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总结(20080110).doc_第1页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总结(20080110).doc_第2页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总结(20080110).doc_第3页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总结(20080110).doc_第4页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总结(200801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因素:计算机科学技术 +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诞生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批处理、“脱机”、“联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终端),子网间不通信;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主机互联),子网通信( ARPAnet ); 20世纪70年代,局域网诞生(网络互联); 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通信(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趋势:“全球一网”。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起步:20世纪80年代; 发展:1989, 建成公用分组交换网 CNPAC, 1993.9 更名为CHINAPAC。 全国性4大网络: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ET 中国科学技术网络:CSTNET 新建5大网:网通CNCNET、联通UNINET、国际经济贸易CIETNET、移动CMNET、长城CGWNET (3)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1) 文件和打印:文件传输、文件存储、数据迁移、文件备份、文件同步更新;(2) 通信:通信服务器;(3) 邮件;(4) 应用:协调软硬件能力;(5) 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数据库系统;(6) 网络管理:流量监控、网址管理、硬件诊断、数据备份恢复。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l 按地理范围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因特网(GAN)l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星性、环型、树型、网状型l 按速率和带宽分类:窄带、宽带l 按传输介质分类:有线、无线l 按通信方式分类:点对点、广播式l 按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l 按数据存放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分布式、集中式l 按网络通信特点划分:资源共享、分布式计算机、远程通信(1) 文件和打印:文件传输、文件存储、数据迁移、文件备份、文件同步更新;(5) 几种典型的计算机网络(1) ARPAnet ( “阿帕网” )l 产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1969年资助建立的网络。l 目的:将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l 发展:1972年,网点数达到40个。彼此间可发送小文本文件(E-mail),大文本文件(FTP),远程访问(Telnet)l 意义:现代 Internet 最早的雏形。文件和打印:文件传输、文件存储、数据迁移、文件备份、文件同步更新;(2) NSFnet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l 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80年代中期,NSF提供非常昂贵的4台计算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与此相联,并使用ARPAnet,但不成 出资建立。l 目的:能够使更多的大学享受 ARPAnet,各国的科学家能够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共享数据,合作完成项目。l 发展:1986年,美国5所大学联网,形成雏形;1987年升级,1989年进一步升级,到1991年,发展到3000多个子网。l 意义:Internet 的基础。(3) Internet (”因特网”)l 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网络、主机和用户都联入ARPAnet,TCP/IP协议成为正式ARPAnet网络协议标准。l 传统应用:E-mail、Telnet 、FTP 、USERNET。l 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WWW技术使其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l 意义:“全球一网”。 (注:WWW World Wide Web)思考题(1)结合你应用网络的体验论述计算机网络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1) 数据通信的定义根据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 传递数据的目的:处理数据; 本质:以数据传输为业务的一种通信方式; 发展阶段:专线、电报电话网、公用数据网。 数据通信工作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数据传输方式:并行、串行。(2) 数据通信系统的定义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 组成:数据终端设备、数据电路、计算机系统。 数据终端设备(DTE):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 数据电路连接设备(DCE):连接DTE与通信网络的设备。 数据传输的物理载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介质。 (3) 多路复用技术把多个低速信道组合成一个高速信道的技术。 分类: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4) 数据交换技术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将数据进行集中和转送的技术。 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5) 调制解调器完成两台计算机之间通信的一种计算机硬件。 原理:实现计算机数字信号与普通电话线脉冲信号的互换。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1) 网络协议网络数据交换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组成:语法、语义、时序。(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发展:1974-SNA诞生,1977-ISO专门研究“开放系统互联”,1983-提出OSI/RM(GB9387)。(3) OSI/RM 分层原则 网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4) OSI / RM第四章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1) 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 应用层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OSI 传输层 互连层( Internet layer ) OSI 网络层 主机网络层( Host-to-Network layer ) OSI 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注:在TCP/IP参考模型中,对 OSI 的表示层、会话层没有对应的协议。(2) TCPIP 协议第五章 网络硬件(1) 网卡安装在计算机上使计算机联网的一种适配器。 功能:代表固定的网络地址,完成计算机与网络间的数据转换。 按总线类型分类:ISA(16位)、PCI(32位)、PCMCIA(便携机专用)、MCA(微通道系统专用)、EISA(32位,服务器/工作站)。 按接头类型分类:BNC端口(同轴电缆T型头)、RJ45端口(双绞线 RJ45 连接头)、AUI 端口(粗缆 AUI 接头)。 按数据传输速率分类:10M(标准)、100M(高速)、10M/100M(自适应)。 选择原则:接口类型、总线类型、传输速度、是否支持远程驱动。 工作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2) 中继器连接网络线路的一种装置。 功能:“接力” 对衰减信号放大。 工作层:物理层。(3) 集线器将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连接到网络上的一种装置。 功能:构成共享式网络。 按功能分类:无源、有源、智能。 工作层:物理层。(4) 网桥连接两个局域网的一种设备。 功能:联接协议相同的网络。 分类:透明、转换、封装、源路由选择。 工作层:数据链路层。 (5) 交换机交换式局域网中用于连接HUB、服务器或分散式主干网的一种设备。 功能:构成交换式网络。 工作原理:端口交换、帧交换、信元交换。 交换方式:直通、存储转发、碎片隔离。 工作层:数据链路层。(6) 网关用来连接完全不同网络的一类设施。 功能:连接完全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 实质: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 路由设备:路由器、启用了路由协议的服务器、代理服务器。 协议:网关-网关协议(GGP)、外部网关协议(EGP)、内部网关协议(IGP)。 工作层:应用层(高层)。第六章 网络操作系统及应用(1)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是享网络计算机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硬件资源共享的操作系统。 分类:Windows 类(NT、2K、XP、Server)、NetWare 类(Novell NetWare)Unix 类、Linux。(2)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任务:从一台计算机将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工作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 说明:TCP/IP协议族中的一种。(3) NetMeeting网络会议。 功能:聊天、白板、文件传输、资源共享。(4) NEWS网络新闻。 功能:网上发布和查阅有关新闻。 网络新闻系统:(可通过 Outlook Express 参加新闻组)Usenet 新闻组可选类基本类altbizieeekl2gnubionetrectalksocmiscscinewscomp(5) 搜索引擎提供信息查询与搜索功能的站点。 功用:快速查找需求信息。 分类:分类目录(YAHOO、搜狐、新浪)、全文检索(Google)。 搜索技巧:模糊、精确、复合、电子邮件。复合:“+”所有、“,”其一、“-”排除(6) IP电话在IP网或互联网上实现语音通信的一种数字电话。 形式:PC到PC、PC到电话、电话到PC、电话到电话。 发展阶段:技术突破期(1995-1996,Internet 电话)、发展期(1996-1999,IP电话)、成熟期(2000现在,技术成熟,统一标准,全球互通,语音质量好,传输多媒体业务)。 通信原理:基于 Internet 语音通信原理传输(分组交换)。第七章 局域网(1) 定义一种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将大量计算机与各种设备互联在一起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2) 分类 按拓扑结构分类:以太网、令牌环网 按计算机相互关系分类:对等网、客户/服务器模式网 按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分类:(集线器)共享式网、(交换机)交换式网(3) 组成 网络服务器; 工作站; 网络通信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4) 体系结构(5) 高速局域网技术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局域网标准; 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1992 年制定标准。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100 Mbps 的以太网。 产生于 1992 年; 规范:100 Base-T 标准:IEEE 802.3 u。 千兆以太网 1000 Mbps 的以太网。 1998 年6月认定; 标准:1000 Base-SX、LX、TS、CX 交换式局域网 带宽独占方式的局域网。 与共享式的区别:共享还是独占带宽; 分类:基于交换式集线器方式、基于信元的 ATM 交换方式。 虚拟局域网 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 仅是逻辑组合; 优点:隔离广播域、配置灵活。(6) 结构化布线系统 定义:能支持任何用户选择的话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电信布线系统。 组成:建筑层主干、设备、垂直主干、管理、水平支干线、工作区等6个子系统。(7) 网络互联 概念:又称网际互联。指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连接,特别是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使原来隔离的局域网之间的用户能相互交换信息和共享资源。 原因:对已有网络互联,增加地理覆盖范围;将较大网分成较小的多个子网,建网方便,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如增加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互联形式:局域网与局域网、局域网与城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 互联层次:物理层 中继器; 数据链路层 网桥; 网络层 路由器; 高层 网关。(传输层有、会话表示层无、应用层有)。 互联要求:网络之间至少提供一条物理和逻辑链路;在不同网络进程间提供路径选择和传递数据;提供各用户使用网络的记录和保持状态信息;网关互联后对用户屏蔽网络结构的改变,需要网络互联功能协调各个网络的不同特性。思考题(1)结合你应用网络的体验论述网络互联及其原因、要求与形式。第八章 广域网(略)第九章 静态网页制作(1) 编程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缩写为HTML。(2) 编程环境 文字编辑器:记事本等; 专门编程工具:FrontPage 等。(3) 运行环境 Windows IE浏览器等。(4) 语法 标记:HTML、HEAD、BODY、H、FONT、P、BR、PRE、! 、A、IMG、TABLE 属性及取值:对齐方式、字体大小与颜色、字体加粗及其它。第十章 网站安全管理与维护(1) 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 本质:信息安全。 威胁因素:人为(中断、窃取、更改、伪造)、人(故意破坏者、不守规则者、刺探秘密者)。(2) 防火墙技术 定义:可以防止外部网络上的危险在内部网络上蔓延的技术。 实质: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可用来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相互间的访问控制。 专门编程工具:FrontPage 等。(3) 网络文件备份与恢复 选择备份设备:光盘、活动硬盘、软盘、磁带。 选择备份程序:操作系统、第三方软件。 建立备份制度:备份计划表。 确定备份工作执行者:网管。第十一章 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考试范围外内容)(1) Internet以美国NSFnet为基础的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协议:TCPIP。(2) 功能 信息获取与发布; 电子邮件(E-mail); 远程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