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2 目目 录录 1 1 勘察工作概述勘察工作概述 3 1 1 工程概况 3 1 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3 1 3 勘察目的 任务及要求 3 1 4 勘察执行的规范 标准 4 1 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 1 5 1 勘探点布置原则 5 1 5 2 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5 1 5 3 完成工作量 5 2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 2 1 地形 地貌及周围环境 5 2 2 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6 3 3 地震效应地震效应 11 3 1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类别 11 3 2 建筑场地类别 11 3 3 地震液化判别 11 3 4 场地 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 15 4 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5 4 1 场地稳定性评价 15 4 2 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5 4 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15 4 3 1 场地环境类型 15 4 3 2 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16 4 3 3 地下水的腐蚀性 16 4 4 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16 4 5 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17 4 6 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18 4 7 复合地基 19 4 8 基坑开挖与降水 21 5 5 结论结论 21 2 22 3 22 1 1 勘察工作概述勘察工作概述 1 11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担并完成了某大队篮球馆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该 工程位于某市某路以南 交通便利 拟建工程为1栋1层的篮球馆 荷 载按每层15kPa计 基础埋深约1 5m 1 21 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本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本工程具有以下特征 1 根据由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 该工 程为一般工程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 2 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 中等复杂场 地 3 根据附近地质资料 场地岩土种类较多 不均匀 性质变化较 大 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 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 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之规定 该工程岩土工程 勘察等级为乙级 1 31 3 勘察目的 任务及要求勘察目的 任务及要求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设计 施工提供详细可靠的岩土工程勘察资 料及有关参数 依据委托书 结合现行规范有关规定 确定本次岩土 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要求如下 1 查明场地范围内土层的类型 深度 分布及工程特性 分析和评 价地基的稳定性 均匀性和承载力 2 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4 22 3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 成因 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 并提出 整治方案建议 4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判定地下水 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 进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6 根据岩土工程条件 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 对地基基础方案做出 评价 为完成上述勘察任务及要求 主要提供以下指标 地基土的比重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饱和度 液限 塑限 塑性 指数 液性指数 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粘聚力 内摩擦角 标准贯 入试验锤击数及静力触探试验指标 承载力特征值 桩极限侧阻力和 端阻力标准值等 1 41 4 勘察执行的规范 标准勘察执行的规范 标准 本次勘察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之要求 主要执行下列规范和 标准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2001 及局部修订条文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2002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 2008版 4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5 静力触探技术标准 SY T 0058 92 6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 87 92 7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T 50123 1999 8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JGJ89 92 9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 DBK14 S3 2002 5 22 1 51 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现行规范规定 结合本次勘察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要求 在收集附 近已有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钻探 取土 标准贯入试验 静 力触探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具 体如下 1 5 11 5 1 勘探点布置原则勘探点布置原则 勘探孔按建筑物周边布置 共布置5排勘探孔 孔间距控制在20m以 内 具体见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 5 21 5 2 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共布置9个勘探孔 其中 静力触探孔4个 钻探 静探对比孔1个 取 土 标贯孔4个 孔深为20m 25m 1 5 31 5 3 完成工作量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钻探采用DPP 100 5F型钻机 采用单筒岩芯管钻进 泥浆护 壁 取土采用敞口厚壁取土器 静力压入法取土 对于粉土 砂土做 标准贯入试验 静力触探测试 双桥 采用液压贯入 并用JTY 3型 数字静探仪采集处理数据 室内土工试验由我公司土工试验室完成 具体完成工作量如下 总进尺190 00m 其中 静力触探孔进尺80 00m 钻探 静探对比孔进尺25 00m 取 土 标贯孔进尺85 00m 取原状样45件 取扰动样21件 标贯试验21 次 6 22 2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 12 1 地形 地貌及周围环境地形 地貌及周围环境 勘察场地地面不太平整 局部堆有建筑垃圾 场地地貌单元单一 为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勘探孔孔口标高为相对高程 假定以广告牌基 础的西北角铁座为相对高程为0 00m 勘探孔孔口高程介于 2 108 1 038m之间 2 22 2 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 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 场地地基土 在勘探深度内可划分为4大层 各地层分述如下 1层 素填土 黄褐色 堆填时间短 上部80cm左右为杂填土 主要夹有砖块等建筑垃 圾 60cm 100cm左右夹有三合土 素填土以粉土为主 夹少量黏土团块 场区普遍分 布 厚度 1 40 2 50m 平均1 81m 层底标高 2 55 1 46m 平均 1 84m 层底埋 深 1 40 2 50m 平均1 81m 2层 粉土 黄褐色 稍湿 稍密 摇震反应迅速 无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土 质均匀 含有云母片及氧化铁斑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1 30 2 70m 平均1 99m 层底标高 4 53 3 25m 平均 3 83m 层底埋 深 3 20 4 50m 平均3 80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12 1 2 2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1 926 525 461 80 0726 9 kN m3 19 019 519 160 20 0119 0 e 0 6540 7610 73460 0400 050 767 WL 25 828 327 460 80 03 WP 17 519 518 360 70 04 IP8 39 59 160 50 05 7 22 IL0 530 890 7860 130 170 88 C kPa 91110610 099 0 度 23 024 023 560 40 0223 2 a1 2 MPa 1 0 110 170 1260 060 320 10 Es MPa 7 9516 0111 3064 260 3811 35 N 击 8 09 08 470 50 068 0 qc MPa 21 926 525 461 80 0726 9 fs KPa 19 019 519 160 20 0119 0 3层 粉质粘土 黄褐色 浅灰色 软塑 稍有光泽反应 干强度中 韧性中 土质较均匀 含有有机质及夹有贝壳碎片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4 30 5 40m 平 均4 64m 层底标高 9 04 7 70m 平均 8 48m 层底埋 深 7 70 9 00m 平均8 44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22 2 3 3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3 431 127 092 50 0928 5 kN m3 18 719 919 190 40 0218 9 e 0 6470 8810 77090 0720 090 815 WL 27 537 131 592 90 09 WP 16 220 318 391 40 07 IP11 316 813 291 70 13 IL0 590 740 6690 050 080 69 C kPa 172119910 0618 7 度 3 74 94 390 40 094 0 a1 2 MPa 1 0 100 470 3290 130 400 40 Es MPa 4 0017 567 2095 030 704 1 qc MPa 23 431 127 092 50 0928 5 fs KPa 18 719 919 190 40 0218 9 4层粉砂 灰褐色 浅灰色 密实 湿 摇震反应快 无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土质 均匀 含有云母片 成分以石英 长石为主 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 场区 8 22 普遍分布 厚度 6 80 7 90m 平均7 44m 层底标高 17 24 16 55m 平 均 16 75m 层底埋深 16 50 17 20m 平均16 73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32 3 4 4层粉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 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17 022 320 361 80 0921 7 kN m3 18 520 119 660 60 0319 1 e 0 5270 7150 59760 0660 110 652 C kPa 576610 135 8 度 26 727 927 560 40 0227 1 a1 2 MPa 1 0 080 100 0960 050 460 12 Es MPa 7 7919 6315 5364 470 2911 8 qc MPa 20 024 022 7141 40 0622 0 fs KPa 17 022 320 361 80 0921 7 4 1层粉质粘土 浅灰色 可塑 稍有光泽反应 干强度中 韧性中 土质较均匀 含有有机质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0 40 1 10m 平均0 80m 层底标高 15 15 12 40m 平均 13 25m 层底埋深 12 40 15 10m 平均13 23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42 4 4 14 1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1 326 522 942 50 11 kN m3 19 020 019 740 50 02 e 0 6110 7670 65840 0740 11 WL 25 330 226 542 40 09 WP 14 218 615 642 10 13 IP10 411 611 040 50 05 IL0 630 710 6740 040 06 C kPa 171818410 0316 9 度 3 64 54 340 40 103 7 a1 2 MPa 1 0 110 250 1830 070 39 Es MPa 6 4814 6510 0734 180 41 qc MPa 21 326 522 942 50 11 fs KPa 19 020 019 740 50 02 5层粉质粘土 9 22 黄褐色 可塑 稍有光泽反应 干强度中 韧性中 土质均匀 切面光滑 含有 氧化铁斑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3 60 3 60m 平均3 60m 层底标高 20 40 20 32m 平均 20 36m 层底埋深 20 30 20 40m 平均20 35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52 5 5 5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0 323 521 881 00 0422 4 kN m3 19 620 220 080 20 0119 8 e 0 5830 6730 62180 0300 050 641 WL 24 326 525 480 80 03 WP 13 515 414 580 60 04 IP10 411 911 080 50 04 IL0 450 730 6780 100 140 73 C kPa 171918810 0317 7 度 3 64 74 180 50 113 8 a1 2 MPa 1 0 240 280 2680 010 050 27 Es MPa 5 976 596 3080 250 046 1 qc MPa 20 323 521 881 00 0422 4 fs KPa 19 620 220 080 20 0119 8 6 1层粉土 黄褐色 密实 湿 摇震反应慢 无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土质均匀 含 有氧化铁斑及夹有少量的姜石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1 60 1 60m 平均 1 60m 层底标高 22 00 21 92m 平均 21 96m 层底埋 深 21 90 22 00m 平均21 95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62 6 6 16 1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0 321 721 040 70 03 kN m3 19 620 220 040 30 01 e 0 5840 6430 60340 0270 04 WL 24 025 024 640 50 02 WP 15 916 916 440 40 03 IP8 18 48 240 10 02 IL0 510 620 5640 050 08 10 22 C kPa 9109410 078 6 度 23 824 324 140 20 0123 8 a1 2 MPa 1 0 100 180 1530 040 29 Es MPa 9 1315 9011 4733 840 33 qc MPa 20 321 721 040 70 03 fs KPa 19 620 220 040 30 01 6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 可塑 稍有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土质不均匀 含有氧化铁 斑 局部夹有粉土薄层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 2 00 2 10m 平均2 05m 层 底标高 24 02 24 00m 平均 24 01m 层底埋深 24 00 24 00m 平均 24 00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72 7 6 6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0 523 522 461 00 0523 2 kN m3 19 620 019 760 20 0119 6 e 0 6010 6730 65060 0250 040 671 WL 25 327 526 560 70 03 WP 14 816 515 460 60 04 IP10 511 611 160 40 03 IL0 540 660 6360 040 070 66 C kPa 171817610 0316 8 度 3 65 24 460 60 143 7 a1 2 MPa 1 0 200 210 2060 010 060 25 Es MPa 16 7318 3217 6160 810 0518 15 qc MPa 20 523 522 461 00 0523 2 fs KPa 19 620 019 760 20 0119 6 6 2层粉土 黄褐色 密实 摇震反应快 无光泽反应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土质均匀 有砂 感 含有氧化铁斑 该层未穿透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表2 82 8 6 26 2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Xk W 21 021 121 120 10 00 11 22 kN m3 19 920 320 120 30 01 e 0 5740 6090 59220 0250 04 WL 23 223 423 320 10 01 WP 15 216 215 720 70 05 IP7 28 07 620 60 07 IL0 680 730 7020 030 04 C kPa 7109220 29 度 23 825 224 521 00 04 a1 2 MPa 1 0 090 100 0920 010 03 Es MPa 7 498 057 7720 390 05 qc MPa 21 021 121 120 10 00 fs KPa 19 920 320 120 30 01 3 3 地震效应地震效应 3 13 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 和 建筑工程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的有关规定 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 度为7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 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3 23 2 建筑场地类别建筑场地类别 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 第4 1 3条的规定 判 定土的类型为软弱土 中软土 以CK6孔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vse 各土层剪切波速vs取值见下表 CK2剪切波速 层层 次次岩岩 性性深深 度度 m m 剪切波速剪切波速v vs s m s m s 1 素填土 2 5130 2 粉 土 1 3155 3 粉质粘土 4 7142 4 粉砂 7 2175 4 1 粉 土 0 8160 5 粉质粘土 3 5148 12 22 计算结果vse 153 3m s 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250 vse 140m s 由 于场地覆盖层厚度远大于50m 故建筑场地类别为 类 特征周期值为 0 55s 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3 33 3 地震液化判别地震液化判别 3 3 1初步判别 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对于饱和粉土和砂土 当符合下列 条件之一时 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1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Q3 及其以前时 7 8度时可判为 不液化 2 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 7度 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 13和16 时 可判为不液化土 3 天然地基的建筑 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时 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 do db 2 dw do db 3 du dw 1 5do 2 0db 4 5 式中 dw 地下水位深度 m 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 也 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m 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b 基础埋置深度 m 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o 液化土特征深度 m 粉土为6 砂土为7 由勘察资料得出 1 该场地地基土为第四纪新近沉积土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一般小于10 0 13 22 3 年最高地下水位为0 50m 初判结论 拟建场地的饱和粉土 砂土可能发生液化 应进行进一步 液化判别 3 3 2进一步液化判别 进一步液化判别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法 液化判别公式如下 液化判别公式 ds 15 0m c wscr ddNN 3 1 09 0 0 其中 N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取No 8 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 m dw 地下水位深度 m 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 也 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本工程地下水采用常年最高水位 0 50m c 粘粒含量百分率 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 应采用3 对于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 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 可按照 下公式计算液化指数 液化等级公式 ii cr i lE Wd N N I 1 IlE 液化指数 Ni Ncr 分别为i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 di 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 m 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 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 但上界不高于地下 水位深度 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Wi i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 单位为m 1 若判别 深度为15 0m 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 等于15m 14 22 时应采用零值 5 15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若判别深度为 20 0m 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 等于20m时应采 用零值 5 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根据场地地层情况 按照上述公式 对勘探 深度15m范围内的饱和粉土 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具体判别内容见 下表 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 2 2层层 孔 号 标贯 起始 深度 米 粘粒 含量 水 位 米 标贯 实测 击数 击 临界 标贯 击数 击 判 别 结 果 12 359 800 508 004 87不液化 13 359 400 509 005 42不液化 63 3510 000 508 005 26不液化 72 359 900 508 004 84不液化 73 359 900 509 005 28不液化 82 359 700 508 004 89不液化 83 359 600 509 005 37不液化 2 层 不液化点个数 7 液化点个数 0 砂 粉 土液化判别成果表 层号 4 孔 号 标贯 起始 深度 米 粘粒 含量 水 位 米 标贯 实测 击数 击 临界 标贯 击数 击 判 别 结 果 110 550 5021 0015 36不液化 111 550 5023 0016 16不液化 113 550 5024 0017 76不液化 610 550 5020 0015 36不液化 611 550 5022 0016 16不液化 710 550 5021 0015 36不液化 711 550 5023 0016 16不液化 713 550 5024 0017 76不液化 810 550 5021 0015 36不液化 811 550 5023 0016 16不液化 813 550 5024 0017 76不液化 15 22 110 550 5021 0015 36不液化 4层 不液化点个数 11 液化点个数 0 由上表可知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 条件下 场地饱和粉土不发生液化 综合评价该场地不考虑地震液化 影响 3 43 4 场地 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场地 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 拟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标准设防类 建筑的场地类别 为 类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 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 14 1 场地稳定性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 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据有关资料 黄河 三角洲区域内只有小震活动 无强震记录 不具备中强地震发震构造 条件 因此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较好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 地貌单元单一 地层成因简单 成层规律明显 无不良地质作用 适宜建筑 4 24 2 土层工程性质评价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层素填土 堆填时间短 结构松散 不能作基础持力层 2层粉土 a1 2 MPa 1 0 12 属中等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较好 3层粉质粘土 a1 2 MPa 1 0 32 属中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较差 4层粉砂 a1 2 MPa 1 0 09 属低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好 4 1层粉质粘土 a1 2 MPa 1 0 18 属中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好 5层粉质粘土 a1 2 MPa 1 0 26 属中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较差 6层粉质粘土 a1 2 MPa 1 0 20 属中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一般 6 1层粉土 a1 2 MPa 1 0 15 属中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一般 16 22 6 2层粉土 a1 2 MPa 1 0 09 属低压缩性土 工程性能好 4 34 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4 3 14 3 1 场地环境类型场地环境类型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附录G之规定 该场地 环境类型为 类 4 3 24 3 2 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该场区1月份平均气温为 3 6 标准冻土深度为0 60m 根据 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附录G之规定 场地属微冻区 段 4 3 34 3 3 地下水的腐蚀性地下水的腐蚀性 该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 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在勘察场地取2 组地下水样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局部修订 版有关规定 因为试验表明无侵蚀性CO2 所以按地层渗透性判定地 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按场地环境类型为 类 根据地下 水质分析结果 CL 含量为2854 64mg L 3879 62mg L SO42 含量为 576 64mg L 613 27mg L Mg2 含量为 878 49mg L 879 76mg L Ca2 含量为 1144 53mg L 1146 54mg L Na K 含量为 3728 73mg L 3748 46mg L 受环境类型 类 影响 该场地地下 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 该场地地下水对 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综合评价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 弱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 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具有微腐 蚀性 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具中腐蚀性 基础设计时 建议应按照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046 95 的有关规定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7 22 4 44 4 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设计计算参数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 依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综合提供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基础设计计算参数见表4 1 表表4 4 1 1 各各土土层层天天然然地地基基主主要要设设计计计计算算参参数数表表 土层编号及名称 压缩模量 Es1 2 MPa 内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度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2 粉 土11102390 3粉质粘土719480 4粉砂15627130 4 1粉质粘土14102385 5粉质粘土1018490 6层粉质粘土1717495 6 1粉土11924110 6 2粉土7924110 4 54 5 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根据场地内各土层特性及拟建物荷载要求 可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 础 将1层杂填土全部清除 以2层粉土为基础持力层 该层粉土地基 承载力验算如下 按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7 2002 第5 2 4条之规定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进行修正 a ak b b 3 d m d 0 5 式中 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b 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kN m3 b 基础底面宽度 m 18 22 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kN m3 d 基础埋置深度 m 对于拟建建筑物 以6孔为例 取常年最高地下水埋深0 50m 基础埋 深d 1 50m 采用片筏基础 荷载每层按15kPa m计 则基底压力 Pk F G A 15 1 1 5 20 45 kPa 2层粉土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如下 b 0 5 d 2 0 19 1 10 9 1 kN m3 b 34 2m m 11 3kN m3 1层杂填土天然重度取18 kN m3 a 90 0 5 9 1 6 3 2 0 11 3 1 5 0 5 126 25 kPa 比较可知 a Pk 地基强度能够满足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荷载 及基底压力均为估算值 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荷载进行计 算 4 64 6 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3层粉质粘土为软弱下卧层 按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7 2002 第5 2 7条之规定 采用下式进行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pz pcz az pz bl pk pc b 2z tg l 2z tg 式中 p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b 条形基础的宽度 19 22 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以2孔为例计算可得 pc 17 kPa 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az 80 1 0 11 3 3 8 0 5 117 3 kPa 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 36 8 kPa 取b 34 2m l 36 2m z 2 3m 0 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 的附加应力pz 28 0 kPa pz pcz 28 0 36 8 64 8 az 117 3 kPa 满足规范 pz pcz az的条件 因此3层粉质粘土作为下卧层 其强度验算能满 足要求 若采用天然地基一层素填土全部挖出 换砂土回填 回填后施工前应 进行压实 压实系数 c取0 95 4 74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该场地由于素填土分布不均 厚度在1 40m 2 50m 平均在1 80m左 右 若采用天然地基 不进行地基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施 工前应进行压实处理 根据当地经验 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较 为经济合理 处理至4层粉砂 深度以9 5m为宜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02 中的有关规定 估算水 泥土搅拌桩 干法 单桩竖向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考虑桩周土提供的 阻力和桩体能承受的压力 二者取小值 计算如下 按桩体承受压力计算 假设桩径0 5米 Ra fcuAp 20 22 其中 fcu 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试块无侧限抗 压强度平均值 若水泥掺入比为12 15 东营地区经验值一般为 2 0 3 0MPa 本工程取2 2MPa 强度折减系数 0 25 0 33 取0 3 经计算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