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体重控制PPT课件.ppt_第1页
肥胖与体重控制PPT课件.ppt_第2页
肥胖与体重控制PPT课件.ppt_第3页
肥胖与体重控制PPT课件.ppt_第4页
肥胖与体重控制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与体重控制 1 肥胖与体重控制 肥胖概述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的评价肥胖的类型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的预防与控制特殊人群的处理 2 肥胖概述 概念 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948年WHO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 3 古代人士对于肥胖的看法 饮食鉴 元 朱丹溪 指出卷彼眯者 因纵口味 五味过之 疾病起 山野贫贱 淡薄是谱 动作不衰 此身亦安 寿世保元 明 龚延贤 指出善养生者养内 不善养生者养外 养内得以恬脏腑 调顺血脉 使一生之流行冲和 百病不作 养外动恣口腹之欲 极滋味之穷饮食之乐 虽肌体充腴 容色悦泽 而酷烈之气 内蚀脏腑 精神虚矣 安能保膈太和 以臻遐龄 人之可畏者 衽席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 过也饮食因素与起居作息对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肥胖为患是一种过食之罪 4 脂肪细胞的分类 白色脂肪细胞 血管 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细胞的来源有三个 食物中的脂肪在肝脏由葡萄糖合成的脂肪由脂肪细胞自身利用摄入的葡萄糖和脂肪酸合成的脂肪棕色脂肪细胞 血液供应丰富 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 呈棕色 特性是可以产生大量热量 使全身体温增高棕色脂肪分布在颈 肩 肩胛间区和腋窝等处新生儿棕色脂肪占体重的2 5 出生第一年开始减少年老并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饥饿时 棕色细胞又增多 5 人一生中容易发胖的的几个时期 胎儿30周至出生前婴儿期 出生到1岁 青春发育启动期 10 11岁 15 18岁48 50岁 6 瘦素 58年发现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食欲 增加产热和活动以消耗脂肪 减轻体重的作用人体分泌呈夜高昼低 午夜至清晨瘦素水哦平最高 中午至午后最低饱食后升高 饥饿 禁食 寒冷时降低 返回 7 肥胖的流行状况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1999年有61 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病 高血压 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8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59年 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 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调查 9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 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 8 2 0亿肥胖率为7 1 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 0 和12 3 儿童肥胖率已达8 1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 成人超重率上升39 肥胖率上升97 10 高血压患病率 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 8 人数1 6亿多与1991年相比 患病率上升31 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 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 中小城市 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 4 18 8 21 0 19 0 20 2 12 6 11 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情况比较 12 糖尿病患病率 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 6 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 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相比 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 6 上升到6 4 中小城市由3 4 上升到3 9 返回 13 肥胖的评价 14 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 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指数测试 BMI 腰围与腰臀比 WHR 15 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 男性30岁以下为14 20 30岁以上为17 23 超过30 即为肥胖 女性30岁以下为17 24 30岁以上为20 27 超过35 即为肥胖 16 身高体重指数测试 BMI BMI 体重 KG 身高的平方 M2 17 世界肥胖标准 WHO对成人BMI的划分 18 亚洲肥胖标准 WHO肥胖专家顾问组 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和腰围标准 19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20 腰围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 即中心性肥胖 程度的最简单 实用的指标男性正常腰围小于85厘米 不大于95厘米女性正常腰围小于80厘米 不大于90厘米 21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危险的关系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22 腰臀比 腰臀比测试测量腰围时 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 并在呼气结束时测量测量臀围时 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用腰围除以臀围 得出腰臀比 选自Power s K totalFitness 1999 23 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 BMI 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 4倍 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 3倍男性腰围 85厘米 女性腰围 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 5倍 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 5倍 返回 24 肥胖的类型 25 肥胖的类型 中心型肥胖 苹果形肥胖 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 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些人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周围型肥胖 梨形肥胖 脂肪堆积以臀部 下肢为主这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26 肥胖的类型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 以上继发性肥胖 返回 27 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肥胖的起因是机体能量的入超导致能量入超的原因包括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既摄入过多而又消耗过少 28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 40 双亲均为肥胖者 子女中有70 80 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 特别是母亲 为肥胖者 子女中有40 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 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 29 环境和社会因素 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 30 进食过量 早 晚餐各占30 午餐占40 能量摄取不合理高脂肪 高热量饮食 31 体力活动过少 交通工具职业性劳动家务劳动沙发 电视 土豆文化 32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的影响家庭成员减少 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 食品生产 加工 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 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政策 新闻媒体 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 返回 33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34 肥胖及超重的危害 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 糖尿病 某些癌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 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 导致自杀率高 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 35 超重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肥胖与高血压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与血脂异常肥胖与代谢综合症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36 肥胖与高血压 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BMI 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 4倍 男性腰围 85厘米 女性腰围 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 5倍肥胖持续时间越长 尤其是女性 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 使血容量 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 血压也随之降低 37 肥胖与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 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 24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 0倍BMI 28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 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 85cm和 80cm时 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 2 5倍 38 肥胖与2型糖尿病 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 发生胰岛素抵抗 对胰岛素不敏感 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 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 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 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 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39 肥胖与血脂异常 BMI 24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2 5倍BMI 28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3 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 5倍BMI 24和 28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BMI在24以下者的1 8倍和2 1倍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1 8倍 40 肥胖与代谢综合症 以下几个因素聚集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异常高 41 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BMI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 指急性心肌梗塞 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 的发病率随BMI的上升而增高 42 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 在脖颈 胸部 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过多 使胸壁的运动受阻 在躺下时上呼吸道变窄和气流不通畅引起呼吸困难血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血氧低可抑制呼吸中枢 出现暂时窒息现象 43 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并经常存在胰岛素抵中心性肥胖患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性激素平衡被破坏 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常有排卵异常 雄激素过多 往往伴有生殖功能障碍 44 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 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 腹部脂肪堆积者的危险性更大腹部脂肪比较容易分解 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 肥胖常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45 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 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较多肥胖者痛风的发生率较高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是在关节内由于尿酸盐形成的痛风石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 46 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发福 富裕的象征社会体格焦虑暴饮暴食是肥胖患者中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常常出现 无法控制的食欲亢进 大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 返回 47 肥胖的预防与控制 48 肥胖的预防与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2003年3月10日 49 超重及肥胖者的饮食建议 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避免吃油腻食物和吃过多零食 少食油炸食品 少吃盐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 控制食欲 七分饱即可尽量采用煮 煨 炖 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 用少量油炒菜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 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进食应有规律 不暴饮暴食 不要一餐过饱 也不要漏餐 50 减重膳食原则 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既要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 又要使热量的摄入低于机体的能量消耗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 如谷类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注意饮食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系指一定体积的食物或膳食所产生的能量 即选择体积较大而所含的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 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 20 60 65 和25 左右 51 减重膳食原则 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 如肥肉 内脏 蛋黄 建议采用中等降低能量的摄入并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做法 使体重逐渐缓慢地降低到目标水平 因此 最好使其每天膳食中的热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 3 这是达到每周能降低体重0 5公斤的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低能量减重膳食一般设计为女性1000 1200千卡 天 男性1200 1600千卡 天 或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 500千卡 避免用极低能量膳食 即能量总摄入低于每天800千卡的膳食 在用低能量饮食时 为了避免因食物减少引起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 应适量摄入含维生素A B2 B6 C和锌 铁 钙等微量营养素补充剂 52 减重运动原则 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 运动与饮食控制结合 使能量产生负平衡提倡采用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中小运动强度为主 53 不同持续运动时间中糖和脂肪的供能比例 54 不同减体重措施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比较 55 减重过程中的运动注意事项 创造尽量多活动的机会根据设计的减体重目标 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 男 女分别为4 8 7 0和3 3 5 1千卡 分钟 而低强度活动则分别是1 9 4 6和1 4 3 2千卡 分钟 如用心率来大致区分 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量时的心率为100 120次 分钟 低强度活动时则为80 100次 分钟 肥胖者对体力活动量的安排应根据其体能 年龄和兴趣等因素进行增加体力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对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安排要恰当 56 超重及肥胖者停止运动的指症 心跳不正常 如出现心率比日常运动时明显加快 心律不齐 心悸 心慌 心率快而后突然变慢等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胸部 上臂或咽喉部疼痛或沉重感特别眩晕或轻度头痛 意识紊乱 出冷汗或晕厥严重气短身体任何一部分突然疼痛或麻木一时性失明或失语 返回 57 明确运动不是万能的 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将减少热能摄入与运动结合起来运动不能改变腺体大小 如乳房 但可以通过运动 胸肌增强 胸围可能有所增加没有轻松省力而达到效果的运动 返回 58 特殊人群的处理 59 女性 妇女在进入中年以后 往往由于生活比较安定 家庭负担减轻 内分泌发生变化 如更年期以后雌激素分泌减少 体脂蓄积增加而发胖我国一些大城市中老年女性的超重率高达40 肥胖妇女中骨关节病和胆囊病的患病率较高 在反复减重和减重后体重反弹者中更为常见 值得引起注意 60 老年人 65岁以上者 对体重超重尚未达到肥胖程度的老年人 适当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对他们的健康是有益的对老年人不必过分强调减重 而防止体重继续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进行减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