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_第1页
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_第2页
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_第3页
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_第4页
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pdf 6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化君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2 1 1 1 6 7 摘要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技术文献和体系结构实例的分析 探讨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在总结物联网特征的基础 上 提出了一个层次性物联网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 关键词物联网物品电子代码体系结构 物联网 I n t e r n e to f T h i n g s I o T 作为新兴的信息 网络技术 将会对I T 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然而 由于物联网尚处在起步时期 还没有一个广泛 认同的体系结构 在公开发表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同 时 很多研究人员也发表了若干个物联网的体系结 构 例如物品万维网的 W e bo f T h i n g s W o T 体系结 构 它定义了一种面向应用的物联网 把万维网服务 嵌入到系统中 可以采用简单的万维网服务形式使 用物联网 这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物联网体系结 构 试图把互联网中成功的 面向信息获取的万维网 应用结构移植到物联网上 用于简化物联网的信息 发布和获取 当前 较具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有欧美 支持的E P CG l o b a l 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日本的U b i q u i t o u sI D U I D 物联网系统等 我国也积极参与了物 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 正在积极制订符合社会发展 实际情况的物联网标准和架构 发展物联网的关键是体系结构关系链 本文拟 就在分析现有物联网技术文献和体系结构实例的基 础上 探讨物联网的一种层次性体系结构 1物联网的自主体系结构 G u yP u j o l l e 提出了一种采用自主通信技术的物联网 自主体系结构 如图l 所示 所谓自主通信是指以 自主件 S e l fW a r e 为核心的通信 自主件在端到端层 次以及中间节点 执行网络控制面已知的或者新出 现的任务 自主件可以确保通信系统的可进化特性 由图1 可以看出 物联网的这种自主体系结构 由数据面 控制面 知识面和管理面4 个面组成 数 据面主要用于数据分组的传送 控制面通过向数据 为了适应于异构的物联网无线通信环境需要 强1 物联两的一种自主体系结构 基金项目 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号 跚0 7 1 1 7 中国新通信2 0 1 0 5 J7 万方数据 J 8 C H I N AN E WT E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面发送配置信息 优化数据面的吞吐量以及可靠性 知识面是最重要的一个面 它提供整个信息网络的 完整视图 并且提炼成为网络系统的知识 用于指导 控制面的适应性控制 管理面协调和管理数据面 控 制面和知识面的交互 提供物联网的自主能力 在如图l 所示的自主体系结构中 其自主特征 主要是由S T P S P 协议栈和智能层取代了传统的 T C P I P 协议栈 如图2 所示 其中S T P S m a r tT r a n s p o r tP r o t o c 0 1 为智能传输协议 S P S m a r tP r o t o c 0 1 为 智能协议 物联网节点的智能层主要用于协商交互 节点之间S T P S P 的选择 用于优化无线链路之上的 通信和数据传输 满足异构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联网 需求 嚣2 实现鲥期s P 协议棱的自主体系结 鸯 这种面向物联网的自主体系结构涉及的协议栈 比较复杂 适用于计算资源较为富裕的物联网节点 2 物联网的E P C 体系结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 快 为满足对单个物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 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的自动识别 A u t o I D 实验室在美国统一 代码协会 U C C 的支持下 提出要在计算机互联网 的基础上 利用R F I D 无线通信技术 构造一个覆盖 世界万物的系统 同时还提出了电子产品代码 E l e c t r o n i cP r o d u c tC o d e E P C 的概念 即每一个对 象都将被赋予一个唯一的E P C 并由采用无线射频 识别技术的信息系统管理 彼此联系 数据传输和数 据储存由E P C 网络来处理 随后 国际物品编码协 会 E A N 和美国统一代码协会 U C C 于2 0 0 3 年9 月共同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E P CG I o b a l 将E P C 纳 入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实现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中的G T I N 编码体系与E P C 概念的完善结合 E P CG l o b a l 关于物联网的描述 是 一个物联网 主要由E P C 编码体系 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 统3 个部分组成 2 1E P C 编码体系 物联网实现的是全球物品的信息实时共享 显 然 首先要做的是实现全球物品的统一编码 即对在 地球上任何地方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件产品 都要给 它打上电子标签 在这种电子标签里携带有一个电 子产品编码 并且全球唯一 电子标签代表了该物品 的基本识别信息 譬如 表示 A 公司于B 时间在C 地点生产的D 类产品的第E 件 目前 欧美支持的 E P C 编码和日本支持的U I D U b i q u i t o u s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编码是两种常见的电子产品编码体系 2 2 射频识别系统 射频识别系统包括E P C 标签和读写器 E P C 标 签是编号 每一个商品唯一的号码 即牌照 的载体 当E P C 标签贴在物品上或内嵌在物品中时 该物品 与E P C 标签中的产品电子代码就建立起了一对一 的映射关系 E P C 标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电子标 签 通过R F I D 读写器可以实现对E P C 标签内存信 息的读取 这个内存信息通常就是产品电子码 产品 电子代码经读写器上报给物联网中间件 经处理后 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中 用户查询物品信息时只要 在网络浏览器的地址栏中 输入物品名称 生产商 供货商等数据 就可以实时获悉物品在供应链中的 状况 目前 涉及这部分的标准也已制订 包括电子 标签的封装标准 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间数据交互标 准等 2 3E P C 信息网络系统 E P C 信息网络系统包括E P C 中间件 发现服务 和E P C 信息服务3 个部分 1 E P C 中间件 要实现每个小的应用环境或系 统的标准化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 在后台应用软件 和读写器之间 须设置一个通用平台和接口 通常将 其称之为中间件 E P C 中间件实现R F I D 读写器和后 端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 捕获实时信息和事件 或上行给后端应用数据库系统以及E R P 系统 或下 行给R F I D 读写器 E P C 中间件采用标准的协议和接 口 是连接R F I D 读写器和信息系统的纽带 目前 已 万方数据 在制订应用级别事件 A p p l i c a t i o nL e v e lE v e n t A L E 标准 2 发现服务 D i s c o v e r yS e r v i c eo E P C 信息发现 服务包括对象名称解析服务 O b j e c tN a m i n gS e r v i c e O N S 以及配套服务 基于电子产品代码 获取E P C 数据访问通道信息 目前 根O N S 系统和配套的发 现服务系统由E P CG l o b a l 委托V e r i s i g n 公司进行运 维 其接口标准也正在形成之中 3 E P C 信息服务 E P CI n f o r m a t i o nS e r v i c e E P C I S E P CI S 即E P C 系统的软件支持系统 用以实现 最终用户在物联网环境下交互E P C 信息 关于E P C I S 的接口和标准也正在制订之中 可见 一个E P C 物联网体系架构 3 4 1 主要应由 E P C 编码 E P C 标签及R F I D 读写器 中间件系统 O N S 服务器和E P CI S 服务器等部分构成 如图3 所 示 由图3 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基 本构架 该应用系统由3 大部分组成 即R F I D 识别 系统 中间件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系统 其中R F I D 识别系统包含E P C 标签和R F I D 读写器 两者通过 R F I D 空中接口通信 E P C 标签贴于每件物品上 中 间件系统含有E P CI S P M L 以及O N S 及其缓存系 统 其后端应用数据库系统还包含E R P 系统等 中 间件系统与计算机互联网相连 能够及时有效地跟 踪 查询 修改或增减数据 综上所述 E P C 系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 通过E P C 中间件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 O N S 和E P C 信息服务 E P CI S 来实现全球物物互联的 3 物联网的U I D 技术体系架构 鉴于日本在电子标签方面的发展 早在2 0 世纪 8 0 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实时嵌入式系统 T R O N 其 中的T E n g i n e 是其体系架构的核心 在T E n g i n e 论坛领导下 泛在I D 中心设立在东京大学 于2 0 0 3 年3 月成立 并得到日本政府经产省和总务省以及 大企业的支持 目前包括微软 索尼 三菱 日立 日 电 东芝 夏普 富士通 N T r D o C o M o K D D I J P h o n e 伊藤忠 大日本印刷 凸版印刷 理光等诸 多企业 组建U I D 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普及自 动识别 物品 所需的基础技术 实现 计算无处不 在 的理想环境 U I D 是一个开放性的技术体系架构 由泛在识 别码 u C o d e 泛在通信器 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 C o d e 解析服务器等部分构成 U I D 使用u C o d e 作为现实 世界物品和场所的标识 U C 从u C o d e 电子标签中读 取u C o d e 获取这些设施的状态 并控制它们 U C 类 似于P D A 终端 U I D 能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广泛应 用 U I D 是将现实世界用u C o d e 标签的物品 场所等 各种实体和虚拟世界中存储在信息服务器中各种相 关信息联系起来 实现物物互联 4 架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建议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 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 提出物联网概念之前 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 基础设施分开 一方面是机场 公路 建筑物 而另一 方面是数据中心 个人计算机 宽带等 在物联网时 图3E P c 物联网体系架构示意图 中国新通信2 0 1 0 5 J 9 万方数据 2 0 C H I N AN E WT E L E C O M M U N l C A T I O N S 代 将把钢筋混凝土 电缆将与芯片 宽带整合为统 一的基础设施 这种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像是一块新 的地球工地 世界在它上面运转 包括经济管理 生产 运行 社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 研究物联网的体系 结构 首先需要明确架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本原 则 以便在已有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之上 形成参 考标准体系结构 4 1物联网体系结构架构原则 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 互联网主要目的是构建 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 而物联网则主要从 是应用出发 利用互联网 无线通信网络资源进行业 务信息的传送 是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应用的延伸 是自动化控制 遥控遥测及信息应用技术的综合展 现 当物联网概念与近程通信 信息采集与网络技 术 用户终端设备结合后 其价值才将逐步得到展 现 因此 设计物联网体系结构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 原则 1 多样性原则 物联网体系结构须根据物联网 的服务类型 节点的不同 分别设计多种类型的体系 结构 不能也没有必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体系结构 2 时空性原则 物联网尚在发展之中 其体系 结构应能满足在物联网的时间 空间和能源方面的 需求 3 互联性原则 物联网体系结构需要平滑地与 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如果试图另行设计一套互联 通信协议及其描述语言将是不现实的 4 扩展性原则 对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架构 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设计 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 现有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保护已投资利益 5 安全性原则 物物互联之后 物联网的安全 性将比计算机互联网的安全性更为重要 因此物联 网的体系结构应能够防御大范围内的网络攻击 6 健壮性原则 物联网体系结构应具备相当好 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4 2 一种层次性物联网体系系统结构 以上分别从某个具体应用角度讨论介绍了物联 网的系统结构 这类结构无法构成一个通用的物联 网系统 根据物联网的服务类型和节点等情况 下面 给出一个划分为由感知层 接人层 网络层和应用层 组成的4 层物联网体系结构 如图4 所示 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功能是信息感知与采 集 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 R F I D 标签和读 写器 摄像头 各种传感器 视频摄像头等 如温度感 应器 声音感应器 震动感应器 压力感应器 R F I D 读写器 二维码识读器等 完成物联网应用的数据采 集和设备控制 图4 物联网体系结构示意蹬 2 接入层 接人层由基站节点 S i n k 节点 和接 入网关 A c c e s sG a t e w a y 组成 完成应用末梢各节点 信息的组网控制和信息汇集 或完成向末梢节点下 发信息的转发等功能 也就是在末梢节点之间完成 组网后 如果末梢节点需要上传数据 则将数据发送 给基站节点 基站节点收到数据后 通过接入网关完 成和承载网络的连接 当应用层需要下传数据时 接 入网关收到承载网络的数据后 由基站节点将数据 发送给末梢节点 从而完成末梢节点与承载网络之 间的信息转发和交互 接入层的功能主要由传感网 指由大量各类传 感器节点组成的自治网络 来承担 3 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物联网 形成的承载网络 承载网络主要是现行的通信网络 如2 G 网络 3 G 网络 3 G 网络 4 G 网络 或者是计算 机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 企业网等 完成物联网接入 C H I N AN E W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II O N SM a y2 0 1 0 万方数据 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通信 4 应用层 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 包 括数据库服务器 主要功能包括对采集数据的汇 聚 转换 分析 以及用户层呈现的适配和事件触发 等 对于信息采集 由于从末梢节点获取了大量原始 数据 且这些原始数据对于用户来说只有经过转换 筛选 分析处理后才有实际价值 这些有实际价值内 容的应用服务器将根据用户的呈现设备不同完成信 息呈现的适配 并根据用户的设置触发相关的通告 信息 同时当需要完成对末梢节点控制时 应用层还 能完成控制指令生成和指令下发控制 应用层要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U I 接口 包括 用户设备 如P C 手机 客户端等 除此之外 应用层还包括物联网管理中心 信息 中心等利用刚络的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 云计算功能 5 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 其体 系结构是影响未来发展应用的关键所在 需要分阶 段有计划地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 本文对物联网的 体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 提出了一种具有感知层 接入层 网络层和应用层的4 层次参考模型 并对各 层所实现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1 h t t p l l w w w 8 e c u c o n l c n n e w s v i e w 2 0 0 9 1 1 2 3 6 4 2 2 0 s h t n d 2 0 1 0 4 f 2 P t 扣l eG A na u t o n o m i co r i e n t e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f o r t h eI n t e m e to fT h i n g s I E E E2 0 0 6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m p o s i mO nM o d e r nC o m p u t i n g 2 0 0 6 1 6 3 1 6 8 3 Y a hB o H u n gGW S u p pl yc h a i n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b a s e do nR F I Da n di n t o n e ro ft h i n g s I S E C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l l o q u i u m o nC o m p u t i n g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n t r o l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2 0 0 9 4 1 6 6 1 6 9 4 A r m e nIF B a r t h e lH e t 以 T h eE P Cg i o b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f r a m e w o r k h t t p 1 w w w e p c g l o b a l i n c o r e S t u d yo n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f o rI n t e r n e to fT h i n g s L i uH u a j u n IN a n j i n gI n s t i t u t eo fT e c h n o l o g y N a n j i n g 2 111 6 7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c u r r e n tt e c h n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c a s e so ft h eI n t e r n e to fT h i n g s I O D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o ft h el O T A f t e rs u m m a r yo ft h ef e a t I l r e so fI O T i tp r o p o s e s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s y s t e mm o d e lo fI O T K e yw o r d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