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其代表作 讲解概要 一 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家二 秦汉时期的德育思想家三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 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 孔子 1 人物简介孔子 名丘 字仲尼 鲁国人生于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 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等思想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 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 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 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明智 首先 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其次 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诚信 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 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二 老子 1 人物简介老子 姓李名耳 字聃 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 陈国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 道德经 又称 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 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 老子德育思想简介 1 尊道贵德 的德育精神在培育人的问题上 老子推崇 道 而反对 智 提出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老子 第十九章 如果把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 道 反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来就形成了 德 他在 老子 第二十一章中说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这就把 道 和 德 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要想 尊道 必须 贵德 强调了 德 的重要地位 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 道生之 德蓄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 道 使万物得以生成 德 使万物得以蓄养 物质使万物呈现各种形态 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 道 而珍贵 德 的 这里把 德 与 道 相提并论 使之成为仅次于 道 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特范畴 这就从本原上把 德 作为了人处身立命的根本 2 无弃人 的德育原则 在人性问题上 老子提出了 美之与恶 想去若何 的看法 认为 善 与 恶 是相伴而生的 世上既没有单纯的 善 也没有绝对的 恶 换句话来说 即使是再 恶 的人也会有 善 的一面 又进一步指出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圣人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认为一个真正善于教化于人的教育工作者 是不应该遗弃自己的学生的 而应当注意发掘这类学生的闪光点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 使其人尽其才 这一思想后来被孔子发展成了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3 不言之教 的德育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 老子倡导以身作则 典型示范的隐性教育 反对强制性灌输的教化 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说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强调德育应当以无形的力量去感染人教化人 即使 无间 也能让 善 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 达到 润物细无声 的渗透性效果 4 抱朴归婴 的德育目标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极力反对狡诈心机 认为品德最高涵养应当是婴儿般的质朴境界 道德经 五十五章说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意思是含 德 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 这里用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 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就连 百虫 也不会随意侵害他 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物欲的诱惑 而持守安定的生活 建立内心的恬淡与宁静 这样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确保固有的天真 三 庄子 1 人物简介庄子 名周 字子休 道教祖师 号南华真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文学家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 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 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 庄子 以及名篇有 逍遥游 齐物论 等 1 虚静无为他说 虚则静 静则动 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 无为也则认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 俞俞者忧患不能处 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2 三齐 齐是非 齐善恶 齐美丑即认为是与非 善与恶 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他说 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 庄子 天下 争让之礼 尧舜之行 贵贱有时 未可以为常也 庄子 秋水 毛嫱 丽姬 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急跑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 齐物论 也就是说 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辩证地看问题 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3 四无 无己 无功 无名 无情 无己 的精神就是 逍遥游 物我两忘 自由自在 无功 是不追求个人的功劳 无名 是不追求个人名位 即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他还说 有人之形 无人之情 庄子 德充符 不以好恶喜善哀乐的情感伤害自己的身心 对一切都不用情 也不为情所动 所以 有人说他是一个逃避现实的超功利主义者 四 墨子 1 人物介绍墨子 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 汉族 我国战国初期宋国国都 今河南商丘 或鲁国 今山东滕州 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科学家 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 墨子 一书传世 他提出了 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乐 节葬 节用 等观点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 并有著有 墨子 一书传世 2 墨子的德育思想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 兼爱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1 视人若己 爱人若爱己 墨子说 爱人若爱其人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2 爱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 指出 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后期墨家概况为 有人不外己 己在所爱之中 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 重视自然教育 热爱生产劳动墨子认为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 不像其他动物靠天吃饭穿衣 第二 倡导勤俭 节用墨子从节用 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 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和俭约的思想品质 第三 做到兼爱互助 为彼犹为己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 互助 主张 兼相爱 交相利 主张 兼以易别 为彼犹为己 他的德育 要求务必落实到陶冶学生的兼爱与互助的思想品质上 第四 向往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在 兼爱 非攻 两篇中 墨子鲜明地提出反对侵略战争的主张 他所要培养的 兼士 贤士 必须具备这种思想品质 五 孟子 1 人物简介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轲 字子舆 待考 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 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 孟子 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 亚圣 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2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 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 尚志 持志 即持崇高的志向 2 动心忍性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 尤其是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 增 益其所不能 3 存心养性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 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 孟子认为 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 所以孟子主张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4 反求诸己孟子说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孟子 离娄上 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 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的祸福 都决定于他自身的行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 不能怨恨 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 总之 凡事须严于律己 时时反思 六 荀子 1 人物简介荀子 前313 前238 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 卿 赵国猗氏 今运城临猗 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政治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 且 荀 与 孙 二字古音相通 故改称孙卿 著作 荀子 2 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节欲疏导 首先 荀子既不主张寡欲 也不同意恣情纵欲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 节制 和 疏导 他说 欲虽不可尽 可以近尽也 欲虽不可去 求可节也 所欲虽不可尽 求者犹近尽 欲虽不可去 所求不得 虑者欲节求也 道者 进则近尽 退则节求 天下莫之若也 其次 善于疏导而不要堵塞或片面的禁防 善于疏导才不会被欲望困扰 不善于疏导就会被欲望所困 二 秦汉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董仲舒 1 人物介绍董仲舒 前179年 前104年 汉族 汉广川郡 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 人 汉代思想家 哲学家 政治家 教育家 著作很多 大多失传 流传至今的只有一本 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德育论 正谊明道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 董仲舒把君臣 父子 夫妇这三论绝对化 神圣化 归结为 王道三纲 在阐述 王道三纲 的同时 董仲舒又详细说明了与之相应的是 五常 这就是他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还特别强调 义 他主张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明确提出 正其谊 义 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德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 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 这是教导人们修己待人的态度 要养成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德行 第二 强勉行道 要求人们的修养不只停在认识上 而应表现在行为上 他说 强勉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在 行道 中 人们要 尽小慎微 采取 积小致巨 集善累德 的方法 第三 明于性情 他认为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诱发学生天性中所美好的 抑制天性中所厌恶的 第四 必仁且智 他认为德育与智育要结合起来 三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 朱熹 1 人物介绍朱熹 1130年 壬戌年 9月15日 1200年4月23日 小名沋郎 小字季延 字元晦 一字仲晦 号晦庵 晚称晦翁 又称紫阳先生 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 云谷老人 逆翁 谥文 又称朱文公 汉族 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 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诗人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 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著述浩瀚 除 资治通鉴纲目 伊洛渊源录 四书集注 等20多种专著外 有 朱文公文集 续集 别集 三种共计121卷 朱子语录 140卷 2 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继承了儒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 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 存天理 灭人欲 从 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教育宗旨出发 朱熹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 三纲五常 即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 仁 义 礼 智 信 道德教育方法 1 立志朱熹认为 立志关系着个人成长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 主敬朱熹认为 敬 是修身和为学的一种专一 恒常的态度 在修身和为学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这种态度 则 无以涵养本原 无以开发聪明 3 存养所谓 存养 即是指 存心养性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修养功夫 朱熹继承了孟子的 存其心 养其性 的德育思想 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善性 因此需要一种 存养 的功夫 4 省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朱熹继承了孔子以来强调 克己内省 的传统 要求人们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无时不省察 朱熹要求人们时时省察自身 处处谨慎小心 5 力行朱熹十分强调 力行 他所说的 力行 是要求人们把学到的封建伦理道德知识付诸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用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 即将道德认识 道德理想和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朱熹强调知行统一 反对知行脱节 他既反对知而不行 又反对不知而行 盲目实践 二 王守仁 1 人物介绍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 1529年1月9日 汉族 幼名云 字伯安 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今属宁波余姚 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 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著作有 传习录 大学问 等 2 知行合一 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方法 1 静处体悟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 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 去蔽明心 即去除物欲的昏蔽 发明本心所具有的 良知 因而 道德修养无须 外求 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所谓 静处体悟 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 摈去一切私虑杂念 体认本心 2 事上磨砺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 会产生各种弊病 容易使人 喜静厌动 流入枯槁之病 甚至使人变成 沉空守寂 的 痴呆汉 因此 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 事上磨砺 3 省察克治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 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4 贵于改过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 即是大贤人 也难以避免 因此 在道德修养中 不贵不过 而贵改过 这种 贵于改过 的主张 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 是可取的 三 王夫之 1 人物介绍王夫之 1619 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 哲学家 衡阳 今属湖南省 人 字而农 号姜斋 别号一壶道人 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 思想家 与顾炎武 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 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 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 南明亡后 更名隐居 潜心著述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 学者称 船山先生 著作主要有 船山遗书 后人编辑而成的 七十七种 二百五十卷 2 王夫之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观的两个特点 1 理欲统一王夫之主张 天理 和 人欲 紧密相连 天理 存在于 人欲 之中 这是一种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统一 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与个体情欲行为结合的道德教育观 但王夫之强调 天理 和 人欲 的紧密相连 并不是赞成纵欲 而是主张依据 天理 适当调节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