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纪事》的体例.doc_第1页
论《唐诗纪事》的体例.doc_第2页
论《唐诗纪事》的体例.doc_第3页
论《唐诗纪事》的体例.doc_第4页
论《唐诗纪事》的体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诗纪事的体例2011年第1期九江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60期)No,1,2011JoLlmalofJiu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l1tNO160)论唐诗纪事的体例潘卫卫(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唐诗纪事的录诗方法,可总结为三点:”本录”,”合录”,”互见”.为了达到”庶读其诗,知其人”的目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其人可考者,做简略考察,重要诗人则详考行事.在这一部分计氏采用的编纂方法可总结为”本传法”,”延伸法”,”互见法”三种.关键词:唐诗纪事计有功体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1)010062一(03)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是首部以”纪事”命名的着作.此书共八十一卷,收大小诗人一千一百五十家,录诗四千七百余首.卷首收录帝王后妃,僧侣,妇女,佚名,方外,仙道诸类殿后,其余大体按时代先后排列.其编纂原则为凡唐人有诗者必录,或名篇,或全璧,或佳句;辑录了大量的本事诗;汇集了一些诗歌品评;考录了作者行事.唐诗纪事的内容包括无本事诗,本事诗,本事,诗歌品评,作者行事.对这样一部规模巨大,内容复杂的着作,考察其体例无疑对研究与参考此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录诗情况,本事,品评及作者行事四个方面来探讨计氏对这些材料所采用的编纂体例.一,凡唐人有诗者必录唐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十分繁盛,但是由于印刷术尚未普及,绝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仅靠手抄口诵得以流传,许多诗人的事迹,也往往湮没无闻.唐末五代战乱,又毁掉了一部分资料.因此,宋代所存的唐人诗集和诗人资料也就极为有限而零散了.有感于此,计氏”悉搜探缮录”,存诗约五千首之多.正如胡震亨所言:”计氏此书,虽诗与事迹,评论并载,似乎诗话之流,然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2J计氏录诗方法,可总结为三点:”本录”,“合录”,”互见”.”本录”,自不待言,即在每位诗人名下录入相应的诗作,这虽是录诗的主体,但计氏灵活,合理,经济的编纂方法则体现为其他两种.何为”合录”,即在某人名下录入多人诗作.以”颜真卿”条为例,”吴门有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诗,其辞自商周历近代,抑二千年来矣.神鬼耶?隐士耶?莫能测也.而辞藻健俊,鲁公爱之,刻于岩际,并有继作.卫公又次而和之.清远道士诗云:.鲁公诗云:卫公诗云.”颜真卿因爱诗而刻诗,和诗,故而将三人诗编录于一起.颜鲁公文集卷十五有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附载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各一首.皮日休在追和虎丘寺清远道士诗序也记载有这则故事,计氏当据这段缘故,故而将三人诗作合录于此,在只录李钦一首诗的情况下,就无须为之另列条目了.这种”合录法”既扩大了采辑范围又节省了笔墨.纪事在处理大量的赠别,酬唱等诗时,采用了诗歌的”互见”法.如”沈千运”条下录王季友代人赠千运诗一首,张籍过千运旧居诗一首;”王季友”条下录杜甫为他所作的可叹行一首,钱起赠季友赴洪州幕下一首,郎士元酬季友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一首,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一首;”钱起”条下又录有他一首寄郎士元诗和两首王维给钱起的赠诗.这种编纂方法并非随意的,自有其安排的合理之处.如”乔知之”之”通鉴考异”条录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知之诗以考知之卒年.唐历与新唐书?则天皇后记皆云知之死在天授元年.考异据陈子昂别传考收稿日期:20101125作者简介:潘卫卫(1983一),山东德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第1期九江学院?63?武攸宜讨契丹时,子昂,知之同为参谋,时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有子昂西还至散关答知之一诗为证.此诗录于此,而非子昂名下,正发挥了材料的最大作用,不仅补充了知之生平,还为进一步考订其卒年提供了线索,这种编纂体例颇类似于史记的”互见法”.可见计氏在材料的辑录,选择和安排上自有其清晰的考虑.从保存文献的角度来讲,这种编排是合理且有效的,既节省了笔墨,又加深了读者对熟识作家作品的理解,还为研究其人在后世的接受情况提供了足资参阅的材料.二,辑录大量本事事皆有本,许多诗歌作品都有其产生的缘由,即”本事”.计氏将这些本事载录于相应的诗歌中,可使读者直接快速的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本源,深人地理解欣赏作品.如卷六”乔知之”下”绿珠篇”条记载了绿珠篇的本事:”盖知之有宠婢日碧玉,知之为之不婚,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以此歌寄之.而末句云: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宠者结于衣带,投井而死.承嗣见诗,大恨,知之坐此陷亡”.这段本事交代了绿珠篇的由来乃是,知之所宠爱的一个婢女为武承嗣所夺后,知之为怀念她而作.可见知之当是位感情专一而丰富的人,既见武承嗣是小人之为,又交代了知之为人构陷而亡的结局,实令人惋惜.此事亦见孟綮本事诗:“唐武后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婢名窈娘,艺色为当时第一.知之宠爱,为之不婚.窈娘得诗悲惋,结于裙带,赴井而死.延嗣见诗,遣酷吏诬陷知之,破其家.诗日:”计氏当据此撮录,将其附于诗后.此事还见张鸷朝野佥载,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诗人世界:中国诗歌故事大观一书的乔知之和窈娘一文,颇为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读者可参看.这一本事叙述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来源,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能使读者更好的欣赏绿珠篇.三,汇集一些诗歌品评这些品评分为三部分:诗歌时代风尚,个人诗歌风格评,单首诗品评.那些对诗歌创作的时代风尚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计氏则在其名下录人诗歌总评.如卷十一”沈俭期”下摘引了一条有关诗歌声律变化的评论:”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俭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备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日: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这段评论简练地说明了诗歌声律的变化,至沈,宋则到了完全转变契机,律诗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由此引领了时代风尚.了解这一点,是理解欣赏沈的关键,而不是在斥责其宫廷侍臣身份的同时将其诗歌一同否定.沈,宋在律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界早已取得共识,关于此问题前人及今人多有论述.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讲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之后,文变之体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沈,宋诗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这两段评论都注意了由声律变革所引起的文体变革.胡应麟诗薮,许学夷诗源辨体也肯定了沈宋对律体的贡献.诗歌经盛唐以至中唐,以安史之乱为界,又发生了大的转折和变化,纪事同样有所体现,”沈千运”条”元结箧中集序”条云:”风雅不作,几及千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攮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似类者有五六人.于戏!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兵兴于今六岁,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阻绝者不见近作,故编于箧中者凡二十四首云”.(576)元结在此先感慨了流俗之弊,次赞扬了沉氏及二三子之作,后交代了箧中集的来历.元结因阅沈诗,有感而发,编箧中集.他选七人诗,而以沈居首.沈千运为中唐前期诗人,“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可见时人的仰慕,其”为诗力矫时习,一出雅正.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皆其同调.(箧中集七诗人)”.观在时代巨变之下,诗歌创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计氏将箧中集序摘录于此,自有其整体的考虑.计氏这种编录方法,为读者大体呈现了有唐一代诗歌创作风貌,在将诗歌与本事,品评联系起来的同时,更将其一同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下,后世读者”欲观唐三百年文章,人物,风俗之污隆邪正,则是书不为无助”,此语颇中肯.四,考录作者行事为了达到”庶读其诗,知其人”的目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其人可考者,?64?潘卫卫:论唐诗纪事的体例做简略考察,重要诗人则详考行事.在这一部分计氏采用的编纂方法可总结为”本传法”,”延伸法”,”互见法”三种,其基本着录项都为作者的字号,世系爵里或仕履,只考基本项的诗人占了相当的比重,此外除这些基本着录项外,则着重摘录关乎作者诗歌创作与个性气质的材料,这是计氏体现的编纂特色.现逐一进行考察.以纪事对李峤的考察为例:”峤,字巨山,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词.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第,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相中宗.其仕也,初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这段文字介绍了李峤的才学天授,功名早成,显赫的声名,交友,文学成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李峤名列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杜审言,苏昧道),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曾在武后及中宗朝两度为相,政治地位显要,其才华更为唐宋时人所激赏.旧唐书.徐彦伯传称:”苏,李文学,一代之雄.”新唐书着墨最多的是李峤的仕履,但计氏却略过,只说他”二十擢进士第”,“相中宗”.”文章四友”的其他三人”晚诸人没”,独李峤特以其年寿,诗歌存世最多而影响至为久远.可见计氏对李峤生平大量剪裁,只取与作者和个性气质有关的内容,这无论对诗歌的“纪事”,还是对作品的理解都至关重要.这是所谓”本传法”.除”本传”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即“延伸法”和类似于史传的”互见法”.”延伸法”:在录诗人本传的同时,录入与”传主”有关的人.如卷三十九”沈傅师”条除沈传师本传:“传师字子言,既济之子.材行有余.权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终吏侍”,还摘录了其子沈询的小传:”子询,字诚之,亦能文.咸通中位昭义节度使.”计氏受到史传编纂体例的影响,并没舍弃沈传师传中对沈询的考察,而是一并录入“沈传师”条下,只是对史传材料进行大量剪裁,保留下的材料既凸显了沈传师的非凡才具,又兼及沈询.在”沈询”的小传后还辑录了一条关于他的人物品评,:”询清粹端美,神仙中人也.制除北山节旄,京城咸诵曹唐游仙诗云:玉诏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领东方.不知今夜游何处,侍从皆骑白凤凰.即风姿可知也”纪事虽未录沈询,其性情亦可见一二,亦可弥补史传中形象不足的缺点.“互见法”:即在某小传中以传主生平为主,又掺人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的生平,反之亦然.如卷六”富嘉馍”条”嘉谟,武功人.长安中为晋阳尉.吴少微者,亦尉晋阳.有魏倚谷者,为太原主簿.时称北京三杰.时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嘉谟终于台监察御史.张说论其文日:”而”吴少微”条则日”少微,新安人,与富嘉谟齐名友善.进士擢第,累授晋阳尉,与富嘉谟并拜监察御史.时卧疾,闻嘉谟亡,号哭赋诗.序日:”.在考富嘉谟的同时兼述吴少微,在考吴少微的同时兼述富嘉谟,这种祥此略彼或祥彼略此的”互见法”,有主有次,既分明又将人物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勒德峻曾在史记释例中阐述过互见法的意义:”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各为详载,则繁复不堪,祥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这对了解其人其诗都是必要的.唐诗纪事根据所得材料的不同,尽量采取相应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编纂方法,揉和了书籍不同的编纂体例,构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内容之丰富,不但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