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的直线传播(复习)龙光玲.ppt_第1页
光学的直线传播(复习)龙光玲.ppt_第2页
光学的直线传播(复习)龙光玲.ppt_第3页
光学的直线传播(复习)龙光玲.ppt_第4页
光学的直线传播(复习)龙光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一 现象 二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液体中沿直线传播 小结 1 光在同一种空气中传播是沿直线的 2 光在同一种液体中传播是沿直线的 3 光在同一种固体中传播是沿直线的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是沿直线的 三 应用 太阳 月亮 地球 月食 原因 光沿直线传播 太阳 月亮 地球 日食 原因 光沿直线传播 光学复习一 光的直线传播1 下列几个现象中 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月食 B平面镜成像 C放大镜成像 D照相机成像 2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 形成一个个 光斑 和 树阴 则 A 光斑 是方形的 是太阳的影子 B 树阴 是方形的 是太阳的实像 C 光斑 是圆形的 是太阳所成的实像 D 树阴 是圆形的 是树叶的影子 3 下面关于光的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与时间一样快 B光年是时间的单位 C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的 D光不论在什么介质中传播都一样快 4 下列光速按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V水 v玻璃 v空气BV玻璃 V水 V空气CV空气 V玻璃 V水DV空气 V水 V玻璃 A c C D 二 光的反射5 汽车挡风玻璃不采用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 A为了减小阻力 B使玻璃不易震碎C为了造型美观D为了排除镜像干扰6 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 某人在镜前2米处 从镜子里只能看到自己的上半部分 他要看到自己的全身 则 A应后退到镜3米处 B应后退到距镜2 5米处 C应前进到距镜1 5米处 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7 人站在窗前镜子 他想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像 应该 A让自己的脸正对窗口 B换用大一些的平面镜 C让镜面正对窗口D让镜面尽量靠近自己的脸 D D A 8 甲 乙两个小孩在房间里捉迷藏 甲躲在书橱旁 他从大镜子中能看到乙的眼睛 则乙 A能看到甲的全身B不一定能看到甲C至少可以看到甲的眼睛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9 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当入射角增大10 时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 原来的入射角应该为 A75 B45 C35 D10 10 池塘边有一棵5m高的大树 池水深2m 那么此树在水中 倒影 的高度 A2mB5mC6mD7m11 公元前2世纪 西汉时期 成书的 淮南万毕术 中有这样的记载 取大镜高悬 置水盆于其下 则见四邻矣 这里应用到了哪些光学知识 镜中花 水中月 c C B 三 光的折射12 一束光线射入容器中 在容器底部形成一个光斑 这时往容器中加水 光斑的位置不变 则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是 A自右上向左下入射B自左上向右下入射C自上而下垂直容器底部入射D哪个方向入射均可 13 判断题 1 光从玻璃进入水中 光的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2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在不同的介质中 3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4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只会发生折射现象 5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虽然会发生折射 但光线进入水中后 仍按直线传播 c 思考题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 枫桥夜泊 中前两句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是作者乘船在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感受 在 月落乌蹄霜满天 这句诗里 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 请写出由这句诗可以直接联想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并作简单的解释 请至少写出4个 解答示列 光的反射 月亮反射太阳光 使人看见月亮 1 2 3 4 5 6 光的传播 月光能在真空和空气中传播 机械运动 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