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1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2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3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4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 清代的武举制度清代的武举制度分四级考试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 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 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殿试及授职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 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 一、 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 状元自然是出尽了风头,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顺治三年 (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 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晶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 (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 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考试分三场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 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 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 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 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 一、 二、三场进行。 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 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二场考步射、技勇。 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 一共三项。 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 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阅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硕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 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硕。 石号应试者自选,要求将石磺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硕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未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 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 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 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 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 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 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 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罢了。 当时社会上歧视武人之风极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粗鲁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 的弊病武到了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 他曾要求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限,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 康熙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然而,整个清代,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 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 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亦文亦武的博通人材,应该说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后期政坛上出将人相之人材日见匮乏的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早就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 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陈规,武举考试竟一直被延续下去。 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 遗憾的是,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一拖几年,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 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了起来,直到光绪二十七年 (1901),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 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十年后,大清帝国便宜告灭武举轶事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 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清朝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 说来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 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 (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 人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 (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获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三元”。 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武状元马全,原名马琼,山西阳曲人,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 乾隆十七年壬申 (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击。 他与同僚某人语言失欢,发生斗殴。 某人敌不住马全,由衙门逃到城门外,马全骑马追到城濠的桥上,两人再次奋拳搏斗,后来竟一起落人城濠。 因为这件事,他被参劾罢官,只好流落北京。 过了几年,他改名马全,重新参加乾隆二十四年的武乡试,取得武举人资格。 第二年(庚辰科)参加武会试、殿试,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 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