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开题报告格式及要求.doc_第1页
1-3 开题报告格式及要求.doc_第2页
1-3 开题报告格式及要求.doc_第3页
1-3 开题报告格式及要求.doc_第4页
1-3 开题报告格式及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酱油生产技术的进展综述摘要:酱油酿造是一个微生物作用的化学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的酱油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进展。本文针对我国酱油的生产技术的进展、目前我国酱油生产采用的工艺类别、日本酱油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比较进行了综述,并对酱油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关键词:酱油;生产技术;进展酱油酿造是一个微生物作用的化学过程。它主要是借曲菌所产生的各种酶系把原料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把淀粉分解成糖分,并借酵母菌和乳酸菌的作用合成酱油所特有的香气和色素。近年来,国内、外的酱油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进展。1 我国酱油生产技术的进展1.1 我国酱油生产技术的三个时期1.1.1 自然酿造技术时期从酱油生产的初期直至解放后的50年代中期。它的特征是:自然接种、自然发酵、作坊式生产,产品质量无理化、卫生标准。1.1.2 传统生物技术时期这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起直至现在,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它的特征是:定向选育菌株,微生物细胞和酶的培养、提取、应用技术在逐步深化,掌握了发酵条件,酱油的萃取技术扩大了应用,膜分离技术已在推广,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向调味、营养、保健全面发展, 开始注入高新技术。1.1.3 现代生物工程时期现代生物工程,是我国高新技术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内容,它包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这些内含如:酶的培养、提取、应用技术,液体培养工艺和发酵技术,固定化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已在开始探索,我国酱油工业正在向此前进,但要达到这技术性质,还有很多工作待做,还要相当一段时间。1.2 对我国酱油生产现代化有关内容的认识基因重组、细胞融合等新技术,在业内现在一般是没有能力来完成的,可以借助基础、应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相关项目开展中选用或参于选育。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我们行业开始接触已有十多年,但要达到高新技术要求,现在是认识上知之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目前,精制酶成本昂贵,实用效果也不一定好;粗制酶使用已久有待提高。近年来,从文章报导中看到,普遍认为固定化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反应,是改造酿造传统工艺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但仍在实验室阶段。如各种反应条件的适应,细胞和酶的半衰期,产品转化率,产品风味,产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还未具备产业化条件。酱油酿造目前可利用现代技术较多,除了上面提及的以外,还有膨化技术提高原料蛋白利用率;光幅射技术和高压电场作用技术增加酱油香气成份;膜过滤技术提高酱油澄清度和降低细菌总数;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提高酱油质量等。这些技术将通过实验和实践加以选用,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产生经济效益的,才能进入产业化。当前,酱油生产如果把几项新技术组合起来,连接成一个人们常说的生物工程也是可以的。如:用固体酶解液或液体酶解液或植物蛋白液, 把这些经过酶解或未经酶解的除渣液体,上柱进入固定化酶(几次),固定化细胞(几次),继续酶解和增香,最后成为酱是可以的。但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经济效益不会满意,难以显示其合理性和先进性,不少企业家,对此不敢轻举。当然, 这种组合技术,能否称作现代生物工程,要经专家认定。2 日本酱油生产技术的进展日本制作酱油的方法虽然源于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的酱,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日本把传统方法和生物工程技术不断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改进工艺,使工艺环节更科学化,从而提高了质量和经济效益。酿造工艺在日本倍受重视,使其与其它工艺同步发展。日本长期注重科技人才的储备和使用,大型企业更视科技为生存线,舍得在科技方面投入,因而在战后的几十年内使酱油酿造迅速地实现了现代化生产,酱油工艺也稳居世界最先进的地位。2.1 日本新开发的酱油生产技术2.1.1 电渗析法脱盐制造低盐替油酿造法制得的酱油一般含盐17-20%,这种酱油不宜给需要限制食盐的病人使用, 希望生产低盐酱油。日本开发将酿制酱油用离子交换膜法,将酱油循环槽放在电渗析装置的脱盐室内,酱油边循环边电渗析脱盐但由于连续电渗析通电产生的热量及用循环泵产生的热量使酱油品温升到35以上,在该温度下电渗析会使酱油原有独特香气发生变化,降低了低盐酱油的商品价值。最近,日本又对上述电渗析法制造低盐酱油进行了改进,既保持酱油原有风味,也不影响酱油质量。其方法是在酱油循环槽内设热交换器或在脱盐室内接列管换热器等,使进入脱盐室内离子交换膜的酱油和脱盐出口处的酱油温度保持在10-15最适宜,温度过低,电膜析时阻力大,不经济。2.1.2 利用膨化原料酿造高产优质苦油日本新开发的一种酿造技术,是以碳水化合物(大麦、小麦、玉米)及蛋白质(大豆、脱脂大豆等)为原料,制曲原料是经过炒熬轧碎的碳水化合物及蒸煮的蛋白质原料,一般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原料比例为2:88:2(重量%)在制曲原料中加人经过膨化处理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原料,可使酱油各种酶的消化性好,微生物发酵充分。膨化处理使用挤压机,将含水2050%的制曲原料于1550kg/cm2,110150挤压处理1060秒钟,然后在低温下放出,各种原料分别或混合膨化处理,按比例配合,也可采用加压高压罐处理后低压急剧放出的方法。3 中日酱油生产的比较以大豆、小麦为原料制造酱油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是东方调味品。日本酱油的制作方法,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酱油及酱(豆酱)的生产,在日本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日本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酱油生产技术得到了比中国更快的发展,特别是在纯菌种的应用、原料处理技术、制曲技术、发酵技术、压滤技术等方面,提高的很快。酱油生产的机械化及纯菌种的应用首先是在日本实现的。对比一下中国酱油的传统工艺及日本酱油的本酿造工艺,可以看出二个工艺的差异,工艺的不同表现在产品的风味上也有差别。4 目前我国酱油生产采用的工艺类别41 高盐稀态发酵法酿造工艺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通过原料焙炒蒸煮、低温制曲、酱醛发酵、压榨、过滤、调配等多道工序制成色、香、味具全的高档酿造酱油。在原料配制上,采用豆粕和粉碎小麦以1:1或6:4的比例来蒸料制曲;在制曲上,采用机械通风制曲,温度易控制, 保证米曲酶在低温状态下繁殖生长, 使成曲的酶活力达到最高;在发酵状态下, 将制好的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醒状态, 长时间低温或恒温发酵, 期间添加耐盐性呈味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 众多微生物缓和作用产醋生香, 形成独特的酱香气味;在制曲上,采用机械压榨设备取油, 比低盐固态的自然浸淋方式出油率高, 取出的酱油为滤生酱油, 其质量经检测后按产品等级标准进行配兑。经配兑的酱油加热后静置沉淀, 已澄清的酱油必须经80100加热灭菌30分钟后,才能装瓶。其工艺流程图如下:4.2 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工艺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是在固态无盐发酵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发展起来的,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目前有低盐固态发酵移池浸出法和低盐固态发酵原池浸出法二种类型。低盐固态发酵法酱油生产技术是我国目前酱油生产的主流工艺技术, 现阶段全国酱油总产量的90%是由这种速酿技术生产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生产工艺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发酵过程中食盐含量低;发酵温度较高,为4245(有的还要高一些);发酵周期短(一般在25d左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料中主要成分的水解;为了便于酱油的浸出原料配比中麸皮含量较高;采用浸出淋油的方法,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生产工艺及设备易于大规模生产。低盐固态发酵的工艺流程图如下:5 酱油发展趋势未来酱油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酱油质量的竞争,而对于一种调味品来说,其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感官质量(包括色泽、香气和滋味),酱油香气成分可分为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2大类。风味优质的酱油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菌种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酱油。目前国内大部分酱油生产企业还一直延用沪酿3042米曲霉来生产酱油,因此,为了提高酱油的风味品质,寻找更优质高效的复合菌种对整个酱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如何分离筛选出优良菌株或复合菌株(蛋白酶活力高、谷氨酰胺酶活高、淀粉酶活高、纤维素酶活高、氨基酸态氮转化率好、不产毒不变异的菌株),行业内已有很多研究,特别是复合酶制剂的研究有较多报道,但效果都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 1 朱史齐. 试论当前我国酱油生产的技术状况. 中国调味品,1999(9)2 赵德安. 我国酱油酿造工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中国酿造,2009(9)3 李大锦,王汝珍.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技术进步现状与发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2(76):344 车有荣.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J. 中国酿造,2002(6):41425 彭涛,杨旭新,陈韶华中国酱油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田中国调味品,2007(9):262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