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doc_第1页
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doc_第2页
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doc_第3页
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doc_第4页
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心理学1.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功能。2. 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 科学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科学的著作儿童心理4. 弗洛伊德理论: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皮亚杰理论:(1)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2)发生认识论:实质是关于认识如何起源的理论;特点是用发生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认识,强调认识个体心理起源、历史发展;基本观点是认识总是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因而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相互作用论”: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里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认识逐渐形成。认知结构基本单位是图示。(3)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采用对偶故事法,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5以前)、他律道德阶段(4、5-8、9)、自律道德阶段(9-10以后)。6. 维果茨基理论:(1)认识发展理论:发展是心理的发展,两种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发展的实质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3)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一是将要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即最近发展区。7. 乔姆斯基理论:先天语言生成说也称作转换生成说,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经验学习而是大脑的机能,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转化过程通过LAD实现。8. 儿童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考察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根据研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观察法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要事先有基本的了解,目的明确,是被观察者尽量自然,做到客观精确,多做记录以便分析整理。(2)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性最强,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常用的实验室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对实验情景、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实验结果量化、记录准确客观,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随机抽样、随机安排。此外还有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9. 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包括向前推进和消亡衰退的变化。10. 毕生发展观:核心是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特点: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的发展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11. “关键期 ”: 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期。23岁是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12.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假说:(1) 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2) 共同决定论:辐射论-斯腾;成熟论-盖塞尔。(3)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瓦龙、维列鲁学派。二者相互依存、转化、渗透。1.遗传的作用及其作用大小离不开环境因素;2.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 渗透相互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 了重要现实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二是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水平。13. 始动调节: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种起动性现象成为始动调节。14. 注意的功能:(1) 选择者:选择性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否值得注意或可以忽略。(2) 放大器:选中的信息成为焦点更易于处理,未选中的信息被弱化。(3) 指南针:注意引导认知的方向。(4) 分配者:认知资源有限而任务很多,分配使得各任务相互配合共享资源。15.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区别: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强。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弱,不像有意注意可能由间接兴趣引起,它一般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联系:二者虽然存在区别,但任何一项活动的完成都需要二者的共同参与。并且二者可相互转化,从有意注意转化来的无意注意叫做有意后注意,它的意识程度降低 ,不需要太多意志努力,但仍有预定目的 ,是自觉的注意,也是高级的注意形式。三种注意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16. 注意的起伏:视觉和听觉出现一会增强一会减弱的现象。17. 注意的品质: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转移:注意的中心根据心得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上。18. 感觉、知觉的关系:联系:(1)感、知觉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区别:(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是天生的反应,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9.感觉阈限:只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19.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20.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1) 在量方面:记忆广度,记忆容量发展,7-9岁是儿童迅速发展时期; 记忆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与兴趣有关。(2) 在质方面:态度,有意识记、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方法,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内容,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着。(3) 记忆策略:复述策略,对信息不断重复帮助准确牢固记忆信息; 组织策略,根据记忆材料进行分类、组织; 精加工策略,在难归类的材料建立联系,赋予意义,便于提取。21. 思维:人脑借助于言语、动作、表象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2.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关系:区别:再造想象:(1)具有再造性,是根据词语、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适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再造出的形象是已存在的;(3)在一般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创造想象:(1)具有创造性,是不根据现有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幻想;(2)创造出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3)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联系:(1)都是根据已有表象构造新形象;(2)想象中的事物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3)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4)互有成分。23. 机械模仿说:阿尔波特;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学习-强化说:斯金纳;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社会相互作用论:布纳、贝茨。24. 言语的分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25. 内部言语的特点:语音的隐蔽性;与思维的相关性;片段性和简略性。26. 斯皮尔曼关于智力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27. 吉尔福德在三维结构模型中,将智力分为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28. 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唤醒、指向功能)29. 学习兴趣:是求职的需要,渴望通过学习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直接、间接)30. 情感的种类:按状态,(1)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短暂的,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2)心境(微弱、平静、持久的,与个人感受有关);(3)应激(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按社会性内容,(1)道德感(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体验);(2)理智感(对知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3)美感(根据审美标准进行评价的体验)。31.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2. 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1)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软弱发展到坚强;(2)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变化-由外部控制为主逐渐转为由内部控制为主;(3)品质发展特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33. 认知、意志、情感的关系:(1)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行动的目的本身就是认识活动的结果;实现预期目的所需要的有关计划、方法是人是活动的结果;个体在意志行动中能克服困难是认识活动参与的结果。(2) 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克服困难需要意志;认识世界需要意志。(1) 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2)意志对情绪、情感起到控制作用。总之,认识过程引起情绪、情感和确立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推动或阻碍作用;意志品质又能对它们巨大影响。(因此密切联系、相互渗透)34. 个性: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括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5. 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6. 社会性: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37.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勤奋对自卑(612)。38.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39.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40. 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1. 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42.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也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43.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44.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1) 亲子关系:父母控制(6以前),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以后)。(2)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态度(向师性),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依赖成人评价发展伙伴关系)。(3) 同伴关系:同伴接纳性(包括受欢迎的程度、在同伴中的地位;影响因素:社会行为、学习成绩、生理特征、教师的影响)。友谊的发展(五个阶段)。45. 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标准总称。46. 性别定型化:是伴随着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对自己性别和对异性性别的稳固认识与塑造。4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学习。48. 道德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49. 柯尔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