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评分操作细则.doc_第1页
2011年评分操作细则.doc_第2页
2011年评分操作细则.doc_第3页
2011年评分操作细则.doc_第4页
2011年评分操作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评分操作细则第二大题第9题(3分)(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评分操作本题答案必须是在文中作了具体“阐述”的“文法”,有“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共4种。 能答出上述4种中的任意3个即可,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即列举时,没有答出如示例中的完整概念,只是答出了其主要概念或摘录相关意思的句子,正常给分。只是在文中提到但没有作具体“阐述”的“文法”,如“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答出后不给分。示例:1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3个即可。3分。标答。)2用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减少剪力中国建筑的彩画瓦作做法(3分。符合标答。)3屋顶的“瓦作做法”在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剪力,消除梁折断危机的“文法” 梁枋上的彩绘,用“青绿点金”(3分。符合标答。)4斗拱承托梁枋,减少了剪力,消除危机。瓦作做法:内中木构,举架法的逐渐升高而成。彩画做法:主要用冷色,以金点缀。(3分。符合标答。)5梁柱间过渡部分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折断危机。这是一种文法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及杰出姿态的瓦作做法瓦作做法檐下艺术彩画作做法。(3分。符合标答。)6中国建筑文法有: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屋顶是“瓦作做法”油饰是“彩画作做法”砖石是“石作做法”,结构中“举架法”垒进而成(2分。列举不是本文阐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7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瓦作做法(2分。列举不是本文阐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不给分。)8骨架结构初步方法,“梁架”,消除梁断危机天然材料修整,榫卯衔接规格化“瓦作做法”,结构中“举架法”垒进而成(2分。列举不正确。)9用斗拱承托梁枋,消除梁折断的危机瓦垒进长高,发挥结构上的作用梁枋“青绿点金”,柱门红或黑,用作油饰。(2分。列举不正确。)10.骨架结构初步方法,利用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托住上面的梁枋;屋顶的“瓦作做法”;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2分。只列举对2个“文法”。)11中国系统的“梁架”结构,“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1分。只列举对1个“文法”,另2个列举的不是本文阐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12使用“斗”和“拱”,消除梁折断的危机将每一构材的做法规格化石作做法(1分。列举正确。)13梁架、砖石、墙壁(1分。列举“梁架”正确。)第四大题第13题(10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评分操作第小题(4分)译出全句大意给1分;“衣”“封”“树”3处,译对1处给1分。(大意与关键字词不重复扣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意思理解大体正确。“衣”(y),动词,可译为“盖”“覆盖”“掩盖”“盖住”“裹”“裹住”“包裹住”“卷着”等;“封”,动词,可译为“起坟”“起坟堆”“起山坟”“封土”“堆土”“用土封”“封闭” “密封”等;“树”,动词,可译为“种树”“植树”“栽树”“树碑”“立碑”等。示例: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4分。标答。)2. 古代所葬之人,用很厚的柴草裹在他身上,将其埋在荒野中,既不起坟也不种植树木,后来的圣人将其演变为棺材。(4分。符合标答。)3.古代埋葬人,用薪柴当作死者的厚衣,埋藏在野外,不封闭不种树,后世贤明的人用棺椁来交换。(3分。“衣”错译。)4.古时候安葬的人,用厚厚的柴薪卷在他们的身上,藏尸在山野之中,不封地不立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木代替它。(3分。“封”错译。)5.古代人下葬,用柴火做成衣服厚厚穿在身上,藏匿在田野里,不封闭不建坟墓,后世的有道德的人用棺椁将其替代。(2分。“衣”错译,“树”漏译。)6.古时候埋葬别人,用木材大量地覆盖他的身体,藏在野外,后代圣人改变风俗用棺材下葬。(2分。“封”“树”漏译)7.以前的人下葬,穿着很厚的衣服下棺,埋葬在野外之中,不封住也不树碑,后世的圣贤人士都可以容易棺椁。(2分。“衣”错译,大意错。)8.古代的人下葬,厚衣的用钱,藏在中野的地方,不封名号,不树碑,后代的人很容易找到。(1分。“衣”“封”错译,大意错。)9.古时候安葬的人,丰厚的衣物用来穿戴,安葬在山野中,不密封没有树木,后代的圣人更改它为棺椁。(1分。“衣”“封”“树”错译。)10.古代的葬者,把好的丰厚的衣物,埋藏在山野中,不压抑也不倡导,后代圣人可以打开他的棺椁。(0分。“衣”“封”“树”错译,大意错。)第小题(3分)译出全句大意给1分;“亡”“凿”2处,译对1处给1分。(大意与关键字词不重复扣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意思理解大体正确。“亡”,动词,可译为“逃跑”“丢失”“掉了”“不见了”等;“凿”,名词,可译为“洞穴”“开凿的地方”“空隙”“墓穴”“墓室”“墓地”等。示例:1.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3分。标答。)2. 在这之后放牧的童子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始皇陵被凿开的洞中,放牧的人拿着火把照明寻找羊,不小心让火烧了始皇藏匿着的棺椁。(3分。符合标答。)3. 在这之后放牧人的羊跑了,羊进入了凿开的地方(这个空隙中),放牧的人拿着火把找羊,失手烧了藏椁。(3分。符合标答。)4. 后来牧羊的儿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始皇的墓地中,牧羊人拿着火把照明以求找到羊,失火烧了他们的藏棺。(3分。符合标答。)5. 后来牧者用羊来陪葬,羊入凿出来的墓穴,养羊者手持火把照亮求羊,放火烧了君王的葬椁。(2分。“亡”错译。)6. 这样以后放牧的人掉了羊,羊跑进去向内凿,放牧的人拿着火把照亮寻找羊,不小心烧了藏在棺椁里的东西。(2分。“凿”错译。)7. 后来牧童的羊死了,羊葬在凿里,牧者拿火把找羊,火烧到了藏着的棺椁。(1分。“亡”“凿”错译。)8后来有个孩子放羊,有羊跑到山洞里去了,放羊的拿着火把照着找羊,不小心烧掉了这个埋藏别人的地方。(1分。“亡”错译,大意错。)9. 在它之后牧羊人的羊死了,羊进入凿里,牧羊人拿着火把照明找羊,失误用火烧死了羊。(0分。“亡”“凿”错译,大意错。)第小题(3分)译出全句大意给1分。“去”“则”2处,译对1处给1分。(大意与关键字词不重复扣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意思理解大体正确。“去”,动词,可译为“不起”“舍弃”“抛弃”“抛开”“丢弃”“放弃”“废弃”等;“则”,名词,可译为“榜样”“准则”“标准”“法则”“原则”等。示例:1.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3分。标答。)2. 孝文皇帝舍弃坟墓用简洁的方式下葬,凭借俭朴来使精神安宁,这可以作为榜样效法。(3分。符合标答。)3. 孝文帝放弃坟地选择薄葬,凭借节俭,安定心神,可以作为法则。(3分。符合标答。)4. 孝文皇帝反对坟墓厚葬实行薄葬,以节俭安息养神,可以作为原则效仿。(3分。符合标答。)5. 孝文皇帝死时实行薄葬,用节俭来安定神灵,可以作为准则。(2分。“去”错译。)6. 孝文皇帝省去坟墓简单下葬,用俭朴来安抚神明,可以像他这么做。(2分。“则”错译。)7. 孝文帝实行薄葬,用节俭来安心,可以这样啊。(1分。“去”“则”漏译。)8. 孝文帝到坟前薄葬,用俭朴来安抚神仙,可以作为准则。(1分。“去”错译,大意错。)9.孝文帝去世时葬礼很少,很低调,以求神仙,可以这样做。(0分。“去”错译,“则”漏译,大意错。)第14题(8分)第14题(8分)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评分操作第小题(2分)本题答案只有一个方面,归纳概括正确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示例:“毛毛细雨”或“绵绵细雨”或“山城微雨” (2分,标答。)“微风细雨”或“朦胧细雨”或“斜风细雨”或“蒙蒙细雨”或 “小雨”(2分,符合标答。) “风和日丽”(0分。归纳概括不正确。) “江南雨景”(0分。归纳概括不正确。) 第小题(2分)本题答案包括两方面,分别指出两首诗的结构作用。每答对一处结构作用给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示例: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2分,标答。)刘诗第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直接将景色展露无遗,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苏诗第三句在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疾风骤雨的壮阔。(2分,符合标答。)刘诗第三句写雨中山色错落,树木参差,引出下句,为写“江南水墨图”作铺垫,形成呼应;苏诗第三句写潮平浪靜时的风景,与下一句中电闪雷鸣形成对比,造成反差。(2分,符合标答。) 刘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描写,领起最后总结与抒情。 苏诗:以靜景衬下句的动景。(2分。符合标答。)刘诗第三句丰富了内容,使全诗描绘的画面更加宁静优美;苏轼的第三句则是通过雨后的平静来对比反衬狂风暴雨的壮丽和风驰电掣。(1分。刘诗分析说明不正确。)刘诗起衬托作用,苏诗起反衬作用。(1分。刘诗分析说明不正确。)第一首诗,描写了浅深的山色,高低的树木,写出江南在细雨中的朦胧美。第二首诗,描写了雨后潮水平息,江海碧绿,写出了暴风雨前的平息,片刻安宁。(0分。两首诗分析说明均不正确。)登借树的景色来衬托江南之美,望借退潮之后江南又迎来新的美景。(0分。两首诗分析说明均不正确。)第小题(4分)本题答案包含两个方面:举例并进行简要赏析。举例答诗句或意象均可。举出两例分,简要分析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示例: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画”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4分,标答。)刘诗描写江南城楼上所见雨景,静谧清新,树有浅深高低,山色空濛,如一片江南水墨图,无比优美;苏诗写雨是“斜入”,由“横风”吹入楼,见到此景,竟忍不住好句相夸,江面时而潮平海碧,时而电闪雷鸣,风疾雨骤之壮美尽在其中。(4分,符合标答。)刘诗描写了雨中的重楼,浅深的山色,错落的树林,在重楼上尽观一派江南水墨图,浓淡相宜,透出江南的柔情、优美。苏诗描写了横风吹雨的场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气显现其中,雨过江潮平,风停江海碧,电光火花如紫金蛇在空中飞舞,一幅大气磅礴之景,壮美无比。(4分,符合标答。)“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描写了雨中山景,将江南雨景比作图画,表现出其优美,宁静;“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刻画了雨后江南的壮阔。(3分,举例正确;第例简要赏析正确,第例无简要赏析。)刘诗“一片江南水墨图”,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优美,画山水的水墨画本就很优美。苏诗“横风吹雨入楼斜”,从中体会到风之大、雨之骤、场景的壮观,体现出苏诗的壮美。(3分,举例正确;第例简要赏析不正确,第例简要赏析正确。)刘诗的优美表现在“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苏诗的壮美表现在“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2分,举例正确,两例均无简要赏析。)刘诗的优美写出江南的美景,诗句柔和,以物来抒发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合。苏诗的壮美体现在诗句中的豪气,诗句中的夸张。(1分,两首诗均无例子,刘诗简要赏析不正确。)两首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江南雨景,时而优柔美丽,时而波澜壮美。(0分,两首诗均无例子,简要赏析均不正确。)第15题(6分)本题考查常见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识记默写。评分操作填对一空给1分。如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多字、少字,该空不给分。示例(略)第五大题第17题(4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评分操作本题答案包括2个方面:语言特色及其赏析。每个方面1分。第处:从句式(短句为主)、形容词的运用、语言风格(口语化、朴实)等角度,任选一点,归纳语言特色,得1分;突出“赵树理的外貌特征”,得1分。第处:从句式(长短结合)、动词的运用、语言风格(口语化、简洁)等角度,任选一点,归纳语言特色,得1分;表现“赵树理的艺术才能”,得1分。每处赏析恰当给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示例:1.第处: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4分。标答。)2.第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且长短句结合,运用白描的手法,赵树理个高,长脸,眉眼也细长。这样子形象地展现了赵树理的外在形象,同时行文显得错落有致。第处:整散句结合,散句“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语言简易通俗,描绘出赵树理对戏剧的喜爱与精通,表现出赵树理才子的特点,说明赵树理有才。(4分。符合标答。)3.第处:开篇第一句先写外貌特征,表现人物形象,语言朴实,简短,善于抓住人物特点,用人物的突出特点“高”“长”,表现人物特征,语言简单、形象。第处:多用短句,表现人物一连串的动作,用戏曲专业语言,生动平实。语言活泼有趣,用“一个人能唱一台戏”的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人物“才子”特点。(4分。符合标答。)4.第处:外貌描写,语言通俗、直白、简洁,赵树理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处:动作描写,通过写赵树理“学戏”的动作等细节,表明赵树理会唱戏,有才气。(3分。第处对“语言特色”的解说欠准确。)5.第处: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公的外貌特征。第处:作者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语言口语化而又生动,突出了主人公的才气。(3分。第处对“语言特色”的解说欠准确。)6.第处:运用白描、肖像描写,短句句式,语言平实但活泼明快,生动而富有喜感。第处:句式简单,多用短句、散句,节奏明快,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2分。两处均未答“赏析”。)7.第处: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外在形象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主人翁的外在特点,吸引了读者对主人翁故事的认知感。第处:通过赶集唱戏,从侧面描写了他们的才气和对戏曲的热爱,体现了他性格上的开朗。(2分。两处均未答“语言特色”。)8.第处: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进一步推断人物的形象特征。第处:通过细节描写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起了突出的作用。(1分。第处未答“语言特色”, 第处均未回答。)9.第处:眉毛细长再加上长脸及高个子,说明他的性格,应该是个温顺的人,和他做事做人都不相符。第处:他的行为及才能的表现和他的样貌不符,用对比来彰显其特点。(0分。两句回答都错。)第18题(6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评分操作本题答案要求举两例评析本文细节描写,每例赏析3分,举例正确给1分,赏析精当给2分.举例要扣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包括环境、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能具体的举出文中某一处细节描写均可给1分,举两例给2分。若考生举了三例或三例以上,只按前两例评分。针对细节描写的评析,要精当地概述细节描写的作用。每答对一点即可给2分。示例:1、“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1分)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现出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2分)“赵树理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用左手,一会用右手。”(1分)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这个细节表现了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2分)(6分。标答)2、对他底稿的细节描写,人物姓名“东一个西一个”“牵出细线”(1分)简洁生动地描写出赵树理写稿考虑成熟,一气呵成,以对底稿的精准描写表现出其才思敏捷。(2分) 第一段中的“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1分)用幽默的比喻写出了赵树理爱戏剧,却会而不精的特点。(2分)(6分符合标答)3、第二自然段首“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1分)“念”“拉”“走”等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赵树理唱戏的形象,突出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使人物形象丰满。(2分) 第五自然段末“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1分)反常的拳路突出了赵树理率性的特点,使人物更具个性,更立体。(2分)(6分符合标答)4、“随便看到路边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饼,喝一碗馄饨”。(1分)用赵树理吃饭这一生活细节体现赵树理吃食很随便的特点。(2分)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连读成为“水”,(1分)体现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感。(2分)(6分符合标答)5、“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1分)表现出赵树理的形象,而且表现出赵树理随和的态度。(2分)对“五驴表”名字产生的细节描写,(1分)突出了赵树理为人幽默,与众不同,也与其农村才子的形象相符。(2分)(6分符合标答)6、“他痛恨人把他的文章中的你改成妳字”。这说明他的思想比较守旧,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的那些字(1分)也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让人不由发笑。(0分)“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1分)这说明此人做事不拘小节,表现出其豪爽的性格。(2分)(4分。第一例评析错扣2分)7、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左手,一会用右手,(1分)从细节上体现了树理的机智(2分)他的稿子干净,极少涂改。反映赵树理细心,思维严谨。(0分)(3分。第二例举例错扣3分)8、作者见过赵树理的底稿,一气呵成,说明赵树理的心思细腻,考虑思想十分成熟,不用起草,说明他有天分。(0分)他负责发稿欣喜若狂,(1分)说明他十分有头脑,有发现好文章的能力,发现一篇好文章就十分开心,好像是自己的什么样。(0分)(1分第一例举例错扣3分,第二例评析错扣两分)9、赵树理的稿子很干净,极少涂改,这体现赵树理对于文章的严谨和认真。(0分)文章将主人公与老舍的感情写出来,主人公与老舍喝酒划拳的细节(1分)更平添了几分亲近感。(0分)(1分第一例举例错扣3分,第二例评析错扣两分)10、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太平”他不顾世人的谴责,依然关心农民的疾苦。(0分)文中,赵树理对稿子要求的描写,体现他尊重文学的精神。他不跟风,坚守自我,稿子的质量特别好。(0分)(0分举例均错,扣6分)第19题(5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评分操作本题答案包括3个方面:“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1分,“但唐代的风流不再”,2分,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第一个方面,只需回答“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即可,如点明“扬州的繁华”是指扬州的经济、物质文明依旧繁华也可。第二个方面,“唐代的风流”中的“风流”可以指“人文风气”“山水风光”“文化(精神)”“人文气息”“文士雅趣(情趣)”,也可指“唐代的诗韵(诗文)流风”;答出“唐代的风流”难觅踪迹(难以再现、不能再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情趣)等,给2分。如考生答出具体原因,如答出“无水路可通”、“渡客的帆舟绝迹”、“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中的任何一种,给1分;如答出“时代变迁了”“经济发展了”“文化变革了”“现代文明取代了唐代文化”“物质文化取代了精神文化”等,给2分。第三个方面,答出表现出作者的“惋惜”、“伤感”、“慨叹”、“无奈”、“怅然若失”的情绪或感受都可以。意思答对即可。示例: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1分)。“唐代的风流”代表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景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2分)它的消失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2分)(5分。标答。)2.现代扬州仍属经济繁荣之地,历史名城、文化胜地仍在。(1分)但由于现代气息的浓厚与人们思想文化的不断变迁,唐代游客游于烟雨蒙蒙的江上的雅趣与吟诗下江南的风景已不复存在,故唐代风流不再。(2分)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扬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也为扬州的古韵逐渐没于浓厚的现代气息而感到惋惜。(2分)(5分。符合标答。)3.扬州城古代就是商贾和文人雅士云集之地,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1分),而古时扬州的风流意趣却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取代,面对这种美景只能存于史料记载中,(2分)作者内心的惆怅之感油然而生(2分)(5分。符合标答。)4.烟花三月下扬州,只能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却难得再有立于帆舟直下扬州的感受。无法领略烟雨朦胧的绝美意境。(2分)因此,作者感到十分惋惜和无奈,故而发此感叹。(2分)(4分。没有回答对扬州依然繁华的理解。)5. 从武汉到扬州,无水路可通,渡客的帆舟已绝迹,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的风流被现代文明所取代,(2分)使作者感到伤感与惋惜。(2分)(4分。没有回答扬州依然繁华。)6. 扬州的繁华还在是指扬州通昔时一样,无论是商业还是旅游业,都还繁华。(1分)“唐代的风流不再”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科技文明取代了历史的流韵,唐代特有的习俗与风气不再,对某种精神的追求不再。(2分)(3分。没有作者的情感态度。)7.因为扬州已变成了现代的都市,虽然繁华依旧,(1分)但却没有了在烟雨蒙蒙的江上拜访扬州的诗意。(2分)(3分。没有回答作者的情感态度。)8.因为没有了水路和客船可通向扬州,只有从高速路上去,使那种游船的情意消失,看到的只是繁华美景,所以唐代风流不再。(3分。没有回答作者的情感态度。)9.因为扬州每遭蹂躏之后,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但唐朝早已灭亡。(0分。完全错误。)第六大题第20题(4分)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评分操作本题答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内容符合场景,情感温馨,语言简明、生动、得体。内容符合校园场景,给1分;情感温馨,给1分;语言简明、生动、得体,给2分。如果内容与禁烟无关,该题不得分。字数超过规定字数3字及以上的,扣1分。示例:1.书香何需烟草香。(4分。标答。)2.祖国花朵正娇嫩,请君勿用烟草熏。(4分。标答。)3.熄灭香烟,点燃文明,让书香环绕菁菁校园。(4分。符合标答。)4.请熄灭您的烟头,让清新空气陪伴琅琅书声。(4分。符合标答。)5.吸烟有害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保护校园环境。(4分。符合标答。) 6.请别让孩子们的笑脸在吸烟的烟雾中消失。(4分。符合标答。)7. 有健康才能创造美好未来,所以请不要吸烟。(3分,场景不明。)8. 为了您身边的人,请不要吸烟。(3分,场景不明。)9.拒绝香烟,争做合格中学生。(3分,不够温馨)10.不要乌烟瘴气,让我们在清新环境中学习。(3分,不够温馨)11.抛弃香烟,强身健体,健康不再是浮云。(2分。场景不明,不够温馨。)12.禁烟为大家,关爱你我他。(2分。场景不明,不够温馨。)13.室内公共场所需大家维护,吸烟有害身体健康。(2分。场景不明,不够温馨。)14.吸烟害人害己,关爱他人与自己,禁止吸烟。(2分。场景不明,不够温馨。)15.请禁止吸烟。(1分。场景不明,不够温馨,表达不够简明、生动。)16.熄灭灯火,点燃文明。(0分。内容与禁烟无关。)17.珍爱生命,保护他人,远离毒品。(0分。内容与禁烟无关。)18.为了您的健康,请将手中的炸弹扔掉吧。(0分。内容与禁烟无关。)19.这里不是“天宫”,您不需要在这“腾云驾雾”。 (0分。内容与禁烟无关。)第21题(4分)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和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评分操作本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结论正确,2分;原因正确,2分。“结论正确”指的是准确反映图表内容,“原因正确”指的是推断合理。结论和原因意思答对即可。每项答案字数超过3字及以上,扣1分。示例:1.(1)结论: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公路、民航,成为出行首选。(2分。标答。) (2)原因:铁路出行比公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2分。标答。)2. (1)结论:宜万铁路开通后,铁路客运成为主导,公路、民航客运下降。(2分。符合标答。)(2)原因:铁路客运速度快,价格低,公路耗时多,民航价格太高。(2分。符合标答。)3. (1)结论:宜万铁路开通后,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2分。符合标答。)(2)原因:铁路比公路速度快,且更舒适,与民航相比,价格更低。(2分。符合标答。)4. (1)结论:宜万铁路开通后,铁路客运量迅速超过了公路客运量。(1分。不准确。)(2)原因:铁路运输的载客量和载货量更大,速度也更快。(1分。不准确。) 5. (1)结论:大量公路出行与部分民航出行的人都改换成开通的宜万铁路出行。(1分。不简明,超过3字。)(2)原因:铁路快速便捷,价格较低,缓解交通压力。(1分。不简明。) 6. (1)结论:铁路开通后,铁路、公路和民航运量比例更合理。(0分。不正确。)(2)原因:恩施以前的交通结构过于单一,较封闭。(0分。不正确。)第22题(4分)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的能力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评分操作所写内容符合人物特征。写蔺相如如有宽容、机智、勇敢等均可;写刘和珍如有顽强、爱国、不怕牺牲等均可。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 蔺相如: 1.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只用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4分。标答。)2.蔺相如:比土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心。他拥有一颗赤诚的谦让之心,他的宽容大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的。(4分。符合标答。)3. 蔺相如:为国家出谋划策,你的机智使国家获得荣誉,你的应变使国家度过危机,你的大度使对手成为朋友,你是不折不扣的谋士和勇士,是国家的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