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生:基本上都是背。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说这些,可能太抽象,我们还是接触文言文来具体感知吧。请大家打开必修一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劝学。请问“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生:劝告。师:不对。它原本不是劝告之义,而是勉励、鼓励之义,这是它的本义。“劝学”就是勉励学习的意思。比如这个“劝”字就是我们要记录下来的,因为你们刚才解释错了;“学”字就不要记录了,因为谁都知道它的意思。下面请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背一遍。生背,发现其中有一字读错。师:“虽有槁暴”中的“有”字应读通假的音,即读成“又”。“君子曰”三字中“曰”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还要记录下来吗?显然没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记录呢?“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那些有品德有学养的人,而且现在也说“君子”,所以“君子曰”就简单了,不要你记录一个字。这就是与初中学文言文的区别。不过,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学养的人,也可指“您的儿子”,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辩别,不要一见“君子”就以为是品行高尚有学养的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哪个字就可以了呢?生齐应:“已”字。师:对,大家一下子就从初中的状态转变过来了。那么“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师: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说一下!生齐应:学习不可以停止。师:嗯,掌握得非常快,还有谁不能懂呢!这个“已”字的意思请大家记录下来!其实,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见惯了“已”字的意思,这里也不要记录了。这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它是作停止讲,如是在其它语言环境里,它还有别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积累吧。请问“学习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生:祈使句。师:祈使句往往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不要破坏校园环境”等。生:表达一个人的观点的,也有劝告作用。师:非常正确!表达观点的语句还有判断句、否定句,如“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发表的看法,是观点型的语句。照这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观点了。生:对。师: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家觉得句中哪些词是重要的词。生回答不一,有人说“青”,有人说“之”,有人说“于”,有人说“而”,等。师: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种染料,名叫“靛青”,看来这是个事物的名称,难度不大,可以不记录,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蓝”字,是蓝草之意,也不用记录;“取”是提取之意,难度也不大;“之”是代词,代指“靛青”;“于”是外语中的“from”,“从”的意思,这是前“于”。“青于蓝”的“青”是表示颜色的深度的,是个形容词;“于”用在形容词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较;“蓝”就不用多讲了。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从蓝草中而青比蓝草。”大家觉得这样译对吗?生:不对。(学生笑)师:那怎么译呢?生: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还要青。师:嗯,这样听上去,非常顺耳。这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达”,就是要通达、通畅。那这个“而”如何译成但是的呢?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点相反,所以译成但是。师:对,这也是语感,说明你们的语感也很强。还有一个地方,原文“取之于蓝”“青于蓝”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于蓝”都拿到前面去呢?生:这是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师:对,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样的语法知识,大家记得非常牢,很不错!其实,这些就是古人的语言现象,大有点象我们所学的外语,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把地点状语放在后面,译成中文的时候却要提前。用外语一对照,大家就明白文言文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这里,我讲得非常细,也非常慢,目的是让他们慢慢掌握文言文特点,提升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好,大家再看下面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与上一句有什么特点?生:是骈句。(我有点纳闷:骈句大家都知道?!)师:对,是骈句。所谓“骈”,你们看是“马”“并”在一起,多整齐!骈句就是把整齐的句子放在一起,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力量,有气势。既然与上一句整齐了,那你们来翻译一下这一句。生: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真是聪明,一学就会了。我在这里补充一下,骈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从互译的角度来翻译文言文。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而后面却说“靛青”“冰”什么的,这与“学习”有关系吗?卞明延同学。卞:是说靛青、冰怎么来的?师:我是问靛青、冰与学习有什么联系?卞:不知道。师:芮天琦同学。芮:感觉是说经过了提炼,靛青就超越了原来的蓝草;经过冷却,冰就超越了水。所以说人只要经过学习也就能超越原来的自我。师:大家说他理解的对不?生齐应:对。师:非常正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紧承学习直接议论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却是利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能够提高人,可以超越原来的自我,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芮天琦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强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那样。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木直中绳糅使之然也”。请大家先对照下面的注解把这一长句中的词意弄清楚,然后翻译一遍,可做适当的记录。(这里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了)生:木头直得与墨绳相合(学生的翻译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没把握好)师:“糅以为轮”句是个省略句,大家试着给它补出来。生:糅之以为轮。师:还有一处。生:糅之以之为轮。师:正确。这里的“以为”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为”一般来说各是一个词。请把这一句翻译一下。生:把木头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弯曲并把它作为车轮。师:嗯,很好。那么这里又用“木头”来说明什么呢?邹丹同学。邹:表面是说直木经过弯曲后能作为有用的车轮,实质是说人,一个像木头一样的人(学生笑)只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这时再让他回到木头状态,就不可能了,这是“学使之然也”。师:说得相当好,只补充一句,这也是作喻。现在只剩下“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大家来翻译一遍。生译,出现的问题是:“就”,两个“而”,“乎”译得不是很准确。师:我们生病了,要就医,“就”是什么意思?生:到去,靠近,走近。师: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直译,要意译才恰当,其实,注解上的翻译就非常恰当了。请大家记住:如果在直译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如“金城千里”不能译作“金子做的城墙有一千里长”,而要译成“坚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长”或“钢铁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长”:这就是意译。两个“而”,前“而”用在“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之间,也就是用在两种活动之间,请大家来看看这两种活动,前后有什么关系?生: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师: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释为“并且”;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可译为“而且”;如果是目的关系,表明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目的,可不译。到底是哪种关系呢?生:递进关系!师:为什么?生: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博学,还要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师:对,这种理解我赞同,那就译为“而且”。那后“而”呢?生:并列关系。师:何以见得?生:“知明”和“行无过”是两个并行的结果,所以是并列。师:我也赞同了,译为“并且”。看来“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据它前后的关系来确定,还如前面的“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是表转折,会了吗?生:会了。师:那好,我们在下文还会遇到“而”字,到时请你们来解释。那么“乎”这个词就不难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在句中,一种用在句末。句中的就相当于“于”,句末的表达疑问,相当于疑问词“吗”。这里的“乎己”还是介宾后置,也请大家注意。在这一长句中,又用了“木”,还用了“金”,在这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生:也是设喻。师:对,是设喻,来说明什么呢?生:如木头、如钝金的人,只要一经学习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就会变成高素质的人了。师:你们这种说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彻。看来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确实很好呀,它能把学习说得那样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蕴味。请问大家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师:议论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也使文章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呀。希望大家学会这种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那么从“青,取之于蓝”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文字在说明什么呢?与观点“学不可以已”是什么关系呢?生:这些文字在说明“学习”的重要,论证观点“学不可以已”。师:它们和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生吱唔,可能他们对议论文的写法,行文逻辑不是很明确。师:你们看,学习原来如此重要可提高人,可让木头一样的人变成高素质的人,所以要学习而且不可以停止了。是什么关系?生:因果关系。师:对,这就是议论文的行文写法。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就得论述“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了。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好,我们来学习下一段。这一段的学习,我想让大家自主学习,我先给大家把一些重要的词、句挑选出来,大家做上记号。然后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互相翻译,互相交流这些作记号的词的词意。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专项测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4粮油食品检验人员试题预测试卷【网校专用】附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黑钻押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一级建造师考试黑钻押题【轻巧夺冠】附答案详解
- 2024年收银审核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借贷宝电子合同(标准版)
- 工程结算欠账合同(标准版)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高分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与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报告
- 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成人雾化吸入护理团体标准
- 2025年彩焰蜡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医秋季养生宣讲
- 635MPa级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应用技术规程
- 历年全国普通话考试真题50套
-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复习讲义)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识记背诵默写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化粪池清底服务合同
- TGXAS-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