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的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pdf_第1页
推广的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pdf_第2页
推广的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pdf_第3页
推广的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推广的PC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叠i 酉圈垦簟鬯翦簟薯鬯 簟幢囊篓鋈鲎篓隧 竺璺望 曼 塑旦璺2 1 塑 竺 型堕 堕旦Y 推广的P C A 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黄防 刘金琨 张宝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1 0 0 1 9 1 摘要 基于传统的P C A 方法 提出了推广的P C A 人脸识别方法 推广的P C A 方法先对训练图 像矩阵集进行分块 再利用传统P C A 对分块得到的子训练矩阵集进行分析 得到多个变换矩阵 通过 这些变换矩阵将训练图片和测试图片投影到特征空间进行鉴别 与传统P C A 方法相比 提高了主元 的维数 有效地增加了识别的精度 在F E R E T 人脸库上的试验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方法在识别性能上 明显优于传统的P C A 方法 识别率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特征抽取 推广的P C A 特征矩阵 人脸识别 中图分类号 T P 3 9 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7 7 2 0 2 0 1 0 2 2 0 0 4 9 0 3 P r o m o t e dP C A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h u m a nf a c er e c o g n i t i o n H U A N GF a n g L I UJ i nK u n Z H A N GB a oC h a n g S c h o o lo fA u t o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a n dE l e c t r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h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1 0 0 1 9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r o m o t e dP C A ah u m a nf a c er e c o g n i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b a s e d nP C A i sp r e s e n t e di n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d y t h eo r i g i n a l t r a i n i n gs e t 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o m es u b s e t s S e c o n dt h ew e l l k n o w nP C Am e t h o di s d i r e c t l u s e dl ot h es u b s e t so b t a i n e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r a n s f o r m e dm a t r i x e s T h r o u g ht h e s em a t r i x e s t r a i n i n g s e ta n dt e s t i n gs e ta r em a p p e di nf e a t u r es p a c e d o i n g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P C A t h i sa p p r o a c hi m p r o v e sa c c u r a c y o fr e c o g n i t i o na tt h e r i c eo fh i g h e rd i m e n s i o n T ot e s t p r o m o t c dP C Aa n dt oe v a l u a t ei t sp e r f o r m a n c e as e r i e so fe x p e r i m e n t sa r ep e r f o r m e do nah u m a nf a c ei m a g ed a t a b a s e s F e r e th u m a n f a c ed a t a b a s e s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t h a t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p r o m o t e dP C Ai so b v i o u s l ys u p e r i o rt ot h a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P C A 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r a t ei si m p r o v e d K e yw o r d s 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f e a t u r ee x t r a c t i o n p r o m o t e d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f e a t u r em a t r i x f a c er e c o g n i t i o n 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也是一 个目前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I 2 1 它一般可描述为 给定 一个静止或视频图像 利用已有的人脸数据库来确认图 像中的一个或多个人 近年来 关于人脸图像线性鉴别分 析方法的研究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其焦点是如何抽 取有效的鉴别特征和降维 特征抽取研究肩负两方面的 使命 寻找针对模式的最具鉴别性的描述 以使此类模式 的特征能最大程度地区别于彼类 在适当的情况下实现 模式数据描述的维数压缩 当描述模式的原始数据空间 对应较大维数时 这一点会非常有意义 甚至必不可缺 3 在人脸图像识别中 主成分分析P C A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I 叭 又称K L 变换 被认为是最成功 的线性鉴别分析方法之一 目前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人 脸等图像识别领域 本质上P C A 方法的目的是在最小 均方意义下寻找最能代表原始数据的投影 S I R O V I C H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0 9 0 3 0 6 5 微型机与应用 2 0 1 0 年第2 9 卷第2 2 期 和K I R B Y 最初使用P C A 有效地表示人脸 5 1 由于人脸结 构的相似性 他们认为可以收集一些人脸图像作为基图 特征图 任何人脸图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该人脸样本 的均值与部分基图的加权和 1 9 9 1 年 T U R K 和P E N D A N D 提出了著名的 E i g e n f a e e s 方法 1 9 9 7 年 B E L H U M E A RPN H E S P A N H AJP K R I E N G M A NDJ 在主 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又给出了 F i s h e r f a c e s 方法 以上方法在处理人脸等图像识别问题时 遵循一个 共同的过程 即首先将图像矩阵转化为图像向量 然后 以该图像向量作为原始特征进行线性鉴别分析 由予图 像矢量的维数一般较高 比如 分辨率为1 0 0 x 8 0 的图像 对应的图像向量的维数高达80 0 0 在如此高维的图像 向量上进行线性鉴别分析不仅会遇到小样本问题 而且 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有时还受研究条件的限制 比 如机器内存小 导致不可行 针对这个问题 人们相继 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括起来 这些方法可分为 以下两类 从模式样本出发 在模式识别之前 通过降低 欢迎网上投稿W W W p c a c h i n a c o r n 4 9 万方数据 盛隧豳翻豳雠堕堕堕塑螋些堕咝堡业幽 模式样本特征向量的维数达到消除奇异性的目的 可以 降低图像的分辨率实现降维 从算法本身入手 通过发 展直接针对于小样本问题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6 7 1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思想 从原始数字图像出 发 在模式识别之前 先对整个图像训练矩阵集进行分 块 该块中的图像尽可能具有同样的性质 从而更接近 于高斯分布 再用P C A 方法对每个分块得到的子图像训 练矩阵进行分析 得到多个变换矩阵 通过这些变换矩 阵将训练图片向量和测试图片向量投影到特征空间进 行鉴别 这样做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在传统的P C A 算法 中 要求训练集符合高斯分布 得到的结果才是理想的 但是实际操作中训练样本由于光照 表情 姿态等因素 远离高斯分布 而改进的P C A 算法通过对其进行归类 训练子训练集 由于影响因素较小 更接近于高斯分布 提取主元 同时该方法可以增加主元的维数 能提供更 多的有效特征 在著名的F E R E T 人脸库上的试验结果 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识别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的 P C A 方法 识别率有显著提高 1 传统P C A 方法 1 1 传统P G A 思想与最优投影矩阵 主成分分析是寻求有效的线性变换的经典方法之 其目的是在最小均方意义下寻找最能代表原始数据 的投影方向 从而达到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的目的 为 下面行文方便 首先介绍向量化矩阵的概念 定义 若A R 则V e c A R 这是把矩阵A 按列向量依次排成的向量 通常把这 个程序叫矩阵A 的向量化 设人脸灰度图像的分辨率为m x n 则该图像构成一 个m x r t 的图像矩阵 可以将图像矩阵向量化为m 凡维的 图像向量亭 即手 V e c A R 1 设训练样本的类别有C 个 第i 类有训练样本图像 M 个 毒t 岛 如 每个样本都是m n 1 向量 C M 为 训练样本的总数 将训练样本图像组成训练矩阵集 T X s a m p l e f l l f 2 玉 i C i M 1 定义 对训练样本矩阵b a m p l e 减去平均列向量得 到标准训练样本矩阵集 一一一T X 亭 t 一亭 f z 一孝 岛一f 2 CM 其中 告 岛 V i 1J 对X 1x 求降序的特征值矩阵y A A A 其中 A l A 2 A 与之对应的特征向量尸 p l P 2 P 此 时的P 称为最优投影向量组 其物理意义是图像向量在 P 方向上投影后得到的特征向量的总体分布散度最大 P 的列向量J p p P z p 就是新坐标系中的基向量 1 2 特征抽取 原始图像的维数较大 不利于直接用于分类 必须 5 0 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 如何找出能代表原始图像的低维 数据是进行分类的关键 最优投影向量组的前d 个列向量P d P t P z p 一 可 用于特征抽取 对于向量化的图像矩阵f 利用公式 Y 砑亭 3 其中Y R 是在特征空间中的坐标 这样 就能够将 原始m n 维的数据降维到d 维的数据 1 3 分类 通过前文的特征抽取过程 每个训练图像向量玉对 应一个特征向量 尸盔 对每一个测试图像向量 对 应一个特征向量Y F 岛孽 利用余弦分类器计算 1 V d y 目 Y 矗惭i l 2 c J l 2 M 4 1 目l x 如果d Y F Y m a x d Y F Y 则基 直 i 是类别序号 2 推广的P G A 方法 2 1 思想与最优投影矩阵 传统P C A 的模型中存在诸多的假设条件 决定了它 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有些场合可能会效果不好甚至失 效 传统的P C A 算法要求标准训练样本矩阵符合高斯分 布 也就是说 如果考察的数据的概率分布并不满足高 斯分布或是指数型的概率分布 那么P C A 将会失效 在 这种漠型下 不能使用方差和协方差来很好地描述噪音 和冗余 对教化之后的协方差矩阵并不能得到很合适的 结果 推广的P C A 思想是将原来的标准训练样本矩阵集 x 陷 一手 f 一手 玉一手 1 分为多个单元块X x 凰 对每个单元块都做传统的P C A 该单元块所包含的外在 因素较少 所以更接近于简单的数据分布 得到变换矩 阵P P n 利用多个变换矩阵进行投影 这样在特 征空间中能够得到较传统方法更多维数的特征向量 2 2 特征抽取 对 P 1 尸2 R 中的每一个变换矩阵都可以抽取前 d n 个列啼1 量 重新组成新的变换矩阵 P l 扎 通 过公式 T Y j P 1 珊 饩n f 5 呵进行对特征空间的投影 玑是在孝特征空间中的坐标 2 3 分类 推广的P C A 分类与传统的P C A 分类类似 只是将传 统的变换矩阵P d T 转换为 P 1 m 在新的特征 空间中对特征向量利用余弦分类器进行分类 在此 需要指出的是 用推广的P C A 方法进行鉴别 分析时 若对X 隅t f 亭 z 一亭 岛一纠1 不进行分块 即只 有一个子矩阵 此时 推广的P C A 就是传统的P C A 这 表明传统P C A 是推广的P C A 的特殊情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是在F E R E T 人脸库一r 进行的 F E R E T 人脸库 微型机与应用 2 0 1 0 年第2 9 卷第2 2 期 万方数据 豳豳幽隧上业竺型业型唑型尘业坐型 由2 0 0 个人 每人7 幅图组成 第1 幅图是人脸的正面 照 第2 5 幅图是人脸角度的变换 第6 幅图表情的变 换 第7 幅图是亮度的变化 每幅图的分辨率是8 0 x 8 0 图1 是F E R E T 人脸库的某一人的7 幅图像 图l 实验厍人脸实例 F E R E T 数据库中每张图片都有一个类别标号 代表 其不同因素下采集的图片 比如标号0 0 0 1 2 9 3 0 8 3 If aa 其 中0 0 0 1 2 表示类别I D 9 3 0 8 3 1 表示样本生成时间 f a 表 示人脸偏转角度 a 表示光照强度 本文的实验就是根 据不同的图像标号来划分数据集合 从而达到外在因素 较少的情况下 数据尽可能地满足简单的高斯分布 将每类的前4 幅图作为训练样本 后3 幅图作为测 试样本 这样训练样本总数为8 0 0 测试样本为6 0 0 首 先 利用传统的P C A 算法 即不对标准训练样本矩阵集 进行分块 计算出不同能量系数下的识别率 再利用推 广的P C A 算法 分别实验两种情况 1 将各个类训练样 本的前两幅图组合为训练样本矩阵l 将各个类的训练 样本的第3 4 幅图组合为训练样本矩阵2 这样就将传 统P C A 中的训练矩阵集分为两个子训练矩阵集 对这 两个子训练矩阵集进行计算得到变换矩阵 P P l 再将 测试样本和训练样本通过 P J P 投影到特征空间 对不 同能量系数的情况计算得到识别率 2 将每类的4 个训 练样本图片分别组合为四子训练矩阵集 然后用同样的 方法计算识别率 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2 所示 枣 l l L 一 口 巷 能量系数 图2 基于余弦距离识别结果 本文分别采用余弦分类器进行分辨率的计算 从图 中可以看出 对推广的P C A 的具体应用其识别率均优 微型机与应用 2 0 1 0 年第2 9 卷第2 2 期 于传统的P C A 方法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推广的P C A 通 过对标准训练样本矩阵集进行分块 对每一个子训练矩 阵集抽取主元 虽然单个子训练集抽取的主元维数可能 比较低 但是由于有多个子训练矩阵集 所以总体看来 其抽取的主元维数还是较传统的P C A 主元维数多 因 此能提高识别的精度 表1 为当能量系数为0 9 时不同 方法抽取的主元维数 表1 不同方法抽取的主元维数 传统P C A推广P C A 2 块4 块 主元数量 8 25 9 6 24 8 3 7 4 4 4 4 本文提出了推广的P C A 的人脸识别方法 其本质是 通过对标准训练样本矩阵集做分块 并对其子块分别作 P C A 抽取子块的主元 这样做是为了使影响因素较小 更接近于高斯分布 并且提高了主元的维数 在分类器 进行分类时能够更好地减少误差 便于模式识别 本实 验使用环境为M i c r o s o f tW i n d o w sX P 硬件配置为 P e t i u m 4 3 0G H zC P U 的计算机 优化算法采用M a t l a b 编写 在试验中发现 对同一数据库 对样本矩阵采用不 同的分块 获得的最高识别率一般不同 如何寻求最佳 分块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Z H A OW C H E L L A P P AR P H I L L I P SPJ e ta 1 F a c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Al i t e r a t u r es u r v e y J A c mC o m p u t i n gS H r v e y s 2 0 0 3 3 5 4 3 9 9 4 5 9 2 T U R KM P E N T L A N DA F a c er e c o g n i t i o nu s i n ge i g e n f a e e s A P r o c I E E EC o n f e r e n c eo nC o m p u t e rV i s i o na n d P a t t e r nR e c o g n i t i o n C U S A H o w a i i M a u i I E E E 1 9 9 1 5 8 6 5 9 0 3 徐勇 几种线性与非线性特征抽取方法及人脸识别应 用 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 0 0 4 4 边肇祺 张学工 模式识别 第2 版 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1 9 9 9 5 陈伏兵 人脸识别中鉴别特征抽取若干方法研究 D 南 京 南京理工大学 2 0 0 6 6 T U R KM P E N T L A N DA E i g e n f a c e sf o rr e c o g n i t i o n J J o u r n a lo fC o g n i t i v eN e u r o s e i e n c e s 1 9 9 1 3 1 7 7 8 6 7 Z H O UJ iL i u Z H O UY e R e s e a r c 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