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护理健康教育ppt课件_第1页
气道护理健康教育ppt课件_第2页
气道护理健康教育ppt课件_第3页
气道护理健康教育ppt课件_第4页
气道护理健康教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道管道护理健康宣教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患者的健康宣教 沟通 1 及时与患者沟通 进行健康宣教 病情缓解后 教会患者使用手势或其他方式表达意愿 如准备好纸笔及图片示意卡 以书面交谈代替谈话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说明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及非计划拔管的严重性及危险性 对有意识障碍患者的家属说明肢体约束的重要性 使其理解 积极配合治疗 2 对于神志清醒的病人 气管切开使病人不能发声 影响语言交流 常使病人感到孤独和恐惧 此时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 以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 3 因病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护士观察病人要细心 询问病人要耐心 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和充分的信任感 主动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 4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消除焦虑恐惧感 5 吸痰前应与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交流 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6 拔管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 咯痰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患者的健康宣教 注意事项如有呼吸困难者 插管前应先进行人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吸氧等 再进行插管 防止患者缺氧 插管前 先吸氧 插管前检查用品是否齐全 导管应根据患者年龄 性别 身高 插管途径来选择 查用物 选导管 插管时 操作要轻柔 准确 迅速 以防损伤局部软组织或缺氧 喉部应暴露充分 动作柔 充分露 导管插入深度适当 且固定牢靠 适当深 固定牢 导管插入后应立即检查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防止肺不张出现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患者的健康宣教 注意点 保证各类导管及呼吸道通畅 导管连接紧密 无扭曲及漏气 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有效湿化 及时吸痰 指导清醒病人有效咳嗽 病情允许适量饮水 深吸气 胸腹部有伤者双手交叉置胸腹部适当保护 象清嗓子一样咳嗽 观察并记录分泌物的颜色 性状 量及粘稠度 使用呼吸机者 床旁备简易呼吸器 并指导患者配合呼吸机呼吸 经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吸痰法 目的 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的通气 2 预防或减少感染 评估患者 1 了解患者病情 意识状态 2 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3 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 取得患者配合 经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吸痰法 指导要点 1 如果患者清醒 安抚患者不要紧张 2 向清醒患者和家属讲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3 指导清醒患者有呼吸道分泌物时应及时清除 经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吸痰法 注意事项 1 操作动作应轻柔 准确 快速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 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 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 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 不可粗暴盲插 3 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 2 负压不可过大 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 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 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 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 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 口鼻腔之用 不能混用 6 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有心率 血压 呼吸 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 应当立即停止吸痰 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7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 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8 吸痰过程中如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变 应当 立即停止吸痰 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通知医生查看病人 9 协助患者取安全 舒适体位 经鼻 口腔吸痰法 操作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评估要点 1 评估患者病情 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 合作程度 双肺呼吸音 氧流量 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 粘稠度 部位 3 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 取得患者配合 指导要点 1 如果患者清醒 安抚患者不要紧张 指导其自主咳嗽 2 告知患者适当饮水 以利痰液排出 经鼻 口腔吸痰法 注意事项 1 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每次吸痰时须更换吸痰管 插管动作轻柔 敏捷 2 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如痰液较多 需要再次吸引 应间隔3 5分钟 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 痰液粘稠 可以配合翻身扣背 蒸汽吸入或雾化吸入 出现缺氧症状如紫绀 心率下降等应立即停止吸痰 休息后再吸 4 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 遇有阻力时 要分析原因 不得粗暴操作 5 察患者痰液性状 颜色 量 吸痰时注意点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洗手或者戴一次性手套 吸痰前后应结合翻身拍拍背 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 便于吸出 拍背时 应手背屈起 四指并拢 掌心应叩背部 由下向上 由周围向肺门过程 轻 吸引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所以要慎重操作 动作要轻快 切忌粗暴 应在没有负压情况下插入吸痰管 这样可以防止无效的吸引肺内空气 并避免损伤黏膜 提 边吸边提 切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 转 边吸边转 尤其遇到粘稠的痰时 快 较长时间吸引 会吸出肺内大量气体 吸除痰液开始3 4cm要慢些 随后较迅速地摆出吸痰管 每次吸痰时间 一般以10 15秒为宜 也就是抽吸时间 为护士自然的屏气时间 需反复吸引时 中间可给氧 使spo2恢复正常 再行下次吸引 吸痰的护理宣教 给氧 在吸引2 3分钟之前可给患者吸入FIO2大于40 的氧 以短时间提高氧浓度 防止10 15分钟的吸引后 引起严重的SPO2降低 而发生危险 吸痰管前 后适当提高氧浓度 持续1 2分钟 无菌操作 每吸一次换一根管子 严禁在口腔或鼻腔内吸引后 立即又去气管内吸引 吸痰前应严格执行洗手规定 滴入湿化液 痰液粘稠 可将无菌盐水5 10ml注入气道内 而连续呼吸数次后 再吸引 可反复数次 至吸引干净为止 对于痰液特多 浓者且恪守反射很差者 应考虑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作气道内冲洗吸引 吸痰的护理宣教 务必戒烟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 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内沉积导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 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 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 提高运动耐受力 吸痰的护理宣教 吸痰倡导用语 护士 XXX 根据职业 年龄 性别给予合适的称呼 您好 因为你痰多 黏稠 不易咳出 为预防肺部感染我将为您进行吸痰 您会感觉舒服些 为预防缺氧 吸痰前需行高流量氧气吸入 请您配合 您好 请放松 不要紧张 操作中您可能会有些恶心和不适 但很快就好 请您张开嘴 需要用温水漱口吗 您现在是不是感觉舒服些 为预防缺氧 我给您调高氧流量 您会觉得舒服些 您好 您平时要适当饮水 进行有效咳嗽 以利痰液排出 如果您还有什么需要 可以按床头呼叫器 我们会随时来看您的 谢谢您的合作 雾化吸入的护理宣教 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 取得其配合 超声雾化目的1 协助患者消炎 镇咳 祛痰 2 帮助患者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通气功能 3 预防 治疗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 评估患者 询问 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向患者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 取得患者合作 指导患者 1 带好面罩后 缓缓用口吸气 鼻呼气 尽可能的将药液吸入咽喉部深处 从而有效达到药物浓度 2 告知患者如有不适时 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8 操作时注意做好四防 防火 防震 防油 防高温 病房内不可吸烟 并远离火源 注意事项1 水槽和雾化罐中切忌加温水或者热水 2 水温超过60 时 应停机调换冷蒸馏水 3 水槽内无足够的冷水及雾化罐内无液体的情况下不能开机 雾化吸入的护理宣教 氧气雾化吸入目的 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 使药液形成雾状 再由呼吸道吸入 达到治疗 注意事项 1 雾化吸入治疗由医护人员完成 包括氧流量的调节和药物的加入 2 在每次雾化前一小时尽量不进食 避免雾化工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 3 在每次雾化后要及时漱口 洗脸或用湿毛巾抹干净口鼻部以下的雾珠 这样可以防止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 以免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 且年幼儿面部皮肤薄 血管丰富 残留药液更容易被吸收 4 每次雾化治疗后请自行清洗雾化面罩及药槽 但通气管道不需要冲洗 5 湿化瓶内勿放水 否则水溢入雾化器内而使药液稀释 6 患者在吸入的同时应做深吸气 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 7 调节氧流量时须先分离雾化器 雾化吸入的护理宣教 雾化注意点 雾化吸入尽量避免在饱餐后进行 最好安排在两餐间 一般上午9 10时 下午2 3时 雾化前先漱口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 患者雾化吸入前面部不要涂油膏 雾化吸入时 做好眼睛的防护 避免雾化液接触眼睛 以防青光眼 雾化时要做深而慢的吸气 使药物充分吸收 用嘴吸气 鼻子呼气 观察病情变化 呼吸 面色 注意有无气急的情况 雾化吸入后应漱口 防止激素在咽部聚集 用面罩者应洗脸 氧动雾化吸入应注意用氧安全 雾化倡导用语 护士 XXX 根据职业 年龄 性别给予合适的称呼 您好 我是护士XXX 因为您咳嗽 咳痰困难 为了帮助您稀释痰液 促进痰液排出以减轻肺部感染 我将为您做雾化吸入治疗 请您配合 XXX 根据职业 年龄 性别给予适当的称呼 您好 今天医生为您开了雾化吸入治疗 我先去准备用物 请您配合 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吗 您好 因为您咳嗽 咳痰困难 为了预防肺部感染 我将为您做雾化吸入治疗 可以帮助您稀释痰液 促进痰液排出 请您配合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指导病人用口吸气 用鼻呼气的正确方法 护士 您好 请您将口含嘴放入口中或用面罩罩住口鼻 用口吸气 用鼻呼气 这样能使气雾深入到达肺部 以达到治疗目的 雾化完毕 关雾化开关及电源开关 取下口含嘴或面罩 用纱布擦净病人口鼻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询问病人需要 进行健康宣教 如半小时内不宜饮水等 护士 您的雾化已经做完 感觉好些吗 您还有什么需要吗 您好好休息 我会随时过来看您的 雾化吸入的护理宣教 中心供氧的护理宣教 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 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 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 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评估要点 1 患者病情 呼吸状况和缺氧情况 2 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 患者鼻腔有无鼻痂 鼻中隔偏曲 损伤和出血 指导要点 1 根据患者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2 告知患者勿自行摘除鼻导管或者调节氧流量 3 告知患者若感到鼻咽部干燥不适或者胸闷憋气时 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中心供氧的护理宣教 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用氧安全 确实做好 四防 防火 防油 防震 防高温 2 患者吸氧过程中 需要调节氧流量时 应当先将患者鼻导管取下 调节好氧流量后 再与患者连接 停止吸氧时 先取下鼻导管 再关流量表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气道湿化 4 持续吸氧的患者 应当保持管道通畅 无打折 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必要时进行更换 5 面罩吸氧时 检查面部 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6 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7 吸氧病人进食时暂停用氧 防止食物返流入气管引起误吸8 观察 评估患者吸氧效果 氧气吸入技术 氧气筒鼻导管给氧法 操作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 纠正缺氧 评估患者 1 询问患者身体情况 1 病情和缺氧情况 2 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 患者鼻腔有无鼻痂 鼻中隔偏曲 损伤和出血 2 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 取得患者的合作 指导患者 1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有效呼吸 2 告知患者勿自行摘除鼻导管或者调节氧流量 3 告知患者若感到鼻咽部干燥不适或者胸闷憋气时 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4 告知患者有关用氧安全的知识 氧气吸入技术 氧气筒鼻导管给氧法 注意事项 1 用氧前 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 是否通畅 2 注意用氧安全 切实做好 四防 即防火 防震 防热 防油 3 使用氧气时 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 以免一旦开关出错 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停用氧气时 应先拨出导管 再关闭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流量 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瓶连接处 调节好流量再接上 4 急性肺水肿患者湿化瓶内加20 30 酒精 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减轻缺氧症状 5 持续吸氧的患者 应当保持管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更换 观察 评估患者吸氧效果 6 氧气筒内氧勿用尽 压力表至少保留0 5mPa 以免灰尘进入筒内 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7 对未用完或已用尽的氧气筒 应分别悬挂 满 或 空 的标志 8 氧气筒距火至少5米 距暖气1米 氧气面罩给氧 提供了一个可以把呼吸需要的氧气从储罐中转入到人体肺部的方法 氧气面罩可能包裹鼻子和嘴巴 口腔鼻罩 或整个脸部 全面罩 改善通气和氧合 解除患者恐惧和紧张心理 讲解使用面罩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 主动了解患者心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讲解面罩给氧的方法 目的 并发症等 使患者配合 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氧气吸入的护理宣教 氧气吸入的目的 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 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 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用氧过程中如何保证病人安全 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 是否通畅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用氧安全 切实做好 四防 即防震 防火 防热 防油 使用氧气时 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 停用氧气时 应先拔出导管 再关闭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甁连接处 调好流量再接上 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 有效咳嗽的目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呼吸功能 改善肺通气 常用的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有 协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技术 有效咳嗽 叩击 体位引流 吸痰法 雾化吸入法等 呼吸训练的技术 深呼吸 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 激励呼吸法等 氧气吸入法等 氧气吸入的护理宣教 过量吸入氧气会引起氧中毒症状 使人产生类似头痛 胸闷的不适感 氧气吸入的护理宣教 氧疗好处 缓解神经疲劳 放松身心 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