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述评 基于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述评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和基于经济学的制度经济学两个流派的视角,对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包括制度企业家的性质、制度的类型、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制度变迁的机制、经验研究的集中点。 结果表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前因后果,制度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驱使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机制。 并对整合两个流派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建议。 关键词制度企业家精神制度理论制度经济学引言Eisenstadt (1980)引入“制度企业家(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作为动员资源变革、建立制度以有利于利益代理人而扩展了制度理论的研究领域。 制度经济学家也引入了各种术语,例如“制度企业家(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和“产权企业家(property rightsentrepreneur)”(Anderson and Hill,xx),以概念化追求自我利益发起制度变革获取经济利益的代理人。 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自此演进为两个并行的流派制度理论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理论,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理论。 制度理论在历史上集中研究组织的同质和同构行为的制度化(DiMaggio and Powell,1983),但在近些年来的文献中开始研究制度环境的内生变迁。 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理论文献的出现,这些文献集中研究追求自我利益的代理人利用资源来改变或建立制度结构(Battilana etal.,xx)。 制度经济学家也考虑在驱动制度变迁中追求自我利益的代理人的作用(Coase,1974)。 在近些年的文献中,Anderson and Hill (xx)使用“制度企业家”术语描述那些致力于建立和重组产权及其他制度结构以利用经济机会者。 他们认为,传统的企业家是那些通过采用新方法生产新产品的人,而制度企业家要设计新的制度安排,影响制度变迁以获取经济价值。 虽然把理性和自我利益引入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学的研究,使得制度理论更接近于制度经济学,将文化的和社会的观点引入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的研究,使得制度经济学更接近于制度理论。 然而二者对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方法仍然保持分离的状态。 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比较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学者都研究了制度企业家精神,认为个人在寻求自我利益时会能动地推动制度变迁。 两个流派研究制度企业家精神的视角都背离了其学科关于个人和制度关系的主流假定。 制度理论的研究较大地偏离了其传统的同构性和制度特征的中心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并且它能够解释人的行为。 这两个视角都强调了把人的行为和能动作用应置于经济学和社会制度研究的中心。 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是在社会方面构建的规则体系或行为规范,以产生例行常规的行为(Jepersson,1991)。 近年来,制度理论学家也提倡在形成和破坏制度方面要强调能动的、有目标的行为的作用。 这个方法假定个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中,改变制度环境使其与他们的个人目标相一致。 他们使用“制度企业家”作为代理人,“制度企业家”利用资源改变或建立制度结构(DiMaggio,1988)。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和市场运行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制度的效应。 制度是“人类设计的约束,约束形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North,1990)。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被追求自我利益者的行为推动处于持续演化和变迁的状态(Anderson andHill,xx)。 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分歧。 制度理论采用了更加社会学的方法,集中于组织学的领域及行动者怎样合法地从事企业家精神的活动。 制度经济学更集中于通过建立法律和政策以实施产权,这些学者常常认为制度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本文总结了基于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制度企业家精神的文献,比较了两个流派在解释制度企业家的性质、制度类型、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制度变迁的机制以及经验研究的集中点等方面的异同(见表1)。 (一)制度企业家的性质1.制度理论。 在制度理论的视角下,制度企业家认识到了制度的过时,设计新的制度安排,并从事各种策略(例如,贮藏资源,动员投票人等)进行制度变迁(DiMaggio,1988)。 因此,制度企业家反映了制度状况并且能够挑战现存的规则和实践;制度化他们拥护的规则和实践。 制度理论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视角的特征是企业家是一个制度的创新者或者制度变迁的代理人,是由广泛的动机所驱使(Dacin Goodsteinand Scott,xx),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中起作用。 这些企业家被职能或经济压力所激励、政治的或社会的力量所激励,在实现他们的目标中,制度企业家会发现在其组织中或更宏观的背景下制度重构的机会。 2.制度经济学。 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中,企业家被认为是驱动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角色。 实际上,对于制度企业家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North and Thomas (1970),他们把商人和企业家看作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制度创新的推动者。 当明确地表述企业家时,制度经济学家使用了很多术语制度企业家(Anderson andHill,xx),产权企业家(Anderson andHill,xx),公众的企业家精神(Schneider Teskeand Mintrom,1995),内生的制度变迁(Escobal Agredaand Reardon,2000),政治企业家(Ruttan,xx),制度创新(North andThomas,1970)和制度设计(Ruttan,xx)以刻画企业家的特征。 3.二者的比较。 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概念化了制度企业家作为制度创新者或者制度变迁的代理人,促进了新的制度安排。 然而,由于制度理论不追求经济方面的自我利益,从而具有更宽泛的视角,其文献中制度企业家被充分地概念化为制度的创新者。 由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限定了企业家在寻求制度变迁中是带有经济目的、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者,因此,它对制度企业家的描绘较狭窄。 (二)制度类型1.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文献中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描述了很多种制度。 例如私人的协议和习俗(Leblebici etal.,1991),职业化实践的变化(Greenwood Suddabyand Hinings,xx),共同技术标准的发起(Garud Jainand Kumaraswamy,xx)。 绝大多数的制度类型可分为实践。 学者们研究了标准实践的变化怎样导致会计学(Greenwood and Suddaby,xx)、共同基金(Lounsbury andCrumley,xx)和公司的社会责任(Dejean Gondand Leca,xx)等领域的变化。 标准。 标准代表了把实践组织成自愿的规则集合,能够引导行业的演进。 Rao (1994)认为,在高技术行业,标准的建立和使用已经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标准也被行业层面的贸易协议或者外部的利益共享者的行为所影响。 政策。 制度理论近来的研究集中于法人企业或者贸易协会层面的制度企业家,他们试图影响国家层面的政策。 Ingram andRao (xx)详细描述了连锁店主努力影响法律环境并且合法化连锁店模式。 在这些分散的个人的努力下,制度企业家精神已成为国家层面(Child Luand Tsai,xx)和全球环境政策的基本影响因素(Wijen andAnsari,xx)。 2.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有正式的书面规则(例如宪法、法律、产权)和非正式的约束(例如习俗和行为模式)。 Williamson (2000)对制度从最高层面的潜在的规范、传统、惯例到最低层面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了分类社会嵌入。 在最高层面上,社会嵌入由非正式的制度组成,例如规范、文化因素、习惯、行为模式和传统。 这些制度具有高度惰性,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改变(DiMaggio andPowell,1983;Williamson,2000)。 制度经济学的学者更多地研究了制度的作用,例如思想意识、文化、合作以及群体规范的出现(Tan,xx;Ogilvie,xx)。 制度环境。 在中间层面上,制度环境由正式的规则组成,例如产权和政府职能,包括政策(Williamson,2000)。 制度环境是制度经济学历来研究的中心点,特别是对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 学者们首先研究了正式产权的作用,它界定了关于一项资产的优先权、责任和个人的义务(Libecap,1989)。 20世纪70年代,在制度经济学的文献中开始出现评估产权的内生形成的研究,这些研究论述了个人采用新制度的动因(Guinnance andMiller,1996)、管理机制和各种产权设计的经济后果(Alston Libecapand Schneider,1996)。 除产权之外,在此层面上学者们论述了政府政策的出现,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决定因素、变化的过程和于政府立法的结果(Binswanger andDeininger,1997;Schnellenbach,xx)。 管制。 最低层面上是制度如何被组织并被实施(Williamson,2000)。 前两个层面是指非正式的和正式的游戏规则,而管制是指游戏怎样进行(Williamson,2000)。 这个领域研究的中心点是制度企业家设计、执行某种制度并形成激励的机制和合约。 尽管以上三个层面的制度常常被孤立地研究,但在很多文献中也研究了不同层面或类型的制度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演化。 3.二者的比较。 关于制度类型的研究,制度理论的研究集中于非正式的和社会嵌入的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正式的和宏观层面的制度,如政府政策和产权安排。 两个流派尽管在制度的最高层面的研究存在分歧,但在更低层面上是一致的,特别是研究制度的管制层面。 两个流派都研究了秩序和组织是内生地被设计以解决协作问题。 所不同的是,制度理论主要强调私人协议和惯例的作用,制度经济学更多地集中于订立合约和自我管制方面的问题的研究(Anderson andHill,xx;Casari,xx)。 (三)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1.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研究认为各种动机和条件在导致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发端中具有重要性。 综合各类文献,将其分类为外部压力(Oliver,1992)。 制度企业家会对职能、政治、社会压力做出反应以挑战现存的制度结构(Oliver,1992)。 职能压力与环境变化有关,例如竞争和需求。 政治压力于权利和利益的变化,促使个人质疑制度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制度变迁源自于政治。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出现于社会规范的变化和期望以及社会冲突中)也能导致制度变迁。 权利和合法性(Beckert,1999;Garud Jainand Kumaraswamy,xx)。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解释为组织对于社会中恰当的或令人合意的实践的遵守(Suchman,1995)。 合法性被描述为组织从环境中获得并用来实现目标的资源。 当制度企业家使选举人相信他们提出的新的组织形式是必要的、正确的和有用的,则这个组织形式趋于合法(Snow andBenford,1992)。 权利对于合法化是一个稳定的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驱动力量,因为有权利的行动者能够形成依赖于他们利益方向的制度环境(Lawrence,1999)。 组织结构。 在组织中制度变迁的程度依赖于组织结构和企业家在组织中的地位(Maguire etal.,xx)。 成熟的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及行为模式。 新兴组织缺少合作结构并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Maguire etal.,xx)。 制度企业家的特征(Kraatz andMoore,xx)。 制度理论的研究表明,背景、经验、个人的社会资本影响制度企业家精神的活动(Dorado,xx;Seo andCreed,xx)。 例如,于执行了特殊实践的组织中的企业家将更可能在他们的新组织中执行这个实践。 2.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制度企业家精神背后的经济动机。 追求利益的行为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Lacroix andRoumasset,1990)。 当企业家从新制度的执行中获得的收益超过执行成本时(Alston Libecapand Mueller,1999),就产生了新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集中于对制度发展的成本和收益之间权衡的因素,包括外生的冲击例如需求、供给、技术和文化的变化(Alston eral.,1999;Ogilvie,xx;Ruttan,xx)。 此外也讨论了交易成本减少作为制度变迁基本动机的潜力(North andThomas,1970)。 需求与供给的变化。 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对企业家产生激励以促使其变迁制度(Bromley,1989;Ruttan,xx)。 例如当需求上升资源变得稀缺时,这对于个人对有限的资源推行产权具有更强的激励性(Alston etal.,1999;Alston etal.,1996)。 技术变化。 技术变化驱使企业家建立新的制度体制。 例如,Ruttan (xx)认为20世纪50年代高产出的稻谷品种技术在菲律宾导致了制度的重新设置用次租赁协议以分享原先的租赁合同、转租的承租权制度均衡了市场条件。 文化方面。 制度经济学文献近来更多关注思想意识和文化成为制度变迁的驱动因素(Tan,xx;Ogilvie,xx)。 尤其当一定的文化资源可得时,制度企业家精神的行为更容易发生(Ruttan,xx)。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对激励企业家进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作用(North,1990)。 交易成本是与转移、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是一个经济制度的函数。 因此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减少交易成本是制度变迁中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Coase,1974;North andThomas,1970)。 3.二者的比较。 在研究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决定因素时,制度经济学文献主要集中于经济激励;制度理论文献则采取更宽泛的职能和社会的驱动力以设计新的制度安排,更多地注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驱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例如,Finbow,1993;Tan,xx)。 然而在有些文献中,制度理论也承认经济因素和市场条件在影响制度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中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的进展也使得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更加接近。 (四)制度企业家精神机制1.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文献讨论了企业家设计并实现制度变迁的各种机制,包括如下方面合作和集体行动。 制度理论的研究注意到了在构建新的制度结构中合作和集体行动的作用(Fligstein,1997;King andSoule,xx)。 实际上,制度企业家被变通性地定义为“具有社会技能的行动者”,制度企业家对于维持其集体身份并把不同群体的利益整合在一起负有责任(Fligstein,1997)。 他们的利益趋同集体行动,从而影响宏观层面的制度(Zucker,1988)。 政治策略。 政治策略例如建立联盟和激励行为,这也是制度理论经验研究的焦点。 Levy andScully (xx)把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特征描述为战略行动。 制度企业家精神被解释为集体行动的代理人,而不是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构造制度框架。 在制度企业家的政治活动中,他们构造制度框架,并描述他们倾向的制度设计以吸引最广泛的受众。 Rao (1998)发现构造框架在消费者协会的建立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合法化效应。 理论化和职业化。 理论化,对抽象的连锁因果关系进行分类,一般被看作是对制度企业家非常有用的(Greenwood HiningsandSuddaby,xx),Greenwood发现理论化的用途在加拿大的会计业公司的职业化中发挥支配作用。 2.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集中于研究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和结果,而不大强调机制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这个流派重视制度企业家精神的机制(Anderson andHill,xx),其研究可分为两个分支集体行动和利益集团的作用。 制度经济学文献中阐述了利益集团在影响制度变迁方向上的重要性,制度一般会朝向利益集团支持的方向变迁,因为利益集团的声明使人们相信他们在正式制度的发展中倾向于积极的行动。 制度变迁选择的资源和策略。 尽管资源和权利的关系曾经被制度经济学家所忽略,但是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资源在决定制度变迁中的重要性。 Goldberg (1974)研究了公司在改变规则时资源禀赋的重要性,主要评判了资源的边际贡献。 在研究制度企业家采取的策略方面,制度经济学文献主要集中于个人怎样组织各种管理机制(例如,契约的形式)以从事经济活动(Acheson,1987;Anderson andHill,xx)。 3.二者的比较。 在制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文献中,制度变迁的机制被描述为政治过程。 事实上,两者都认识到利益集团的重要性和制度变迁方向的冲突。 在解释变迁的机制中,制度理论的方法更关心共同参与和集体行动的作用。 经济学家也认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焦点放在导致集体参与的特征上(集团的规模,资源的贡献,不存在搭车问题),而非集团发展新的制度安排的策略(Casari,xx;Ostrom,1990)。 (五)经验研究的集中点1.制度理论。 基于制度理论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经验研究集中于描述制度变迁的前因和机制(Maguire etal.,xx)。 这个方法的性质强调了定性研究,并集中在组织学的领域。 2.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倾向于用长期的视野分析给定的社会或集团中的制度变迁。 正如North andThomas (1970)所说,经济制度特别是产权,一般被经济学家当作参数,但它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是清晰的变量,历史地受到根本性变化的影响。 因此,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经验研究的观点,主要由一个相对长时期制度演化的历史性的描述主导。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或在不同情况下对制度变迁的比较(Grantham,1980)。 3.二者的比较。 这两个流派更倾向于定性的、历史的描述。 近些年在制度理论领域,试图利用大量的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检验关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理论。 因为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传统上论述了个人的行动以促使制度变迁,这通常度量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制度理论的研究更多地基于案例的研究。 未来可能的研究整合(一)将制度经济学整合进制度理论视角的研究机会基于制度理论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主要指派了组织学的领域作为分析的层面。 在未来的研究中,制度理论流派可能主要得益于从制度经济学引入若干方面进行整合一是扩展典型研究制度的类型;对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制度理论视角能够得益于检验由制度经济学家研究的制度类型。 二是评估制度的演化。 三是在整合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上,基于制度理论的制度企业家精神能进一步发展市场和制度设计之间的关系(例如,Bromley,1989;North,1996)。 四是进一步研究制度变迁的后果和结果也是有益的。 在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上,制度理论研究能够促进研究制度设计的非计划的后果和社会上有害的不利效应。 (二)将制度理论整合进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机会制度经济学家目标在于预测实现或禁止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 未来的研究继续进行这个层面的这个中心点的分析时,在研究制度企业家精神中制度理论能够告诉制度经济学很多信息。 这样的机会是特别成熟的在理解经济发展怎样被影响一是在整合制度理论的观点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权力和它与产权的关系怎样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二是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明晰制度企业家精神本身怎样被社会制度促进或禁止,以及社会制度影响内生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三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能够扩展他们对于制度变迁发生的机制的评估。 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检验集体的动员和利益集团的资源配置怎样影响制度的演化。 四是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企业家精神研究也能得益于检验宏观层面的认识的框架和逻辑学,对于制度企业家精神的可能性和性质的认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1.Eisenstadt,S.N.Cultural Orientations,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and SocialChangeComparative Analysisof TraditionalCivilizations.The AmericanJournal ofSociology,1980,85 (4)2.Anderson,T.L.andHill,P.J.Cowboys andcontracts.The Journalof LegalStudies,xx,31 (2)3.DiMaggio,P.J.andPowell,W.W.The iron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and collectiverationality in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1983,48 (2)4.Battilana,J.,Leca,B.and Boxenbaum,E.How ActorsChange InstitutionsTowards a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Annals,xx (3)5.Coase,R.H.The lighthousein economics.The Journalof Lawand Economics,1974,17 (2)6.Anderson,T.L.andHill,P.J.The notso wildwild westProperty rightson thefrontier.Stanford,CA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xx7.Jepersson,R.L.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Effects,and Institutionalism.In WalterW.Powell andPaul J.DiMaggio(Ed.),The NewInstitutionalism inOrganizational Analysis143-163.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918.Dimaggio,P.Interest andagency ininstitutional theory.In L.Zucker(Eds.),Institutional patternsand organizations3-22.Cambridge,MABallinger,19889.North,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10.Dacin,M.T.,Goodstein,J.and Scott,W.R.Institutional theoryand institutionalchangeIntroduction tothe specialresearch forum.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xx,45 (1)11.North,D.C.andThomas,R.P.An economictheory of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0693-2014塑料薄膜与水接触角的测量》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Unit 10-Unit 1 书面表达与范文
- 新解读《GB-T 8770-2014分子筛动态水吸附测定方法》
- 新解读《GB 31177-2014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及管理规范》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 重庆产后瑜伽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乐理知识培训班课件
- 课件-火力发电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集
- 老年人认知症培训课件
- 《日语1》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安装埋设考证表样、施工期观测精度和限差
- 2024年泰州海陵区数产集团所属泰州城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际音标卡片(打印版)
- 翁建平MODY识别与诊疗培训课件
-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 防火防烟分区检查
- 《小学开学第一课: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班级班规》课件
- 农产品营销的渠道策略讲义
-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市场应用现状
- 幼儿园行政工作保密协议
- 环境监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