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doc_第1页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doc_第2页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doc_第3页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doc_第4页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 xx年第2期(总第117期)理论探讨TH日0RETICAL INVESTIGAT10N No2,xxGenera1Nl o117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袁长洁(黑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o036)C91313A10008594 (xx)02010002新婚姻法第46条确立了我国婚姻法上的侵害配偶权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 从侵害配偶权的视角研究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分析其责任构成、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救济途径。 一、配偶权的概念、特征、内容新婚姻法确立了配偶权。 配偶权是法律赋予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基于夫妻身份而专属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的权利,对方及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配偶权具有 (1)专属性,专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权利,不得转让、不能继承。 (2)排他性,配偶任何一方都不能容忍另一方对自己的背叛以及任何第三者的介入。 (3)支配性,是夫妻共同对配偶身份利益的支配,任何一方不能就配偶利益为单独决定,这是一种平等的非人身的支配权。 (4)其问性,配偶权依合法婚姻的建立而产生,因离婚法律行为而消灭。 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消灭配偶身份,但仍会有一定的身份利益。 配偶权一般认为应当派生出如下权利 (1)受尊重权,夫妻在平等的基础上须相互尊重。 (2)夫妻姓名权,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建立以后均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3)住所决定权,夫妻有选定婚后共同生活住所的权利。 (4)同居权,配偶方要求另一方承担同居义务的权利。 (5)贞操请求权(忠实请求权),配偶一方要求另一方忠实的权利,即另一方必须承担贞操忠实义务。 (6)配偶的人身自由权,按本人意愿从事社会的生产、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7)家事代理权,亦称日常事务代理权。 配偶一方在与第三人就实施日常事务为一定法律行为时,享有代理对方配偶行使权利的权利。 (8)互助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生活中,夫妻基于身份关系而请求对方协作、救助的权利,即另一方承担协作救助的义务。 配偶权在调整婚姻家庭生活中发挥着其他民事权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国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二、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责任构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的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通过对夫妻中无过错一方被侵害的配偶权的救济,达到维护婚姻家庭的平等、健康和稳定的目的。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属民事损害赔偿的一种,适用一般民事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1侵害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客观存在。 判断违法性的标准就是违反法律规范。 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妨害配偶权的违法行为包括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上述行为致使配偶一方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是违反配偶权保护法律的行为。 2有损害事实并导致了夫妻离婚。 侵害配偶权的损害事实,是使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损害的事实。 损害实质是利益的减少、丧失。 根据最高法院 (一)(以下简称“解释 (一)”)第28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 这里的物质利益包括财物、货币、有价证券及财产性权利。 精神利益包括名誉、尊严、荣誉、姓名、忠实等,也包括人的情感。 损害事实包括以下层次 (1)夫妻一方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发生,合法婚姻关系受到破坏。 (2)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损害,特别是贞操利益的损害。 配偶权的权利内容难以实施。 (3)无过错配偶一方造成精神痛苦和精神创伤。 当配偶一方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对夫妻问的相互尊重、体贴、爱情忠实、不背叛等义务的损害,必然造成无过错方精神痛苦与创伤。 (4)为恢复损害而损失的财产,如为治病而花去的钱财。 解释 (一)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赔偿数额,由法官依职权确定。 确定数额要遵守三条原则 (1)考虑对受害人是否起到抚慰作用; (2)考虑对加害人是否起到制裁作用; (3)能否对社会有一定警示作用。 解释对身份利益的保护,适用精神xx1208作者简介袁长洁(1952一),女,河北肃宁人,黑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副研究员,从事人I Zl学、法学、社会学研究。 100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 该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诉请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侵害配偶权当属“其他人格利益”之弹性条款范围内的。 侵害配偶权的违法行为必须有离婚这一结果要件,否则不构成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3侵害配偶权的违法行为与配偶身份利益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这一点比较容易判断。 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必然引起配偶身份利益的损害,只要确认配偶一方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事实存在,即可以认定构成因果关系要件。 4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过错是指具有侵害配偶权的故意,过失不构成侵害配偶权。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合法婚姻关系和合法的配偶身份利益,而希望和放任其损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具备以上四个要件即构成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 三、具体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及其救济根据侵害配偶权侵害主体是否有第三人介人,配偶权侵权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部侵权型;二是内部侵权型。 (一)外部侵权型外部侵权型,是指侵害配偶权的侵权主体由有过错的夫或妻与第三人直接或间接的共同侵害配偶权。 按婚姻法第46条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 1实施重婚行为侵害配偶权。 重婚行为,是有配偶者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 包括法律重婚与事实重婚;婚姻法上的重婚所指范围要比刑法上的重婚罪广泛包括重婚罪与一般重婚关系;法律救济。 因重婚而提出离婚的,先要区分婚姻法上的重婚与刑法上的重婚罪,然后按着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处理。 对一般重婚违法行为提出离婚的,要根据双方的婚姻基础、重婚原因、婚姻状况和子女利益等情况处理。 在追究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的同时,责令加害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补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损害赔偿请求在何时提出,应按解释 (一)第30条规定办理。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侵害配偶权。 根据解释 (一)第2条规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 如果有配偶在外与其他婚外异性公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则属于重婚行为,可能构成重婚罪,应由刑法与婚姻法其他条款调整。 如果有配偶者在外与其他婚外异性自愿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的行为,则属于通奸行为。 在认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时,应从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双方关系的稳定程度等方而把握。 这是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包二奶”、“包二爷”等侵害婚姻家庭行为的丑恶现象的。 法律救济主要是通过“行政救济”来实现的。 公安机关发现有配偶的人与他人非法同居,应令其立即结束姘居,并具结悔过;屡教不改的,可建议其所在的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由公安机关酌情予以治安处罚。 有配偶与他人同居是离婚法定理由,无过错方还有权提请损害赔偿。 而通奸行为不是离婚法定理由,应采取批评教育和道德谴责等综合治理措施。 (二)内部侵权型内部侵权型是同外部侵权型相对而言的,是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法中有关配偶权的规定而实施的对配偶另一方权利的侵害,致使另一方配偶专有配偶身份利益得不到实现的行为。 按照婚姻法第6条规定,主要指以下两种。 1实施家庭暴力侵害配偶权。 根据解释 (一)第1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包括夫或妻)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解释 (一)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不仅仅限于发生在夫妻之间,对家庭其他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也构成家庭暴力。 夫妻之间发生的争吵、打骂,不能一概作为家庭暴力来对待,暴力行为必须在客观上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才能予以认定。 对“性”方面实施的暴力,包含在对身体、精神方面造成的损害。 对配偶实施的家庭暴力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配偶权、健康权或者身体权。 这种侵权行为构成法条竞合。 由于行为人实施的是一个违法行为,受害人可以选择一个诉因起诉,究竟是选择侵害配偶权起诉,还是选择侵害健康权或身体权起诉,由受害人自己决定。 2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侵害配偶权。 虐待配偶,是指夫或妻经常故意地折磨、摧残配偶,使其在肉体或精神上蒙受损害的行为。 虐待可以作为的方式,如打骂、恐吓、强迫过度劳动、限制人身自由;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如不予衣食、任其冻饿、患病不给治疗等。 遗弃配偶,是指夫或妻对患病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配偶一方不尽配偶的抚养、扶助义务,使配偶一方遭受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虐待、遗弃配偶侵害配偶权,与实施家庭暴力行为一样,构成请求权竞合,由当事人选择诉因起诉。 虐待、遗弃行为,有的是犯罪行为,有的不是犯罪行为,或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虐待、遗弃行为,以及没有构成竞合的单纯的虐待、遗弃行为,都可以请求侵害配偶权的离婚损害赔偿。 3内部侵权型的法律救济。 婚姻法第 43、 44、45条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受害人的救助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1)劝阻、调解。 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含配偶,下同)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委会、村委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2)公安机关的制止。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委会、村委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3)行政处罚。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