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doc_第1页
2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doc_第2页
2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doc_第3页
2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doc_第4页
2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实中学2010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初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共20分)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每个05分,共4分) 闷热( ) 纳罕( ) 玲珑剔透( ) 忍俊不禁( ) bng( )告 蹂ln( ) 盘qu( )卧龙 抖su( )精神2下列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小心翼翼(谨慎、严肃) 可望不可即(靠近、接触) B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梦寐以求(睡梦) C慧心未泯(失,消失) 花枝招展(迎风摆动) D洗濯(洗)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D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4与上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 ( )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 。A 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B 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C 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D 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们的表现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B2006年6月9日,令广大球迷梦寐以求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拉开帷幕,历时一个月的64场精彩比赛将使球迷们大饱眼福。C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D当记者采访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的几位药检人员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都是非药学专业并从未接受过专业上岗培训的。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当代少年,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B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C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7默写:(每空1分,共6分)(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2)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旧时茅店社林边, 。(西江月辛弃疾)(4) ,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5)曲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6)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二综合性学习:(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应是“f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i”,6人认为读“f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i”,在“绯红”中读“f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听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诽闻被判赔3000元(注“诽”读“f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8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9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10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纠正这种错误?三文言文阅读:(共14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 (1)诲女知之乎? ( ) (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3)不亦说乎? ( ) (4)温故而知新 ( )12下列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不亦乐乎/不亦远乎 B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 C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为师矣 13选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2分) (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14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文中画线的曾子所说的这番话,其目的是什么?(2分)四现文代文阅读:(一)(共12分)甲“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乙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16两段文字写“风”各有特点:甲文用 作比,表现南国春风舒适温暖的特点;乙文用“如无数的针扎”表现北国春风的 、 。(每空1分,共3分)17甲文描写春风用了“抚摸”“带”“混”等动词表现南国春风的特点,乙文写春风用了 、 、 、 、 、 等动词反映北国春风的特征。(每空05分,共3分)18两段文字写风的角度有共同点,从感觉上看,其共同点是什么?(2分)19甲文写春风时,从感觉的多角度去描绘,找出相应的句子。(每个1分,共4分) 触觉: 嗅觉: 视觉: 听觉:(二)(每小题2分,共8分) 朴 素 的 尊 严 除非我看出他别无他路,否则,我从不轻易满足乞讨者伸向我的手。人在最困难的境遇中最容易丢掉品质中最可贵的东西做人的尊严,那些经受艰难岁月的历练依然保持不屈品质的灵魂是世上最尊贵的灵魂,那些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维护着人格尊严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是一位老人,他给我的记忆是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夕阳把那座桥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影子似乎有意将桥上看风景的我的目光引向距离它不远处的那三棵桃树,桃树和桃树下的老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桃树的影子婆娑,而老人的影子佝偻。这佝偻的影子似乎每个黄昏都一动不动地坐着,我想他只有内心十分安宁和沉着才会有这般的定力。影子和老人的后面是一排房子,不,那是似房子又非房子的建筑。我想它的高度最多是佝偻老人直起身的高度,它的宽度最多也只有老人躺下去的长度。从这座房子前面堆着的“小山”,可以猜出老人是一位拾荒者他靠拾荒养活自己。房子的周围有一圈篱笆,围篱笆的材料大都是路边拾来的不成形的树枝。老人的篱笆确实没有什么美学价值,但老人在院子里种下的蔬菜却是花红叶绿俏皮可爱地生长着,和老人身旁的桃树一样,不卑不亢地招展着美丽,丝毫不在乎自己是否置身贫瘠。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路过老人和他的房子,发现那“小山”几乎三两天就高大起来,然后又矮下去再长高,如此往复着。我常常暗自揣度老人要徒步走多少路程,到达多少个垃圾池才可以成就这座“小山”的高度,这些东西又能换回多少收入来满足老人最起码的生活需求?有一点我很确定,老人很艰难,但他坚持用自己的残年余力养活自己,他活得比许多人有尊严。每次我都默默地走过老人,从没有试图打破那份沉寂。我不想因我的好奇亵渎了老人神圣的沉思。我想即使有人打破了这个沉默,也绝对不会用垂怜的声音与他说话,因为老人的沉思中有一种令人仰视的尊贵。曾经还被一位修伞的身残者感动过。他失去了双腿,身体只能坐在一块有轱辘的木板上,估计除了躺下休息,他身体每天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姿态了。没有腿奔跑,没有脚走路,只能用手拨动身子底下的板车,行进在大街小巷去维持着清淡的修伞生意。他的身体状况足以赢得同情者的施舍,只要他肯伸出手。然而他没有跪下乞讨,而是选择了站立着谋生,所以从他的脸上你看不出任何献媚的色彩。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知道的羞耻越多,他就越体面。”那位老人和身残者之所以在我心中是体面而尊贵的,就是因为在艰难的谋生与卑贱的人格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宁愿坚守着艰难与清贫也绝不伸出乞讨的手,他们用辛劳的汗水描述着最朴素的尊严。20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1请给文章中画线的段落拟一个标题,要求能反映该画面的景象。22作者对拾荒老人的住处和“小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3文章中作者叙述修伞的残疾者对表达文章有什么作用?(三)(每小题2分,共10分) 脚 底 的 学 费 马 德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遮,然后扭头瞒姗地往回走。父亲年轻时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栩一拐的。“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他问:“怎么了,爹?”“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不知跑了多少山路,也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把钱塞进袜筒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冀冀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他的袜底,再穿上鞋,系紧鞋带。与父亲再次分别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找了一个山峁,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那一刻,吓坏了的他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处飞了起来。他赶紧四下里寻找,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的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衬衣口袋。然后捂得紧紧的,奔向车站。一直到大学校园,他都紧紧地捂 那个衬衣口袋。了交了学费,他便没有一分钱的生活费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学校很爽快,除了在食堂给他找了份兼职外,还减免了部分学费。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持念他。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回信。父亲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有人说是你,爹不相信。爹说,这事不会发生在咱娃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霎时,他泪流满面。24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5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