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稳态的生理意义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3.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毛细血管壁 血浆 组织液 淋巴循环 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第二章 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考点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 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2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过程及特点传递结构:突触(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考点3 人脑的高级功能1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脊髓。2人的语言中枢位置:大脑皮层。涉及人的听、说、读、写。考点4 动物激素的调节1 激素的产生: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本质:蛋白质(如:胰岛素)类固醇(性激素)2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进入细胞氧化分解成H2O和CO2,合成肝、肌糖原,转变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调节过程 :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血糖下降恢复正常。反之亦然。(注: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细胞代谢 反馈调节4反馈调节的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5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协同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考点5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防卫功能: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少数抗原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绝大多数抗原) 再次侵入,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 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 2、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 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密切接触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部位: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1 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植物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因而背光侧生长的快。植物发生向光弯曲生长。备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2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补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处理枝条) 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萘乙酸,2、4-D)考点2 其它植物激素的作用赤霉素:促进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 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计数时: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50 :N10 :40 N 200只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数量时间0ABKA为“J”型曲线:条件:理想条件、无阻力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特点: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种群数量连续增长。B为“S”型曲线:条件:有阻力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K/2时最大。考点3 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种间关系甲:互利共生乙:捕食丙:竞争4.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对光的利用与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与食物种类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考点4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初生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 生态系统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b.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c.消费者:动物 d.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备注: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生态系统的功能: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食物链 (营养结构) 无机环境 生产者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消费者 分解者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考点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光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备注: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生产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无机环境 备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形式为CO2; 在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为有机物消费者 分解者考点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 例如:光、声、温度、湿度、等信息的种类 化学信息 例如:生物碱、有机酸、等 行为信息 例如:生物的行为特征 信息传递的作用: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考点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