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村居(1)(1).doc_第1页
26村居(1)(1).doc_第2页
26村居(1)(1).doc_第3页
26村居(1)(1).doc_第4页
26村居(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26 清平乐 村居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词中农村生活的情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通过诵读、想象把握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4. 分析词的构思、写法,更全面的认识该词。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词中农村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词画结合,抓住词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感悟词中农村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评价设计:1. 通过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读准这首词。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掌握读词的节奏。2.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达到当堂会背。在会背的基础上,再了解字词的意思。3. 图文对照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掌握词的构思和写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词。4. 借助这首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把词中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要读yu,不读l,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4.读了村居,你想到什么?(乡村人家)(过渡)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了解了词牌名的正确读法,其中也渗透了读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1.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用掌握的汉字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3.认读文中词语,看学生是否能读正音。茅檐 低小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鸡笼 无赖 卧剥 莲蓬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好翁媪”wng o”卧剥“bo”)4.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自己再练读两遍课文。5.指名读,师生评。(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为了能读好课文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我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愿做小老师吗?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学生练背)2指名背诵。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的?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吴音:指吴地的方言。翁媪:指老年夫妻。翁,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卧剥莲蓬:卧是躺或趴,剥是把东西的外皮去掉。) (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我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调皮、可爱。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说.(农村美丽的风光,低矮的茅草屋,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白发翁媪的亲昵谈话,大儿锄草,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4配乐朗诵。(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5.完成课后第2、3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默写生字词语:茅檐 低小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鸡笼 无赖 卧剥 莲蓬2.齐读这首词。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再指名读,其它同学看插图,一边看图,一边想象,这首词中的每句话都写了什么?接下来让学生联系插图,说说哪些句子能读懂,并指名说一说。 1.“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中“无赖”这个词,在哪听说过?现在指什么意思?(蛮不讲理,说话不算数),这里是指什么意思?(顽皮、活泼可爱),这句话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卧”、“脸朝下趴”),这个小儿子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躺,腿左右晃着,趴着,仰着,双手在空中舞动,还有可能打滚一个“卧”字看出了小儿子的顽皮)。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指名说说意思,谁来夸一夸大儿子和二儿子?用上“多么”一词来夸一夸。(体现两个儿子的勤劳、懂事),同时引出锄禾一诗。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名说,相机指导“翁”、“媪”的意思。“吴音”(指江西上饶地区吴地的方言,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吴国),哪个词能让我们看出这一对夫妇年龄已大了?“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这老两口的感情真的很好。)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名说“茅檐”的意思。(指茅草屋。)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草长的很茂盛,还知道有一条小溪,看到什么样的小溪?(看到小溪中的小鱼、莲花和荷叶,闻到荷花的清香。)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一家生活比较清苦,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妇感到快乐和满足呢?(a农村虽苦,但生活在山清水秀之中自有一番乐趣;b老夫妇一直恩爱和睦,相敬如宾;c孩子们勤劳孝顺等)5. 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他最渴望的是什么?6. .小结:作者通过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更是寄托了他对国泰民安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让我们把作者的这份情感通过我们的朗读抒发出来吧,齐读课文。同桌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八)交流讨论,分析结构和写法1. 交流:前两句写景,描写哪些景物?有何特点?2. 后六句些人,写了哪些人物的那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学生交流。3. 写法属白描,寥寥几笔,如实描摹。(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从词的构思和写法上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词。)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读写训练(九)总结延伸1.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景、人、情融于一体,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与美妙的感受,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让我们把这经典记在脑海里,学生齐背诵课文。2.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诗词进行背诵。3.布置课后作业: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景色,你能根据词句的描绘,把它改编成一篇优美的300字左右的短文。(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睦 情 喜爱、向往附: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一、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慢速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词读正确。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改进建议。2.识写生字词语,注意分析字形,巧妙记住易错的地方,争取写一遍能够听写。生字:抄写词语: 3.通过反复诵读,思考: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二、再读课文,读懂内容。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致说出图意) 2.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词中农村生活的意境。3.合作交流: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一家生活比较清苦,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妇感到快乐和满足呢?三、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景色,你能根据词句的描绘,把它改编成一篇优美的300字左右的短文吗? 教学反思:清平乐 村居,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上,我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功之处:(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 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自己练读、指名读、师范读、师生评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不足之处: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