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阐明权制度的构建及运用 分类号U DC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论私法语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韦权哥论文答辩日期丝!生三日兰l旦学位授予日期劲【j堡目翌旦答辩委员会主席叠益叠论文评阅人埏鑫率鑫生I1叭Y帆1m95吣1帆8m91l2帆洲m?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 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寄,泉蜀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劢|年占月ls日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间f囱即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丰南滑导劢f年6月fF日论私法语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摘要公害防止协议,在日本又被称为公害防止协定,是人类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公害污染问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措施。 从法律性质上来看,日本的公害防止协定被看作是行政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 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本文拟将行政合同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称为公害防止协定,而将民事合同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称为公害防止协议。 国内理论界对公害防止协定多有论述,而对公害防止协议则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尝试对这一制度进行探讨。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制度概述。 首先介绍日本公害防止协定制度的产生及法律性质,这将为本文的比较论述提供必要的背景和前提。 其次,是介绍公害防止协议与公害防止协定的区别。 论述上,主要从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入手。 再次,简述环境权的私权化理论,以引出私法语境。 因为,笔者认为,之所以将公害防止协议界定为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除了合同的签订主体是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企业和居民团体外,更重要的是合同的签订目的是为了保护居民的环境权,维护良好居住环境。 而居民的环境权则被看作是传统私权的一个种类,具体来说,就是居民的一种环境人格权。 笔者认为,在居民环境权私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较好地解决公害防止协议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 最后是初步概括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兴起,为文章后面所论及的居民自T治团体、环境公益组织等非官方组织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第二章是论述确立公害防止协议的功能性、可行性。 首先,与公害防止协定相比,公害防止协议更好地贯彻了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改变了传统公害治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真正地将最广大的群众纳入到公害防治之中。 并且能够较好地改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其次,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法律等条件的分析,提出尝试构建公害防止协议的可行性。 第三章是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 主要从该协议的主体、客体、履行、权利救济等方面进行论述。 其中重点讨论协议的内容及争议解决方式。 第四章是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从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行情况来看,公害防止协议的确立和完善,需要相应经济刺激制度、合同权利救济制度等制度的配合。 笔者认为,我国应首先解决公害治理中居民的制度内参与途径问题;其次,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等;最后,是各种环境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私法私法语境公害防止协议环境权环境权私权化USTU DY ONT胍PO LLUTIONPREVEN TAG REENN TI小DER THE LANG UAG EEN VIRoNM哐_N TO FPR【VATELK酮ABSTRACTPol l uti on PreventAgreem ent,w hi chw asorigi natedfromJapan,i sanewmethod forsolvi ngtheseri ousenvi ronmental poll uti onO nthelegalcharacter,the JapanesePol l uti on PreventAgreem entWasregardedas a11adm i ni strati ve contractFor theconveni enceofanal ysisThi spaperw i l lmake acl assifi cations ofadm i ni strati ve Pol l uti onPreventAgreem entandci vi lPol l uti on PreventAgreem entThedom esti c theoryfocus on theresearch ofadm inistrativePol l uti on PreventAgreem entH owever,Thi spaperw i lltryto discuss the ci vi l Pol l uti on PreventAgreem entThetext isdi vided i nto fourchaptersThe firstchapteri sthesum maryof some relatedsystem sAt first,Theauthor introduce theJapanesePol l utionPreventAgreem entandi tslegal1IIcharacterw hi ch wi llsuppl ythebackgroundandprecondi ti onfor the parativeanal ysisThen,m akeadi scussion tothe disti nctionbetw eenadministrativePol lutionPreventAgreem entandci vi l Pol lutionPreventAgreementThen,thePersonal izedenvi ronm entalri ghtwillbei ntroducedThere aretw om ain reasonsw hythe authordefi hi sPollutionPreventAgreementas acivilcontractN otonl ybecausethecontractparti esarethe enterpri se and the resident m unityw hichhas theequal l egalstatusBut also thepurposeofthi scontract whichi sprotectingthe resident7S environm entalri ght,guaranteei ngtheirgoodl ivi ngsurroundi ngInthe authorSopi nion,asone kind ofthe traditi onalenvironmentalrighttheresi dents environmentalri ghtis aright ofpersonal i tythatcall answer thej ustifi cation,rati onal i tyof Polluti onPreventAgreementIntheend,theauthor make anoutl ine ofthecivi lsociety theorywhichwil lgivea basictheoreti calsupportfortheconstructi onofresidentautonom ousm unity,environm entalnogovernm entorgani zationThe secondchapterwill concentrateonthefuncti on andfeasi bil ityofPol luti onPreventAgreem entCom paredwi ththe administrativePolluti onPreventAgreement,theci vilPol lutionPreventAgreem enthasanadvantagei ni m pl em enti ngthepri ncipl esofPrevention,Publ icparti cipati onAnd changethetraditi onal“toptobottomm anagementm odeBythew ay,the agreement playa effective role inimprovi ngtheIVim ageofenterpriseandi mplementingsoci alaountabilityN owourcountryS contemporaryeconom ic sociall awcondi tions havem adethepossi bilityof theconstructi onof civilPolluti onPreventAgreementThe thirdchaptertal ksabout theestabl ishm ent of PollutionPreventAgreement Systemwhi chincl udestheparty,obj ect,perform ance,rem edyofthe contractBoth thecontent andthe settlementofdi sputearethei mportant pointsThe fourchapterfocuson theim provementof relevant insti tutionsThedevel opm entof TAIWANPol luti onPreventAgreementhasprovedthatnecessary economicsti mul atesystem s,aessto theremedyofcontract rightarei ndispensi ble factorsfortheexecuti onofPollutionPreventAgreementFromtheuse forreference,itisapri oritytostrengthentheaesstoparti cipate throughregul ationandlawAndthen,perfectthefi scal,tax poli cyandthe establishmentofthepol luti onrightexchangem arketLastbutnotl east,faci li tatethebetterdevelopmentofEnvi ronmentN o-governm entO rganizati onsKEYW ORDSPri vatelaw;Languageenvironm entofpri vatelaw;Pollutionpreventagreem ent;Envi ronmentalright;Personal izedenvironm entalrightV目录前言?l第一章制度概述?211日本公害防止协定制度的产生及法律性质?212公害防止协议与公害防止协定的区别?413居民环境权私权化分析?514市民社会理论的兴起?8第二章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功能性、可行性?1021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功能性分析?10211公害防止协议有利于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l O212公害防止协议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了保证?11213公害防止协议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1422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可行性分析?15221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16222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法律基础?17223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实践基础?18第三章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2031公害防止协议的主体、客体构建?2032公害防止协议的内容构建?2233公害防止协议的履行及争议解决?24第四章完善公害防止协议的相关配套制度?2941完善相关的经济刺激制度?2942强化环境管理中的居民制度内参与?3043居民团体、环境公益组织(EN Go)的建立?31结语?34参考文献?35致谢?3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8广西大掌硕士聋q立论文剖私寅旃融竞下的公窖防止由务议1上J L-刖舌本文所重点论述的是与公害防止协定所不同的公害防止协议。 笔者认为,之所以确定其为民事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主要是由协议的签订主体来决定的。 根据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标准中的“主体说理论,(J)由企业与污染源周边的居民、居民团体、居民委员会、环保团体等组织所签订的公害防止协议应定义为契约(私法)性的合同。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公害防止协议的目的是防止污染,保全环境这么一个公共利益,按照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标准中的“利益说”的理论 (2)来看,该类公害防止协议又应该归为公法上的合同。 那么以上两者不是产生冲突了吗?面对这个无法避开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将公害防止协议所保护的居民的环境权益列入到传统私权的范围之中,也就是在私法的语境下对公害防止协议进行分析。 况且,笔者还认为,虽然在环境法的一般理论看来,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利益涉及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因而环境利益具有公共性和代际性,属于典型的公共利益,在现阶段应该由公法对其加以规定和保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共利益是众多私人利益的集合体,保护私人利益实际上就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是保护社会利益的目的和途径,并且环境利益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以环境资源为媒介的人格利益。 所以,环境利益私法化为环境人格利益,并由民法和合同法加以保护,是可行的。 虽然理论界对公害防止协议鲜有论述,但从实践来看,这一类的公害防止协议已经存在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在1993年2月公布的公害纠纷处理法实施细则中就规定了直辖市、县(市)自治团体可以协助所在地居民与公害源签订公害管制协定。 1998年6月,公害纠纷处理法修改时,将总共30条的“公害管制协定改为“环境保护协定,并规定“事业得与所在地居民或地方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协议,防止公害之发生。 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保护协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害防止协定,按照签订主体的不同增加了两种类型一是由企业与地方居民签订;二是由地方政府协助企业与地方居民签订。 本文将尝试论述由地方政府协助企业与地方居民签订的公害防止协议制度(地方政府作为监督方)。 (1)。 主体说”认为在私法,法主体的双方都是私人或私团体;在公法。 法主体的双方或最少一方是国家或在国家之下的公团体。 (2)“利益说”认为以公益为目的的法是公法,以私益为目的的法是私法。 广西大国邑司旺bd啊止论文鬣啊I厶丧谵融竞下的公窖防止自撇第一章制度概述11日本公害防止协定制度的产生及法律性质地方公共团体与事业者,基于相互的合意针对为防止公害,事业者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协商达成的合意,一般称之为公害防止协定。 除正式地称为协定者外,还有采取意向书、备忘录、往返信函、协议书、土地买卖合同的条件等形式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形式上的名称如何,事业者对公共团体承诺采取防除公害的措施的合意,都可以理解为具有这里所说的公害防止协定的性质。 【3)简单地说,公害防止协定就是企业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公害污染,保全居民的良好生存环境,基于双方的合意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定。 日本的公害防止协定作为公害控制上的手段最早被采用是在1964年。 就在当年,日本的污染重镇一一横滨市让进入该市根岸湾人工造地的企业都承诺采取各种公害防止措施,这就成为了公害防止协定方式的开端。 因此,使企业依据协定受到采取公害防止措施的约束的做法,通常被称为“横滨方式。 由于这种控制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很快就在全日本得到广泛的推广。 公害防止协定,刚开始是在作为工厂用地转让公有土地的时候,地方公共团体与新进入的企业之间签订的,但是之后,不仅是新进入的企业,在与有可能发生公害危险的已进入企业之间也缔结了这种协定。 从产生的依据来看,公害防止协定的签订本身是企业的自愿缔约行为,因此,其没有法律法规上的那种强制力。 也正是由于公害防止协定是这样一个未在法律制度上得到认可的所谓“私生子(bastard),所以,自从它诞生之后,并不为法律学界所看好,反而得到了消极的评价,很多人认为,等到法律和条例的规定完备之后,协定的内容将会被吸收、从而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然而,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一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显示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在日本,在区域内选址并可能构成主要公害源的工厂,几乎都主动地与当地的公共团体缔结了公害防止协定。 作为“私生子的公害防止协定发挥了法律、条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3)引自r(日本)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2广西大学习n七掌位嵌咒倒番厶爿署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在法律性质上,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害防止协定是一种环境行政合同。 例如,环境法学者蔡守秋教授就认为“由于环境保护协定是为了达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地区环境的行政目的所采取的行政手段,具有公共性,所以有别于民事上的财产契约而归于行政契约。 一 (4)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公害防止协定具有明确的为公害的防止、区域环境的保全这一公的行政上的目的,所以在合同的相关处理上与通常的民事契约有很大的区别。 从协定签订主体的关系来看,虽然在公害防止协定中,地方公共团体与企业并非单向的指挥管理关系,但是为了公害防止、区域保全这一公的合同目的的实现,在企业不履行有关协定的有关条款时,地方公共团体还是享有一定的单方管制权力的。 我们“并不能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就连行政机关以非权力性的形式进行公的行政上的活动也要受到限制,在协定规定企业的具体义务的场合下,即使其内容不是有关契约当事人私人财产上的利益,即使其法益专门是指向区域环境保全的,也不能影响承认其作为契约的法律效力。 (5)笔者同意行政契约说的看法。 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公害防止协定就是地方公共团体行使行政职能的一种方式。 只是使用了比较“弹性、“软化的方式而已。 具体来说,公害防止协定是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所采取的一种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主要理由如下其 一、从合同目的来看,与民事性质的合同不一样,公害防止协定上的义务是为区域全体的生活环境的保全、居民生活的维护(环境权的保护)这样一种专以公众的利益为保护法益的行政目的而设定的,并不是以保护特定人(包括公共团体)的私人性利益,尤其是财产上的利益为目的的。 这里强调的就是合同目的的公益性。 罗马法学者乌尔比安认为“公法是关于罗马的国家制度的法,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 那么根据这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来看,公害防止协定亦属于公法的范围之中。 其 二、从合同签订的主体来看,公害防止协定的双方分别是地方公共团体与企业,公法与私法区别标准中的“主体说认为在私法中,法主体的双方都是私人或者私团体;反之,在公法,法主体的双方或最少一方是国家或者在国家之下的公共团体。 该学说的要点在于,主张当具有某种资格的国家或其他公共团体做主体时,那法就是公法。 日本公害防止协定中的地方公共团体,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下层机构,具有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向区域居民提供公共性服务为主的所谓事业团体的性质。 另外,“日本国宪法承认了地方公共团体作为一种统治集体的地位,赋予它广泛的“引自蔡守秋、郭红欣环境保护协定制度介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第11卷第1期旧引自(日本)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3论私爿订吾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自治立法权和自治行政权(宪法第94条)。 结果致使地方公共团体具备了为保护区域居民不受侵害并提高他们的福利,给予自己的判断自主地制定条例,进行各种限制,并依据它发动行政权力限制居民(包括暂住者)自由的权能,现在,这一权能被广泛地加以运用。 今天的地方公共团体,已经拥有全面性的权限,具有所谓地方政府的性质”。 (6)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地方公共团体是行使公定力的公法中的一方主体;所以,至少严格按照绝大多数学者支持的主体说来看,认定公害防止协定为行政合同是可行的。 其 三、在权利救济方面,公害防止协定虽然也规定有违约金、损害赔偿等常见的民事合同性质的条款,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公害防止协定是行政性质合同的理由。 具体来说,在企业不履行义务时,地方公共团体也可以司法法院的判决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强制其履行义务。 总之,公害防止协定中所约定的这些条款都是由行政管理方式的“软化所决定的。 12公害防止协议与公害防止协定的区别由于本文将行政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归为公害防止协定,因此两者之间的比较将主要从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入手。 行政合同源自于民事合同,但又与民事合同有很大的区别,从本质上来看,它是行政主体通过利用民事合同这一手段,以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 换句话说,行政合同就是行政主体实现相应行政职能的一种方式、途径。 理论界对于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主要有 (1)“主体说”,以行政合同的当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签订合同是为了实施特定的行政管理、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的优益权作为识别行政合同的标准;这一观点跟公法与私法区别标准中的“主体说标准是一致的。 (7) (2)“目的说,即以是否为完成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位标准区分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 (3)“双重标准说”,一个是形式标准,即行政主体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二个是实质标准,即合同是否引起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8)对于以上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主体说过于绝对,没有能够真正把握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本质区别,因为,在司法实践中,行政部门签订的合同并非都是行政合同。 引自(日本)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m引自应年松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xx年版,第24l一242页引自肖芳略论我国行政契约的认定标准,兰州学刊xx年第5期;李煜生行政合同制度的比较反法律H;版社1999年版,第96页恩与重构,南京社会科学xx年第7期4论私袁颤IIH竟下的公害防止协议例如政府采购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 在以上合同的签订中,行政主体也须遵守民事合同制度中的相应缔约要求。 “目的说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之一,笔者认为,此标准在某些特定的合同中表现得可能还比较明显,例如粮食购销合同。 而在其他的合同中没有那么明显,实际判断其性质亦是非常的困难。 相比较之下,笔者倾向于“双重标准说”。 因为,通过形式与实质两个标准,可以最为准确地确定合同的性质。 通过比较公害防止协定与公害防止协议之间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该标准的合理性。 首先,从形式标准来看,公害防止协议的双方当事人是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企业和居民团体,而公害防止协定签订主体是企业和地方公共团体(相当于我国的地方政府)。 如果严格按照公法与私法区别标准中的“主体说标准来看,前者无疑就是私法合同,排除了成立行政合同的可能性;其次,从实质标准来看,公害防止协议签订的目的是维护居民的环境权益这一民事意义上的环境人格权,所引起的法律关系是居民环境权益与企业生产权益之间的冲突、平衡。 而非行政法律关系。 综上,无论从协议签订主体来看,还是从合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来看,以保护居民的环境权益为目的的公害防止协议都可以看做是一种民事合同。 因此,笔者认为,私法语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分析是可行的。 13居民环境权私权化分析1970年3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一次关于公害问题的国际座谈会上,一位美国环境法教授提出了环境权理论。 他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并受法律的保护。 最终,会议采纳了这个新颖的建议,在其发表的东京宣言第五项中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所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 之后,受到该宣言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宪法和环境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 例如,宪法层面上,1996年南非共和国宪法第24条规定“每个人有权获得对其健康和幸福无害的环境;有权为了现在和未来世代的利益,采取适当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保护环境,这些立法和其他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污染和生态恶化促进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促进合理的5广西大曹明炙士萼q立论文论私爿皤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与使用。 O)1980年韩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民有生活于清洁环境之权利,国家及国民,均负有环境保全之义务。 力uo)环境基本法层面上,美国(1969年国家基本环境政策法的第1篇第3条规定“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 一1993年韩国环境政策基本法第6条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在健康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并应协助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的环境保全对策的实施,也应为环境保全而努力。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以上所提到的环境权被看作是居民的一种基本人权。 因此,环境权的私权化成为了环境法中的一个热点。 将环境权纳入私权的范畴之中,不仅仅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 环境权的私权化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但是在当前情况下,由于理论、实践中的种种原因限制,环境权的私权化还难以纳入到现行的法律体系之中,也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 例如,徐祥民教授就认为,“在环境领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地位是不对称的,环境权利所指向的环境是整体的、综合的,而义务指向的环境则是局部的、单向的。 这种不对称说明了环境权只能是人类整体的权利,无法具体化为公民个人的权利。 尽管环境权论者非常希望通过公民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对环境和他们所说的环境权的保护。 在这种不对称关系中的环境权是不可主张的,或者说是无法产生诉求效果的。 每一个义务行为对整体的环境的影响都是局部的、部分的、枝节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义务主体只能对环境的某个局部、某种因素,或对维护环境的某种质所需要的一定的量负责,而无法对整体的环境负责,对整体的环境不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如果公民主张环境权,那么,这种权利所指向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包括主张者自己在内的不确定的多数人,甚至是人类全体。 也就是说,这种权利找不到与之相对的可以通过法律明确界定的义务承担者。 (11)我国国内持环境权观点的其他学者则多从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统一的角度来定义环境权。 例如,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州12)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环境权中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 (13)日本学者小贺野晶一则提出了“环境义务论的观点。 参见J anG lazew ski,Envi ronmentalAnderson(eds),H uman Ri ghts Approaches“引自叶俊荣oo引自徐祥民02引自吕忠梅03引自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RightsandtheN ewSouthAfri canConsti tution,inBoyl etoEnvi ronmentalProtecti on,Cl arendonPress,1996,PP177197中国政法大学ij版社xx年版,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质疑,中国法学xx, (02)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火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_28l页and环境政策与法律,第7页6论私澍菩境下的公害防止11)-议笔者认为,国内理论学界对于环境权的定义并没有真正抓住其要领,公民在良好的环境中享受一定环境品质的基本权利应该成为重心。 不能笼统地说强调环境权利的同时又需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统一起来。 环境人格权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利益,其与一般的传统人格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异。 至于如何定义“环境,有学者提出“所要保护的环境应该首先是国民生存以及能维持像人那样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空气、水、土壤、日照、安静和景观等自然环境,而且毋庸置疑,这其中当然包含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即保证能够维持健康、安全等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条件。 04)根据这样的一种认识,环境人格权益的范畴至少包含以下几种权益阳光利益、宁静利益、清洁空气权益、清洁水权益、景观权益等。 从权益的不同属性来看,环境人格权又可以分为物质性环境利益和精神性环境利益。 另外,从权利产生的基础来看,笔者认为,环境人格权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关于权利合理性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权利合理性应当建立在三重基础之上个人对自由和安全的追求,构成了权利的主体性基础;人际交往中对正义规则的要求,构成了权利的逻辑规范基础;而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构成了权利的现实基础。 O S)而环境人格权的提出完全符合了以上关于权利合理性的解释要求。 首先,环境人格权的确立是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安全的追求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环境问题尚未产生之初,人们以主人自居,滥用自己的自由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结果导致超出了自然本身的承受限度,最终使人类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通过反思人类究竟应该在什么限度内可以对自然享受自由、什么限度内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最后催生出了法律方式上的环境人格权。 其次,环境人格权的确立可以有效地扭转环境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 通过对受害者进行救济以限制侵害者对自由的滥用,这就能够使人们对自然享有利益的分配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达到权利合理化的逻辑规范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在享有环境利益的过程中,总是有部分人滥用自己的自由,结果使环境自身固有的平衡遭到破坏,一部分人享受了由此带来的极小的利益,却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外部性,同时使其他一些人对自然应享有的利益受到了剥夺。 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公害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企业的排污行为构成了对居民环境权益的侵害,破环了环境自身所固有的平衡。 而通过公害防止协议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正好体现了正义规则的要求。 再次,由于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对环境利益的诉求愈来愈强烈,这就为环境人格权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将环境权真正落实到。 肿引自“引自(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吴新平审校,法律出版社,xx年,第20l203页常健论权利的合理性基础,载南开学报,1998年第5期7广西大萼昀炙士掌位论文论私爿,蒲境下的公害防止由躐公民个人身上,由公民运用自身的环境权排除国家和企业、公民的环境污染行为,才能最终使环境权具有真正的实质意义。 至于徐祥民教授对环境权私权化的质疑,笔者认为,为使污染源周边居民的环境权益得到保护,公害防止协议下的居民环境权作为一种环境人格权,为的是寻求环境支配权,非特定地区的居民不能享有这一权利,这样就将环境权的权利主体限定在污染源周边的居民范围之内。 由于环境一般是跨地域存在的,所以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应限定为居住于一定地域之内的居民。 至于何谓“污染源周边的居民”?笔者认为,可以参照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所在地居民系指公害防止协议签订时,实际居住在与企业同一和相邻行政区域,并完成户籍登记的居民,也就是通过登记主义来确定居民的具体范围。 企业的排污行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放相比,在特定区域内对整体环境的破坏是致命性的。 所以,处于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应该成为居民环境权的义务承担者。 这样,在特定区域内公民的环境义务与环境权利之间的不对称性色彩就会弱化。 14市民社会理论的兴起从产生的看,市民社会首先起源于西方国家。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首先将市民社会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范畴提出,他指出“市民社会,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 (16)在环境公害治理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和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很容易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这就从反面证明了民众参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当代,市民社会作为一种理念,在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更加侧重于强调公民的参与权以及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另外,从市民社会与国家所关注的利益重心来看,市民社会的所有活动追求的是以个人私欲为目的的特殊利益,是人们依凭契约性规则进行活动的私域,个人在此间的身份是市民;而国家关心的则是公共的普遍利益,是人们依凭法律和政策进行活动的公域,个人在其间的身份是公民。 那么,从居民环境权的私权化来看,人们对自己环境权的主张完全可以通过契约(公害防止协议)的手段来实现。 同时,市民社会理念还具有这么一些特征它倡导多样性,生活方式、利益追求、o帕引自(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xx年版,第174页。 8论私亭毫I境下的公害防止仞H文社会文化都向多元化发展;它强调参与,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社会活动,都必须对公众开放,保证公众参与机会的均等;它并不倡导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者,各社会组织、公民团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它既不片面强调对国家的制约,也不将国家权力理想化而轻视市民社会的力量,而是强调市民社会与政府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致力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环境公害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等力量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解决公害问题的唯一主体,广泛地将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到这一治理工程当中,是时代的需要。 在传统的公害防治中,政府所遵循的是“做些事情(Do Somethi ngsPhi losophy)的哲学理念,当遇到公害污染问题时,总是试图通过出台一系列的单方强制性措施,以便一次性地把问题解决。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 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居民的广泛参与,而居民力量的充分发挥又依赖于各种居民自治组织的强大。 因此,为了适应市民社会理念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各种居民组织、环保N GO的建设力度。 9广西大等明|nb掌位论文论私爿吾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第二章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功能性、可行性公害防止协议较好地表达了居民的环境权保护要求,与公害防止协定相比,其能够更好地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无论从理论上已经较为成熟的“环境权私权化,还是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居民环境权诉讼屡屡胜诉来看,我国具备了实行这一新制度的初步条件,因此,通过考察我国当前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实践基础等,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逐步构建这一新制度。 21构建公害防止协议制度的功能性分析211公害防止协议有利于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环境公害污染所具有的累积性、复杂性、高度科技性和后果发生的严重性、不可逆性决定了预防原则的重要性。 公害防止协定就非常强调预防原则的重要性。 但是,笔者认为,与公害防止协议相比,仍显不足。 因为,作为公害防止协定中一方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公害防止协定中同时扮演着两种矛盾角色合同当事人与合同监督者。 这就有可能会引发著名的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现象。 (17)而在公害防止协议中,由于污染源的周边居民是协议的签订主体之一(一般由居民团体、环境公益组织等代表居民签订),身处公害污染防治的最前沿,其将会更直接地感受到维护自身环境权利的紧迫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各种合同义务,以切实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监督,可以说,公害污染的预防效果将会更好。 为了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政府传统的措施包括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最典型的莫过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另外,还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主要表现为加强环境法制、管理、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等各项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资源1“权力寻租”现象在公共利益的相关法律实践中,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公益执行者的自我利益与其所代为行使的公共利益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寻租”现象。 对此,现代行政法的解决之道是公正、透明的“正当程序”,环境法也不例外。 总之,只有通过一套设计科学合理且得到严格遵守的正当程序,公众的环境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 10广西大胄明曩士学位嵌譬沦私爿H吾境下的公害防止协议保护意识、道德观念、科学技术水平、环境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通过立法和相应的行政机制,综合运用税费、信贷、价格等价值工具,建立健全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征收生态破坏费、资源有偿利用等制度。 考察以上各种防治措施,笔者发现,大部分都是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单向性规定,缺乏与相对人的沟通,环境权益受影响最为敏感的居民意志没有得到体现,这样,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污染防治所制定的措施就很有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脱节,而由于居民意愿无法被听到,导致公害污染预防的效果大打折扣。 公害污染防止对技术性要求很高,因此,在有关协议中必须随时引进日新月异的公害防止技术成果,采取有效的公害防止对策。 笔者认为,在民事合同性质的公害防止协议中,居民或居民团体可以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防治设施的设置、违约责任的确定等项目与企业进行磋商,从实际情况出发,缔结双方均可接受的合同,这样就能够增加公害污染防治的可预见性、灵活性。 另外,公害防止协议还能够有效地弥补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缺陷。 环境法律的先天性缺陷表现在法律的稳定性客观上要求环境法条文不能够随时根据实际环境问题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这就是法律滞后性的特征。 法律的统一性又使得环境法律往往不能适应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差异。 而公害防止协议则能够较好地缓解环境立法所存在的滞后问题,并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适当的变通,最终有利于环境法律、标准的灵活执行。 提高防止污染公害的效率。 212公害防止协议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提供了保证 (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民主参与原则又是环境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 一般认为,它的基本理论基础包括环境公共财产理论和公共信托理论等。 这些理论主要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环境公共财产理论认为水、空气、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能再像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那样,认为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任何人不用支付任何代价就可以任意占有和处置。 在当今世界环境公害污染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不应再被视为“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就因为环境资源对整个人类生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它应该是人类的“共享资源,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严禁任何人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 毋庸置疑,当今日益严重的公害污染问题,就是排污企业任意对环境资源的占有、支配及破环所造成的。 另外,公共信托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模拟题库
- 2025年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中心小学招聘校医1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洛阳市西工区第一批公益性岗位招聘10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常见内镜品牌奥林巴斯富士宾得基础操作试题
- 沧州市中医院骨肿瘤介入治疗考核
- 沧州市中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资格评审
- 衡水市人民医院检验仪器操作规范考核
- 保定市人民医院血友病综合关怀管理考核
- 衡水市人民医院纱布敷料应用考核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InfiniBand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下半年拜城县招聘警务辅助人员(260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宅基地争议申请书
- 2025年杭州上城区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百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化学试题(A)含答案
- 重庆通信安全员c证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颈椎骨折护理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 【MOOC期末】《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期末慕课答案
- TSAAD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 无菌技术操作技能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