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提纲撰写第一步:利用题名“节能减排”和关键词“产业结构”进行搜索,发现文献较少,整理如下:结论:产业结构对于节能减排是重要的,但是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多。想到节能减排就是个能源消费的问题,因此第二步:以题名“能源消费”和“结构”进行搜索并整理如下。通过上述整理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因素对于能源消费确实有重大影响,整理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能源强度”,而且。影响“能源强度”的还有别的因素,而这些因素还可能比较重要。于是,我们又搜索题名为“能源强度”的文献,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学者对于对策的研究:通过上述整理可以发现,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效率因素)和产业结构,还有其他如能源结构等,对策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关键词“能源效率”,于是,我们又根据“能源效率”的题名搜索并整理如下:同时我们还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对于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相关对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其实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巧,并不需要像如上收集和阅读如此多的资料,一般应非常注意一下几类文献:(1)关于同一主题的博士论文,这里的综述一般非常全面,也比较新。(2)同一主题的专门的理论综述性文章。(3)好的论文中的理论综述部分。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1、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规模因素对于能效提高的影响;2对策中很多学者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对策,而且该对策还是实践中的重要的对策;3、有学者提出了要建立工业园区的对策建议。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或能源强度关系的述评(一)研究现状介绍:(1)大多数研究确认了产业结构是能源强度或能源效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国外研究方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就有一些学者(Edmonds & Liley,1985;Manne & Richels,1994;Burniaux et al.,1992 )研究了过去几十年结构和技术变化使美国能源强度每年降低0.51个百分点(Kaufmamn,2004)。Smil(1991)比较了美国、日本间产业结构、技术等差异,解释了1988年美国能源强度是日本三倍的原因。Bernardini和Galli(1993)认为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有三个基本因素: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更有效率能源的替代使用;Galli(1998)对亚洲10个新兴国家能源强度变化长期趋势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Kaufmamn(2004)认为技术创新与产出结构及其相对价格的变化使用户以石油和天然气替代煤炭、用其它电力来源替代化石燃料,并减少了家庭的能源消费,这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机制。Metcalf(2008)根据美国过去30年数据,确定了部门能效提高和经济活动变化(从能源密集型经济活动向非能源密集型经济活动转换)是能源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Ian Sue Wing(2008)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美国19582000年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部门结构变化是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但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在1980年以后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Huntington(2009)将美国工商领域(排除交通产业)分解成65个产业,论证了结构变化对美国过去10年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贡献超过一半(54.3%)。Peter Taylor et al. (2010) 利用拉氏分解法对国际能源署16个成员国19902005年能源消费和能效趋势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在制造业领域产业结构变动能解释大约50%左右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些国外学者还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效变化的原因,Smil(1990)、Wu Ge(2002)、Fisher-Vanden et al.(2004)、Paul Crompton和Yanrui Wu(2005)等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中国能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国内研究方面,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路正南,1999;史丹,1999;史丹、张金隆,2003;刘满平、朱霖,2006;郭志军等,2007),也有学者(邢小军、周德群,2008)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仅仅是能源强度都比第二产业低得多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间的替代,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很小。国内较多学者论证了产业结构对于我国能效提高的重要作用(魏楚、沈满洪,2007;周密、刘伟,2008;夏炎等,2009;魏楚,2009;国涓,2010;王霞、淳伟德,2010;李艳梅、程晓凌,2010)。也有学者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产业结构对于提高或降低能效起了不同的作用(周勇、李廉水,2006;佟金萍等,2009)。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与能效提高或能源强度降低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能效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及其它因素推动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小(Sinton & Levine,1994;Lin & Polenske,1995;Garbaccio,1999;周鸿、林凌,2005;徐国泉,2008)。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为第二产业或工业内的结构变化,而在第二产业或工业内,技术进步对于能效提高的作用确实要重要得多;二是实证研究选取的样本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的数据,根据我国统计年鉴数据,这段时间,能耗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从1995年的42.3%到2002年的43.7%,中间其它年份的比重介于两者之间)。这些研究结论并不能否认产业结构因素对于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性。(2)很多研究认为我国的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上升或能源消费增加有重要的影响重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重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学者们在西方国家重工业化对于能源强度或能源消费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了重工业化对中国能源强度或能源消费的影响。Andrews-Speed(2009)发现2002年以来中国能源强度由原来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认为这种反转源于经济结构方面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的提升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减慢。何建坤(2005)认为近几年GDP能源强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工业比重迅速增加所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过快所致,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GDP的能源消费强度会呈现稳定下降的趋势。齐志新等(2007)发现1993-2005年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小于部门强度因素,但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张意翔等(2008)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结构节能、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探讨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途径。杨中东(2010)分析了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发现以经济快速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周期以及其中的重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这个时期能源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3)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途径和对策国外学者比较重视对于具体产业尤其是一些重工业的减排研究,以及政府减排政策的研究。在具体产业减排方面,主要研究了相关产业减排的具体措施、国际比较等,研究集中在水泥业(Worrell et al.,2000,2001;Rehan & Nehdi,2005)、铝业(Mahadevan,2001)、钢铁业(Kim & Worrell,2002;Gielen & Moriguchi,2002;Mathiesen & Maestad,2004)、采矿业(Kuki et al.,2008;Boscolo et al.,2008)等产业。在政府减排政策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在碳税(Speck,1999; Filho & Rocha,2008; Timilsina, 2009)、环境税(Wendner,2001;Barker et al.,2007; Ekins & Speck,2010)及碳排放交易(Bahn et al.,2001;Bhringer et al,2005;Serrano & Dietzenbacher,2010)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其它方面的研究包括立法(Shrouds,1995)、税收和财政政策(Lynn et al.,2005)、政策工具的选择(Sathiendrakumar,2003)、国家减排单边承诺(Chatterji & Ghosal,2009)、技术政策(Hanson & Laitner,2006)、可再生能源政策(Fouquet & Johansson, 2008; Jacobsson et al.,2009)等。上述研究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和重工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学者对于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及重工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对策有专门的研究。他们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包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林伯强,2001,2003;张炎治、聂锐,2005;张意翔等,2008;夏炎等,2009;成艳等,2009;张炎治,2009;国涓,2010;刘静华等,2010);路正南(1999)、蒋金荷(2004)、齐建国(2007)、魏楚(2009)等提出了要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企业规模;魏楚(2009)还提出要促进行业内的跨地区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邢小军、周德群(2008)提出要采取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如产业园区化发展等)。此外,学者还提出了促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节能;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消费节能等途径。上述很多途径都能运用于重工业的结构调整中,一些学者专门提出了重工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包括:遏制高耗能工业的过快增长(张炎治,2009;吴琦、武春友,2010;杨中东,2010);调整重工业产品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蒋金荷,2004;张炎治、聂锐,2005);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张炎治,2009;王迪、聂锐,2009)。我国学者提出了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具体对策,包括:树立节能意识,制定相关法律和能源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品的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促进体制创新,改革政绩考核制度,建立节能降耗基金,加大节能投入力度等。(二)评述国内外学者的对策研究已在促进节能减排和重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研究也证实了产业结构因素等对于能源消费及能源强度的影响,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已有研究存在三个不足:(1)节能减排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多忽略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2)大多学者在研究中将产业结构局限于产业构成,这缩小了结构节能的内涵,降低了结构节能的重要性,也使得对策研究局限于产业构成对策,而相对忽略产业组织结构对策和产业布局结构对策,事实上,产业组织结构及产业布局结构对于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节能减排有重大的影响。(3)对于产业结构尤其是重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等方面研究更少:学者们注意到了规模因素对于能效提高的作用(李廉水、周勇,2006;魏楚,2009;王群伟等,2010),对于规模经济与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有大量的研究,但少有学者研究节能减排、规模经济与产业组织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布局方面,已有研究多把自然环境及其保护看作是产业布局的约束条件,但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环境因素已成为产业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会改变环境,我们需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产业布局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选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想选择产业组织结构与节能减排关系方面的研究。那我们需要做什么,用什么样的框架或逻辑才能论证清楚呢?1、基于学者们研究的逻辑,我们需要把整个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的逻辑体系告诉大家,并说明产业组织结构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1)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分析图2 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因素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与能源消耗过程有关的因素)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自然环境居民生活能耗效率因素产业结构产业构成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结构技术进步其他因素规模经济宏观环境(国家的气候位置等)环境容量(影响企业布局)(2)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及产业组织结构在其中的地位图3 单位GDP能耗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宏观环境环境容量其它因素规模经济效率因素技术进步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产业构成产业结构产业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时共同财产投资收益分配协议书范本
- 离婚协议中房产分割及居住权调整补充协议范本
- 矿业权转让居间协议书(含矿山安全生产培训)
- 副校长培训课件
- 少儿故事口才课件大纲
- 辽宁省安全培训资格课件
- 导弹创意绘画课件
- 人与自然绘画课件
- 辅警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工商银行2025七台河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危重病人约束护理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 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
- 蜂蛰伤的治疗指南讲课件
- GB/T 45785-2025压缩空气站能源绩效评价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
- 窑炉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 QGDW10936-2018物料主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2000字论文
- 2025年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新版真题卷(附详细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