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哈市三环西线松花江桥初勘报告文字部分(A3)修改稿.doc_第1页
3哈市三环西线松花江桥初勘报告文字部分(A3)修改稿.doc_第2页
3哈市三环西线松花江桥初勘报告文字部分(A3)修改稿.doc_第3页
3哈市三环西线松花江桥初勘报告文字部分(A3)修改稿.doc_第4页
3哈市三环西线松花江桥初勘报告文字部分(A3)修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1.1 勘察目的哈尔滨市三环路西线跨松花江大桥(一标)岩土工程勘察任务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其目的是对拟建场地做好工程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1.2 任务要求(1)查明拟建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分析、评价;(2)进行综合地质勘察,初步查明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治理的地质依据;(3)初步查明场地的地质条件,为选择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4)查明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场地需要进行场地烈度鉴定或地震安全性评价;(5)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详见附录1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提出的哈尔滨市三环路西线跨松花江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3 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5)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6月试行)(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7)岩土工程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0)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1)哈尔滨市市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技术规定(试行)(HDB0012005)2 拟建工程概况哈尔滨市三环路西线跨松花江大桥大致为南北走向,桥位距离西四环松花江大桥以东约2km,走向大致与其平行。本节点路线北起三环路与郑州街相交处(K0+420),南下至金星畜牧厂,该段路线为地面道路。路线继续南下跨越北侧防洪大堤(K2+311.59)和南侧群力防洪大堤(K7+940.5),期间跨越松花江航道(K4+799),桥梁在松花江两侧及江心岛的漫滩上设墩。路线跨越大堤后落地后为地面道路工程,于桩号K8+488处和三环路衔接。工程范围为K1+892K8+365,全长约6473m。城市主干路,近期双向六车道+非机动车、远期双向八车道标准。主桥拟采用以下几种桥跨方案:主通航孔方案一:跨径组合为110+258+110478m的自锚式悬索桥方案。主通航孔方案二:跨径组合为150+258+150=558m的三跨下承式系杆拱方案。主通航孔方案三:跨径组合为150+258+150=558m的三跨矮塔斜拉桥方案。整桥拟采用50mT梁或50m连续梁,引桥拟采用30mT梁或30m连续梁。我单位承担的一标段自K1+833至K5+081,总长3.248km,包括主桥、高架桥和引桥,跨越松花江主航道、阳明滩、松花江北叉和松北大堤。本标段水面宽阔,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3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3.1 勘察方法采用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钻探采用SH30型钻机冲击跟管钻进松散层。基岩采用Y100及Y200型钻机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原位测试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试验等方法。室内试验采用原状样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颗分、压缩、剪切、静三轴、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水质分析等方法。3.2 勘察工作布置勘察工作量按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采用桩基础、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布置;孔位基本按照设计部门提出的孔位布设(3号孔由于在水坝之上,按水利部门要求向下平移8米)。3.3 完成工作量初步勘察阶段,野外工作从二OO八年十月五日至二十九日结束,历时二十五天,共完成钻孔18个,总进尺1261m,详见表1。完 成 工 作 量 统 计 表 表1工作项目钻 探测 量岩 土 水 样 分 析 测 试静力触探标贯试验波速试验钻孔数进尺点位及高程常规土样颗分水分析岩石物理试验岩石单轴抗压岩石抗拉岩石抗剪岩石弹模单位个m点件组m/孔次m/孔数量181261186531617111371675.5/426594/14 自然地理4.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水系4.1.1 地理位置大桥横跨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北区, 距离西四环松花江大桥以东约2km,走向大致与其平行。4.1.2 地形地貌桥址所经地带海拔高度在110120之间,属松花江漫滩,地势低洼,低漫滩滩面有砂丘、砂梁和砂垄分布,丰水期常被洪水淹没,高漫滩局部具盐碱化。桥址所处地貌单元为松花江低漫滩,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松花江河床两侧,两岸均建有防洪大堤。4.1.3 水系松花江是勘察区主干河流,河床宽2931000m,水深3.806.00m。历史最高水位120.89m,二十五年一遇洪水位119.50m。年迳流量153755.5亿立方米,输砂量1521150万吨,最大流量12200m3/s,最大冰厚1.25m。4.2 气侯及自然区划该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3.5,历史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41.4;年平均降雨量530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年平均蒸发量1508.7mm,最大冻结深度2.0m,地面稳定冻结日期为11月下旬,稳定解冻期为翌年4月中旬,冬季主要风向为SSW,最大风速为20m/s。据哈尔滨市市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技术规定(试行)(HDB0012005)附录A项目所在地公路自然区划为2区,暨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5 区域地质概况5.1 地层岩性地层分区为松嫩平原分区,地层分布主要有白垩系(K)和第四系(Q),基底为古老的松辽地块,缺失第三系地层。5.1.1 白垩系(K)区内白垩系地层分布广泛,主要为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四方台组;桥址附近黑天鹅度假村,地热钻井2100m未揭穿。5.1.1.1 登娄库组(K1d)由灰白色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质岩和砂质砾岩组成。其下与侏罗系不整合接触,最大厚度1547m。5.1.1.2 嫩江组(K1n)由灰黑色泥岩、页岩、劣质油页岩和灰绿色泥岩、灰白色粉砂质砂岩组成。厚500900m,最厚达1014m。5.1.1.3 四方台组(K2S)上部主要为泥岩夹泥质砂岩、砂岩;中下部以灰绿色棕红泥岩为主,夹砂岩;底部常为灰白带红色的砂岩,最厚283m,下与下白垩系嫩江组不整合接触。5.1.2 第四系(Q)哈尔滨市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普遍,厚4080m,由更新统及全新统地层组成,从老到新为:(1)下更新统深井组冰水堆积层(Q12、d5gl)。(2)中更新统下荒山组冲积层(Q21hlal)。(3)中更新统上荒山组湖积层(Q22h1)(4)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积洪积层(Q23al+pl)(5)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冲积层(Q)(6)全新统冲积层(Q4al)(7)全新统高漫滩冲积层(Q14al)(8)全新统低漫滩冲积层(Q24al)(9)全新统沟谷坡积层(Q4al)桥址区分布地层主要为:下更新统东深井组冰水堆积层、全新统高漫滩冲积层和低漫滩冲积层,分述如下:5.1.2.1 下更新统东深井组冰水堆积层(Q12d+gl)哈尔滨市区内均有分布。厚度1048m,顶板埋深2060m,岩性分上、下两段:上段是320m厚淤泥质土;下段是大于5m厚的灰色中砂、粗砂、砾砂。5.1.2.2 全新统高漫滩冲积层(Q41al)分布在松花江高漫滩,厚度大于20m,岩性分上、下两段:上段为11m左右厚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段为大于5m厚的灰白色中砂夹淤泥质亚粘土薄层。下伏东深井组地层。5.1.2.3 全新统低漫滩冲积层(Q2dl)分布在松花江低漫滩,厚度大于20m,在道里、道外一带岩性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为26m厚亚粘土;中段为0.59m厚淤泥质(或含有机质)亚粘土;下段为厚度大于9m的中砂、粗砂、砾砂。5.2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哈尔滨市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松嫩断(拗)陷东南隆起区,区域范围内前第四系基底构造以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为主,构成断块构造的基本格架,这种断块构造进入第四系以来存在的继承性垂直升降震荡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地貌景观以及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产生深远的影响。5.2.1 构造区内主要构造有:5.2.1.1 阿什河断裂(F7)在哈尔滨市区东北角,沿阿什河谷展布,北端延伸至呼兰河谷。长近100km,以张扭性为主,在靠近断裂的钻孔中白垩系泥岩裂隙面擦痕明显和断裂两侧地貌不对称是直观证据。据野外调查资料证实,其东侧上升,西侧下降,上升速率达34mm/y,同时在上升幅度上,北端大于南端,致使荒山一带“V”字型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强烈,反映该断裂活动性较强。5.2.1.2 小三姓肖家断裂(F6)据1:50万黑白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松花江阶地后缘与岗阜状平原交界处 为一压扭性断裂,走向约NE60,长近100km,在哈尔滨市区中部通过。沿断裂走向,东部坡缓,西部坡陡局部地下水露头呈串珠状泉群涌现,反映该断裂活动性不均一,并有减弱趋势。5.2.1.3 双城西万福屯小北屯断裂(F4)据1:50万黑白卫片解译,该断裂走向近NE40,前人资料证实其在平房附近走向NE55,切穿了震旦系、古生界、侏罗系及下白垩统泉头组地层,沿断裂面有燕山期侵入岩侵入。断裂附近地层及地形条件、地貌特征调查结果表明,该断裂目前活动性微弱。5.2.1.4 运粮河断裂(F5)分布在哈尔滨市西南部运浪河谷。据1:50万黑白卫片解译,野外勘察证实,沿运粮河谷延展方向存在一走向NW300左右张扭性断裂,在白垩系泥岩裂隙面见有断裂擦痕。在断裂北端,垂直运粮河谷发育有“V”字型冲沟,反映其目前仍具一定活动性。5.2.1.5 松花江北断裂(F10)位于哈尔滨市区北端,自阿什河与松花江汇合处沿NE70展布在松花江北岸。断裂长45km,由于松花江河道变迁,及各种微地貌发育过程,反映其具有一定活动性。5.2.2 区域稳定性上述诸断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新构造运动受这些基底构造控制,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处于上升为主的震荡性升降运动,目前这种升降运动除阿什河断裂和运粮河断裂北端反映比较强烈外,其余部分比较微弱或逐渐趋于平缓。这就是说,哈尔滨市区内及其附近,活动断裂少,而且活动断裂运动结果表现为断块整体升降为主。哈尔滨市区除阿什河与松花江交汇处是活动构造复合部位,稳定性比较差外,其余区域稳定性好,处于相对稳定的断块上。哈尔滨市1937年6月11日11时51分28秒曾发生过有感地震,除此未见其它记载。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规定,跨松花江大桥为抗震重点工程,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按此标准,构筑物应按基本裂度度采取抗震措施。6 工程地质条件6.1 地层岩性在勘探孔控制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共分23个大层,地层状况自上至下分述如下(场地表层零星分布有0.3米左右厚的腐植土和素填土,未单独划分层位):粉质粘土层:黄褐色,软可塑可塑。层厚1.202.40m,平均厚度1.60m。粉细砂层:黄色、灰色、灰黑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和淤泥,湿饱和,松散。局部地表见薄层耕土。顶板埋深1.202.40m,层厚2.8012.50m,平均厚度8.02m。 粉质粘土-1层:灰色、灰黑色、灰黄色,含粉细砂,软塑-流塑。顶板埋深1.909.20m,层厚1.004.80m,平均厚度2.52m。粉土-1层:黄色,湿,稍密。顶板埋深2.80m,厚度1.50m。中砂层:灰黄色、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和淤泥,饱和,稍密-中密。顶板埋深4.3013.00m,层厚2.2011.30m,平均厚度5.49m。粉质粘土-2层:灰色、灰黑色,软塑-流塑。顶板埋深9.5011.40m,层厚0.501.30m,平均厚度0.93m。粗砂层:灰黄色、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局部不均粒,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饱和,稍密-中密。顶板埋深11.0017.50m,层厚2.4010.20m,平均厚度6.34m。粉质粘土-1层:灰色,含有机质,软可塑。顶板埋深16.7017.00m,层厚0.500.80m,平均厚度0.65m。粉质粘土层:灰色,含有机质,可塑软可塑。顶板埋深15.8021.00m,层厚0.703.70m,平均厚度1.65m。中砂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粘性土含量较高,饱和,中密密实。顶板埋深17.3030.10m,层厚3.809.30m,平均厚度6.29m。粉质粘土层:灰色,含有机质,可塑软可塑,局部软塑。顶板埋深22.8038.30m,层厚0.404.80m,平均厚度1.85m。中砂-1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饱和,中密密实。顶板埋深24.6031.50m,层厚1.703.40m,平均厚度2.40m。中砂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粘性土含量较高,饱和,中密密实。顶板埋深23.30 40.20m,层厚3.2010.20m,平均厚度5.64m。粘土层:灰色、灰黑色,含有机质,可塑软可塑。顶板埋深28.0042.40m,层厚0.407.40m,平均厚度3.36m。中砂-1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饱和,中密。顶板埋深34.0m,层厚2.0m。粗砂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不均粒,分选较差,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饱和,密实。顶板埋深32.10 43.40m,层厚1.708.20m,平均厚度4.41m。砾砂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级配良好,分选差,磨圆较好,下部为圆砾,钻探揭露最大粒径35cm,含少量粘性土,饱和,密实。顶板埋深35.20 45.60m,层厚2.208.40m,平均厚度3.87m。粉质粘土-1层:灰色,含有机质,硬可塑硬塑。顶板埋深38.8039.40m,层厚0.801.00m,平均厚度0.90m。细砂-2层:灰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颗粒均匀,分选较好,磨圆较好,含少量粘性土,饱和,密实。顶板埋深38.8042.60m,层厚1.003.50m,平均厚度2.15m。泥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扁柱状和短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软化或崩解。顶板埋深39.9051.50m,层厚0.7010.90m,平均厚度6.17m。 砂岩-1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胶结差,稍用力便呈散体状。顶板埋深49.50m,厚度2.70m。泥岩-1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扁柱状和短柱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软化或崩解。顶板埋深48.70m,厚度4.10m。 砂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胶结差,稍用力便呈散体状。该层局部夹薄层钙质砂岩,强度高,钻进困难。顶板埋深40.6056.90m,层厚1.107.30m,平均厚度3.03m。泥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局部呈碎块状,锤碎易碎。顶板埋深44.8053.50m,层厚3.709.20m,平均厚度5.77m。泥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锤碎易碎。顶板埋深47.3058.00m,层厚3.509.90m,平均厚度5.85m。砂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胶结差,稍用力便呈散体状。顶板埋深57.5062.20m,层厚2.105.50m,平均厚度3.70m。泥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锤击易碎。顶板埋深57.2065.70m,层厚8.5014.60m,平均厚度10.65m。砂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多呈短柱状,稍用力便呈散体状。顶板埋深65.7076.60m,层厚0.805.50m,平均厚度2.40m。泥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锤击易碎。顶板埋深71.3077.40m,层厚4.507.50m,平均厚度6.05m。砂岩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多呈短柱状,手掰即碎。顶板埋深76.8081.50m,层厚1.504.00m,平均厚度2.80m。泥岩(21)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手掰即碎。顶板埋深80.8084.40m,层厚4.0014.00m,平均厚度10.63m。砂岩(21)-1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手掰即碎。顶板埋深83.2092.40m,层厚0.406.00m,平均厚度3.20m。砂岩(22)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锤击易碎。顶板埋深91.2098.00m,层厚0.303.00m,平均厚度1.77m。泥岩(23)层:深灰色、灰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锤击易碎。顶板埋深94.2098.30m,钻探最大揭露厚度7m。6.2 砂土均匀性评价场地地层上部为第四系砂土夹粉质粘土、粘土,下部为白垩系泥岩、砂岩,现根据不均匀系数CU对砂土进行均匀性评价。砂土不均匀系数CU统计表 表2地层编号名 称n平均CU最大CU最小CU评价粉细砂111.782.451.55均 粒中 砂113.465.591.16均 粒粗 砂134.838.352.81均 粒中 砂123.525.391.55均 粒中 砂63.665.382.70均 粒粗 砂25.996.975.01不均粒砾 砂16.62不均粒-1细 砂12.28均 粒7 水文地质条件7.1含水层7.1.1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勘察区内大面积分布,含水层主要由中粗砂组成,系由粉细砂层、中砂层、粗砂层、中砂层、中砂-1层、中砂层、粗砂层、砾砂层和细砂-1层组成的含水岩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含水层总厚度20-30m,静水位埋深1.305.70m,标高111.47115.15m, 水位变幅大于3米,该含水层与松花江水力联系密切。根据3#孔水质分析结果, 水化学类型HCO3-CaMg,PH值6.7,矿化度0.296g/L。 据低漫滩原有资料(狗岛)SK1孔抽水试验成果:S=3.27m, Q=1920m3/d, q=6.80L/sm, K=35.09m/d, R=171.51m,水化学类型HCO3-CaNa,PH值7.2,矿化度0.341g/L(本项目抽水试验在详勘察阶段进行)。 7.1.2白垩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含水层由半胶结的砂岩组成,岩芯用手能捏碎,涌水量10m3/h左右,为弱含水层。7.2隔水层隔水层由泥岩、泥质砂岩和胶结好的砂岩组成,岩心完整,为隔水层。7.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江水补给;径流受地形控制,总体流向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流;以蒸发和侧向径流补给河流方式排泄;水位年变幅3-5m。7.4腐蚀性评价 含水层的渗透性强,径流条件好,相互间水力联系密切,环境类型属II类。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SO42-=9.60mg/L,小于500 mg/L,地下水无结晶类腐蚀;PH=6.7,侵蚀性CO2=0,HCO3-=341.17mg/L,地下水无分解类腐蚀;水中CL-+SO42-=349.68 mg/L,小于500 mg/L,PH=6.7,地下水无结晶分解类腐蚀。8 环境地质条件8.1环境类型场地环境类型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的规定属II类;场地冰冻区的分类属冰冻区;公路自然区划为II2区, 即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8.2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哈尔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0.35S。 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的类型根据覆盖层的厚度、波速试验结果确定为:中软土II类场地(vse=158m/s)。8.3地基土的冻胀性该区标准冻结深度为1.90m,最大冻结深度2.0m。在冻结深度内的地层有粉质粘土层和粉质粘土1层,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判别:粉质粘土层符合WP+90.25,为特强冻胀V级,粉质粘土1层符合WP+15WWP+23,为极强冻胀VI级。9 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和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9.1 室内土工试验统计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按层位统计,提供出平均值m、标准差f、变异系数、数值范围和标准值k,统计结果见附录3。9.2 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结果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实测值,统计结果见表3: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层统计表 表3地层编号岩土名称nmmaxminkf 粉细砂307.11346.42.150.30-1粉质粘土34.754中 砂2316.52310153.960.24粗 砂3418.8261117.44.520.24中 砂3425.2341423.84.600.18粉质粘土922.7281419.74.800.21中 砂2928.4361626.84.780.17粘 土614.8171313.51.600.11粗 砂1233.1382631.04.030.12砾 砂1941.2593337.78.710.21静力触探采用单桥探头,各土层比贯入阻力PS统计结果见表4: 比贯入阻力PS(MPa)分层统计表 表4地层编号岩土名称试验孔数PSPS maxPS min 粉细砂45.286.364.22-1粉质粘土11.07中 砂38.4410.855.45粗 砂312.2613.1411.57粉质粘土14.089.3 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和桩基参数 综合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建筑经验,依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给出各层土容许承载力fao和桩基参数见表5。各层土容许承载力fao和桩基参数综合确定一览表 表5地层编号岩土名称岩土试验标 贯 N静 探PS公路桥涵JTGD063-2007规范fao建议fao (kPa)钻孔灌注桩e/IL(Raj)faofak修正击数特征值fak平均值fak(kPa)qik (kPa)qr(kPa)粉细砂6.61125.282008080-1粉质粘土41(w)8841271.071201178030-1粉土715012030中砂13.52298.4426033033045-2粉质粘土36(w)10010030粗砂13.923612.2630037037060-1粉质粘土15050粉质粘土0.86/0.661974.0823018050中砂17.726837037060粉质粘土0.83/0.6121615.932521050-1中砂2128637037060中砂20.128037037060粘土0.84/0.4323910.423223060-1中砂18.927437037060粗砂23.329850050090砾砂28.7328550550120-1粉质粘土0.74/0.2429020050-2细砂2321730030055泥岩0.41350350801046-1砂岩30030080砂岩0.40400400100-1泥岩0.42400400100泥岩0.56400400100泥岩2.69807500550140砂岩0.32400400100泥岩3.7111131000180砂岩1.53459500500140泥岩3.0992710001801364砂岩1.44432650150(21)泥岩5.221566100010001801364(21)-1砂岩650150(22)砂岩1.33399650150(23)泥岩2.808401000180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容许值qr按式qr =m0fao+k22(h-3)计算。 10不良地质作用和对工程危害造程度的评价10.1砂土液化 哈尔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甲类建筑应提高一度的要求,该项工程设防烈度为7度。按7度的要求进行砂土液化的判别和处理。在地面以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按下式计算:Ncr=N00.9+0.1(ds-dw)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 =6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dw 地下水深度(m),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120.89m计算。以4号孔为例:Ncr=60.9+0.1(3.20)=7.3N=3NNcr 粉细砂层为液化土。液化指数按下式计算ILE= (1)diWiILE=36.44,液化等级严重。当采用静力触探试验进行液化判别,按下式计算:ps,=psowup式中ps,-饱和土液化临界静力触探贯入阻力(MPa);psodw=2m,du=2m时,饱和土液化临界贯入阻力(MPa),本场地取6;w地下水位影响系数,w=1-0.065(dw-2);u上覆非液化土层影响系数,对于深基础,u=1;p土性综合影响系数,砂土,p=1。把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得:ps,=61-0.065(0-2)11=6.78 MPa。判别结果见钻孔的液化判别统计表6。 钻 孔 的 液 化 判 别 统 计 表 表6钻孔号地 层名 称埋 深(m)厚度(m)N(次)Ncr(次)液化指数ICE液 化等 级CK4粉细砂0.007.00737.336.44严 重58.5CK6粉细砂0.008.00856.811.78中 等89.2CK9粉细砂0.009.409.456.722.76严 重57.979.1810.3中砂9.4013.504.1811.51012.7CK11粉细砂0.3012.3012.046.744.76严 重47.939.1410.3511.5712.7粗砂12.215.02.71013.8CK3细砂0.001.906.707.502.74.22 (PS)6.78(ps,)液 化CK8细砂2.4012.7010.306.36(PS)6.78(ps,)液 化中砂14.912.702.205.45(PS)6.78(ps,)液 化CK11细砂1.5012.3010.805.17(PS)6.78(ps,)液 化CK15细砂4.802.402.405.36(PS)6.78(ps,)液 化10.2 侵蚀堆积 松花江流量大,冲刷能力强,主墩位于主航道北侧,受冲刷的影响较大,最大冲刷深度4.24.5m(由哈尔滨市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提供);边墩、辅助墩受侵蚀堆积作用的影响较大,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其余墩位于江堤南岸市区内,影响不大。10.3冻胀融沉主桥墩承台多座落在砂性土上,冻胀力和融沉较南岸坐在粘性土上的要小,建议基础埋深大于2.0m,消除冻害融沉的影响。10.4管涌 根据砂土均匀性评价结果(表2),由于第四系砂土不均匀系数CU10,粉细砂层CU=1.55-2.45,中砂层CU=1.26-5.59,因此不能发生管涌。11 桩基础方案的分析对比和建议桥址处上部地层较弱,承载力低,满足不了梁底反力的要求,故不适合天然地基浅基础,只能选择钻孔灌注桩基础。11.1 钻孔灌注桩的分析对比按梁底反力的大小,墩位的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桩径、桩长进行估算,摩擦桩计算公式如下:Ra=u+Ap qr式中:u桩身周长(m) 回转钻进直径按设计桩径算; li局部冲刷线以下各土层的厚度(m),扩孔部分不计,冲刷线按4.5m计; qik与li对应的各土层与桩侧的摩阻力标准值(Kpa), 按表5采用;qr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容许值(kPa)。 Ap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