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讀書心得報告書名:你在做什麼? 張老師出版社作者:威廉葛拉瑟等著 譚智華、李瑞玲合譯你在做什麼?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啟蒙我心靈的書籍,在每個個案當中,治療師運用現實療法來幫助案主面對並解決其所面臨的危機,迷途的青少年、婚姻挫敗者、以及深陷在家庭危機之痛苦絕望的各種案例,他們經過現實療法的協助,一個個從悲觀沮喪的困境當中掙脫出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揮方式,並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那種激勵和成功讓我心中產生莫大的震撼和感動。在閱讀這本書期間,嘗試將現實療法中的八個理論基礎:(1)建立共融關係(2)現在你在做什麼(3)你所做的對你有幫助(4)擬定計畫(5)承諾(6)沒有藉口(7)不處罰(8)永不放棄運用在洞悉生活中,面對我的生涯、工作、家庭,進而我開始能感受得到自己的改變與成長,變得積極、主動、有信心,不再是畏縮、依賴、自卑的我,甚至我也開始學會在周遭朋友遇到困難時,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協助他們重新面對自己,發現內心的真正需求,進而主動計畫,突破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序中,鄭石岩先生有一段話:我喜歡用現實療法來助人,是因為它很像禪宗的篤實力行,強調存在的現實。它不教人回溯或體驗過去的感覺,而是協助人面對真實的現在、負起責任,中肯的回應自己的環境與挑戰。對於這段話,讓我想起佛家的把握當下,每個人過去多多少少有不負責任、逃避現實的行為,但是只要從現在開始,把握當下,承擔自己應負起的責任,勇於面對現實及迎接生活的挑戰,則人人皆可成佛。而佛家當中所謂的承擔,正等同於現實療法理論精髓負起責任。現實療法最讓人感動的,亦即是那回歸現實生活,求取改善與成功的理念,因為個體獲得了成功的經驗,也因此能漸漸擺脫自覺無能、否定等負面信念,進而得到自尊。在讀完二十五個個案之後,我認為現實治療理論的步驟一:建立共融關係,是輔導諮商過程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時亦是最困難的部分,想要幫助一個人或改變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除非能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也就是讓當事人覺得有人關心他、愛他與接納他,在獲得愛與歸屬感的需求滿足之後,促使當事人因此減少知覺上的誤差,進而引導他願意討論困難所在,以及審視自己內心在世界的需求。在諮商的馬拉松賽跑之中,才能踏入另一個邁向成功的里程碑。無條件關懷、真誠一致的接納,似乎是每個諮商理論所強調且重視的,但現實療法不同於其他理論的是,Glasser不將當事人的情感部分與過去的歷史視為治療的重點,而是把重點專注於當事人的優點特質與潛力上,特別是那些與解決當事人當前難題有關的特質上。Glasser讓案主確實自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使他拋棄過去不負責任的行為,施展潛力,並改以積極的態度及實際的方法,處理每天的生活事件。而案主能因生活上成功經驗的獲得,逐漸提升自我評價,重建自尊與自信之時,個體便開始能以正向成熟的智慧,克服或改變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即使是曾經認為最艱難的部分。你在做什麼?書中第十九章寂寞的十七歲之案例:(1)諮商師以朋友般的共融關係,引導一位因有自殺傾向和憂鬱,而被學校諮商員轉介來接受心理治療的十七歲高中生鵬文,談論他生活中積極正向的話題,藉由朋友角色間的談話,提醒他一些既有的成功經驗,以及證明他是有能力的事實。(2)在諮商時,我們的任務在於努力了解當事人的問題,因為如此才能找出當事人真正的需求,但是有時候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在處理個案之時,我想我們可以先找出當事人做到的事,當他做了有意義的事之後,往往能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同個案中,諮商師鼓勵鵬文:將他要接受諮商的事情告訴雙親,試著與數學班的一位女孩說話,及週末欣賞音樂時將百葉窗打開等,引導當事人去做某些事。實踐行動的計畫,使鵬文逐漸開放自己去獲得友誼,以愛與自我價值的行動來代替憂鬱和寂寞的感覺。(3)在晤談當中,諮商師不斷以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想要的是什麼?、我要怎樣才能讓情況好轉?等問題,引導當事人明白他的行為是自己所選擇的,讓當事人自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亦即是當他在想到死的同時,至少也應該花時間想想做的部分,想想過去那些充滿希望的感覺,全是由於他努力所致。改變了對自殺意念的看法之後,鵬文便不再以憂鬱、自殺等不能滿足需求的方法來控制外在世界,取而代之的是責任,以積極實際的行為方式來滿足其需求。在這本書中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將現實療法運用在教育上。人需要成功的認同,感受自我價值。而教師在教導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自我價值遭受破壞時,常面臨孤獨是學習失敗的主因,學生的道德規範價值觀念或者對錯行為,與他是否能滿足實現自我價值有關。因此若要改變學生的行為,必須透過有效的行動計畫,來滿足愛與被愛、隸屬、權力和娛樂等需求,才能協助學生心智發展。我們目前教育最大障礙是:(1)學校教育製造太多失敗者(2)學校教育忽略培養學生愛與自我價值感。共融關係是成功認同的要素,一般教師有一錯誤的觀念,以為學生的失敗,是因為缺乏學習動機,進而想以外在壓力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但在另一方面,學生卻不能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成功的經驗,無法擁有成功的生活,他們所有的指示挫敗的痛苦、生氣與退縮等失敗認同。因此現實療法主張,教師應與學生充分建立共融關係,學生唯有在教師的愛與關心之下,才能朝成功認同去努力,同時如果學校再不提供成功體驗的機會,則學生將一直在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所以倘若我們能趁早讓孩子在教育中充分參與互動獲得成功的經驗、學習有效滿足自己的行動,而不再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則待其出社會之後,我們的孩子才能發揮成功的社會角色,而不再只是一個只會為社會製造問題的挫敗者。在閱讀完你在做什麼?之後,對於Glasser那明白清楚、易於了解的基本敘述與步驟、在大多數情形下,不論遇到的是什麼問題接通用的基本原則,深感喜愛與偏好,同時最後對現實療法與傳統心理分析學派及個體心理學派之差異,做了以下分析:Glasser雖然是受傳統心理分析訓練的心理醫師,但後來在臨床經驗中,Glasser發現傳統心理分析學派的某些觀點是他所不贊同,而該觀點如下:(1)傳統心理治療堅信心理疾病是存在的,而且能依診斷分類的結果來實施治療。(2)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探討患者過去的生活,亦即尋找問題的根源是治療的重要部份。他們認為只要患者了解病因,便能改變他的生活型態,進而解決其心裡困擾。(3)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患者應將對引起他困擾的人物的態度轉移到治療者身上。經由治療者此轉移行為的解釋,患者能了解自己過去,並放棄不當的態度與學習新的行為。(4)傳統心理治療強調患者必須能洞察其潛意識,行為才會有所改變。他們認為潛意識的心理衝突比意識層面的問題重要。解釋轉移現象、釋夢、自由聯想均是治療所常用的方法。(5)傳統心理治療深信偏差行為是心理疾病所致,而心理疾病患者沒有能力控制這些行為,所以無需負責任何道德責任。一旦患者痊癒,自然能依社會規範行事。(6)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患者了解過去及問題的潛意識根源之後,自己便能學習好的行為方式,所以他們不重視行為的教導。於是Glasser脫離心理分析學派,自創現實療法。Glasser的現實治療法所持的論點則為:(1)現實治療學派不贊成心理疾病的觀點,因此治療者不會和不負責的患者建立共融關係。(2)現實治療的重點是現在的行為而且朝向未來。已發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不能改變,而過去也不能限制患者的未來,所以治療時不涉及患者過去的歷史。(3)現實治療以治療自身而不是以患者轉移的人物來和患者建立共融關係。(4)現實治療者不挖掘潛意識的衝突所在的問題的根源。患者若以潛意識的動機做行為的藉口時,治療者無法和他有共融的關係。(5)現實治療強調行為的道德責任。當面對正確和錯誤的行為時,可強化共融關係。在傳統心理治療中卻認為區別患者行為的對與錯時,將阻礙轉移關係的形成。(6)現實治療者的工作不在幫患者減輕不負責行為所帶來的苦痛,而是在於增進其忍受生活痛苦的力量,以及享受因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快樂。(7)現實治療法教導患者以較好的行為去滿足其需求。如果不能幫助患者學習較滿意的行為方式,便無法維持共融關係。然而傳統心理治療,則不認為教患者學習好的行為是治療的一部分。Glasser自認其現實療法和Alferd Alder的個體心理學有許多淵源關係。再者,Glasser的觀念主要受Abraham Maslow以及存在主義的影響,而這二者均受到阿德勒的影響,因此現實療法在觀念上自然與個體心理學有許多相通之處:(1)現實治療的人際共融關係、歸屬感的需求、負責的行為等觀點均和個體身心理學的社會興趣有相同的意義。(2)現實治療重視個體身心關係,戕調個體身心健全之後,身體的不適即可消除。此點與個體心理學所重視的整體的人的觀點相同。(3)二者同樣重視教育性與預防性的助人工作。現實治療法主張治療者是個教育者,而個體心理學派亦常利用當眾示範的方法教導當事人,就有如同Glasser常當眾以角色扮演來教當事人一般。(4)二者均重視親職教育。個體心理學強調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自卑感的影響,現實療法亦主張父母應提供孩子培養成功認同的教養環境。亦即兩者均強調父母必須能滿足孩子的愛、價值感與歸屬的需求。(5)個體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是每個人均有其獨特的知覺,此知覺影響著人的行為、思想與情緒。Glasser亦主張行為是主觀的知覺產物。(6)Glasser認為個體的內在世界是其生活經驗的累積,人即根據此內在世界去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但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並非都是真實的或符合現實的,有如阿德勒學派中所謂的設想的概念。,(7)就現實治療的八個步驟而言:在建立共融關係之後,接著幫當事人找出其目的所在,亦即提醒當事人了解他們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在現在做什麼的階段,讓當事人檢視其此時此刻的行為,也就是只有當前的行為能影響問題的解決與否。在評估行為階段,讓當事人評價其行為對於解決問題是否有幫助,以便洞察其行為責任。在擬定計畫步驟中,二種學派均主張行動促使當事人改變的重要因素,只是洞察問題根源並不能解決問題,行動成功與否則和計畫是否周詳有關。承諾階段,主要在鼓勵當事人下決心去實踐計畫。任何新的計畫總含有冒險的意味,當事人必須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沒有藉口階段,Glasser和Alder均認為藉口是在逃避責任,若接受當事人的藉口,等於是對當事人沒有信心,認為他沒有能改變。沒有處罰階段,當事人若沒完成計畫不可給予處罰,不過如Alder所言,當事人應承受其行為的自然後果,他才能從行為後果的經驗中學習負責的行為方式。 不放棄階段,有如Alder所強調鼓勵,二者均是幫助當事人改變所不可或缺的。兩種治療學派最大不同處在於對當事人的過去所持觀點,雖然二者均認為洞察本身並不能促使當事人改變,但是個體心理學派認為當事人對過去的生活史的態度之洞察是很重要的,那些態度是導致不當的生活目標和信念之根源。再者,個體心理學派重視當事人生活型態的有關資料,因這些資料有助於當事人對問題的洞察。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雇佣与解雇协议书解析
- 2025年护理文书书写试题及答案
- 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研究
- 选拔式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5年语文等级考试4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招标办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生物初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 可爱的小蜗牛小学三年级作文400字(8篇)
- 动物王国的奇遇记记事作文14篇
- 2025年企业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5G技术的关键应用》课件
- 《先进的CAE仿真技术》课件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版)
- 动力柜施工方案
-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培训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注安道路运输安全实务真题卷(附解析)
- 玻璃体切除术护理
- 小学大队委培训
-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自检检测计划
- 养老中心院感感染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