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案.doc_第1页
赤壁怀古教案.doc_第2页
赤壁怀古教案.doc_第3页
赤壁怀古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导入新课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元丰二年,44岁的苏东坡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田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欣赏苏轼赤壁赋墨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学生介绍苏轼及本文写作时间。47岁时写就。三、解题“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赤壁”(东坡赤壁全景图片)、“怀古”(怀古诗):古迹古代事件或人物(记叙、写景)议论抒情古诗分类:咏物抒怀、山水田园、民生爱国、惜别送别、思乡怀远、边塞征戍诗、爱情怨女诗、咏史怀古诗。 四、朗读全诗典故: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洒脱有气势。1学生试读。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2听录音。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3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五、品读上片1如果那位幕僚说起的关西大汉唱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应该是哪一句最适合这样唱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这句应该读这样得有气式势?注意(大)江,淘(流、淌)淘的程度“尽”,淘些什么(风流人物)。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国演义的插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不等同于“英雄人物”。老师总结:开头三句,从滚滚东流的江水入手,用“浪淘尽”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已经消逝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从古至今,江水永是流淌,而人的生命有限,表现出无限惆怅。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在湖北蒲圻。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相得益彰。 3“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能否抓住几个字来分析?复习诗歌鉴赏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或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乱”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穿”写出了山崖刺破青天的气势。“惊”的繁体字“驚”,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使人听出水石相拍的声音。“卷”展现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这两句分别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往高处写,惊涛拍岸是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比喻的手法概括赤壁之地的景物特征,语言简洁精辟;亦用起兴的手法引出赤壁之地的英雄人物,由状景过渡到述人,“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运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词句) 承上启下。“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是三国这段时期。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坡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六、品读下片5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据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又过了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这里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在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然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其用意何在?小乔初嫁,意在突出周瑜英气勃勃、春风得意的少年将军形象。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苏轼为什么如此景仰周瑜?因为苏轼也有报国之心、建功之志!然而,眼前词人被贬黄州的处境和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相抵触。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所以,当词人一旦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就情不自禁的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这里多情应笑我正确的语序为应笑我多情。这里的多情与“多情自古伤离别”有何不同?多情: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前面的离别之情不同。词人的早生华发与周瑜的雄姿英发互相映衬周瑜愈显年轻有为,苏轼愈显壮志难酬!7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 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急进的措施。这使苏轼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容于新党。先是自请外任,而后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传颂千古、光照日月的赤壁诗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仕途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苏轼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相似之处,苏轼又喜欢与僧人往来,使苏轼的思想又受到了释家的的影响。而这三种思想我们都可以从赤壁诗文中找到踪迹。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极力地歌颂周瑜,表现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正是苏轼内心深处永远不可能磨去的建功立业的大志,哪怕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那种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报效朝庭的思想也没有从诗人的心里消亡。在前赤壁赋里,苏轼仍念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贬,苏轼也没有忘记心中的美人,那个并不一定很圣明的国君。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里,君就是国,不忘君,就是不忘国。苏轼时时不忘儒家的要求,天下的兴亡,总在他的心里。 然而当想到自己功业未成,想到种种失意,苏轼又流露出浓厚的悲凉,慨叹着“人生如梦”。在怀念英雄人物的同时,他又感慨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时候,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诗人的心:“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苏轼的技巧炉火纯青,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8这是一首豪放词,那么它的豪放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1、 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因此,我们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9对比赏析: 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