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doc_第1页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doc_第2页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doc_第3页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理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故居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课件出示宋庆龄图像)她就是宋庆龄(板书:宋庆龄)边板书边强调“龄”的写法及字理。(龄字左边上下对正,下面的框不与中横相连,左边的齿表示从牙齿可以看出一个人年龄的大小,右边表示读音)2你们对宋庆龄了解有哪些?3(课件出示故居图)这是宋庆龄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把一个人曾住过的地方叫故居。(板书:故居)在庭院前有两棵樟树。(板书:樟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4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一:初读课文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 理解生字新词。3. 交流。汇报: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扫除障碍,课件出示词语。 ( 指名读、齐读) 粗壮 稠密搬家崇敬 瞻仰纪念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1)指名读、齐读。3用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过渡:课文写的是樟树,赞美的是樟树,那樟树到底长什么样呢?三、精读。1.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活动一: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1.画出描写樟树生命力旺盛的句子。2.感情朗读。3.交流汇报:(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a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b能不能让你的手臂也伸得远远的,你有什么感觉?c能读好这句话吗?(2)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a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受到樟树怎样?b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各种各样磨难,樟树会经受哪些磨难呢?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c谁能读好这句话?(3)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a“绿得发亮”让你感受到什么? b.“稠密”让你感觉到?指导朗读:这真是一棵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谁来读好这一段?a指名读。同学评价: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谁来说一说?教师评价: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理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故居的原因。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关联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1. 揭题2.这就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宋庆龄奶奶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3究竟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奶奶如此的不舍呢?二、感悟樟树香气永葆的品质。活动三:感悟樟树香气永葆的品质。1. 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它香气永存的品质?画一画。2.感情朗读并背诵。3.交流。汇报:1. 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2.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它香气永存的品质?教师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也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a老师把教师逐句出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课文中,作者用关联词“即使仍然”把这两句话连在了一起。谁来读好这句话?b(教师引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这段文字,真该记在我们的脑海中。怎么快速地记住它呢?老师教你们一个秘诀:只要把关联词记牢了,就能把课文背出来!试一试!3.浏览课文,看看第五自然段还剩下三句话写了什么?老师不禁有个问题,这段文字明明写的是樟树的品质,作者又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4.男同学读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女同学读读描写樟树的句子。5.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难怪宋庆龄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三、感受宋庆龄女士高贵的品质。1.学到这儿,我们对樟树已经非常了解。作者写的是蓬蓬勃勃的樟树、香气永存的樟树,但题目为什么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关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2.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宋庆龄的资料,仔细读一读。读了这些资料,现在你们知道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教师总结:两棵樟树就是 ,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像这样,表面上写樟树,实际上却是通过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树如其人,人如其树,难怪人们(学生读第六自然段。)3.美国记者安娜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