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doc_第1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doc_第2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doc_第3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doc_第4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关键词:曹操 奸雄 政治家 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评论云:“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他有着现实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如果仅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即彼的善恶范畴,那么他便什么也不是,且又似是而非了。因为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那么这一奸雄与英雄本色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二、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在曹操出场不久就写了吕伯奢被杀的情节,一开篇就使曹操给读者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陈宫谴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这句名言,道出他的人生信念,也是对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生动概括。可见作者在全书开始就为人物的刻画定下了一个基调。写他围寿春攻打袁术,因军中粮尽,竟借粮官王垕的头来稳定军心。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他对自己手下的谋士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荀彧(字文若)是他手下的重要谋士,替他出过很多主意,为他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曹操对他一直很欣赏信任。但当荀文若劝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锡时,因为触动了他篡权的野心,便怀恨在心,翻脸不认人,遣人送了一个食盒给荀,盒上有曹操亲笔的封记。荀文若开盒一看,盒内并无一物,荀文若会其意,便服毒自杀了。第六十回,荀攸(荀文若之侄)不同意他封魏王,他就大怒,威胁说:“此人欲效荀文若耶?”致使荀攸忧愤成疾,卧病而死。在“曹操兴兵报父仇”一回中曹操听说全家被杀,咬牙切齿地说:“杀父之仇,极天际地,如何不报!吾起大军尽赴徐州,所辖之地,草木不留,吾之愿也。”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出兵报仇的过程中他命令只要得到城地,把百姓全部杀光。真正做到了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甚至山上树木全被砍光,路上再也没有行人,执行了残暴的“三光政策”。当陈官听说他肆意杀害百姓,赶来劝阻时,他因念旧恩,准许陈官入帐,但不让座,后又听不进良言却对陈官发怒。在这段记叙中,描写出了曹操残忍的一面,是陶谦杀了曹操全家。而曹操不是杀陶谦报父仇了事,而是在报仇中,杀光徐州百姓,这种视百姓性命如草芥的做法,又是曹操极端利己主义、奸诈、凶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曹操兴兵击张绣”一回中,曹操一夜酒醉,问左右城中是否有妓女?曹安民告诉他张济的妻子邹氏生得十分美丽,曹操命令曹安民带五十甲兵将她抢来。并调二百余亲兵把守大帐,不许擅自进入,违令者斩首,曹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曹操强夺人妻,是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是为百姓做实事,这种事情,绝非英雄所为,而曹操实为“奸雄”。这里更显出了他的“奸”,是他极端利己主义的又一佐证。在“曹操权杀伏皇后”中,更有骇人听闻的描写。操连夜率三千甲兵,围住伏完住宅,把老幼全部拿下,把三族全部关入监狱。天明时,御林将军郗虑持节入宫,先收皇后玉玺,又从椒房门夹壁中搜出伏皇后。当曹操见到伏皇后,曹操骂道:“我诚心来治理天下,你们却打算害我,我不杀你,你必杀我。”于是让手下将伏皇后乱棒打死,随即又入宫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毒死;当晚将伏完,穆顺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斩首。在这段中曹操入宫收玺捉皇后,是不忠,就压根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有权高盖主之嫌。杀伏完,穆顺全家二百余口,杀伏后所生两位皇子。上述这些,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残暴、不仁、不义,突出地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征。 三、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军事家风貌。(1)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在第二十回多少表现出了曹操的这一特色。他确实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并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曹操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小说详尽描绘了讨卓的背景:董卓当权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而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事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曹操急忙把宝刀拿在手中,正要刺杀董卓,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转身说道:“孟德你干什么?”曹操非常害怕,于是倒转刀把,跪下说:“操有一口宝刀,献给丞相您。”于是他才能够脱身,当董卓引曹操看马时,曹操说:“愿试着骑一下宝马。”于是趁机牵马出相府,快马加鞭向东门逃去。当被董卓发观后,曹操见行刺不成,马上随机应变,以献宝刀为由,来掩盖事情真相,又“借马”出相府,逃出虎穴。刺董正因为董卓是罪魁祸首,杀董卓可使天下安定,表明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单身刺董,可见其勇气可嘉;刺董不成,献刀,“借马”逃跑,可见其机智。刻画了曹操有勇有谋,能随机应变,且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其机智恐非凡人所为,其结果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尤其可贵的是,此事之后,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会盟讨卓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其声势都相当壮观。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书中写道:“曹操大喜,先发矫诏,然后招集义兵,竖招兵白旗,上面写忠义二字。”在群雄会聚推选盟主时,曹操推举实力最强,名门之后的袁绍做盟主。在歃血为盟后,曹操在饮酒中说:“今日既立了盟主,各位要听从调遣,不要以强弱计较。”而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洛员之类的角色。曹操发矫诏讨董,并用自家的钱招募义兵,并在招兵旗上书“忠义”二字,有人以为这是曹操的虚伪,我却不以为然,当时的曹操确实有除残去秽,匡扶汉室的想法。曹操收义兵,推举袁绍做盟主,一方面充实了自己的实力,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成望,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谋划上的雄才大略的又一表现。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袁绍成其大功,一面又与袁绍及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之辈各怀异心,按兵不动,军队虽然合在一起,但并不齐心协力,各路军队谁也不愿单独向前,都争权夺利,不久联军就自相残杀。这是伐董卓失利的原因,虽有曹操雄才大略,尽心尽力,但也无力回天。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入洛的良机。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些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描写。以官渡之战为例,作者在朴素无华的笔墨中,把曹操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摧毁袁绍粮草充裕的七十万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惟妙惟肖。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曹操采纳刘晔的方法造“发石车”守城,后有曹操在乌巢烧袁绍粮草,曹操在烧粮草后尽夺袁军旗帜,伪作败军,打败袁绍援助乌巢的援军,后又听从荀攸的计策,分兵攻打,使袁绍兵无斗志;最终失败。在战斗中,曹操指挥若定,尽管手下非常惧怕袁军,曹操分析形势做出了“急战”的战略,当首战失利而退守寨,他不耻下问,求计于刘晖,就有了造“发石车”和“掘长堑”而要耗袁军力气,当欲回许昌,不能退时,求计于荀彧,才有了勇土拒守要塞,逼袁军退军二十里。这表明了曹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敏的指挥才能。而与此相反的是袁绍,当韩猛失粮草,要杀韩猛,审配献策,他充耳不闻,不予采纳,刚愎自用,且治军不严,以至淳于琼因饮酒而失乌巢,许攸献策险些被杀,以至于谋士投曹。小说突出了指挥员对战争的主观认识和指挥是否正确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战斗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他的优势变为劣势,主动变成被动,落得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则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敏,结果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别致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演谋”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壮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他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锲而不舍。在征吕布时,虽中计兵败,几乎被生擒,但当属下问安时,他却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来日必报之。”在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自至城下看诸军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城上矢石如雨下,有两员将领临危退缩时,他“掣剑斩于城下”,且“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城上看见,并皆失色”。曹操冒着危险,在城下亲自看士兵搬运土石,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当城上箭如雨下,有两员大将则临危退缩时,他挥剑把他们斩于马下,并亲自下马接石土填坑。说明了他治军严厉,且不顾个人安危,善于鼓舞士气,更显出了他的卓绝的指挥才能和指挥艺术。(2)识才、爱才、任人唯才的博大胸襟、积极乐观和雍容大度的英雄情怀。在温酒斩华雄一节,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中,写出了他能识才、爱才,且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又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袁术听说自告奋勇能斩华雄的关羽不过是刘备手下一个弓马手,非常轻蔑,而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劝袁术让关羽出战,并亲自温热酒一杯,以壮行色。他不以贵贱论人,而且能打破偏见,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在袁术拒绝赏关羽后,曹操又暗送酒肉抚慰三人。如不识才,怎劝袁术同意关羽而战;如不爱才,怎会送酒给关羽?在第十六回,刘备到许昌投曹操。谋士要他杀掉刘备,曹操不肯。实际上从他的内心愿望来说,是非常想杀掉刘备的,不杀是有更深远的考虑。他在政治上确是善察安危之机,能以四海之望,统一天下的长远目标着眼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这些都说明曹操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开阔胸怀。说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状。曹操的笑状有很多种,有微笑,又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当然也有我们常说的奸笑,皮笑肉不笑。笑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有得胜凯旋时,也有兵败无奈时。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第一次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当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若之奈何?”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急,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生发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如果说曹操如此,是由于性格中的奸诈,那就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了。但若透过这种忠奸的道德判断,我们应当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独特智慧,能洞察事物潜藏着的深刻矛盾,并在矛盾刚刚出现时,就早已准备好了应变的策略。因此曹操在面对暂时失败时,甚至是严重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他这种性情与毛泽东所说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应该说是有内在统一性的。在其它方面,虽然有刘备因爱才含泪送徐庶入曹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孙权安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佳话。若去掉“拥刘反曹”的偏见,曹操的识才,爱才可见一斑。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典韦器重有加,典韦死后曹操曾两次拜祭,这不是曹操矫揉造作,来标榜自己爱才,而是发自内心,确有切身之痛。当郭嘉病重,曹操哭道“我因为征战平定四方,使您长途跋涉以至于因辛苦病倒!”;当操军入柳城,郭嘉病得很重,曹操哭泣;当军入易州,郭嘉已死数日,操去拜祭哭倒于地说:“奉孝死,是老天对我不公啊!”。曹操“三哭郭嘉”,是有切身之痛,郭嘉是曹操最忠心的谋士,郭嘉的死,着实是断了曹操的左右臂。这是他爱才的一面。当然继尔又笑,也不能排除他取得舆论支持的可能。但曹操的爱不像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曹操却为了赢得舆论同情以吸引真正理解并忠于其事业的将士。再者体现在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的故事。当刘备为吕布所逼,投奔曹操。谋士荀彧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因怜其才,没有杀刘备,反而以礼相待。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将领建议追杀,被曹操阻拦,放走了关羽。这是他在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仍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胸怀广阔的体现。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剪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 “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操与刘备出行在同一车,坐则在同一席,有好吃的东西分来吃,恩同兄弟一般。虽然后来刘备乘机取得兵权,背叛曹操,曹操也不加追究。这反映了曹操爱才和宽广的胸怀。在斩华雄中,送酒给关羽,在劝降关羽后封候,既往不咎。这些既表彰了关羽,又激励了部属,十分机敏得体。其三番遣使,斩六将而不诛,他对关羽恩义备至也并非完全出于奸诈,而确有真心爱才的一面,可见其宽容豁达。(3)发扬军事民主、不念旧恶、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在战斗中能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他渴望贤才,广泛招贤纳士,争取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镇山东”的局面。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操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曹操的不念旧恶,其实也是体恤百姓的重要表现之一,假设若要按姓名一一杀掉,且诛连很多,这极易引起民愤,重蹈董卓的覆辙。当时,破袁成功,大局刚定,曹操“焚书”不再追问,有利于大局的稳定。更有利于收买人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曹操注意发扬军事民主,注意谋士和大将的意见。在攻占汉中之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张鲁为镇南将军。”这是由谋士提出来的,所有这些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的长远利益。除此之外,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奖励。如击乌桓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彧讨教,并一举反败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外,还以奖惩分明著称。这些在小说中有着逼真的描绘:渭水兵败后,夏侯惇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了于禁的严厉制裁。夏侯惇不满,反诬于禁造反,于禁并不急于剖白。大敌当前,他坚持“分辩事小,退敌事大”,于是整兵坚垒,迎击张绣,义无反顾。后曹操明白真情后,对于禁这种襟怀大度的表现大为动容。战后当即表彰于禁,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博望兵败后曹操得知于禁曾对夏侯惇提出过较为切实的作战方针,只是由于夏侯惇的一意孤行而致败,于是他又一次厚赏于禁。曹操赏人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两者兼施,可见其英明。如徐晃挫折败关羽后,曹操曾赞曰:“吾行军三十年尚不能如此。”“徐公明真有周亚夫之英风矣!”这便是精神上的,但言辞恳切,毫无给人以做作之感。曹操奖励功臣慷慨热忱,同样,对于处惩有罪者则毫不容情。这点连他的亲眷子孙也不例外。如爱子曹彰率部出征,他郑重告诫道:在家为父子,在朝廷上共事为君臣,在行动上有王法,你可一定要遵守。堂兄弟曹洪不听劝谏而失掉战略要地潼关。曹操非常生气,要斩曹洪,虽然文武跪下求情,也判了个“死援”,条件是以后有功将功折罪,没有功劳仍然杀他。这体现了他的执法思想,执法严格而且不荀私情,是他执法严格的体现。反映了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曹操割发代首也是他法制观念的重要体现。当曹操误入麦田,他要拔剑自刎,以正军纪。最终他割发代首,以正视听。以往人们常把它当作玩弄权术而加以否定,这恐怕是不公正的。诚然,曹操在这里有故意做作的举动,但这对于以往(春秋以来)那种“法不加于尊”“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或多或少是种遏制。这种执法守法,严以律己的作风对于今日仍是值得鉴赏的。曹操在历史上采取过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虽然小说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不少章节却直接地展现了他重视和保护农业的积极愿望和举动。如他令军民屯垦便是一个积极的举动。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在军阀混战中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征张绣时,他命令军队,不准糟蹋麦田,不准抢夺百姓的东西,违者杀头。命令一下达,凡是官兵进麦田全部下马,用手扶麦,一个个依次通过,因此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征讨袁绍时,他重申军纪:若有到乡下杀人家鸡犬者和杀人同罪。这体现了他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当然曹操的这些行为自然谈不上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他的严明军纪,爱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毕竟他大都落实到了具体的法令上,做到类似如今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古代政治家能察觉到“民”的重要性,无疑是他的过人之处。(4)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在动乱的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吐八荒,位极人臣,这难免不会引起献帝的猜忌。曹操的功绩愈大,权势愈重,王霸之志愈显,献帝的疑忌也就愈深,这一点曹操了如指掌。可曹操抵住了以帝后为中心的公卿士大夫的猜忌谤议,他不畏人言,不怕风险,无激流勇退之意。他在大宴铜雀台一节中则表明了心迹:曹操作诗后对文武说:“我本来是平庸无能之辈,打算因病回乡里,筑优雅的小屋,打算夏秋读书,春天和冬天打猎,等到天下太平,再出来做官。却不能如意。如果国家没有我,真正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多少人称王。也许有一帮人,见我强盛,权大位重,说我有篡位之心,这是唯恐天下不乱。让我解除兵职,归还政事,回到家乡,是万万不行的。为什么?没有兵权我会马上被人杀害。”上述这些话其中难免冠冕堂皇,但其基本精神还是称得上磊落坦荡的。他是在权衡了于己于国的全部利弊后,才下定了决心,还开诚不恭地公布于世。这种不畏人言的精神比之刘备那想荆州而假意三让,欲吞西川而与刘璋大吹一通兄弟情谊的敢做而不敢当要强得多,磊落坦荡得多。另外曹操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也值得一提。在历史上曹操不仅以政治家、军事家出名,更以文学家、诗人著称。虽然三国演义对此所叙甚略,但从仅有的铜雀台赋和“横槊赋诗”一事,仍不难看出其文学涵养的精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曹操作为诸侯之一,不是做一个无知的军阀诸侯,成为一个摧残文化的刽子手;而是亲自涉足文坛,扶植文学,这无论如何是值得称赞一番的。以上几点作者都对曹操的英雄与奸雄性格赋予了充分肯定。在作者笔下,曹操与诸葛亮,周瑜,刘备,孙权一样,都是大乱中涌现的、卓而不群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艺术形象。四、结语笔者以为: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阶级地位中形成的印记。这些印记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出来,扩展一下,如他专权,显出了他的“奸”,执法严厉,暗弄权术,滥杀无辜概括就是“奸”,对于这些我们要摈弃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评说。他用法严厉,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例如在收杀董贼、伏完、耿纪集团等系列情节中。曹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确善于玩弄权术,如诈中风、割发代首、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以及与许攸论粮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