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汉代养老制度 试论汉代养老制度摘要古往今来养老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汉代的养老制度和政策是在社会大变革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逐渐形成的,它是连接先秦与后世养老制度的一座桥梁,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养老的基本内容。 汉代不仅给老人赐物品、官爵、几杖,减免老人家庭的沉重赋税,还在法律上给老人以优惠和保障;同时汉代致仕官员的养老待遇更是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这些措施提高了老人的社会地位,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并巩固封建统治,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汉代;养老制度;王杖;致仕官员;影响前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养老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重视的问题,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在提倡养老。 汉代养老制度的承上启下作用使其在中国古代养老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它在尊老敬老风尚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探究汉代养老制度对于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老龄化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汉代老人的年龄标准。 汉书高帝纪中认为五十六岁以后就是老年人;但盐铁论未通中认为五十岁以上的人是老人,不用服役。 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汉代养老政策,本文将汉代时老人的年龄标准定为五十岁。 一、汉代养老制度的形成原因首先汉代养老制度的形成是由中国长久以来的农业社会现状所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点的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它周期性很强,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因此需要长期生活积累的经验以指导生产活动。 而积累经验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的,因此老人在这一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 并且老一代人传播给年轻一代的不仅仅只有农业生产经验与技能,还有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 此外,历朝历代又将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农业生产更是受统治者的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尊敬老人和赡养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汉代统治者亦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在全国提倡养老,随之而然便出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和制度。 其次是汉代继承了先秦及秦代的尊老敬老传统。 例如汉代对于周朝养老礼以及“三老五更”这一称谓的继承。 周代在礼记问王世子中说天子在巡视学校时一定要举行养老礼,即学中养老。 其内容中有一项是设置三老五更的席位,所谓的“三老五更”,我认为是官名,皆是一个人,“三”与“五”在这里不是表示数量的意思,而是取三星五辰可以照明天下的意思。 三老代表天下之父,为孝的对象;五更代表天下之兄,为悌的对象。 当选三老五更的人必须具备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达人和的条件。 到了东汉明帝时就举行了以三老五更为中心的养老礼,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详细记载着汉明帝举行养老礼的程序步骤,“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 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皆服都聍大袍单衣,阜缘领袖中衣,冠进贤,扶王仗。 五更亦如之,不杖。 皆斋于太学讲堂。 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 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 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至阶,天子揖如礼。 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孰普而馈,轨爵而醑,祝鲠在前,祝噎在后。 五更南面,公进供礼,亦如之。 明日皆诣阙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 1养老典礼之前皇帝亲自迎接三老、五更,并频频祝酒进肉,祝愿他们喝酒饮食时不要被呛住噎着,典礼第二天三老五更到宫阙拜谢皇帝对他们的尊敬和礼遇。 由此可知,汉代继承了先秦及秦代的尊老敬老礼仪和传统,也正是因为继承这些传统,才逐渐建立了汉代养老制度。 最后便是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动荡不安的局势所造成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致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如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等,将原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打破,而且宗法制下的养老政策也被破坏,需要建立新的养老机制。 同时,春秋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汉朝初年天下终于安定,民众可以休养生息,过上安定的日子。 可是武帝时期又开始开疆拓土,比如击退匈奴、东征朝鲜、南诛百越、征服大宛等等。 虽然“汉武帝东征西讨,所开拓者颇广,后世盛时之疆域,于此已略具规模”2,但是频繁的战争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人口减少,伤残人员增加,百姓流离失所,老年人无人赡养,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朝初年,接替了秦时的弊病,百姓失去农作之业,出现饥荒,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尚且无力自保,更何况老人呢?综上所述,汉代的养老制度和政策便在这一背景趋势下逐渐形成,直至汉文帝时发布养老令,标志着汉代养老制度的确立。 由此,养老制度贯穿于两汉的始终。 二、汉代养老制度的具体内容(一)国家养老 1、赐物品赐物品是指在各种节日、典礼或皇帝认为有必要的时候赐予老人布帛、粟米、酒肉,以表达普天同乐的喜庆并显示对老人的关怀照顾。 在中国古代社会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尊老敬老措施。 汉高祖刘邦是对老人给予物质优惠的提倡者。 汉书高帝纪中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下令民间选五十岁以上有德行的老人为三老,每乡一人。 此外,县从乡三老里面选出一人为县三老,免除他们的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他们酒肉。 刘邦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拉拢民心巩固后方,利用老人的智谋治理基层以稳定社会秩序。 而汉文帝时便以诏令形式确定养老制度,文帝即位当年便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 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3此为汉文帝的养老令,它的发布标志着汉代养老制度的建立。 令中对按老人年龄赐米、酒、肉,以及选派官吏送赐物去老人家里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也表明中国古代对老人的优惠待遇由片面地零散状态进入到大一统国家组织阶段。 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狩元年)武帝派使者巡视天下,慰问老年人。 赐给县三老每人五匹帛;乡三老每人三匹帛,九十岁以上的人及鳏寡孤独的人每人两匹帛,三斤絮。 东汉时亦有很多赐物的现象,但多为赐粮食,赐帛倒是少了,这是因为东汉国力不如西汉强大。 例如后汉书明帝纪中记载(永平三年)赐予鳏寡孤独、残疾者、家里贫困的人每人五斛粟米;(永平十七年)亦是赐予这些人每人三斛粟米。 汉高祖刘邦首开赐物品给老人的先河,后世历朝历代便都继承了这一做法,因为这一做法对于国家而言是最为简单和力所能及的,所以不论是节庆日,还是百姓有困难国家给予救济时都会使用到这一措施。 2、赐官爵历代统治者除了给老人赏赐物品外,还常常赐官爵给老人。 这里的官爵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汉惠帝时期便有对全国百姓一律赐爵一级的记录,西汉只是在庆典或者有祥瑞出现时赐官爵,并没有对接受官爵的老人有特殊照顾,例如汉景帝立刘彻为皇太子时便赐所有百姓家中长子一级爵。 而东汉时多是对三老、孝悌、力田赐官爵,这是为了奖励教导民众的三老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以及勤于农事的人,同时可以鼓励全国百姓行孝道。 例如后汉书明帝纪中记载“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4;后汉书安帝纪中载“赐民爵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二级”;汉顺帝阳嘉元年时因为皇帝立后,便下诏赐予三级官爵给三老、孝悌、力田等人。 两汉时期对老人赐官爵的做法使老人因为这荣誉称号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教导百姓孝顺长辈,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 3、赐几杖几杖,即几案和手杖。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保存席地而坐的习惯,所以在座侧设几案以供人们放置东西或倚伏休息。 几案是桌面狭长,下面两端装足的矮小桌子,它对于老人来说更为重要,而手杖则在老人行走时可作为辅助工具。 5礼记曲礼中记载大夫七十岁退休时,皇帝要赐予几案和手杖。 手杖亦称为王杖或鸠杖,长九尺,顶端雕刻鸠鸟的形象作为装饰。 高成鸢先生认为鸠是聚集的意思,三老的职能是教导民众,以保证家族凝聚力,因此赐鸠杖给三老。 6我个人认为鸠鸟与古代先民对于鸟图腾的崇拜有关,它载有对老人健康长寿生气盎然的美好祝愿。 首先鸠鸟喜欢群居,而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鸟类,其繁衍能力强,这点表明人们希望老人多子多福,希望家族里以老人为中心,子孙和和睦睦的相处;其次在夏小正中记载鹰和鸠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春天鹰变成鸠鸟,所以鸠鸟是新生命的代表,生气勃勃,其中寄予了人们对老人充满活力,继续教化后代的希望;而且鹰是最长寿的鸟类,因此手杖上雕刻鸠鸟送给老人最为合适。 虽然鹰化为鸠是不科学的说法,但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了古代先民对于鸟图腾的崇拜。 几杖既是天子送给退休士大夫的礼物,也是老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先是在君臣之间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赐给所有老人。 例如汉书文帝纪中吴王刘濞称病不上朝,皇帝就赐几杖给他以示安慰;后汉书章帝纪中说章帝下诏赐给天下老人几杖和糜粥,以示对老人的关怀。 除了文献方面的记载,在考古实物资料方面亦曾几次发掘出木鸠杖,还有关于养老的画像砖和简牍。 1984年在甘肃武威韩佐乡五坎山汉墓出土了全长2.1米木鸠杖。 此外,1959年和1981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分别发现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 同时在四川也曾发现养老画像砖。 1956年在四川彭县太平乡出土东汉一幅画像砖,其刻画的正是汉代“行糜粥饮食”的情况。 画上雕刻的是一座粮仓台阶前放置着量器;房前右边一位执鸠杖坐在地上的老人,他一只手扶着面前的一个粮袋;左边一位身穿长服并端坐在方毡上的人正在指挥中间一人用量器向老人袋内倒粮食;1975年在成都市郊土桥出土一幅东汉画像石,石刻的主要内容和彭县画像砖相似,画中也是一座仓房前有一人手持器皿刚从房中出来,向房子右边的一位坐于地上的执鸠杖的老者走去。 此二图在刚刚发现时曾被解释为“乞贷图”,但1979年沈仲常先生提出另一种观点,即他认为此二图为“养老图”。 7我也认为这两幅图是养老图,如果假设这是贫穷人向大地主乞讨借贷粮食,那么两人手中又都持有的鸠杖应该怎样解释?根据1959年出土的王杖十简可知王杖是皇帝授予年长老人的,而且持杖者有自由出入官府;享有六百石的地位;见官不拘礼节;可在国家公路上行走;在市集上做生意免税收;非犯大罪者,免予追究等特权。 执杖者既然有帝王赐予的这么多特权,那就表明帝王尊重老人,因此这两幅图必然是“养老图”。 上述这些王杖、简牍、画像砖的出土是汉代实行尊老养老政策的实物见证,充分证明了汉代存在养老制度与政策。 4、减免赋役历朝历代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都有沉重繁琐的赋役,而对于老人家庭赋役的减免是从汉代开始的。 不仅免除了老人的赋役,对于老人家庭子女的赋役也有减免,这样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孝养老人。 汉文帝时下诏满九十岁的老人,可以免除一个儿子的赋役;满八十岁的老人可以免除两个儿子的算赋。 汉武帝时也免除九十岁老人儿子的赋役,让老人得到更好的赡养。 这两位皇帝都对老人家庭的赋役有所减免,但由于中国古代活到八九十岁老人实属不多,因此得到这一优惠的老人很少,这也可以看出汉代养老制度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 5、优免刑律汉朝时也有对犯罪老人进行宽大处理的现象。 汉宣帝曾认为老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 8汉景帝时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八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孕妇、盲乐师、侏儒等人如果因犯罪而受训,都给予宽大处理,不加刑罚。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也是中国古代尊老敬老风尚的体现。 6、严惩不孝和奖励孝者对于不孝顺老人的人给予严厉的惩罚在秦汉以前便存在了,秦汉时更是将它写入法律。 秦朝时便有“不孝罪”,比如吕氏春秋中说“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同时有“殴大(打)父母,黥为城旦舂”9的记录。 即殴打父母的男犯要去修城,女犯要舂米。 汉朝时有“子杀伤父母,皆枭其首市。 教人不孝,黥为城旦舂”10的记载。 子女杀伤父母便要被斩首,就连教人不孝顺都要被处刑。 此外,在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令册中写道“汝南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 弃市。 陇西男子张汤,坐桀黠,殴击王杖主,折伤其杖,弃市。 11,可见汉代对于不孝罪的处罚比秦朝都严厉。 但汉代也有对孝者进行奖励的记录,例如汉元帝时赐给孝顺父母的人五匹帛;给尊重兄长、勤于农事的人三匹帛。 汉代统治者既严惩不孝的人,又奖励孝顺的人,这样做更有利于教导民众做孝子孝女,以达到汉代以孝治天下,稳定社会的目的。 (二)致仕官员的养老待遇在中国古代的养老政策和制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老年退休官吏的养老。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有“退而致仕”的记载,注曰“退,退身也。 致仕,还禄位于君。 12致仕就是指古代官员的退休,也称为“乞骸骨”、“告老”。 1、经济待遇这主要包括老年官吏退休时皇帝赐各种物品给他们,还有给他们发退休金,即“带俸致仕”。 如汉书于定国传载有于定国上书乞骸骨,“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 汉书韦贤传又记,宣帝时丞相韦贤七十多岁,请求致仕,皇帝特赐黄金白斤,宅第一所。 汉代皇帝给致仕官员赏赐金钱、宅邸,有时也会派地方官员去致仕官员家里慰问和探望,以表示朝廷对致仕官员生活的关心。 此外,古代官员当官时有俸禄,但退休后便再没有了,所以一般官员都是当职时搜刮积攒钱财以供退休后养老用,因此这也是贪官污吏存在的一部分原因。 皇帝有时会对个别致仕官员给予俸禄,但都属于特赐。 如汉书周仁传“景帝初立,拜仁为郎中令。 武帝立仁乃病免,以二千石禄归老”,可见周仁致仕后皇帝特赐其俸禄两千石。 2、政治待遇汉代致仕官员的政治待遇主要是加官进爵和恩荫子孙两方面。 如汉书张禹传记载张禹“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 对于退休官员加官进爵主要是为其他官员树立榜样,可以让官吏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 此外,汉书哀帝纪注引应劭曰“吏两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这是汉代关于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恩荫子孙的明文规定,即子弟可因为父兄而被保任为官。 3、丧葬待遇这主要包括皇帝亲临或派使者去吊丧,还有赐谥号以及陪葬帝陵等待遇。 在一些肱骨大臣退休死亡后,皇帝会亲临祭奠、悼念以及赐予谥号。 如丞相韦贤谥曰节侯,于定国谥曰安侯。 这对于死亡的官员及其家属来说,当然是难得的政治荣誉和褒奖。 此外,在一些亲重大臣退休死亡后,皇帝也会特赐他们陪葬帝王的陵园,如东汉司空伏恭死后,明帝赐其陪葬显节陵。 上述汉代养老制度的内容为后世养老奠基了基本框架,后世养老也是以此为蓝图,在其基础之上加以修改完善和弘扬。 由上亦可知汉代养老制度将普通老人与致仕官员区别对待,说明了汉代对于为国鞠躬尽瘁的致仕官员心存感恩,更是为了紧握其他在任官员或立志为国献力的人才,这也是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三、汉代养老制度的影响(一)汉代养老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统治者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以孝治天下”始终是汉代统治者奉行的治国大纲,其主要目的是教导民众行孝,以及将“孝”转化为“忠君”思想。 汉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个体家庭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源泉和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它的稳定有助于小农生产的顺利进行。 汉代统治者认识到小家安则国安,小家衰则国衰的道理,便利用孝道去限制与引导小农户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利用这些训育出孝子,孝子又可以转化为忠臣,忠臣则利于统治管理。 通过“移孝作忠”,成功地把家庭事亲之“孝”转化为政治上的事君之“忠”,造就了忠孝一体的思想。 可以说汉代实行孝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代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尊老敬老传统的形成尊老敬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汉代统治者提倡孝道文化,尤其在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为孝的推广创造条件。 汉代的各种养老政策与制度提高了老人的社会地位,使得尊老敬老成为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由于汉代提倡孝道所出现的众多尊老敬老故事。 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这便是汉文帝“亲尝汤药”13的故事,文帝的做法表明帝王是尊老敬老的典范,为天下万民应树立榜样。 此外,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拾履”14的故事,可见当时社会上尊老敬老是一股时尚潮流,全社会上上下下都流行尊老敬老,这些都有利于尊老敬老传统的形成。 3、为后世养老的发展树立榜样汉代养老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养老的基本内容,它的承上启下作用使其在中国古代养老史上独树一帜,其更是为后世养老制度的发展树立良好榜样。 例如在西汉时的“存问”政策,就是慰问的意思。 “存问”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存问”是专指老年官员退休后,朝廷和所在的地方官员去致仕官员家里慰问和探望,以表示朝廷对致仕官员生活状况的重视和关心;而广义的“存问”是指慰问天下所有的老人。 汉武帝时派使者巡视天下,存问赏赐天下所有老人。 “存问”这一政策也得到后代王朝的继承,唐穆宗时“仍委所在官吏,岁时亲自存问”已致仕的尚书左丞孔戣;宋真宗时亦“令本府岁时省问”已致仕的朱昂。 这些均表明汉代的养老制度得到了后世的继承,为后代王朝树立典范作用,而且其养老理念在今天亦是可以供我们借鉴的。 (二)汉代养老制度的局限性 1、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这个主要是就汉代养老政策中老人年龄问题而言。 例如汉书武帝纪中说给九十岁以上的人赐帛两匹,絮三斤;八十岁以上的人每人三石米;王杖诏令书中说“年七十以上受王杖”。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人们寿命均不长,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生活环境艰苦以及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70岁的人可谓是“稀”之又“稀”,汉代多数给老人优惠的年龄界定都是70岁以上,那么真正能享受到这些优惠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了。 其次,在王杖诏令书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 列肆贾市,毋租。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接受国家赐予的王杖,执杖者在街道开酒店卖酒,可以不收租税。 但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发齿堕落,血气既衰”,能顾全自身都已经不错了,哪有力气去开店卖酒?此外,汉代养老礼仪多在学校举行,并没有特定的养老机构;对于赐物品给老人,往往是国家庆典或有祥瑞出现时才这样做;从汉文帝的养老令可知地方有官员将陈粟发放给老人的现象。 这些都表明汉代的养老制度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统治者这样做目的还是为了教化百姓,至于真正的养老就只能靠个体家庭了。 也正如臧知非先生认为的,汉代授王杖给老人,虽有尊老的目的,但主要目的是通过树立榜样使老人教导民众,作为官府治民的补充,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15我个人认为汉代统治者的做法是极为聪明的,汉代所建立的养老制度或其他养老政策都是用极少数的物力财力去敬养老人,既得到了仁者孝子的美誉和民心,同时也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天下有德行的人才都被自己所掌握的,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他们的做法只是为全社会起指导典范作用,百姓爱戴这样有孝心有仁义之心的帝王便纷纷效仿他们的做法,全天下因此就稳定发展。 2、导致愚孝现象,阻碍社会进步汉朝为推行孝道,提倡同居共财,即不与父母祖父母分居析财。 同时还有其他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前途以及性命的例子。 例如后汉书蔡顺传中写道蔡顺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坟旁盖庐舍,终身不离,汝南太守举其为孝廉,蔡顺拒绝征辟,直至八十余岁在母亲坟旁去世。 还有后汉书江革传中“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 及母终,至性殆灭,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 江革母亲过世,他就悲伤地住到了母亲墓旁,日夜相伴,睡觉时连孝服也不脱。 此外,后汉书孝女传中东汉上虞人曹娥父亲溺水而亡,她守在江边五天五夜,后来投江自尽;东汉孝女叔先雄亦是因父亲溺水便投江自尽。 像上述这样为了孝敬父母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前途,甚至性命,却仅仅是为了伴在父母的坟墓的记载比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除尘器配套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常州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动词、虚拟语气含解析
- 常德初三历史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简易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现代汉语语汇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物质结构与性质晶胞的分析与计算(含解析)
- 葡萄沟课件教学课件
- 2025购销合同终止协议示范文本
- 2025年3月生物技术习题库+答案
- 气象法律、法规讲稿一全课件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39201-2020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规范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B/T 20801.6-2020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6部分:安全防护
- GB/T 19355.2-2016锌覆盖层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第2部分:热浸镀锌
-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企业信用信息公告系统年度报告模板:非私营其他企业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
- 共用水电费分割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