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 艾尔肯.doc_第1页
地质实习报告 艾尔肯.doc_第2页
地质实习报告 艾尔肯.doc_第3页
地质实习报告 艾尔肯.doc_第4页
地质实习报告 艾尔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城地貌实习报告院系: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 10级(1)班 _姓名: 艾尔肯_阿不力米提 _ 学号: 1251410002 一 兴城区域概况1. 地理位置兴城市是辽宁省省辖市(葫芦岛代管),位于锦州市西南部,在西岸,居辽西走廊中段。东南濒临渤海,西南依六股与绥中县相邻远眺秦皇岛市,西北与建昌县接壤,北临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2. 地形地貌 辽宁省兴城市 东经(x):120.51, 北纬(y):40.45 境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傍水,东南沿海为平原,中部多为丘陵,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地带。最高山峰黄顶山海拔701.8米,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是沟通关内外的重要通道。较大河流有六股河、烟台、兴城河等。3. 气候特点地处于北温带亚温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一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24.2, 七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38.2。 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175天左右。 四兴城构造运动 兴城地区至少发育两次透入性韧性变形、多次脆性变形。早期透入性韧性变形,载体岩石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面理产状35065,变质程度在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之后为第一次脆性变形,载体岩石为呈脉状产出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中的花岗伟晶岩,明显被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侵入;接下来为第二期透入性韧性变形,糜棱叶理产状33575,载体岩石为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这次韧性变形强度大、发育不均匀,对第一次透入性韧性变形改造较彻底,表现为第一次面理强烈平行化或协调化,总体为变晶糜棱岩石或片麻岩,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之后为第二次脆性变形,切割了(1)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2)花岗质伟晶岩、(3)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沿此次脆性变形同侵入脉岩为未变形的花岗细晶岩脉,产状12525;第三次脆性变形切穿上述四种岩石,而且沿脆性带侵入的是含石榴石花岗细晶五兴城地质发展史兴城台里属华北地台北缘,辽西冀东地区,出露的主要岩石为前寒武纪及造山带结晶岩系包括:太古代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生代黑云母二长花岗(浅色花岗岩)、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脉岩类伟晶花岗岩、石榴石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等。 兴城台里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区域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单元,较详细地论述了台里结晶岩系地质产状与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花岗质类岩石变质温压条件,探讨了结晶岩系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和侵位机制,对比分析了不同岩体的岩浆侵入期次和变质-变形序次 。 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貌实习报告院系: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 10级(1)班 _姓名: 艾尔肯_阿不力米提 _ 学号: 1251410002 一实习区域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 秦皇岛石门寨实习基地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秦皇岛市北28公里,属于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镇管辖,区内有柏油公路及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极为方便。基地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高山所包围。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出盆地为东南方向,再山海关南侧入渤海。 2.实习区地形、气候,经济情况: 1实习区地形;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3 实习区土壤、植被概况:本区气象资源(光、热、水)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开展,但本区又处于高低气压过渡带,季风盛行,为滨岸沙丘堆积带来动力。夏季雨量过于集中,暴雨频发,给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带来特殊的影响。本区多以奥陶系亮甲山组灰岩和寒武系张夏组灰岩为原料烧制石灰. 4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二区域地貌情况和动力分析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即柳江盆地;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 第三节 主要地貌一、构造地貌本区构造地貌类型较齐全,主要有:1.褶皱地貌本区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构造,东翼比较平缓,西翼较陡。中侏罗蓝旗祖的安山岩系和早侏罗世北票组煤系地层,不整合叠置在古生代向斜之上,并构成该区纵贯南北的主要山岭。这种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称为逆地貌,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向斜核部的安山岩系较两翼地层岩石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致。2.单斜地貌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东部,成南北纵向排列。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为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层面坡的坡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上部由坚硬岩层构成,形成陡壁。下部由易剥蚀的软弱岩层构成形成平缓斜坡。3.断层地貌本区断裂构造发育,纵横交错。这些断裂构造破坏了向斜构造的完整形态,将该区地表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其主要地貌类型有:断块山、地垒、地堑及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三角面等。例如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的一个断层线崖。4.火山及侵入岩地貌中侏罗世裂隙式喷发的火山,其火山堆积物沿石门寨向斜的核部分布,形成南北向的脊岭,纵贯中西部地区,并成为本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主要分水岭。各种不同产状侵入于地表之下的侵入岩体,后期被剥露出地表形成该区次成构造地貌。它们基本保持原侵入形态。例如:在沙锅店可见到沿断裂侵入的岩脉,形成岩脉丘陵。二、重力地貌本区常见的重力地貌类型有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1、崩塌地貌本区崩塌地貌多见于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一侧,在河流凹岸和断层崖分布地段十分多见。崩塌物质堆积在斜坡或陡崖的下部,形成倒石锥和倒石裾。如212高地有两个倒石堆,新倒石堆是由人工采石造成;大傍水村西口悬崖下有人造倒石堆,沟谷陡急,既有重力也有流水沉积,粒径大小不一。悬崖东部有较小较老的倒石堆,为凹形坡。2、滑坡地貌本区的滑坡现象见于区内东南角潘桃峪村东大石河河谷东岸,此滑坡发生在大石河蛇曲凹岸的花岗岩岩体中,滑壁倾角陡,为深层基岩滑坡,保存完好。滑体、滑壁、滑坡洼地、滑动面及滑动带等滑坡地貌形态均能看到。三、岩溶地貌(karst)本区震旦纪和古生代石灰岩广泛分布。砂锅店地区岩石倾向西北方向,石灰岩垂直节理发育。地表有喀斯特发育,即地表和地下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石灰岩节理被溶蚀后加宽变圆,大块石灰岩开始成为单个,表面变得凸凹不平,形成了多种岩溶地貌。主要类型有:溶沟、溶洞、石芽等。1、溶沟和石芽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此外,在沙锅店村东小山坡上,发育在平缓斜坡下部的石芽,常被坡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埋藏或半埋藏,形成埋藏石芽或半裸露石芽。2、溶洞本区溶洞十分发育,沿大石河凹岸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小。此外,在海拔170-200米左右,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溶洞。此外东部落附近有亮甲山组特征岩石豹皮状石灰岩,此石灰岩表面光滑,也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四、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本区普遍发育的一种地貌。大石河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支流众多,该河流经石门寨的广大地区,塑造了较复杂的河谷地貌。区内的韩家岭、大岭、大洼山、450高地及秋子峪一线为两河流的分水岭。大石河是本区最大的一条河流,这是由区内的多级支流汇舍而成的。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流向频繁变化,它的许多河段蛇曲已深切入基岩;此外还可见到“V”形谷,谷地狭窄,谷坡陡峭,河床占据整个谷底或大部分谷底,由于本区属于大石河的上游,且是以正向运动为主的地区,因此,大石河河床具有坡降大、流水急,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的山区河流的特点,支流河谷多呈“V”形,谷窄坡陡,河谷中仅有一、二级阶地形成,且多分布于河流凹岸。阶地面狭窄,阶地陡坎高度较大,为基座阶地。地势平缓处可见堆积阶地。未见侵蚀阶地。上庄坨大傍水大石河河段公路为一级阶地,来源是河漫滩。漫滩相细腻物质成为土壤。由于人工采砂采石干扰,组成大小不一,有砾石,粗砂和细沙,不是一般应呈现的二元结构。行走时将庄稼地额下层翻出,二元分化情况较好。陇上砾石较均一,长轴68厘米,短轴34厘米,扁平,磨圆好,为河湖相沉积。观察路下砾石,磨圆程度好。2级阶地面1.35米,相对高度不明显。阶地陡坎上的坡积物,上层为松散沉积物,下层是基岩,说明是基岩阶地。沉积物为风化物,棕黄色,砾石混杂,磨圆差,粒径均一细腻,为亚砂土,搓成条质可折断,为黄土状土,是阶地形成后覆盖,不算严格的陡坎。2级阶地以下为堆积阶地。2级阶地上面是细腻沉积,分三层,有两次沉积阶段。应该是在河流摆荡前经历了较长的冲积平原阶段。可看见老鼠洞。下面是河床相砾石,是河滩的二元结构。河床砾石混杂。由地形图读出古大石河向西流动,有较大的河曲。观察现在的地貌后可知其发生过一次截弯取直。由于古大石河与现在的大石河河道围成了一个离堆山,说明截弯取直是在三级阶地形成后发生。又因为小傍水崖所在的二级阶地保存完整,说明也是在二级阶地形成后发生。在大傍水村西口悬崖下,离堆山西头,大石河河道与古河道会合。刘家房村口西边是大石河基岩河床,有许多巨砾,说明此处流水流速很大,溯源侵蚀强。河床上的岩石岩性不一,说明都是由很远的地方搬运而来的。 河谷剖面图如下上庄坨潘桃峪大石河河谷段河流地貌类型齐全,有滨海床浅滩、河漫滩、心滩、及各种结构类型的阶地。河流在盆谷地区顺直流动,主要为下切侵蚀;而到平缓的地区侧蚀增强,弯曲度增大,凹岸堆积成阶地,长时间后发生侧方侵蚀。可以看见漩涡流。河漫滩上砾石较小,说明河流经过山谷地区后比降减小。五、海岸地貌北戴河海岸地区为岬湾相间曲折海岸。海岸线走向为西北东南向,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 在滨海地带形成海蚀地貌: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加上潮汐的作用,使波浪作用范围加大,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当沉积物流绕行岬角或岸线急剧向陆转折处,波能急剧降低,被搬运沉积物的一部分即沉积下来。如岸外不远处有岛屿作屏障时,岛屿背后一侧波能降低形成波影区,进入波影区的沉积物其容量迅速减小,一方面以岸边为基础发育沙嘴,另一方面在岛屿内亦可发育沙嘴,如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上诉沙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衔接形成连岛沙坝。北戴河老虎石公园观测地观测的即是这种连岛沙坝。第四节 收获和体会本次为期8天的实习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在几天的实习途中亲眼看到了许多课本上描述的地貌,如流水地貌中的河漫滩、阶地,重力地貌中的倒石堆、滑坡,构造地貌中的断裂、褶皱,喀斯特地貌中的石芽、溶沟,海岸地貌中的连岛沙坝、海蚀柱、沙嘴等,对书本的知识有了真实的体验。同时我们也实地练习了很多判断地貌类型的方法,比如站在小傍水的212高地上数对面大石河的阶地数,第二天再实地考察第一天的推测是否正确。又比如说在蟠桃峪实习时对蟠桃峪地区的145高地进行了地貌判断。起先将其判断为离堆山,但由于上山的两条路都是上坡,加上无河湖相沉积,说明不是古河道,因此不会是离堆山。又判断其为为古滑坡,但是由于:对面滑坡壁不明显;年代久远,不能通过马刀树判断;看不到明显的滑坡裂缝和滑坡泉;山体上下基岩不衔接,岩性不同,不能判断其为滑坡面。因此仍然不能确定其为古滑坡。这样一步步的从推测、判断到确定结果的过程,不仅是考验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程度,对我们的知识掌握有很大裨益,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位学习、研究地理的人应该有的科学严谨精神。最后向王升忠老师、介冬梅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天气炎热加上路途难走,两位带队老师一路带着我们,同时还要教授我们知识,实在是非常辛苦,感谢两位老师无私的教诲。四秦皇岛构造运动 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罗系属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 ,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石丰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 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本区地层自老而新顺序如下:一上元古青白口系 1 龙山组 2 景儿峪组 二 寒武系 1 府君山组 2 馒头组 3 毛庄组 4 徐庄组 5 张夏组 6 崮山组 7 长山组 8 凤山组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