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脏腑经络症治.doc_第1页
1第一节 脏腑经络症治.doc_第2页
1第一节 脏腑经络症治.doc_第3页
1第一节 脏腑经络症治.doc_第4页
1第一节 脏腑经络症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临床治疗各论 临床治疗各论,主要是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有家传36个秘方辨证配穴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摘要等。有的过去曾在中医刊物上作过介绍,这次又经修改补充,编入本书。在论理方面,限于水平,难免有不妥之处,但辨证配穴、总结摘要确属临床实录,供同道参考。第一节 脏腑经络证治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的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以归纳分析,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经、在络、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穴处方,决定是针、是灸、是补、是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脏腑功能平衡协调,而达到治愈病证的目的。 一、肺和大肠(一)肺 肺在胸中,其主要功能是“主气”调节呼吸。1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引起发热,鼻流浊涕,咳喘气逆,鼻煽,喉痹、胸痛,取肺俞、大椎、尺泽、列缺,用透天凉法,留针20-30分钟,少商点刺出血,以清热宣肺,疏经止咳。 2风寒犯肺,引起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吐稀痰,取风池、大椎、肺俞、列缺、合谷,用烧山火法,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3肺气虚,咳喘无力,气短自汗,灸中府、膻中,补太渊,以补益肺气,平喘止咳。 4肺阴虚,阴液不能濡肺,咳痰带血,咽干,声音嘶哑,取中府、肺俞、太渊、列缺、照海,用补法,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5气血郁滞,肺经“下循蠕内”的经络不利,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取云门、天府、侠白、孑L最,用平补平泻法,以理气活血,疏经止痛。 , (二)大肠 大肠在腹腔,上接阑门,下接直肠和肛门,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液,排泄糟粕。 1寒邪侵及大肠,吸收水液的功能失调,引起腹痛、泄泻、肠鸣,取天枢、曲池、上巨虚,用补法或灸10-20分钟,以温中助运,散寒止痛。 2热邪侵及大肠,导致大便秘结或里急后重,取大肠俞、天枢、曲池、上巨虚,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润肠通便,泻热止痛。 3久泻久痢之虚证,取中脘、天枢、气海、会阳、上巨虚,用补法,以补中益气,升提下陷。 4因邪热上冲,引起头痛、咽喉肿痛,口噤不开,牙痛颊肿,鼻衄、不闻香臭,取迎香、合谷、列缺,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商阳点刺出血,以清热保津,消肿止痛。 5寒湿侵袭,大肠之经气不利,肩前、上臂痛和食指疼痛,麻木不用,取肩锅、曲池、手三里、合谷,用烧山火法,以散寒利湿,疏经止痛。 肺和大肠相表里,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引起的大便秘结,取太渊、偏历、尺泽,用补法,以补益肺气,养阴通便;大肠实热,大便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也可引起胸膈满闷,气逆而喘,取合谷、列缺、大肠俞、天枢、丰隆,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疏调大肠,通便降逆。二、脾 和 胃 (一)脾 脾在腹中,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 1脾气受损,不能运化,导致呕逆,腹胀,便溏,不温,取脾俞、章门、中脘、阴陵泉、太白,用补法,10-20分钟,以健脾益气,和中助运。 2湿热内蕴,脾失健运,引起中焦痞满,腹胀恶心,肢体困重,取中脘、脾俞、天枢、足三里、商丘、内关,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利湿,通调脾胃。 3脾虚不能统血,导致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取隐白、三阴交、行间、膈俞,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升阳摄血。 4脾湿内困,身体沉重,取阴陵泉、公孙,用烧山火法,以健脾利湿、温阳助运。 5寒湿阻经,股、膝内侧肿痛、厥冷,及大趾麻木不用,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商丘、太白;用烧山火法,以利湿散寒,疏经止痛。 (二)胃 胃在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其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消化水谷,为“后天之本”。 1饮食不节,胃的和降功能失常,导致呃逆呕吐,脘腹胀痛,取中脘、足三里、内关 公孙,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和中健胃,止呕镇痛。 2热邪犯胃,可见消谷善饥,口渴引饮,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用凉泻法,以清热养阴,和中益胃。 3风寒伤及面部足阳明经之络,引起口眼蜗斜或面肌拘急润动,取风池、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用烧山火法,以祛风散寒,舒筋活络。 4胃火上炎,经脉气盛,发热,鼻衄、唇疹,咽喉、齿龈肿痛,取厉兑点刺出血,冲阳、内庭、下关、颊车、人迎,用泻法,以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5风寒外侵,经气不利,股、膝、胫前面,足背等处皆痛,中趾麻木不用,取髀关、伏兔、阴市、足三里、内庭,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疏经止痛。 脾胃相表里,胃气以降为和,脾气以升为顺,二者共同完成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如脾的运化失常,常见食后饱满,消化不良等胃纳不佳证;如胃的功能失常也常见腹胀泄泻等脾失运化之证,所以都可以取中脘、足三里、公孙,用补法,留针1030分钟,以健脾益胃,和中助运。 三、心和小肠 (一)心 心在胸中,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 1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足,可见心悸气短,血脉空虚,面色苍白无华,脉细无力或结代不整,取心俞、巨阙、神门,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2痰火上攻,扰动心神,导致狂躁不眠,神昏谵语,喜笑不休,取巨阙、内关、神门、丰隆,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祛痰降逆,清心安神。 3心火上炎,引起烦躁不安,舌尖糜烂,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取天容、神门,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少冲、少泽点刺出血,以清心泻火,消肿止痛。 4;心经蕴热,掌中热痛,取少海、神门,用泻法,少府点刺出血,以清热养阴,疏经止痛。 (二)小肠 小肠上接胃的幽门,下连大肠的阑门,其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 1热邪伤及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引起小腹痛,尿血或小便短赤,取小肠俞、水分、关元、小海、下巨虚,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止痛,分别清浊。 2寒邪伤及小肠,泌别功能失常,导致肠鸣泄泻、小腹哲、疝气,取天枢、关元、水道、下巨虚,用热补法或灸200分钟,以温散寒湿,和肠止痛。 3热犯小肠,耗伤津液,耳聋、颊、颈、颌、咽喉肿痛,叫、海、腕骨、后溪、天容,用泻法,以清热保津,消肿止痛。 4风寒侵袭,经气不利,颈、颌肿痛,不能回顾,肩、淖、肘、臂外侧后缘皆痛,取孺俞、天宗、小海、支正,用烧火法,以驱风散寒,疏通经络。 心和小肠相表里,如心火过亢,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赤,灼痛、尿血,取少冲、少泽点刺出血,神门、支正、关:,用凉泻法,以清心泻热,利尿通便;如小肠有热,引起心:火 亢盛,出现心中烦热,口舌糜烂,取天容、腕骨、通里,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少泽少冲点刺出血,以清热降火,养阴除烦。四、肾和膀胱 (一)肾 肾在腰部,其主要功能是“主水”和“藏精”。 1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小便不利,肿,取肾俞、中极、阴谷、复溜,用热补法,留针2030钟,以培元益肾,温阳利尿。 2肾水不足,可见口热咽干,心烦咳血,取照海、然谷、封,用补法,列缺用泻法,以清热保津,滋阴固肾。 3肾阳虚,藏精的功能失调,导致腰痛腿软,遗精阳痿,形寒肢冷,取肾俞、上髀、京门、关元、三阴交,用补法,以温肾壮阳,培元固本。 (二)膀胱 膀胱在小腹,其主要功能是“藏津液”和排泄尿液。 1热邪伤及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小便癃闭不通,取中极、膀胱俞、秩边、委中,用凉泻法,至阴点刺出血,以清热利尿,疏调膀胱。 2膀胱气化不足,失去约束能力,可见遗尿或尿频,取中极、阴谷,三阴交,至阴,用补或灸法,以培补肾气,约束膀胱。 。 3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目痛项痛,取天柱、风池、风门、申脉、京骨、后溪,用平补平泻法,以驱散表邪,疏经止痛。 4寒湿偏胜,经络瘀阻,腰脊及下肢后面疼痛,屈伸不利,小趾麻木不用,取肾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用烧山火法,以驱寒利湿,理气通络。 肾和膀胱相表里,如肾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可引起遗尿或尿失禁,取京门、太溪、飞扬,用补法,或灸法以温肾纳气,培元摄精。如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除尿频、尿急、尿痛外,也常见腰脊疫痛,滑精等肾关不固的病症,取中极、膀胱俞、京骨、大钟,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止痛、固肾利湿。 五,心包和三焦 (一)心包 心包在胸中,护于心脏之外,其主要功能是“代心行事”。 1热邪内陷,痰蒙心包,引起意识模糊,神昏谵语,取曲泽、内关,用凉泻法,中冲点刺出血,以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2老人心气虚,可见心悸胸闷,心痛气短,取膻中、厥阴俞、间使、大陵,用补法,以养心安神,理气止痛。 3相火内动,烦心,心痛,心跳大动,喜笑不休,面赤,取内关、大陵、间使,用泻法,以清热泻火,宁心止痛。 4热邪循经,经气不利,腋下肿痛,胸胁支满,臂肘挛急,手心热,取天池、天泉、尺泽、郄门、内关,用泻法,以清热祛邪,消肿止痛。 (二)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是气化”和“通调水道”。 1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引起水道不利,水液潴留,肌肤冲胀,气逆腹满,小便不通,取三焦俞、石门、委阳、支沟,用凉泻法,以清热利尿,疏调三焦。 2热邪上攻,引起暴聋,耳后及喉、颊肿痛,取液门、支沟、翳风、耳门,用凉泻法,以清热降逆,开窍聪耳。 3风寒侵袭,经气不利,肩、臂、肘外皆痛,无名指麻木不用,取天憾、肩髂、天井,四渎、天宗、外关、中渚,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疏通经络。 心包和三焦相表里,如外感后期,热人心包,可引起神昏谵语,夜热不眠或昏睡不醒,取内关、中冲、大陵、厥阴俞、三焦俞、关冲,用凉泻法,以清心开窍,泻热养阴。如邪人心包,神志被蒙,影响到三焦气化失常,兼见小便失禁或尿闭,加配外关、委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30分钟,以清心醒神,通调水道。 六、肝 和 胆 (一)肝 肝在胁肋,其主要功能是“主筋”主藏血 “主疏泄”。 1肝藏血的功能虚衰,血不养肝而生风,引起眩晕,抽搐、震颤、拘挛,取肝俞、三阴交、太冲、合谷、间使,用平补平泻法,以养血熄风,平肝安神。 2如肝气郁结不舒,引起胸胁胀闷,两胁下痛,呃逆干呕、善怒、善太息,精神不畅,喉中梗阻,取肝俞、期门、行间、阳溪,用平补平泻法,以理气活血,疏肝解郁。取瞳子寮、风池、太冲、神门、大敦,用凉泻法,以清泻肝火,滋阴潜阳。 4风寒湿侵及肝经,引起少腹冷痛、疝气、睾丸偏坠胀痛,取四满、曲泉、行间,用热补法,大敦灸10-20分钟,以暖肝温经,散寒利湿。 (二)胆 胆附于肝,其主要功能是“贮藏与输出胆汁”。 1湿热伤及胆腑,排泄输出的功能失常,引起口苦、咽干、偏头痛、眩晕、胁肋胀满疼痛,取风池、瞳子燎、头维、颔厌、日月、足临泣,用凉泻法,以清热利湿,疏经泻胆。 2胆虚引起胆怯惊恐、虚烦失眠,取风池、百会、侠溪、丘墟、照海,用热补法,以温经壮胆,健脑安神。 3邪客少阳,寒热为疟,发冷、发热,头、颔、缺盆、胸胁痛不能转侧,口苦,好叹气,取大椎、风池、肩井、液门、足临泣,用平补平泻法,以扶正祛邪,疏调少阳。 4风寒侵袭,经气不利,髀、膝、胫外侧、外踝皆痛,四趾麻木不用,取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侠溪,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疏经止痛。 肝和胆相表里,如湿热伤肝,疏泄功能失常,常熏蒸胆汁外溢,可引起口苦、胁痛、黄疽;如胆汁郁滞不通,影响肝之疏泄时,也可出现上述症状,都可以取肝俞、胆俞、期门、日月、中脘、阳陵泉、丘墟、太冲、蠡沟,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利湿,疏调肝胆。 以上介绍了十二经、脏腑、经络病的配穴和针灸方法,但尚有二经和三经同病,临症时应四诊合参、仔细推敲,正确辨证,不能挂一漏万。如肾气不足,不能摄纳肺所吸之气,可引起气喘、气急、呼吸困难不得卧,取百劳、肺俞、膏盲、膻中、神封、列缺、照海,用补法,以培元益肾,肃肺平喘。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可引起气郁不舒、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 3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取瞳子0g、风池、太冲、神门、大敦,用凉泻法,以清泻肝火,滋阴潜阳。 4风寒湿侵及肝经,引起少腹冷痛、疝气、睾丸偏坠胀痛,取四满、曲泉、行间,用热补法,大敦灸10-20分钟,以暖肝温经,散寒利湿。 (二)胆 胆附于肝,其主要功能是“贮藏与输出胆汁”。 1湿热伤及胆腑,排泄输出的功能失常,引起口苦、咽干、偏头痛、眩晕、胁肋胀满疼痛,取风池、瞳子醪、头维、颔厌、日月、足临泣,用凉泻法,以清热利湿,疏经泻胆。 2胆虚引起胆怯惊恐、虚烦失眠,取风池、百会、侠溪、丘墟、照海,用热补法,以温经壮胆,健脑安神。 3邪客少阳,寒热为疟,发冷、发热,头、颔、缺盆、胸胁痛不能转侧,口苦,好叹气,取大椎、风池、肩井、液门、足临泣,用平补平泻法,以扶正祛邪,疏调少阳。 4风寒侵袭,经气不利,髀、膝、胫外侧、外踝皆痛,四趾麻木不用,取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侠溪,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疏经止痛。 肝和胆相表里,如湿热伤肝,疏泄功能失常,常熏蒸胆汁外溢,可引起口苦、胁痛、黄疽;如胆汁郁滞不通,影响肝之疏泄时,也可出现上述症状,都可以取肝俞、胆俞、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