多大时 拉力 最 b 拉力F 的最 小值是多少 g 图4图5 设物块所受支持力为n 所受摩擦力为乃 拉力与斜面问 的夹角为a 受力分析如图5 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c o s a m g s i n O F f2m a 1 F s i n a n m g c o s O 0 2 又 F 肛F 3 联立 1 2 3 式得F m s s l n O F c o s 0 m a 4 c o s a 十p s l n c t 厅 Y 由数学知识得c o s 口 孚s i n a 竺 s i n 6 0 a 5 Jj 由 4 5 式可知对应 最小的夹角为d 3 0 6 1 1 厅 将具体数据代入得F 的最小值为F 抽 三半 J 如何加强学生利用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 的能力呢 首先 学生需明确数学中求极值常用的四种方法 其 次 学生的头脑中需时刻有利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 当 问题中出现 最大 最小 最大值 最小值 等关键词 时 往往是需要利用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来解决的 再次 学生 必须明确 只有正确的认识物理情景 理解物理问题 在物理的 表达式正确的前提下 才能正确的利用数学方法来确定极值问 题 毕竟 数学只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最后 我 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具体的实例 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 数学在物理中应用的误区 董海密 大庆市第十三中学黑龙江大庆1 6 3 1 1 3 中学物理 尤其是高中的物理 已经从初中的定性的研究 物理规律为主 过渡到了高中的以定量研究为主 为更好的分 析和理解相关的物理学规律 常用的数学方法有两种 解析式 法和图象法 但是数学和物理学有很多的共同点 又有本质的 区别 数学是在考虑对象中产生的 然而又脱离了对象 又可以 说是思想的想象和理想的产物 而不必非得是事实 而物理学 却不同 物理 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妒 盯t K 原意是指自然 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 自然哲学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 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 汉语 日语中 物理 一 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物理小 识 是取 格物致理 四字的简称 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 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简单来讲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客 观存在的事物 物理规律也要符合事实 本文将浅谈几个常以 数学化的方法来对待的物理问题 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区 使数 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物理的问题 1 图象法在物理中应用的误区 用物理图象来表示物理规律有形象 直观的优点 许多抽 象的概念用物理图象表示更加的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的技巧 因此 正确的应用 图象解决物理问题显的格外重要 1 1 误区一 对于图象中斜率的应用 例l如图l 所示为A 曰两个物体沿直线运动的速度一 时问图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九A B 两个物体的初速度相同 6 4 B A 物体的加速度大于曰物体的加速度 C A 物体的加速度小于曰物体的加速度 D 如果图象中的直线与时问轴的夹角分别是0 与吼表 示 那么A B 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就可以用夹角的正切值表示 即口l 2t a n O I 口22t a n 0 2 图l图2 错误解析由图1 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A 曰两物体的初 速度为都为零 选项A 正确 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变慢的 物理量 图线的斜率表示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同时斜率j t a n O 所以选取项C D 也正确 误区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数学上对斜率的定义 以及 斜率与直线与横轴的夹角的正切值的关系 斜率 亦称 角系 数 表示一条直线相对于横坐标轴的倾斜程度 一条直线与某 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轴正半轴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即该直 线相对于该坐标系的斜率 如图2 所示 斜率公式 经过两点 P 算 y P 2 石2 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