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pdf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pdf篇一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大学xxxx学年冬季学期考试期末论文课程名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课程编号02086141论文题目:监察区、军事区与地方行政的关系姓名:高梦琳论文评语:成绩:评阅日期:学号:11124240任课教师:监察区、军事区与地方行政的关系唐代道制摘要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 唐代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 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经过多次改革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摘要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 唐代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 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经过多次改革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关键词唐代道制监察区军事区地方行政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 秦汉时道已作为行政概念使用,秦代设道以管理少数民族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 秦汉时道已作为行政概念使用,秦代设道以管理少数民族,道即管理少数民族的县,汉承秦制道即管理少数民族的县,汉承秦制,继续使用道的建制,据文献通考记载:“汉乘秦制汉乘秦制?有蛮夷曰道。 至东汉时期,道的行政概念仍在沿用,与县同级,长官的设置,名称、官秩、职权、佐属官吏的设置与县的设置基本一致。 三国时期名称、官秩、职权、佐属官吏的设置与县的设置基本一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动乱频繁,社会混乱,经济实力削弱,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汉代的统治。 因此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汉代的统治。 因此,道的名称少见于史书。 到了北魏时期道的名称少见于史书。 到了北魏时期,道应用于军事进攻时的地理区划和巡查事务。 隋唐沿用了北魏的制度道应用于军事进攻时的地理区划和巡查事务。 隋唐沿用了北魏的制度,并且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唐代,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 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而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并且道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唐代,道在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中都曾被使用。 唐代道制最初是军事上的道、监察区划的道和行政区划的道,而后监察制逐渐向行政制演变,军事制逐渐与行政制合一,经过改革发展经过改革发展,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到中后期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唐代的地方行政层级结构也因此由二级制转变为三级制。 道在初唐即经历了改革变化。 行台省制是军事意义上的道,是根据战争期间为了征服地区的军政管理需求而设置的,是一种战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行台省制沿袭自隋代是一种战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行台省制沿袭自隋代,在唐代得到了利用和发展。 唐高祖、唐太宗时代在唐代得到了利用和发展。 唐高祖、唐太宗时代,军事活动不断,为了便于对占领地区的军事化管理而设置的行台,全称行台尚书省为了便于对占领地区的军事化管理而设置的行台,全称行台尚书省,名义上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关。 唐初,设有陕东道行台、益州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山东道行台、襄州道行台、设有陕东道行台、益州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山东道行台、襄州道行台、河北道行台等六个行台,主要设在陕西东部、山东、四川、长江中下游等战略要地。 唐代统治者从唐王朝建立伊始河北道行台等六个行台,主要设在陕西东部、山东、四川、长江中下游等战略要地。 唐代统治者从唐王朝建立伊始,就一直在调整地方行政体制就一直在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达到加强其统治的目的。 于是,在战时情况下以达到加强其统治的目的。 于是,在战时情况下,作为中央对地方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的行台省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但在战争基本结束后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但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统治秩序建立,唐廷很快就采取措施,停止使用行台省制度的。 武德、贞观之际,太宗执政初年,唐廷一面实施合并州县、调整都督府等整顿地方管理的措施唐廷一面实施合并州县、调整都督府等整顿地方管理的措施,一面对行台省建制进行了整顿改造,原有的六个行台省或停废原有的六个行台省或停废,或改为都畿府、大都督府,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 除此之外,贞观元年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 除此之外,贞观元年 (627),唐太宗为了改变“民少吏多”、“思革其弊思革其弊”,于是,“二月,命大加讲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 十曰岭南。 贞观十道一经设置,便得以固定便得以固定,沿用了百余年。 贞观十道是依据自然条件划分,简省了武德年间过滥的州县简省了武德年间过滥的州县,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贞观年间的贞观十道在整顿地方行政秩序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监察的职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贞观年间的贞观十道在整顿地方行政秩序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监察的职能,便以中央对地方宫员的政绩进行监察,对灾民进行抚慰等一系类工作的开展。 然而此时对灾民进行抚慰等一系类工作的开展。 然而此时,由于贞观十道是因山川形便所设置的唐王朝并非按十道分遣巡察使或按察使,如贞观八年由于贞观十道是因山川形便所设置的唐王朝并非按十道分遣巡察使或按察使,如贞观八年,派“萧璃等凡十三人分巡天下”,贞观十七年,“遣十七道巡察使遣十七道巡察使”。 武后光宅元年 (684),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另置右肃政台左台专管在京机关及军旅纠察,右台专管京瓷内外及州县文武百官的纠察。 御史台设有监察御史一职右台专管京瓷内外及州县文武百官的纠察。 御史台设有监察御史一职,监察御史之职监察御史之职,即“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分察尚书省六部,巡察地方州县。 武后时,每岁春秋两季发使每岁春秋两季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之后监察御史担任十道巡按,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之后监察御史担任十道巡按,置判官二人佐之,若政务繁杂则别选支使巡查支郡,这些举措为唐前期十道变为监察区划奠定了基础。 垂拱元年若政务繁杂则别选支使巡查支郡,这些举措为唐前期十道变为监察区划奠定了基础。 垂拱元年 (685)陈子昂谏九道大使巡察天下。 至此十道巡察便渐渐成为定制。 陈子昂谏九道大使巡察天下。 至此十道巡察便渐渐成为定制。 在行台省制停废后,唐廷一度选择了都督府制,意图以都督府为中间层级机构来实现中央对州郡的管理。 都督全称都督某州诸军事意图以都督府为中间层级机构来实现中央对州郡的管理。 都督全称都督某州诸军事,由唐初总管府改名而来,总管府的设置与行台省制的设置大体相同由唐初总管府改名而来,总管府的设置与行台省制的设置大体相同,一般设在边疆或重要地区。 最初的都督府由是总管府改名而来的一般设在边疆或重要地区。 最初的都督府由是总管府改名而来的,属行台省制的下属机构,至贞观以后属行台省制的下属机构,至贞观以后,行台省制被废,于是都督府制逐渐取代了行台省制。 唐初规定于是都督府制逐渐取代了行台省制。 唐初规定,管理十州以上唯大都督府,不满十州者称都督府。 贞观十三年不满十州者称都督府。 贞观十三年 (639)设置都督府43个,“分统天下诸道,唯近畿九州不属都督府。 唯近畿九州不属都督府。 通常情况下,都督对管内属州,只能以使持节都督诸州军事的名义协调其军务只能以使持节都督诸州军事的名义协调其军务,至于户口、田土、赋税、刑狱等具体行政事务至于户口、田土、赋税、刑狱等具体行政事务,还是诸属州之事,由刺史直接对中央省司负责,都督实际插不进手。 都督府制在唐代一直有所发展都督实际插不进手。 都督府制在唐代一直有所发展,在睿宗景云二年 (711)六月二十八曰制,天下分置二十四都督府,令其监察所辖州县官吏的善恶。 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令其监察所辖州县官吏的善恶。 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勃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勃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 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 规定了各府管州数:“汁州管宋、蔡、曹、滑、许、陈、颖等七州。 汁州管宋、蔡、曹、滑、许、陈、颖等七州。 ,并且规定了都督府的等次和长官的品阶“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长史正三品。 其雍、洛州长史,亦加至从三品。 汁、充、魏、冀、蒲、绵、秦、洪、润、越亦加至从三品。 汁、充、魏、冀、蒲、绵、秦、洪、润、越,为中都督府为中都督府,正三品。 齐、郁、径、襄、安、潭、遂、通、梁、夔,为下都督府,从三品。 此外,确定了长官僚佐的品级“改录事参军为司举从事改录事参军为司举从事,令纠察管内官人。 每府置两员,并同京官,资望比侍御史。 资望比侍御史。 这条命令,把都督府由军事意义扩大到了监察意义。 权力很大。 资治通鉴云其把都督府由军事意义扩大到了监察意义。 权力很大。 资治通鉴云其:“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瓷州不隶都督府。 都督府成为了州县以上的监察机构都督府成为了州县以上的监察机构,与军事意义上的作用有不同。 然而由于统治者唯恐都督权力过大与军事意义上的作用有不同。 然而由于统治者唯恐都督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因此实行逾月即罢。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影响中央集权,因此实行逾月即罢。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其年七月,诏置都督。 议者以为权重难制。 所授多非精选诏置都督。 议者以为权重难制。 所授多非精选,请罢之。 诏令九品以上议其事。 结果,反对声四起反对声四起,即李景伯!卢仆等人认为“东汉之时,复置州牧,王纲不振寝以陵夷王纲不振寝以陵夷”,“今天下诸州,分隶都督,操纠举之柄,典刑赏之科典刑赏之科”,”权柄既重,疵嚣或生,岂所以强干弱枝,经邦轨物者也。 其所置都督经邦轨物者也。 其所置都督,事恐不便。 此后虽然都督一职仍在使用,位居刺史之上位居刺史之上,在首都及陪都三牧之下,发展到后来,其军事作用己经减弱,转变成与刺史一职同一性质的地方官了。 到了玄宗开元年间转变成与刺史一职同一性质的地方官了。 到了玄宗开元年间,改变了都督的分等标准,以以2万户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2万户为下都督府,唐会要卷七十八都督府这样的划分标准与州的划分标准并无二致。 都督府到唐后期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唐会要卷七十八都督府这样的划分标准与州的划分标准并无二致。 都督府到唐后期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要么只是挂一个空名,而无实权。 玄宗年间,唐代道制功能的变化进一步发生变化。 废除二十四都督府废除二十四都督府,发展分道巡察。 唐朝发展到玄宗开元年间,经济、社会都发展到了顶峰,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行政效率难以提高,加之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开元二十一年行政效率难以提高,加之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开元二十一年 (733),重新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重新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玄宗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记载:“是岁,分天下为京瓷、都瓷、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岭南分天下为京瓷、都瓷、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岭南,凡十五道,各道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歌以中压领之,余皆择贤刺史之。 以六条检察非法;两歌以中压领之,余皆择贤刺史之。 唐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中央政府分管十五道巡察,调整了巡察范围中央政府分管十五道巡察,调整了巡察范围,由每道巡察三十个州左右(有的甚至巡察 四十、五十个州左右有的甚至巡察 四十、五十个州左右),改为每道巡察二十个州左右,巡察管理的幅度得到了调整改为每道巡察二十个州左右,巡察管理的幅度得到了调整,提高了巡察管理的效率。 同时,监察制进一步向行政制转化。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提高了巡察管理的效率。 同时,监察制进一步向行政制转化。 唐会要卷七十八也记载:“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常式。 另有史料记载:“二十五年,命诸道采访处置使考课官人善绩命诸道采访处置使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永为常式.”可见中央派遣的使官固定化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可“先行后闻”。 另外,固定使官的同时还固定了使官的名称采访处置使,并进一步固定了使府治所。 旧唐书记载采访处置使,并进一步固定了使府治所。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一年 (733)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查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瓷采访使、京瓷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瓷、(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沛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都州理都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文献通考记载“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理龄所部。 使府治所的固定,如同中央在地方设置了一个常驻监察机构。 这样做法对道由监察区与行政区划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同中央在地方设置了一个常驻监察机构。 这样做法对道由监察区与行政区划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由于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事重边地州、府防务事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需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人力、物力。 为了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需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人力、物力。 为了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统一军事管理,唐廷陆续在边疆实行军事意义上的道节度使制。 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记载唐廷陆续在边疆实行军事意义上的道节度使制。 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记载:“贞观三年八月,李靖除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贞观三年己俊李靖除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贞观三年己俊,行军即称总管,本道即称都督。 永徽已俊本道即称都督。 永徽已俊,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者,不是节度使。 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惊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确定了常设军区制度,把临时设置的总管或者都督变成常设的节度使把临时设置的总管或者都督变成常设的节度使,于此年设置了第一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 到开元元年 (713),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唐廷先后在北边、西北边设立幽州(范阳)、朔方和陇右等节度使。 开元五年置剑南节度使、六年置安西四镇节度使、七年置平卢节度使、十一年置太原节度使、朔方和陇右等节度使。 开元五年置剑南节度使、六年置安西四镇节度使、七年置平卢节度使、十一年置太原节度使(后改称河东节度使),至开元二十一年,共设立八个节度使建制。 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应付战事,唐政府新设山南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黔中等节度使。 同时唐政府新设山南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黔中等节度使。 同时,为了防止南方地区节度使割据为了防止南方地区节度使割据,又将篇二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刘晓满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以郡县制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地方行政制度是秦汉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运作,吏员设置、升迁、秩次等诸多问题,一直倍受学者关注,近百年来前人有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以郡县制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地方行政制度是秦汉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运作,吏员设置、升迁、秩次等诸多问题,一直倍受学者关注,近百年来前人有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综合研究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著大都会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作专门探讨。 罗志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独立出版社,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著大都会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作专门探讨。 罗志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独立出版社,l943年)探讨了秦代郡县的形成、两汉行政体系与内部组织之构成以及地方政治与吏治的关系。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部组织之构成以及地方政治与吏治的关系。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语所专刊之四十五A,1961年第l版;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构建了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分十三章考论地方行政制度,述其设官与职掌一是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二是郡府组织,三是郡尉,四是郡国特种官署,五是县廷组织,六是乡官,七是郡县学官,八是上计,九是监察,十是任迁途径,十一是籍贯限制,十二是任用杂录,十三是秩绶表。 中国历代政书记载政治制度,皆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该书堪称第一部系统详细研究中国地方行政年)构建了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分十三章考论地方行政制度,述其设官与职掌一是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二是郡府组织,三是郡尉,四是郡国特种官署,五是县廷组织,六是乡官,七是郡县学官,八是上计,九是监察,十是任迁途径,十一是籍贯限制,十二是任用杂录,十三是秩绶表。 中国历代政书记载政治制度,皆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该书堪称第一部系统详细研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力作。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史(四川人民出版社,l992年)主要考察了郡县制由萌芽到确立,再到与分封制并行,后又发展为州郡县三级的演变过程。 李创新、华金辉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主要考察了郡县制由萌芽到确立,再到与分封制并行,后又发展为州郡县三级的演变过程。 李创新、华金辉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l995年第2期),奇秀中华古典地方行政机构体制的设置及演进规律(学术研究期),奇秀中华古典地方行政机构体制的设置及演进规律(学术研究l996年第3期)两文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亦有探讨。 李晓杰九州郡县期)两文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亦有探讨。 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沈阳出版社,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沈阳出版社,l997年)从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这两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在行政区划的设置、幅员盈缩、层级变迁、郡县制发展及地方长官设置等问题上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论述。 周振鹤的中华文化通志年)从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这两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规律,在行政区划的设置、幅员盈缩、层级变迁、郡县制发展及地方长官设置等问题上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论述。 周振鹤的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l998年)和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和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都是从历史地理角度概论地方行政制度的专著,在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作整体叙述的同时,也对秦汉时期郡县制、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过程、特征及其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做了考察。 范学辉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文史哲年)都是从历史地理角度概论地方行政制度的专著,在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作整体叙述的同时,也对秦汉时期郡县制、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过程、特征及其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做了考察。 范学辉秦汉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文史哲1999年第5期)主要论述了皇帝的诏令和诸公卿府的行政指令向地方政府传布和地方政府定期或随时向中央汇报的两种行政运行形式,为了保证行政运行的迅速和准确,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一是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是形成了严密的驿传制度,三是制定了严厉的法令、法规,保障地方行政权力的正常有序运作。 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主要论述了皇帝的诏令和诸公卿府的行政指令向地方政府传布和地方政府定期或随时向中央汇报的两种行政运行形式,为了保证行政运行的迅速和准确,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一是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是形成了严密的驿传制度,三是制定了严厉的法令、法规,保障地方行政权力的正常有序运作。 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xx年第2期)认为,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有四个特征郡县制、封国制与特辖制并世而立,政级配置与控制措施同生共存,制度性与变通性良性互动,具体性期)认为,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有四个特征郡县制、封国制与特辖制并世而立,政级配置与控制措施同生共存,制度性与变通性良性互动,具体性与目标性有机统一。 它们互相联系,彼此互动,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伴随着传统社会变迁而日趋完善。 与目标性有机统一。 它们互相联系,彼此互动,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伴随着传统社会变迁而日趋完善。 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与官僚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的著作中,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也多有涉及。 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与官僚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的著作中,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也多有涉及。 1926年成书的黄绶两汉行政史手册(部分发表于年成书的黄绶两汉行政史手册(部分发表于 1933、1934年心力杂志第年心力杂志第9期和第19期;中州古籍出版社,l991年第l版)从地方行政职官、禄秩、印绶、奖惩及各种具体行政如内务行政、教育行政、军事行政、司法行政等地方行政职官、禄秩、印绶、奖惩及各种具体行政如内务行政、教育行政、军事行政、司法行政等7个方面对两汉地方行政作了专门研究。 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个方面对两汉地方行政作了专门研究。 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l936年)第四章专写地方政府,概述了秦汉郡县乡里等地方制度。 陶希圣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南方印书馆,年)第四章专写地方政府,概述了秦汉郡县乡里等地方制度。 陶希圣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南方印书馆,l943年)第二册(曾资生著)第四篇专论地方政府,分王国、侯国、郡、县乡和州五章分述其官员设置和行政管理。 年)第二册(曾资生著)第四篇专论地方政府,分王国、侯国、郡、县乡和州五章分述其官员设置和行政管理。 日镰田重雄秦汉政治制度的研究(E1本学术振兴会,本学术振兴会,1962年)第一篇对秦三十六郡和秦郡官制进行考证;第二篇主要论述汉代的郡国制度,对两汉的王国和郡的官制以及秦汉的乡官进行了考察。 年)第一篇对秦三十六郡和秦郡官制进行考证;第二篇主要论述汉代的郡国制度,对两汉的王国和郡的官制以及秦汉的乡官进行了考察。 英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剑桥大学出版社,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剑桥大学出版社,l967年;于振波、车金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于振波、车金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论述了居延简牍及其价值、书面通信及其传递、汉朝势力的扩张、汉代兵役的组织、汉朝士卒的生活等,特别是第三章年),论述了居延简牍及其价值、书面通信及其传递、汉朝势力的扩张、汉代兵役的组织、汉朝士卒的生活等,特别是第三章“汉朝势力的扩张”,用行政学的观点阐述河西四郡的始置与政府的影响。 安作璋与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用行政学的观点阐述河西四郡的始置与政府的影响。 安作璋与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第二篇专门探讨秦汉时期的地方官治,对州、郡、县、王国、侯国的官吏设置做了详细梳理。 张晋藩与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第二篇专门探讨秦汉时期的地方官治,对州、郡、县、王国、侯国的官吏设置做了详细梳理。 张晋藩与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87年)对汉代郡、县、乡、亭、里的地方行政架构分别进行了归纳研究。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对汉代郡、县、乡、亭、里的地方行政架构分别进行了归纳研究。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三章在研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时也论及秦汉。 张晋藩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战国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时也论及秦汉。 张晋藩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战国秦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设置和两汉的地方行政组织法进行了归纳。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设置和两汉的地方行政组织法进行了归纳。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年)对周秦汉制的演变、两汉之际建制、皇权与官僚制的关系、官僚类型的演变、官僚制度运作的形式等都作了深入探讨。 张金光的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对周秦汉制的演变、两汉之际建制、皇权与官僚制的关系、官僚类型的演变、官僚制度运作的形式等都作了深入探讨。 张金光的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专门探讨了秦代的乡官制度与乡治。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专门探讨了秦代的乡官制度与乡治。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对汉代郡县制度作出动态的考察,又用行政学的观点分析地方行政重心的嬗替,特别是第五章年)对汉代郡县制度作出动态的考察,又用行政学的观点分析地方行政重心的嬗替,特别是第五章“对汉代郡县制的地域性考察对汉代郡县制的地域性考察”,着眼于宗族势力强大之旧邑与以移民为主、军事色彩浓厚之新地两种不同背景下,郡县制实现国家对于庶民之人身控制过程中的差异。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着眼于宗族势力强大之旧邑与以移民为主、军事色彩浓厚之新地两种不同背景下,郡县制实现国家对于庶民之人身控制过程中的差异。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xx年)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及其官吏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第六章地方行政制度第一节专门探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万昌华和赵兴彬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齐鲁书社,年)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及其官吏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第六章地方行政制度第一节专门探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万昌华和赵兴彬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齐鲁书社,xx年)考察了秦汉至晚清中国基层社会行政的性状与变迁和它们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其中第一章专论秦汉基层社会。 年)考察了秦汉至晚清中国基层社会行政的性状与变迁和它们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其中第一章专论秦汉基层社会。 二、秦汉地方行政区划研究对秦汉行政区划的研究,主要是对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层级设置、幅员与边疆变迁等问题的探讨。 对秦汉行政区划的研究,主要是对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层级设置、幅员与边疆变迁等问题的探讨。 对秦汉政区的研究。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长沙商务印书馆,对秦汉政区的研究。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长沙商务印书馆,l938年)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疆域沿革著述,九至十二章对秦至东汉的郡国区划和疆域变迁进行了研究。 谭其骧秦郡新考(浙江学报第年)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疆域沿革著述,九至十二章对秦至东汉的郡国区划和疆域变迁进行了研究。 谭其骧秦郡新考(浙江学报第2卷第l期,l948年年3月)主秦46郡说,其学说得到较大范围认同。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郡说,其学说得到较大范围认同。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l987年)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的沿革若干问题。 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年)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的沿革若干问题。 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l991年)、张明庚与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华侨出版社,年)、张明庚与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华侨出版社,l996年)对秦汉的行政区划都有论述。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对秦汉的行政区划都有论述。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l999年)系统而完整地复原了东汉政区。 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年)系统而完整地复原了东汉政区。 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学术月刊l997年第年第5期)、(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xx年第l期)两文,根据简帛资料研究了西汉县的具体等第、汉初郡所管县的多少以及汉县与秦县的关系。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期)两文,根据简帛资料研究了西汉县的具体等第、汉初郡所管县的多少以及汉县与秦县的关系。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年)运用战国秦汉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史料,秦政区地年)运用战国秦汉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史料,秦政区地理的关键问题郡县设置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辛德勇的秦汉政区与边疆研究(中华书局,郡县设置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辛德勇的秦汉政区与边疆研究(中华书局,xx年)详细论述了秦郡分合变迁过程,并对两汉州制的演变提出了不同于历史地理学界的观点。 年)详细论述了秦郡分合变迁过程,并对两汉州制的演变提出了不同于历史地理学界的观点。 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和层级设置的研究。 郡县建制的研究,瞿兑之、苏晋仁合著的两汉县政考(中国联合出版公司,秦汉地方行政建制和层级设置的研究。 郡县建制的研究,瞿兑之、苏晋仁合著的两汉县政考(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从组织、职权、铨选及课绩、仪制与待遇、令长与属吏、县与州郡的关系等方面对县政展开研究。 劳斡汉代郡制及其对于简牍的参证(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湾大学,年)从组织、职权、铨选及课绩、仪制与待遇、令长与属吏、县与州郡的关系等方面对县政展开研究。 劳斡汉代郡制及其对于简牍的参证(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湾大学,l952年)将文献与简牍资料结合,从郡守的设置、职守开篇,次及丞、掾和都尉,对两汉郡制作了系统的叙述。 劳斡汉朝的县制(庆祝朱家骅先生六十岁论文集,中研院,年)将文献与简牍资料结合,从郡守的设置、职守开篇,次及丞、掾和都尉,对两汉郡制作了系统的叙述。 劳斡汉朝的县制(庆祝朱家骅先生六十岁论文集,中研院,l954年年6月)对县官吏在史籍中的具体表述、县令长的职责、县丞尉及掾属等问题,结合汉简作了研究。 袁刚秦汉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月)对县官吏在史籍中的具体表述、县令长的职责、县丞尉及掾属等问题,结合汉简作了研究。 袁刚秦汉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1996年第3期)认为,秦汉帝国的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从行政意义上讲还是相当有成效的,其中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吸取。 罗先文近期)认为,秦汉帝国的地方政府郡、县、乡三级管理体制从行政意义上讲还是相当有成效的,其中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吸取。 罗先文近20年来秦汉分封制与郡县制讨论综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xx年第5期)对汉代郡国并行和秦汉郡县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许富宏、杨青秦及汉初政权对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及其意义(唐都学刊期)对汉代郡国并行和秦汉郡县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许富宏、杨青秦及汉初政权对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及其意义(唐都学刊xx第年第3期),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理论探索期),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理论探索xx年第4期)都肯定了秦汉确立郡县制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 期)都肯定了秦汉确立郡县制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 边郡建制的研究。 贺昌群烽燧考(文史哲季刊第2期,l940年)据历代史籍对烽燧的记载以及汉简资料对烽燧的称谓,亭燧、邮传、亭候、亭障、营坞与烽燧之间的关年)据历代史籍对烽燧的记载以及汉简资料对烽燧的称谓,亭燧、邮传、亭候、亭障、营坞与烽燧之间的关系,以及烽燧的建筑做了深入考证。 张维华的汉置边塞考略(齐鲁学报系,以及烽燧的建筑做了深入考证。 张维华的汉置边塞考略(齐鲁学报l940年第l期)不仅对“障”、“塞”、“烽燧烽燧”、“亭”、“障”、“斥候”等与边防有关的建制做了论述,还列举了汉代历次重大的边防建设情况。 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等与边防有关的建制做了论述,还列举了汉代历次重大的边防建设情况。 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l964年第l期)对居延边塞各级防御组织的机构和官吏设置,以及不同等级机构和官吏之间的隶属关系作了详细梳理。 期)对居延边塞各级防御组织的机构和官吏设置,以及不同等级机构和官吏之间的隶属关系作了详细梳理。 日永田英正简牍所见汉代边郡的统治组织(居延汉简研究第四章,张学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永田英正简牍所见汉代边郡的统治组织(居延汉简研究第四章,张学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对边郡太守、都尉府机构设置进行了介绍。 年)对边郡太守、都尉府机构设置进行了介绍。 封国候邑和乡亭里建制方面的研究。 王毓铨汉代的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封国候邑和乡亭里建制方面的研究。 王毓铨汉代的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l954年第2期)和汉代“亭”的性质和它的封建统治上的意义(光明日报的性质和它的封建统治上的意义(光明日报l955年年3月月31日)两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亭与乡里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亭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徼循防盗,而不主民事,所以亭上不属于乡官,下不辖里,而只与日)两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亭与乡里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亭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徼循防盗,而不主民事,所以亭上不属于乡官,下不辖里,而只与“邮”发生关系; 二、“十里一乡”的“里”,是乡里,里伍行政组织的,是乡里,里伍行政组织的“里”,“十里一亭”的“里”,是步里之“里”,代表一定的长度和距离。 王毓铨先生的观点在高敏秦汉时期的亭(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代表一定的长度和距离。 王毓铨先生的观点在高敏秦汉时期的亭(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以及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河南师大学报年)以及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河南师大学报l982年第l期)等文章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支持。 张春树的汉代边地上乡和里的结构(汉代边疆史论集(台北食货出版社,期)等文章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支持。 张春树的汉代边地上乡和里的结构(汉代边疆史论集(台北食货出版社,l977年)研究了汉代在河西边塞地区组织与行政制度中最基层单位之一的乡和里的构成、运作及地理分布,详论了居延地区乡里的实际结构(如座落、围墙、里门方位等)、乡与里的对比(约为十里一乡),并由里名的和取义看移民长途迁徙的痕迹与心理状态。 周振鹤从汉代年)研究了汉代在河西边塞地区组织与行政制度中最基层单位之一的乡和里的构成、运作及地理分布,详论了居延地区乡里的实际结构(如座落、围墙、里门方位等)、乡与里的对比(约为十里一乡),并由里名的和取义看移民长途迁徙的痕迹与心理状态。 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的概念释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l995年第5期)则认为“亭”是亭部,即与行政区的里重合一致的监察区,这是一种关于乡、亭、里三者关系较为新颖的观点。 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历史研究是亭部,即与行政区的里重合一致的监察区,这是一种关于乡、亭、里三者关系较为新颖的观点。 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历史研究l997年第6期)认为秦代的乡官包括乡、亭、里、伍等基层政权组织,并论述了这四类基层组织的吏员设置、执掌和乡、亭、里的关系,以及乡官与乡治的关系。 马新两汉乡村管理体系述论(山东大学学报期)认为秦代的乡官包括乡、亭、里、伍等基层政权组织,并论述了这四类基层组织的吏员设置、执掌和乡、亭、里的关系,以及乡官与乡治的关系。 马新两汉乡村管理体系述论(山东大学学报l997年第l期)认为汉代乡村管理有三个系统,一是乡级组织,为乡村管理的基本渠道,二是亭,为乡村治安管理单位;三是里,为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期)认为汉代乡村管理有三个系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人酒店公寓转让协议书
- 化工园区应急救援协议书
- 合同到期自动解除协议书
- 农村用地土地置换协议书
- 大众桑塔纳购车合同范本
- 《租赁合同》的补充协议
- 公司职工之间的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提成点补充协议
- 做花园围栏施工合同范本
- 加拿大钾肥采购合同范本
- 医院免疫检验报告(性激素6项)
- 消失模白区岗位操作规程
-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课-短语句子
-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和治疗我国专家共识
- 表单-公司董监高、股东、核心技术人员调查表(上市或尽调使用)
- 杭汽12MW背压机组运行规程
- 小学综合教研组的工作计划PPT模板下载
- GB/T 7588.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
- GB/T 3406-2010石油甲苯
- GB/T 152.2-2014紧固件沉头螺钉用沉孔
- 幼儿园中班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